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的价值功能、限度审视及调适路径
——基于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的实证分析
2024-04-24贾文龙
贾文龙
[提要] 高校图书馆是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重要的“主战场”,对于促进红色文化资源高质量传播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先天”优势。文章构建了“资源定制”“内容运营”“传播推广”“空间建设”四维分析框架,同时综合运用质性研究法、虚拟民族志、案例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等实证方法对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的价值功能、限度审视及调适路径展开系统“深描”。研究发现: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具有“教学科研”“思政教育”“宣传推广”“实践体验”等方面的价值功能。但对中国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现状予以“刻画”,进一步发现中国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存在资源定制集成程度与精准化程度有待深化;内容设置与服务功能有待优化;传播与推广的科学性有待提升;空间建设的规范性有待强化等几类较为典型的现实困境。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从优化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科学性;促进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活动的内容运营优化;强化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联动模式;推动红色文化空间的实践升级及服务能力提升等路径安排优化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以期为高校或者公共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与发展水平提升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最鲜亮的底色[1],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是重要的教学科研资源,是人们打破时空区隔体悟红色历史与红色实践的重要载体,具有理念引领、道德形塑、精神弘扬等多维价值。
作为高等院校师生教学、科研以及公共服务的核心场域,高校图书馆是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主战场”,对于促进红色文化高质量传播与发展,推动红色文化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较强的先天与比较优势。
审视当前已有的文献可以看出,针对图书馆的红色文化研究,既有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红色资源阅读推广[3]”“红色专题特藏[4]”“红色文献的社会价值[5]”“红色文献推广[6]”“红色文化空间建设[7]”“红色文化建设个案分析[8]”等几种主要的视角展开,这些相关研究为我们深入展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但客观地说,既有的研究也存在样本代表典型性、研究内容系统性、方法运用多维性等方面的局限,难以对现阶段中国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的价值功能、限度审视、调适路径形成具有系统性的“深描”。
基于此,本研究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重点解答以下几个问题?现阶段中国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的基本状况究竟如何?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过程中积累哪些有益并且值得推广的重要经验?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较为典型的“共通性”问题?怎样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天然优势”更加深入并且系统地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良性发展?为了更好地展开分析,课题组选择了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这些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国内高等院校的“头部”层次,他们的实践与经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与引领性。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的分析框架
(一)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综合运用质性研究法、虚拟民族志、案例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等实证方法,系统调查的样本高校为代表国内高校“头部”位置的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调查的时间区间为2021年10月1日到2022年10月30日,基于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建设现状展开实证调查,围绕“资源定制”“内容运营”“传播推广”“空间建设”四个维度对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基本状况以及存在的不足展开系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的策略安排,以期为其他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与发展水平提升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二)研究的分析框架
1.资源定制。资源定制主要指的是高校图书馆中各种相关红色资源,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接续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百姓幸福的征途中所累积具有资政育人价值的物质载体与历史记忆。既包含了传统上的纸质资源,如图书、期刊、报刊、文稿、档案、实物、原件、手稿等等,还包含了各种类型的数字资源,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图片、音像、视频、数据库、新媒体、门户网站等多媒体数字资源。
2.内容运营。主要考察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所展开的红色文化活动主要服务内容。这些面向在校师生的服务内容,例如高校图书馆开设红色网站宣传平台、红色文化的特色研讨会、红色文化的学术讲座、红色文化专题图书展示与推荐、红色文化电影的定期放映、与红色遗址及革命纪念馆展开联合互动、党史与四史知识竞赛等。
3.传播推广。本研究中对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传播推广的分析主要通过图书馆官方微信公众账号、微博账号、抖音账号等几个使用度较高的新媒体平台,对这些新媒体平台发布的红色文化形式、话语、文本、点赞状况、阅读数量、评论状况展开系统分析,从而考察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在真实“场景”中传播与推广状况。
