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数字资源建设与意义探究
——以《SCI 论文背后的故事》为例

2024-04-24冉玉平戚亚男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论文医学数字化

温 静,冉玉平,戚亚男

1. 四川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四川 成都 610065;

2.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皮肤科,四川 成都 610047

为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战略部署,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课堂革命,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促进育人方式转变,支撑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赋予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新的使命任务,明确了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教育系统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及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有基础、有能力、有优势,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优质数字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直接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使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媒体化、可视化及网络化,得以让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推广,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进一步探索更利于信息化背景下的育人方式和教学模式改革。为适应教育信息化新要求,有效推进医学教育数字化进程,医学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迫在眉睫。医学院校教师可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地、深入地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进行信息化教学环境营造,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及教学过程的优化,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1]。

1 缘起

1.1 《SCI论文背后的故事》简介

《SCI论文背后的故事》讲述冉玉平教授和他的研究生们一起进行临床科研攻关、撰写SCI论文和投稿的心路历程。该书以30篇疑难病例报告为主线,生动讲述了30个病例报告背后的原创故事和SCI论文撰写、发表的过程以及抽丝剥茧疑难病例挖掘剖析。冉教授指导23名研究生,其中有15名博士,8名硕士,先后在JAAD、BJD等著名皮肤病学杂志发表了30篇高质量的病例论文,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本书还穿插了500余张高清图片,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示近60种疑难病例的治愈前后过程对比,精彩病例包括:真菌性皮肤病、细菌性皮肤病、皮肤肿瘤、性传播疾病、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色素性皮肤病和慢性代谢性疾病等。迄今为止已有50个病例故事,到第60个故事完成就准备出版第二辑。这其中每一个故事都体现着冉玉平教授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立德树人的教育情操及其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体现授人以渔、点石成金的育人理念。此书还分别受到了中国工程院两位院士廖万清院士和陈洪铎院士的高度评价和亲笔题词“授人以渔、点石成金”。该书也荣获“2021年度中国医界好书”第三名的好成绩。

1.2 《SCI论文背后的故事》数字资源库创作初衷

起初,冉玉平教授希望将这30 个原创故事改编成一系列的电影或是电视剧,并且能在互联网或是其他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体现出故事的原创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策划时期正值新冠疫情高发期,拍摄空间和人员组织受到局限,为了强调和突出它的教育性、科学性以及真实性,主创人员通过和冉教授商议,反复沟通,最终确定将这30个SCI论文背后的故事拍摄制作成一系列的教学片,由论文的第一作者、直接参与者进行现场讲述,并配合冉教授的指导点评。

通过第一作者的讲述让学习者更直接地学习和体验到论文背后故事发生的起因、梗概,包括从确定治疗方案到最终治愈,从论文的选题设定到论文的最终发表等一系列过程都能够一一呈现。最终实现既还原了故事的真实性、原创性,又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将故事性、专业性、人文素养、研究生教育和华西精神有机融合,从而达到传播育人的目的。《SCI论文背后的故事》数字资源库视频案例截图如图1所示。

图1 《SCI 论文背后的故事》数字资源库视频案例

2 医学数字资源《SCI论文背后的故事》创作实践

2.1 以皮肤科临床故事为脚本创作剧本

以华西医院皮肤性病学专家冉玉平教授团队发表的30篇SCI论文背后的原创故事为创作蓝本,通过论文第一作者讲述30篇SCI论文的创作和研究过程,拍摄制作成一系列以皮肤性病学各种罕见及难治愈案例为主,并且通过反复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出来的关于SCI论文从创作到发表始末的教学片。结合皮肤性病学经典案例作为教学案例,配合团队研究过程,融入思政元素,将原创性、故事性、思政性和学科知识点有机融合;形成一系列的关于皮肤性病学的通识类教学片;通过论文第一作者的讲述,配合相关皮肤病学相关史料、图片及视频素材,完整展示出医生的研究过程和患者的治愈过程及SCI论文的创作发表始末。

在设计脚本的时候,为了让整个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明了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主创团队决定让论文的第一作者直接讲述他们参与治疗病例的全过程,从第一天患者到医院就诊到最终治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讲故事的方式诉说给学习者,这样既真实地还原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原创性,又增加了观众继续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

