APP下载

《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条目商榷

2024-04-25张泰林帅

现代语文 2024年2期
关键词:商榷汉语大词典条目

张泰 林帅

摘  要:作为目前最大规模的汉语类工具书,《汉语大词典》以其独特的“语文性”“历史性”而备受世人关注,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不过,由于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它还存在着例证晚出、释义不精、词条漏收、义项漏释、例证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词典的有效使用,因此,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不仅有助于《汉语大词典》质量的提高,而且对一般工具书的编纂也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条目;商榷

《汉语大词典》是我国大型多卷本汉语语文类工具书,编纂者钻坚研微,深稽博考,历经十数年而完成。该词典“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集古今汉语词汇之大成;释义精当,书证详备,全面反映了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历史。由于编纂时间跨度长,编纂者来自不同的方言区,加之技术条件的限制,《汉语大词典》还存在一些不足。尽管很多专家学者从宏观、微观等方面对此进行了研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继续讨论。本文从例证、释义、立项等方面,对其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商讨,希望能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有所裨益。

一、例证晚出

例证在语文辞书中具有说明语源、佐证释义的作用,或说明某一词语出现的年代,或交代某一义项产生的时期,丰富的例证不单单是工具书的必备要素,也体现了对辞书自身质量的尊重。从理論上来讲,词条义项的首个例证应该是最早出现的,亦即“始见”用例,以表明词语之“源”,这对语源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词典是描写某一语言词汇的,因此,既要遵守共时的原则,也要遵守历时的原则,而历时主要是体现在例证的源流上。《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原则就是要体现“源流并重”,但在编撰之初,由于条件受限,资料不足,无法做到充分掌握例证,于是出现了大量例证晚出的现象。

1.【他妈的】

詈词。表示怨恨、愤怒等情绪。鲁迅《坟·论“他妈的”》:“无论是谁,只要在中国过活,便总得常听到‘他妈的或其相类的口头禅。”老舍《龙须沟》第一幕:“他妈的,坐完车不给钱,您说是什么人头儿!”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一:“老孙头用衣袖擦擦脸上的泥浆,悄声地骂道:‘你他妈的没长眼呀!”[1](第1卷,P1156)

按:清代已有用例。蒲松龄《磨难曲》第二八回:“这卦也算不的了,不如去他妈的罢!”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二五回:“真他妈的!我是什么时气儿,一宗不了又一宗。”吴趼人《胡涂世界》第四回:“伍琼芳听他脚底下的声音是刚到门口,便骂道:‘真他妈的丧气!”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他却拿老子的性命抵钱用了,这不是放他妈的狗臭大驴屁!”

2.【他娘的】

詈词。表示惊异或怨恨等情绪。洪深《五奎桥》第一幕:“他娘的!这是我们不对么?想法子弄点水灌灌这几百亩快要干死的田,自己救活自己的性命,这是错的么?”湘剧《醉打山门》:“往常在山外,那大坛的酒,大方的肉,每日不离口;今做了他娘的一个什么和尚,把洒家身子都弄得精瘦,口中淡出鸟来,这个日子如何挨得过!”[1](第1卷,P1156)

按:明清时期已有用例。明代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擦擦眼,看一看,仍睡在草铺里面,叫道:‘吓,吓!作他娘的怪!我一字也不识的,却梦见献甚么策,得做了官。”清代蒲松龄《翻魇殃》第十一回:“这不过有顶有面的,我去买两把大凿来,有日没工的凿他娘的。”孔尚任《桃花扇·誓师》:“(内作怒介)我们降不降,还是第二着,自家杀抢杀抢,跑他娘的。只顾守到几时呀!”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你这孩子,才叫他娘的‘狗拿耗子呢!”