4.空间建设。空间建设主要考察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为推广以红色文化主题的红色实体空间发展状况,现代型图书馆具有三个重要的组成要素,分别为“藏书要素”“服务要素”“空间要素”,可以看出空间要素是一个现代型图书馆极为重要的文化资本之一。本研究中“空间”则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红色文化并且为广大师生提供参与进来的实际“物理”场所与空间,例如红色资源展览室,红色文化资源文献阅读室,红色文化电影放映室、红色文化专题展示与宣讲区等。
三、价值功能: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的意义呈现
图书馆最为核心的功能在于帮助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9],高校图书馆则在此基础上更为侧重校园文化引领与社会责任承担的重要职能[10],基于此,本研究在结合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以及红色文化丰富内涵及外延的基础上,辅以高校的部分师生个体访谈,将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的主要功能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科研功能
与公共图书馆的受众不同,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在校师生是其主要的受众人群。对于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而言,最为核心的功能就是为其教学科研提供全过程以及系统性的平台及资源支撑,使得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中教学科研得以顺利有效推进。
“学校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为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相关红色文化知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不仅可以加深对于课本知识的领悟,同时也为我们做一些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硕士研究生,男,24岁,访谈时间:2022/9/12)
高校图书馆具有独特的场域与资源优势也意味其能够更好地展开日常教学科研工作,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及历史学科等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可以有效对接高校图书馆中所拥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教学与科研提供资源与信息平台。
(二)思政教育功能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强化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2019年8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学校图书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我们系统挖掘红色资源、强调加强红色教育、重视讲好红色故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思政课教师,男,44岁,访谈时间:2022/9/16)
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与优势,通过有效组织、引领动员、积极传播、宣传展示可以帮助广大师生更好地深入体悟红色文化内涵、表征及意蕴,起到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宣传推广功能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不仅重视传统媒体如纸质媒体以及门户网站等宣传工具深度利用,同时更加重视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兴媒体的积极运用,有效突破了地域与时空的物理区隔,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变为时效性与生动性兼具的具体内容。
“你比方说,图书馆近期以党的二十大召开为背景,在公众号推送红色人物系列的专题,让我们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里面阅读,超方便呢!”(本科生,女,22岁,访谈时间:2022/10/15)
高校图书馆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及时发布与红色文化资源活动相关的公告与通知,例如红色文化的新到文献、红色文化讲座通知、红色文化数据库更新、红色文化电影放映等。调研中可以发现,虽然不同的高校图书馆在推送频率、具体内容以及形式上有所差异,但是整体上对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建设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推广效应,同时也映射出高校图书馆在红色文化建设中较为注重结合高校自身学生的实际需求。
(四)实践体验功能
实践体验的内核主要源自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我们在展开实践的过程中,运用理念的范式去感知、体悟及理解客观的物质世界。高校图书馆可以说是在校师生校园中出入频率最高的几个重要场所之一,同时图书馆也为广大师生“建构”了信息交流与传递的平台。
“我们学校图书馆很多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安排真是用心,不是‘做做样子’、‘随大流’,这些活动可以真真切切地在实践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真的好好地利用起来。”(博士研究生,女,28岁,访谈时间:2022/10/20)
高校图书馆独有特质使得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上具有很好的比较优势,帮助在校师生更好地参与红色文化的具体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对红色文化资源有着更为深刻的体验,例如有的高校在图书馆采用学生志愿讲解服务,定期为高校学子开讲红色故事,构筑师生红色情感共识。
四、发展“深描”:中国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资源定制的现状分析
1.传统纸质资源定制维度。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纸质资源基于时期划分,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由中国共产党机关或者根据地出版、发行、制作的相关文献资料[11],同时也有研究将新中国成立之后,包括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所形成的相关纸质资源也置于红色文化纸质资源的研究范畴。
