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三力思想”的渗透

2024-04-25陆庆熹

文理导航 2024年13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渗透

陆庆熹

【摘  要】“三力思想”是对陶行知教育教学理论的概括,需从“生活力”“自动力”与“创造力”三方面进行,强调了学校教育回归生活、实施解放教育等多个要素。在这一思想引领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应主动渗透“三力思想”,由此探索可行的育人策略。本文将从四个角度,即创设生活情境,唤起生活记忆;编写真实案例,学生自动探究;组织生活实践,促进实践创新;整合生活资源,关注持续发展,阐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如何渗透“三力思想”。

【关键词】“三力思想”;初中道德与法治;渗透

策略

普遍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长期存在“唯知识论”“唯教师论”的现实问题,前者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一直是以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力”与“创造力”,不少学生也因此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按照所学内容处世、做人,也因此无法顺利地提升道德修养水平,优化法治观念、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与自身人格;后者则导致学生长期丧失了“自动力”,常常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活动中被动地接收知识,无法自主探究知识内涵、外延,也难以形成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三力思想”则主张从“生活力”角度重整课程内容,基于“自动力”的培养变革教学形式,也要为了提升学生的“创造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既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也主张摒弃“教教材”的不当行为,教师应始终伴随着学生的现实成长需求去提供优质资源、组织探究实践活动。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应在“三力思想”的引领下回归现实生活,转变教学形式并整合课内外教学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使其能真正学以致用、终身受益。

一、创设生活情境,唤起生活记忆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倡导在一线教学中“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去促进学生的实践探究,丰富学生的体验。从“三力思想”视角来看,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生活力”的过程中主动消除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的隔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现实成长需求,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由此实现“导之以行”。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则可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身的成长经验、生活智慧,由此讨论关键议题,以便自主建构知识。

以“青春的情绪”一课教学为例,笔者准备了不同风格的歌曲,有轻松欢快的舞曲、有悲伤抑郁的慢歌,以及能够帮助人放松心情并舒缓情绪的轻音乐等等。在课堂导入阶段,笔者便逐一播放了歌曲的高潮片段,并据此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会随着不同歌曲的旋律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在短短几分钟内经历多种情绪。对此,笔者便告诉学生自进入青春期之后,学生的情绪会变得越来越多变,也会积累更丰富的情绪体验,所以学生要尊重、理解每一种情绪,也要通过本课学习正确认识情绪的分类,学习调节情绪的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便可以分享自己印象中情绪反应比较激烈的经历,以及自己调节情绪的做法与经验。这样一来,便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够带着思考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正确认识情绪的分类主动学习。由此,便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对学生的现实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音乐对学生的情绪刺激作用创设了主题情境,使学生能在不同风格歌曲的启发下体验不同的情绪,也由此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情绪变化的真实经历、调节情绪的方式方法等,顺利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也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活动,使其学习更多调节情绪的可行方式。这样一来,学生便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负面情绪时迁移所学知识,由此形成生活力。

二、编写真实案例,学生自动探究

一直以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都存在“满堂灌”的现实问题,很多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节奏会直接传输理论内容,也因此致使学生会选择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差事。在这种模式下,初中生虽然能够积累一定的高尚道德理论,但是却依然无法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下做出正确的道德選择与判断,也将渐渐失去“自动力”,很难在现实生活中自主汲取高尚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理论等。对于这一现实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则可编写真实案例,据此组织案例探究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分析案例角色的行为对错、从中总结道德理论与法治观念,由此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以便顺利地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激发出学生的“自动力”与“创造力”,也为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如在“网络改变世界”一课教学实践中,笔者便整理了关于移动支付、线上生活缴费、网络购物、直播购物、云旅游等多个能够真正反映出网络变革影响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案例资料,据此指导学生分析网络对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等多方面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同时,笔者还整理了因为网络普及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得“虚伪”,许多人会扮演各类角色进行“诈骗”、利用网络宣传虚假信息与不良信息,在网络中随意用语言“网暴”他人或者传播虚假新闻等案例资料,据此设计了第二轮案例探究活动,以便由此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分辨网络信息的真伪、美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与规则意识。利用这些案例,笔者便在课堂上实施了解放教育,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两组案例的具体内容,分别总结出网络对于日常生活、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等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以及虚假、不良网络信息对社会安全、文化交流等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各个小组需自主总结、归纳讨论观点,通过组内成员的平等交流与多维交互相互启迪、发散思维,进而便可以“小老师”的身份分析、总结案例内容,实现组际交流,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懂得理性对待互联网的道理。