3.【唱道情】

民间说唱艺术的一种形式。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各地种类繁多。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后苑小厮儿三十人,打息气,唱道情,太上云:‘此是张抡所撰鼓子词。”《金瓶梅词话》第六四回:“那两个唱道情的来了不曾?”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二:“俗谓弹唱故事者为唱道情。”[1](第3卷,P382)

按:宋代已有用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三八:“时有僧问:‘师登文殊座,请师唱道情。”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五:“问:‘师登师子座,请师唱道情。”

4.【回门】

1.旧俗,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亲叫回门。与婿偕行者谓双回门。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等我对月回门之日,我见母亲,自有话讲。”《红楼梦》第一○八回:“一日,史湘云出嫁回门,来贾母这边请安。”[1](第3卷,P611)

按:南宋已有用例。无名氏《快嘴李翠莲记》:“待我满月回门来,亲自上门叫聒噪。”

5.【后娘】

继母。老舍《全家福》第二幕第一场:“王仁德:‘那,那,你记得她是你的后娘?李天祥:‘当然记得!可是我爱我的继母……比亲的还好!”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九章:“我是后娘养大的,她待我不好。”[1](第3卷,P965)

按:明清时期已有用例。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二一回:“叫你爹那甜。我是后娘养的?怎的不叫我一声儿?”明末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四一回:“就是前窝里这们大儿也不依那后娘这们降发。”蒲松龄《慈悲曲》第一段:“我想普天下做后娘的,可也无其大数,其间不好的固多,好的可也不少。”

6.【标子】

3.插在将被处死者背后的标帜。田野《火烧

岛》:“那不幸的弟兄,被反绑在木桩上,背后插着标子。”[1](第4卷,P1261)

按:清代已有用例。马益著《庄农日用杂字》:“几个把刀勒,标子用长班。”无名氏《狄公案》第三十回:“然后方标明女犯,到了女监,将毕周氏提出,两手绑于背后,插了标子。”近代李伯通《西太后艳史演义》第三一回:“比如法庭上宣告死刑,背后的标子插了,刽子手的钢刀拿了。”

7.【支派】

3.支使;调派。曹禺《雷雨》第二幕:“这上上下下多少听差都得我支派,我忙不开。”浩然《艳阳

天》第一二二章:“你看我是个什么材料,你就支派好啦。”[1](第4卷,P1379)

按:明清时期已有用例。明代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徐我亭归田》:“虽然不得世人财,也省了花打算胡支派。”明末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五四回:“买办簿上一日一斤香油,支派买到厨房,他一些也不与众人食用。”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四一回:“目今日期过而又过,又支派到无锡去了。”

8.【涎皮涎脸】

嬉皮笑脸;厚着脸皮跟人纠缠。茅盾《子夜》十六:“八个代表简直气破了肚皮。他们的嗓子也叫骂哑了,他们对于这涎皮涎脸的周仲伟简直没有办法。”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八段:“一个大嘴的黑人走过来,向姚长庚涎皮涎脸伸着手说:‘淡贝!淡贝!”[1](第5卷,P1167)

按:清代已有用例。蒲松龄《增补幸云曲》第四回:“既读孔孟诗书字,不达周公礼半篇,涎皮涎脸把奴看。”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二五回:“随取出局衣裳,涎皮涎脸的亲替秀宝披在身上。”近代向恺然《留东外史续集》第四三章:“又料道黎是韦是个涎皮涎脸、纠缠不清的,不愿意和他久坐一块。”

9.【凑手不及】

事情来得太快,出人意外,来不及应付。清无名氏《木兰从军·陷阵》:“孩子们,你看这两个蛮子,好不利害,杀得我凑手不及,如何是好?”[1](第5卷,P1438)

按:明代已有用例。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回:“却说杨戬战毕环,未及数合,杨戬放出哮天犬,将毕环咬了一口,毕环负疼,把头一缩,凑手不及,被杨戬复上一刀,可怜死于非命。”