基于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实际调查可以看出,在课题组设置的调查时间区间内,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均存有红色文化相关的纸质书籍,调查中,一个值得指出的关键点是,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纸质资源与所在高校的自身特色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举例来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收藏的老校长成仿吾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刊发的林伯渠等人发起筹办陕北公学相关报道,这些重要的红色纸质文献具有很强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人民大学馆藏红色文献,鉴证了我们党创办正规高等教育的艰辛历程,是十分宝贵的红色记忆”[12]。
2.电子资源定制的基本情况。通过逐一调查可以发现,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部分拥有自建型数据库,部分高校是非自建型数据库(如通过购买或者使用公开数据库),也有部分高校两种类型的数据库兼有之。总的来说,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数据类型按模块概括起来主要可以划分为“党的建设模块”“思政教育模块”“党史党政模块”“特色资源模块”。
调查的结果显示,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中,明确拥有红色文化电子资源数据库的高校达到41所,覆盖率达到了97.62%,其中具有两个及以上红色文化资源相关数据库的高校达到了30所,占据受调查高校总数71.43%。部分数据库出现了较高的使用频率,例如拥有“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的高校图书馆有29所,占据受调查高校总数69.05%;拥有“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高校图书馆有8所。可以看出,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在绝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中得到了较好的贯彻与推行。值得肯定的是,部分高校的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拥有自建的数据库,较为典型的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中国人民大学红色文献平台、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校史党史资源特色库,有效地将高校自身的办学历史与文化特色融入到红色文化建设之中。
(二)内容运营的现状分析
课题组重点调查了高校图书馆官方门户网站、高校图书馆官方微信公众账号、官方微博账号来系统梳理红色文化内容运营的基本状况。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可以发现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中,在目标调查时间段,共有39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相关活动,红色文化展开的覆盖率达到了92.86%。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喜迎二十大专题系列活动”“红色文化系列讲座与研讨”“中央全会精神专题学习系列”“红色文化相关数据库与书目推介”“红色文化电影(音乐)展映与征文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等等。
具体来看,“喜迎20大专题系列活动”参与的高校图书馆共有20所,占据展开红色文化相关活动受调查高校的51.28%;“红色文化系列讲座与研讨”参与的高校图书馆共有所8所,占据展开红色文化相关活动受调查高校的20.51%;“中央全会精神专题学习系列”参与的高校图书馆共有13所,占据展开红色文化相关活动受调查高校33.33%;“红色文化相关数据库与书目推介”参与的高校图书馆共有16所,占据展开红色文化相关活动受调查高校总数的41.03%;“红色文化影音展映与征文活动”参与的高校图书馆共有10所,占据展开红色文化相关活动受调查高校总数的25.64%。“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参与的高校图书馆共有11所;占据展开红色文化相关活动受调查高校总数的28.21%。此外,还有参观校史馆、红色纪念馆、红色知识竞答、红色专题图片展等相关活动。其中基于发布红色文化活动相关信息的次数来看,位于前5位的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26次)、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19次)、厦门大学图书馆(18次)、同济大学图书馆(15次)、北京大学图书馆(11次),对这些学校的红色文化相关活动梳理可以发现,上述这些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反映出对于红色文化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通过对相关文本资料进一步分析后,不同的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的内容运营还呈现出各自高校的特色,与校史校情形成较好的关联度。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举办的“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的“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大钊精神——纪念李大钊同志英勇就义95周年”,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举办的“牢记总书记嘱托,挖掘特色,守正创新,做西迁新传人”主题党日活动,充分反映出红色文化与校史校情的紧密互嵌。
(三)传播推广的现状分析
对于传播推广的分析,我们使用了目前学界较为普遍的做法,运用微信公众账号和微博账号的相关红色文化相关信息推送,来测度信息的传播推广情况。本文兼顾到数据收集的稳定性,以及学生中接受信息的惯性,选择运用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推送信息来刻画图书馆红色文化传播推广的基本情况。基于目标时间段的调查可以发现,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均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通过梳理可以看出,这些高校基本可以按照定期推送红色文化相关信息,其中调查目标时间段推送的总数量为610条,平均推送数量为14.52条;头条信息推送数量为425条,平均推送数量为10.12条。在目标时间段红色文化相关信息推送数量位居前五的高校图书馆分别为“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46条)”“中山大学图书馆(45条)”“南开大学图书馆(37条)”“山东大学图书馆(37条)”“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35条)”,其中排名第一的国防科技大学是国家和军队重点建设的院校,本身就具有“厚重”红色底蕴,其余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属于综合性高校,而哈尔滨工业大学则属于理工类院校。不难看出,不同学科属性的学校图书馆对于红色文化均较为重视。基于头条信息数量可以看出,头条信息数量位居前五的高校图书馆则是“中山大学图书馆(42条)”“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39条)”“南开大学图书馆(34条)”“山东大学图书馆(34条)”。整体而言,推送信息数量排名靠前的高校,其按照头条数量排名也相对靠前。值得注意的是,目标时间段推送信息总数位于后三位的是“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湖南大学图书馆”。