2.2 前期拍摄

在前期拍摄阶段,以“SCI论文背后的故事一”《黄蜂蜇伤致巴西诺卡菌性原发性皮肤诺卡菌病例报道及论文发表》为例,主创团队经过多次和冉教授及论文第一作者微信、视频会议沟通,最终确定了拍摄分镜头脚本,分镜头脚本对镜头、景别、拍摄使用技巧和机位、每个镜头时长及画面呈现内容进行了详细地设计说明,便于拍摄制作人员进行后期拍摄创作。

为了保证良好的现场拍摄效果,拍摄场所选在专业的摄影棚,使用1080P 高清摄像机单机位拍摄,配合现场的灯光搭建,所有灯具均可调色温和颜色,在制作时可以将前景人物的色调和虚拟场景的环境氛围尽量地融合;灯位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做特别设计,可以很容易使真实灯光的方向和虚拟灯光的方向达到一致,结合上述两点,让画面效果更加逼真[2]。同时使人物面部和环境光和谐统一,清晰地捕捉主讲人的面部表情和心理状态,将故事主要参与者及论文第一作者的形象呈现在学习者面前,使观众和学习者能够更加真实且近距离地感受到故事发生时的情境。

前期采用实景拍摄和虚拟背景绿幕拍摄相结合的手法,便于后期抠像和对背景进行灵活处理。拍摄冉玉平教授时采用实景拍摄,在摄影棚以书架为背景,营造出科研和文化氛围,着重突出专家形象,以指导、点评为主。在拍摄两位参与现场的医生和第一作者时采用虚拟演播室绿幕拍摄,通过后期抠像和三维场景搭建,重点展示医者形象、医治过程和论文发表的点滴。

2.3 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包含整个片子的剪辑、镜头组接、声音处理、三维场景制作及漫画制作。在剪辑部分,以徐小茜医生的讲述开篇作为整个故事的开端,主要介绍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和治疗方案的确定,后面以储蕾医生第一人称讲述论文发表的始末,从确定选题到论文最终发表的科研过程都一一呈现,中间穿插冉玉平教授的指导和点评,这样的剪辑手法使整个片子条理清晰,有理有据,不会因为单一的机位和冗长的镜头而显得枯燥。

为了使录制效果更加逼真,让读者在学习观看的时候有更加深切的沉浸感和临场感,制作人员使用三维制作软件制作出虚拟场景,虚拟场景通过三维软件灯光调节有着和真实环境一致的色温和色调,以达到和专家点评的背景相协调,营造出舒适温馨的文化氛围和讲演环境,拉近学习者和作者的距离。三维模型技术可以赋予学习者丰富的想象力,主创人员能够将精彩的创意通过技术手段充分融入其中,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同时,在背景墙上制作一块虚拟大屏,画面配合使用画中画技术,用来展示一些图片和文字说明,使整体画面更加丰富、生动、形象。通过抠像技术使人物主体和三维空间融为一体,体现出前景、中景、远景的空间立体感。实现场景与人物的透视关系一致性,如主次关系对比、大小关系对比、前后景深的设置等等,营造逼真的立体效果。

在成片制作过程中加入了漫画元素,由于时隔多年,当年的患者和家属均在外地,为了还原当时的发病情境,后期制作人员在医生回忆患者事发过程的环节将动漫元素融入其中,用漫画展示了患者和医生形象及场景,巧妙地还原和再现了“案发现场”,增加了教学片的故事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3 医学数字资源建设及应用意义

3.1 促进医学教育数字化转型

医学数字课程资源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包含大量可视化的媒介信息,包括图片、动画、三维模型等,将传统纸质媒介内容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打破了传统纸质媒介的局限性和易损易耗性,将纸质内容、数字内容、资源平台整合,丰富了教学形式,使知识可视化、立体化,便于广泛传播、共享和长久保存。在进行新时代的医学数字化资源录制时,应该增强创新意识,做好数字化资源的顶层设计,推出符合当代年轻人特点的优质精品数字化医学资源[3]。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医学数字资源进行再创作,形成一系列的资源片、数字元和知识点,以便在后期对学习资源进行智能化推荐,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医学数字资源的建设是促进医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举措,对促进医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增强新兴医学数字化资源供给是进一步提升医学教育数字化质量的必由之路[4]。