10.【满】

12.很。沙汀《老烟的故事》:“赶到那天就落气了!听说两口儿感情满好呢。”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一:“包袱里找得一双精致的草鞋,细绒绳作的绊结,满新的。”徐怀中《西线轶事》一:“内务卫生是女同志的擅长,队列也满像一回事的。”[1](第6卷,P57)

按:明清时期已有用例。明末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五一回:“程谟进房取秤,又喜刘恭两口子都又不在跟前,满望赊成了面,要烙饼充饥。”清代蒲松龄《寒森曲》第四回:“却说老王是个贪官,看着李蝎子也还满钱,商臣也还成的人家,前日因着他是苦主,才没难为他。”

11.【抬盒】

一种用两人抬着盛放礼物的箱盒。巴金《秋》二一:“过礼用的抬盒前一天就送来了。凤冠霞帔、龙凤喜饼、花红果子……以至于绍酒坛、鲜鱼、鸡鸭等,租的租,买的买,都已齐备。众人忙了好一阵,才把抬盒装好了。”[1](第6卷,P933)

按:明清时期已有用例。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五一回:“到家交书童快拿我的官衔双摺手本回去,门子答赏他三两银子、两方手帕,抬盒的每人与他五钱。”清代蒲松龄《禳妒咒》第八回:“鸡笼鹅笼,叫叫唤唤,抬盒大架,呼呼搧搧,我说恁丈母快来看看。”竹溪山人《粉妆楼全传》第二回:“遂令家人备了抬盒,挑了酒肴,换了衣装,牵了马匹,佩了弓箭。”刘鹗《老残游记》第四回:“那后边的两个人抬着一个三屉的长方抬盒,揭了盖子,头屉是碟子小碗,第二屉是燕窝鱼翅等类大碗,第三屉是一个烧小猪、一只鸭子,还有两碟点心。”

12.【肥皂】

2.近代洗涤去污用的化学制品,通常制成块状,沿旧称。一般洗涤用的肥皂用油脂和氢氧化钠制成。工业上用重金属或碱土金属盐的肥皂做润滑剂。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原来他的化学教科书不好,那节肥皂的制造方法,没有写明白。”[1](第6卷,P1192)

按:明清时期已有用例。明末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二回:“虽然使肥皂擦洗,胰子退磨,也还告了两个多月的假,不敢出门。”清代蒲松龄《增补幸云曲》第七回:“净面汤一铜盆,献过来花手巾,细软肥皂多清润。”曹雪芹《红楼梦》第二一回:“紫鹃递过香肥皂去,宝玉道:‘不用了,这盆里就不少了。”

13.【文绉绉】

亦作“文诌诌”。举止斯文貌。《儒林外史》第五四回:“又走进一个人来,摇着白纸诗扇,文绉绉的。”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一章:“虽然,道静讲的有点文诌诌她听不太懂,但她还是挺高兴地听她讲。”[1](第6卷,P1544)

按:元明时期已有用例。元代高明《琵琶记·杏园春宴》:“(末)咳,你兀自文绉绉的。我且就这里人家借一个马与你骑。”明代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瑶月夫人方出声道:“‘文诌诌甚么,晓得便罢。”

14.【乌骓】

项羽所骑战马名骓,后人称作乌骓。明杨慎《词品·虞美人草》:“唐人旧曲云:帐中草草军情变,月下旌旗乱。揽衣推枕怆离情,远风吹下楚歌声,正三更。乌骓欲上重相顾,艳态花无主。”清陈维崧《法曲献仙音·咏铁马同云臣赋》词:“赤兔无成,乌骓不逝,屈作小楼檐马。”《镜花缘》第三九回:“那船顺风吹去,就是乌骓快马也赶他不上。”[1](第7卷,P76)

按:唐宋时期已有用例。唐代佚名《大唐传载》:“乌江有项羽系乌骓树,历千余年尚郁茂。”宋代赜藏《古尊宿語录》卷四十六:“若项羽失千里乌骓,还有人为琅邪出气也无?”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你等诸人,若向这里会去,如纪信登九龙之辇;不向这里会去,似项羽失千里乌骓。”