基于阅读数量可以看出,我们对所有的推送信息(610条)进行了整合梳理,列举了阅读量排名前15位推送信息(表1)。可以看出,位居第一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推送的“历史上的校庆《人民日报》的报道”,阅读量达到了9641次,点赞数量达到了112次,可以说结合校庆的信息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位居前列的推送信息,均属于头条信息,能够看出头条信息对于推送的影响效应。此外,与校庆、校史有效融合的红色文化信息活动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
表1 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信息阅读与点赞数量排名(红色文化类)
(四)空间建设的现状分析
图书馆的实体空间功能定位、内容陈设、规划布局对于图书馆服务效能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就高校图书馆而言,红色实体空间的建设与运营可以更好地推进红色文化活动顺畅展开,进一步增强师生在红色文化活动过程中的“场景感”与“参与感”。通过对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调查可以发现,明确设置红色文化实体空间的高校图书馆有37所,占据高校总数的88.10%,可以说对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而言,在推广红色文化过程中,较为重视红色实体空间建设。较为遗憾的是,开通实体空间的高校图书馆中仅有7所高校设有“专设”实体空间(表2),占总共开通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总数的18.92%,而更多的红色文化实体空间则为“非专设”,具有“阶段”与“周期”的属性,例如与建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结合展开,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举办的“红色师范与百年传承——北京师范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
表2 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实体空间建设情况
“专设”与“非专设”的红色文化实体空间都是有效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场域,但“专设”红色文化实体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强化红色文化的“记忆感”与“亲临感”上更具优势,有助于打造富有特色的图书馆红色文化品牌,这些因素可以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赓续。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开设的“大钊阅览室”,这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以李大钊先生之名打造的专用革命文献专藏阅览室,其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总共配有展柜达到了76个,专题主要围绕“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和“李大钊与中国图书馆事业”展开,“大钊阅览室”的设立有利于更好地发扬大钊精神,深化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再如,复旦大学图书馆开设的“毅公书屋”也具有较强的特色,该红色文化空间位于复旦大学图书馆文科图书馆特藏展厅,藏有陈毅元帅收藏使用的重要文献,蕴含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五、限度审视: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资源定制集成程度与精准化程度有待深化
1.红色文化资源集成性不足。高校红色文化资源的集成性不足主要体现在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类别单一,就纸质资源而言,目前受到调查的高校更多地集中于相关书本形式存在,对于其他形式纸质资源相对较少,例如档案、手稿、书信、报刊、地图、传单等。电子资源建设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例如有29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设置了“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但是总体而言,红色文化的电子资源建设类别仍然较为单一,难以形成集成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红色文化的综合影响力。
2.红色文化电子资源重视程度不够。对于纸质资源而言,电子资源具有便捷属性、易储属性、利于传播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是从调研过程中获得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对于红色文化电子资源重视程度不足。其一,电子资源的自建数据库数量整体偏少,难以形成有效的特色。其二,数据库建设存在“冗余”问题,有些图书馆的红色文化数据库存在不同程度的内容重叠,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其三,传统认知“束缚”导致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学校的师生对数据库建设存在不够全面的认知,简单地将数据库建设等同于期刊论文库的建设。
3.特色资源建设投入不足。据课题组调查的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来看,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贡献、文化传承上在国内高校中具有非常显著的“头雁效应”,这些高校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同样也紧密伴随着中国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紧密结合,因此对于这些高校而言,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在调查中可以发现,也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对于自身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也未能较好地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自身所具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有效结合,在某种程度导致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难以显示出较为显著的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内容设置与服务功能有待优化