3.2 提升医科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也越发广泛,这就要求医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处理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在人力资本储备方面,高等教育相关的从业人员对于数字新兴技术的不认同、技术应用能力的不足和实践经验的匮乏、教师在院校调整教育技术实施策略定位的演变均构成了高等教育对技术进行充分应用的极大挑战[5]。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双边活动已经成为教学发展主流,与之带来的是对教师的信息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6]。

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尝试不断使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手段进行教学和学习,医学院的学生大部分将来要成为临床医生,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也需要具备良好的临床技能和使用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才能适应未来医疗事业的发展和需求。并且可以熟练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诊疗技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同时,在“医学+信息”的背景下,有利于交叉融合型人才的培养。

3.3 促进医学教育改革,提升学习效果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全球高等教育领域应对数字化挑战的必然趋势,作为国内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之一,大力推进该教学模式是转变高等教育授课模式的关键环节[7]。优质的医学数字资源可以有效服务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习效果。《SCI论文背后的故事》成片以视频形式发布到四川大学“云上川大”智慧教学云平台,作为川大“名校网络课堂”的一部分,以及校本医学课程资源,是对原有医学数字资源极大的丰富和补充,学生可以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移动端随时随地进行点播学习、交流互动。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研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在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模式下,给予学生充分发挥兴趣探索的空间,培养探究式学习的主动性。

3.4 启发医学课程思政育人

3.4.1 医学专业课程通识化

健康是人民幸福、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建设健康中国,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8]。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深入实施,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推动健康医疗用户需求由“以治病为中心”加速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这就意味着大健康时代的到来。在大健康时代,人人都需要普及医学知识,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家庭医生,由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转变。这样就要求医学数字资源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它不一定是仅仅面向医学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面向其他专业背景的学生和普通大众。聚焦课程育人主线,加大改革力度,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在专业课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拓展方法载体,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引进课堂,引起学生共鸣,促进学生有效吸收内化,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SCI论文背后的故事》教学片以讲故事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普及皮肤科相关知识及医学常识,使医学专业课程通识化,将专业性、科学性、故事性、艺术性和研究生教育及华西精神有机融合,将皮肤性病学经典案例和学科知识点及价值引领贯穿其中,使学生在观看故事的同时学习到专业知识,领悟到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学习到业界专业大师的专业素养、教学魅力和育人情怀。

3.4.2 提升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养

在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过程中,医学课程思政是医学生价值塑造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和关键部分。医学不是一般意义的科学,它既有客观规律的自然科学属性,又因其研究和实践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医学又具有人文属性——医学科学精神,体现医学“仁术仁心”之道[9]。医学专业的学生未来要成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医生,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临床技能,更需要拥有人文素养、家国情怀,有一颗仁爱、慈悲之心,才能将医生的诊疗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医学人文精神是在医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从另一个层面理解,医学人文精神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卫生日常工作过程中不断呈现出的具有医学特点的人文气质和人文精神风貌。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只是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器械检验精度的提升,更是包含着医疗理念、人文关怀、医学情感的医学人文精神与之共同发展的过程[10]。《SCI论文背后的故事》教学片以视频呈现的方式讲述医学故事,通过讲述论文发表的过程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医学与人文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治愈一个一个的皮肤科疑难杂症病例展示四川大学医学专业名师风采,感悟锲而不舍的华西精神,体味医者仁心仁术,增强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目的。使医学科学研究的精神和重要医学资源及诊疗方法得以代代相传。

4 结语

综上所述,丰富多彩的数字化资源深度融合于医学教育教学中,将极大地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求知、勇于探索,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11]。优质医学数字资源的建设、推广和应用有利于促进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培养精医学、懂科技、有情怀、讲奉献的新一代医科交叉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医学教育数字化发展和转型,并逐步向医学教育智能化迈进。

猜你喜欢

论文医学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医学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