在上述教学实践中,教师所编写的真实案例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负面作用,使其明白网络信息也存在真伪、美丑之分,懂得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是离不开网络的应用的。在此过程中,初中生能够更理性地对待网络世界,也能由此产生维护网络安全与日常规则的责任感,将顺利地实现道德与法治学习。由此,便可真正地提升学生的自动力与创造力,也将对学生的现实成长产生积极影响,所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生活力,顺利落实“三力思想”。

三、组织生活实践,促进实践创新

要想全面培养初中生的“三力”,除了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重构师生关系、创设现实情境,还要尝试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进行知识迁移与创造,伴随着学生的现实生活需求进一步普及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序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新课标》中也强调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则可设计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迁移所学知识去维护道德公约与社会秩序,使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以便顺利地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在“遵守规则”一课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课堂探究编写了规则与自由之间的关系,也懂得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规则的道理。在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初中生都需遵守相应的规则,所以笔者便由此设计了一轮生活实践活动,即遵守校纪班规。本轮生活实践活动发生在校园内,初中生不仅要认真学习学校所制订的规章制度与中学生行为守则,也要认真学习班级管理制度与各类规章规范,按照各类规章制度与他人相处、参加各类主题活动等,逐步形成规则意识。但是,有部分规章制度因为更新周期较长、规则内容也不规范,所以如果学生感受到规则的编写并不合理、科学,那么则可进行汇总,一周进行一次反馈,笔者也会与学生一起讨论更规范的规章制度与管理方式,提高学生维护規则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改进规则的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使其能敬畏规则、维护规则。

在上述生活实践活动中,初中生辨析并理解了规则与自由的关系之后,往往能够产生一定的行为自觉性,在集体生活中自觉遵守各类规则。因此,教师便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设计一轮生活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自觉维护规则、改进规则,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与规则意识,以及培养学生敬畏规则的正确意识。这样一来,便可综合提升学生的自动力、生活力与创造力,能够顺利促使学生实现健康成长。

四、整合生活资源,关注持续发展

《新课标》提出要“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及时引入时代性内容,确保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生动的、新颖的。“三力思想”也主张根据学生的现实成长需求去整合生活化的课程内容,改变“唯教材论”的教学形式。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则可自主整合生活资源,由此拓展课程内容,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地接受良好的思想启迪、道德熏陶与政治引领,有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

发展。

在开发生活资源时,笔者经常会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与需求,从学生视角适当开发优质资源。比如在“善用法律”一课教学实践中,本班学生虽然从理论上知道法律是保护自己、捍卫个人权利的权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知道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也不知道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如何寻找法律人员的帮助。对此,笔者便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整理了与未成年人权益相关的法律,找出了相关的法律条文,还整理了一些司法部门的救援电话、官方平台等,告诉学生在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犯时要主动寻求法律援助,自觉维护法律权威与尊严,但是同样也不可随意拨打法律救援电话,以免浪费公共资源。随着学生法治意识逐步变强,笔者还整理了关于青少年违反犯罪的法治案件,据此提醒学生任何人违反法律都必然会受到法律制裁,希望学生能够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不要触犯法律的底线,希望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与意识,也能在个人成长中知法守法。

总而言之,“三力思想”是科学的、先进的,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渗透“三力思想”也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则可在课堂导入阶段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结合真实案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活迁移,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迁移所学知识,积极整合丰富的、高质量的生活资源,全面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培养学生的生活力、自动力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陈倩.陶行知教育理论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12):108-110.

[2]张智君.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教育界,2023(10):122-124.

[3]张乾朝.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下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探究[J].生活教育,2023(4):90-93.

[4]毛希妍.立德树人 以德促行:论陶行知思想引导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途径[J].名师在线,2022(23):55-57.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渗透
师生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实施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