1.红色文化活动的具体内容有待细化。图书馆红色文化活动的具体内容在很大程度直接关切着其传播效果。通过对于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予以梳理来看,红色文化传播的具体内容较为固定,主要是从党史以及一些重要会议中予以提炼,对比而言,基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的话语精华较少借鉴,同时对于现阶段高校受众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以及知识结构缺乏全面系统清晰的了解,使得图书馆红色文化活动的具体内容,未能与国家意志以及个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2.红色文化活动的服务功能有待完善。图书馆红色文化活动的服务功能同样在较大程度上约束着其传播效果。就上文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活动的服务功能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通过门户网站相关信息的浏览次数以及微信公众账号推送消息的阅读次数不难看出,不同的学校之间或者说同一学校不同红色文化活动受到的注意力分配并不稳定,甚至不少出现差距过大,有些红色文化活动的服务功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更多的高校图书馆对于红色文化活动的服务功能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传播与推广的科学性有待提升
1.用户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密度较低。调研中可以发现,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在微信公众账号和微博公众账号使用上,缺少与用户之间的有效互动,以微信公众账号为例,其主要依赖于定期发布推送消息与菜单导航两种方式,定期发布推送消息是高校图书馆目前采取的主要方式,可以看出,这些消息通常有较少的用户参与评论,其中不乏有些具有较高阅读量的推送,获得的评论也相对较少,部分高校图书馆设置了添加关注后评论的选项,甚至有些高校图书馆则关闭了评论的功能选项,使得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密度受到影响。
2.红色文化传播与推广的载体有待多元。调研中可以发现,在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传播与推广的载体主要是依托现场宣传、门户网站以及微信公众账号,虽然也有学校开通微博账号,以及有部分学校开通了“视频号”以及“抖音”账号,但是总体而言,并未得到较好的利用,约束了红色文化的影响“带宽”,未来图书馆红色文化传播与推广也需要进一步丰富载体选择。
3.红色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形式有待丰富。调查中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形式较为单一,并且不同的图书馆之间所展开的活动形式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彰显出各自高校的人文特色以及学科特点的形式相对较少,形式缺乏多样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弱化师生在对于红色文化的兴趣,约束红色文化传播与推广的深入推进。
(四)空间建设的规范性有待强化
1.过于侧重红色文化空间的“物理意义”。空间建设是图书馆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承担图书馆服务的重要载体。基于我们的调查可以发现,现阶段的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空间建设重视程度有待提升,更多的情况下,侧重于侧重红色文化空间的“物理意义”,也就是说,仅仅将红色文化空间看作一个单一空间,忽视了其在文化传播、知识生产、学习与研究等维度上的价值,更多的是一种为了“空间”而设立的空间,在内容陈设、深度体验、交流互动、内核挖掘上缺乏足够关注与重视,由此导致红色文化空间的设置难以达到预设的质效。
2.富有特色的红色文化空间较少。调研中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空间建设情况,仅有18.92%的高校采用了“专设”实体空间,富有特色的“专设”实体空间数量明显较少。虽然“非专设”实体空间具有时效性与便捷性的特征,但是富有特色的“专设”实体空间可以更好地促进师生高校图书馆内红色文化资源的参与感及认同感,与校情校史有机结合,还可以强化师生、校友爱校荣校的情感生成与维系,这对于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与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数智技术支持力度有待提升。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空间建设实际情况来看,更多的是一种简单的展览模式予以展开,目前很多国外一流高校的图书馆与大型公立图书馆,愈发重视物联网、5G、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馆内空间的使用,极大促进用户体验感提升,同时也可以有效强化对于目标知识的获取与理解,因此未来的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空间需要高度重视数智技术的投入及运用。
六、调适路径: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的效能升级
(一)优化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科学性
1.明晰资源建设的相应标准以及评价体系。要在充分兼顾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特点的前置条件下,运用系统性与整体性的治理思路与机制,确定并厘清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的相应标准以及评价体系,无论是纸质的资源建设,抑或是电子资源的建设,需要在规划上、技术上、建设上设定统一并具有适度弹性的相应标准,一方面有着相应的政策制度来进行有效约束,保障资源建设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会基于现实与时事的需求对标准予以适度调适。就评价体系而言,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情况的评价体系,例如将评价指标、评价工具、评价周期以及评价反馈予以明确,从而更好了解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以及服务效能情况,师生数据库的使用情况以及偏好情况,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的具体内容以及运行模式的具体情况,资源建设的师生意见与建议是否得到落实等,这些都需要进行科学、客观、系统地予以评价。
2.推动构建类别多元的红色文化电子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就类别而言,涵盖着多种类别的文献,但是对比纸质资源重视程度而言,红色文化的电子资源更具有易于存储和传播的比较优势,并且可以深度挖掘与释放纸质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但在真实运行场景中,电子资源在实际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红色文化资源本身在时间跨度上不仅牵涉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还涉及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时期的红色资源,因此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在积极构建红色文化资源电子资源过程中,既要兼顾好注重红色文化电子资源的完备性与系统性,吸纳类别多元、主题丰富的文献材料,同时也要重视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构建具有差异化区域特征的红色文化资源。此外,红色文化资源构建可以围绕“典型红色人物”以及“重大红色历史事件”为主线展开,为红色文化电子资源建设提质增效。