15.【着3急】

1.焦躁不安。《儿女英雄传》第十回:“这个当儿,张金凤更比她父母着急。”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游仙窟》的销场的确不坏,但改正错字之处,还是算了罢,出版者不以为意,读者不以为奇,作者一人,空着急亦何用?”[1](第9卷,P170)

按:五代时已有用例。南唐静、筠二禅师《祖堂集》卷六:“你诸人□□闲处,脱不可得相应,亦无量劫来,向一切处用心着急,自己事却是闲事,所以难得相称。”

16.【翁妈】

方言。对老年妇女的尊称。周立波《民兵》:“何家翁妈!你老人家不要急,他会治好的。”[1](第9卷,P644)

按:明代已有用例。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次日盛壮了,随着翁妈丈夫一同到彼。”

17.【锄杠】

指锄柄。孙犁《白洋淀纪事·村歌》:“锄杠安在你自己的锄上呀!”[1](第11卷,P1300)

按:清代已有用例。马益著《庄农日用杂字》:“锄杠和锄刃,酌量锄钩按。”刘省三《跻春台·元集·冬瓜女》:“即叫官夫回去,喊雇工拿锄杠来,帮他抬去埋了。”

18.【错2谔】

仓促间感到惊愕。许地山《东野先生》二:

“我当为你重说一遍,省得明天相见时惹起你底

错谔。”[1](第11卷,P1316)

按:五代、北宋时已有用例。《太平广记》卷一五二引《摭言》:“(刘)太真将放榜,先呈宰相。榜中有姓朱人及第。时宰以璟近为大逆,未欲以此姓及第,亟遣易之。太真错谔趋出,不记他人,唯记谊。”“错谔”,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八作“错愕”。清代薛福成《庸庵笔记》卷上:“一日,高庙问某太史;‘增广生员始于何代?见于何书?太史错谔不知所对。”近代蔡东藩《明史演义》第八三回:“此语颇奇,内侍错谔未答。”

19.【锛】

1.锛子。蔡圃《红军坟》诗:“不是用木匠的斧和锛,用的是受苦人的手。”孙犁《白洋淀纪事·村歌》:“(李三)走过去,拉过那块木头,闭上一只眼睛照了照,放在脚底,举起了锛。”[1](第11卷,P1317)

按:明清时期已有用例。明代佚名《元朝秘史》卷十二:“每人又各将带锛、斧、锯、凿等器,将当路树木除去。”清代马益著《庄农日用杂字》:“锛凿锯斧锉,木匠有往还。”

二、词条漏收

辞书编纂首先要确立词目,大型辞书所收词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种语言的词汇系统,该系统又体现出民族共同语的整体性,对于研究该语言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词典是无声的老师,选词立目应体现民族共同语的全民性特点,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查考的需要。从开始编纂到全部完成,《汉语大词典》花费了近二十年的时间。随着编辑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各种数据库不断建立,文献资料日益完备,学界也发现了很多未被大词典收录的词语,从工具书的规范性和语言的全民性考虑,这些词语应当予以补录。

20.【净重】

货物自身的重量或动物除去毛、皮后剩下的重量。

按:清代李化楠《醒园录·做甜酱法·又法》:“先用盐滚水泡化,澄去沙底,晒干,净重十二斤。”《福建省外海战船则例》卷首:“椗齿三个,各长一尺、宽七寸、厚五分;橹篐四个,各长二尺七寸、宽一寸、厚三分;铁环四个,各围大六寸。以上铁料,共净重一百七十斤。”刘正荣《贝聿铭:世界建筑界的华裔皇帝》:“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

《汉语大词典》收有“毛重”一词:“货物连同包装材料或牲畜家禽连同皮毛在内的重量。与‘净重相对。”[1](第6卷,P1000)

21.【本大利宽】

本钱大,获利就多。

按:清代李绿园《歧路灯》第四十回:“眼睁睁看着有一股子钱,争乃手中无本钱,只得放过去。俗话说:‘本小利微,本大利宽。”

22.【并骨】

合葬。多指夫妻合葬。

按:清代曹去晶《姑妄言》第二三回:“但是白骨都拣了出来,一处装殓了,埋葬在奇姐一穴。他们这些男妇,真算生同衾死并骨了。”“生同衾死并骨”意思是活着同床,死了葬在一起。典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不恋豪杰,不羡骄奢,自愿地生则同衾,死则同穴。”从以上用例可以看出,“并骨”就是合葬的意思。他例还有:金代马钰《姚源忆故人舍弟运甫有书议葬事,以词答之》:“迁葬分明嬉谑,并骨共同棺椁。”蒲松龄《墙头记》第一回:“俺达好不好,谁着他合你令堂并骨哩么?”

蒲先明整理、邹宗良校注的《聊斋俚曲集》将“并骨”释为“男女交合”[2](P13),似可商榷。董遵章《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并骨,合葬。”[3](P29)是。邵燕梅《郯城方言志》[4](P133)、宋恩泉《汶上方言志》[5](P127)均释为“合葬”。

23.【望布】

酒店门前所挂的用绸、布做的幌子。主要用以招徕顾客。

按:清代蒲松龄《增补幸云曲》第七回:“好酒!你拿那望布来,给你另改了,你好卖。”蒲松龄《日用俗字·饮食章》:“苦蒿三白有南味,白醭不生香又甜。望布幌子家家挂,沽来美口始值钱。”

《汉语大词典》收有“酒望子”“酒望”,释义同“酒帘”:“酒店所用的幌子。以布缀竿,悬于门首,作招徕酒客之用。”[1](第9卷,P1382)

24.【定醒】

安定清醒。

按:《修真十书》卷十七:“丹降之后,未得便开眼,且渐渐收拾精神,归定四体复旧,或手足觉麻痹,次候定醒,然后开眼,次吃人参汤。”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四:“良久定醒。问:‘做甚打死他?二郎道:‘哥哥,他是鬼!曹門里贩海周大郎的女儿。”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丐仙》:“定醒良久,仰见云气如笼。”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九八回:“四人定醒了好半晌,方随了锦屏,到于冰面前,磕了四个头。”倚云氏主人《升仙传》第三十回:“高、辛二人跪在楼上如吓瘫了的一般,定醒多时,爬将起来。”

25.【投信】

①干脆。

按:明末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若另寻将来,果然强似他,投信不消救他出来,叫他住在监里,十朝半月进去合他睡睡。”又第五七回:“他只口合手先动不的了,你可投信给他一顿。”清代蒲松龄《禳妒咒》第十回:“投信我掘他妈的!要死就死,要活就活!”

按:第一个义项,元明时期已有用例。元末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四回:“三个人坐下,武大筛酒在各人面前。”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两个并坐,金奴筛酒一杯,双手敬与吴山道:‘官人灸火,妾心无时不念。”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九:“他夫妻对坐而饮,玉娘在旁筛酒,和氏故意难为他。”

第二个义项,孤证。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四六回:“书童儿和画童儿两个,在围屏后火盆上筛酒。”

37.【翁鞋】

粗重的棉鞋。清翟灏《絮鞋》诗:“持将比翁鞋,品制较精匝。”原注:“北人冬月,履纳棉絮,臃肿粗坌,谓之翁鞋。”[1](第9卷,P644)