3.促进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中国的高等院校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高等院校本身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红色文化资源极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充分挖掘与集成高校自身所具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结合高校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事件,或者推动国家与民族进步的重要校友等资源展开,例如,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钱学森同志的珍贵资料,涵盖手稿、文稿、照片以及实物,主要的展览主题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钱学森图书馆设立至今,获得了校内外的广泛关注,不仅成为上海交大向社会宣传爱国主义与科学精神的重要依托,也是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展开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的典范。
(二)促进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活动的内容运营优化
1.契合用户的现实生活与真实需求。前文分析来看,能够紧扣高校图书馆用户的实际需求内容,往往可以获得师生较多的注意力配置。南京大学图书馆推送的信息“百廿图音 | 校庆图书馆闭馆音乐最终版”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主要因为“校庆”“闭馆”这些都是与师生日常生活实际及需求密切相关。因此促进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活动的内容创新首先要做到其内容贴近师生的现实生活与实际需要,重视系统研判,多维度展开相应的思想政治状况以及日常学习生活的规律,推出契合生活、契合实际、契合用户的红色文化资源,强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及用户粘性。
2.拓展红色文化活动的载体选择。形式多样的载体是促进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活动有效展开的重要路径。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载体以及新媒体载体优势,将红色文化具象契入如抖音、B站、小红书、视频号等当前师生较为普遍使用的新媒体交流平台,提升红色文化活动传播的迅捷性以及便利性。同时要对互联网载体及新媒体载体的使用习惯与行为展开追踪调查与评估反馈,增强载体运用与用户习惯的契合性。此外,还需要进一步促进实践载体的创新,例如结合红色文化活动展开校园社会实践,让用户在丰富实践中强化对于红色文化活动的“体验感”与“沉浸感”。
3.推动红色文化活动的形式创新。高校图书馆在红色文化活动展开上可以与其他机构展开合作促进内容的创新,如校史馆、校档案馆,或者所在区域的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兄弟院校之间展开红色文化资源方面的收集工作,也可以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历史学科、新闻传播学科等相关学科展开科研与教学领域的深度合作,定期结合时事的特点,展开红色文化资源的相关学术研讨会及学术论坛活动,丰富高校红色文化活动内容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强化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活动的学术属性。
(三)强化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联动模式
1.重视传播与推广的规律把握。运用微信公众账号等新媒体推送信息,需要注重对于传播与推广的规律把握,适切的信息发布时间、推送频率以及传递方式都会在较大程度上对师生使用体验产生促进或者约束影响。在实际的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高校虽然在红色文化活动相关的信息推送密度较大,但推送时间和文本设置并未充分契合用户的习惯与需求,从而导致获取的关注度有限。需要对用户的反馈或者评论予以定期研判分析,运用问卷调研、个体访谈、传播影响指数(WCI)的分析,使得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更为符合传播与推广的规律。
2.强化用户之间的推广力度。调查中可以发现也部分高校图书馆并未对红色文化资源形成良好的宣传,例如有些高校展开了相应的红色文化活动,但是在实际中并未在其官方网页或者微信公众账号中形成良好的宣传,以至于很多师生对图书馆展开的红色文化活动并不了解。因此需要进一步推动并强化图书馆红色文化在用户之间的推广力度,通过高校党委高位推动,同时结合学生组织、学校团委、宣传部门展开联动宣传,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也可以注重对已经毕业的校友资源等方面的开拓,提升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活动推广力度。
3.增强信息推送规范化程度。图书馆红色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在遵循相应的话语特色同时,还应该充分兼顾红色文化的特殊属性,遵循信息推送的规范性。相关信息撰写、审核、发布、反馈需要执行严格制度规定,明确相应的责任机制,可以针对相应的内容与服务,安排或者成立相应组织及部门予以专项负责与管理。同时也可以积极学习其他获得高关注度的热点信息,总结优秀新媒体的科学管理制度,从而促进自身的规范化水平提升。
(四)推动红色文化空间的实践升级及服务能力提升
1.重视特色红色文化空间建设。就目前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公共空间的建设情况,虽然可以看出开始意识到红色文化空间的重要性,但是在特色红色文化空间建设的注意力配置上仍然有待提升,为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学习借鉴其他设有特色红色文化空间的高校图书馆,积极学习并实地调研,汲取有益并且值得借鉴的经验。高校还可以有机地将自身的校史校情与红色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红色文化空间。此外,高校还需要在财政、物力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形成多维度政策支撑。
2.积极吸纳多元主体共建共治。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空间可以充分吸纳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进来,形成资源的高效整合,例如政府可以提供财政方面的支持,高位推动学校图书馆与所在区域的文化部门、博物馆、纪念馆、其他高校的图书馆方面合作;企业可以与高校图书馆展开技术以及推广方面的合作;社会组织与公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参与程度的有效提升,为红色文化空间空间建设与优化注入多元动力。
3.数智赋能优化红色空间服务。未来的图书馆红色文化空间需要超越目前图书馆较为侧重的“物理意义”基础维度,注重以数智赋能为导向,运用互联网技术、5G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图书馆红色文化空间的智能化运营、网络化联动、个性化定制、数字化管理、场景化延伸,系统提升图书馆红色文化空间的服务能力,为高校师生提供更为“美妙”的红色文化空间服务场景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