按:孤证。“翁鞋”实际上即“?鞋”。其用例有:《元史·舆服二·崇天卤簿》:“舁者十有二人,交角金花幞头,红锦质孙控鹤袄,镀金束带,?鞋。”《明会典》卷一五六:“?鞋各长九寸五分至一尺或一尺二分。”明末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一回:“七钱银做了一双羊皮里天青劈丝可脚的?鞋。”清代蒲松龄《增补幸云曲》第二回:“青布衫,黄罩甲,绑腿,?鞋,檐边毡帽,皮鞓带,椰瓢,闹龙褡包。”

38.【路庄板】

用竹板、铁片制成,敲打时能发出响亮的声音。因使人闻知,故又称“报君知”。《醒世姻缘传》第七六回:“街上一个打路庄板的瞎子走过。相大舅叫他进来,与狄希陈起课。”[1](第10卷,P475)

按:孤证。他例还有:清代蒲松龄《磨难曲》第二三回:“前面张宅不远,咱把路庄板着实打,看他听不见。”同回亦写作“芦庄板”:“打了一日芦庄板,并没个人来参俺的张。”

汉语类词典的主要特点是“用语言解释语言”,解释的对象是词语,看似微观,但又离不开宏观理论的指导。一部高质量的辞书应该做到全面、准确、简洁、明晰、通俗,这就涉及到条目的丰富、释义的精当、例证的适量等。对于规模宏大的《汉语大词典》来说,条目的设立要全面而广泛,应收尽收,以体现编写的宗旨。释义是词典的灵魂,准确与否关乎其质量的高低、生命的长短。词义的撰写应该紧扣义核,针对具体的对象而采用定义式、描写式、说明式等不同的形式,同时,还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而不是文言、半文言的晦涩难懂,这是由工具书的性质所决定的。例证大致分为两种:书证例和自造例,例证的主要作用是佐证释义,有时也起到说明词目源流的作用,是辞书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书证的时代应尽可能提前,最好是原始用例,无书证者可以自造例句以弥补不足,避免出现滞后、孤证、无例证等问题。一部高质量的辞书,在收词、释义、书例方面一定是周密、严谨、科学的,既体现出内在的系统性、整体性,又展现出相关条目间的关联性,从而实现规范性。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2][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M].蒲先明整理,邹宗良校注.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

[3]董遵章.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4]邵燕梅.郯城方言志[M].济南:齐鲁书社,2005.

[5]宋恩泉.汶上方言志[M].济南:齐鲁书社,2005.

[6]吴士勋,王东明.宋元明清百部小说语词大辞典[Z].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7]高文达.近代汉语词典[Z].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

[8]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9]王力.字典问题杂谈[J].辞书研究,1983,(2).

[10]胡明扬,谢自立,梁式中,等.词典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Discussion on Modern Chinese Entries in HanYu Da CiDian(《汉语大词典》)

Zhang Tai1,Lin Shuai2

(1.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nyi University, Linyi 276000;

2.Office, Fujian Institute of Product Quality Inspection, Fuzhou 350000, China)

Abstract:As the largest Chinese language reference book at present, Hanyu Da Cidian(《漢语大词典》)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due to its unique linguistic and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had a wide impact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objective factors,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late issuance of examples, imprecise definitions, missing entries, missing meanings, and insufficient examples. These problems have affected the effective use of the dictionary. Therefore,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these issues can help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anyu Da Cidian(《汉语大词典》) and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compilation of general reference books.

Key words:Hanyu Da Cidian(《汉语大词典》);modern Chinese;entries;discussion

作者简介:1.张泰,男,文学硕士,临沂大学文学院教授;

2.林帅,女,文学硕士,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办公室中级经济师。

猜你喜欢

商榷汉语大词典条目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从现存最早话本新词新义看《汉语大词典》晚收的词条及义项
评《〈汉语大词典〉研究》
敦煌碑刻文书词汇与《汉语大词典》释义缺失例举
地方性本科院校视觉传达专业综合改革探讨
《木兰诗》中“行”的读音还得商榷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
人教实验版高中《语文》(必修1)指瑕
《汉语大词典》义项失序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