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科技和人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支撑

2024-05-17马佰莲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科技

马佰莲 赵 龙

[提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视阈下强调教育、科技和人才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客观规律性和鲜明的主观能动性,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科学战略布局。以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党中央立足国情、创造性地运用国内外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在这一战略布局中,构成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体和以教育、科技与人才为侧翼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系统,其中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融通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主线,而教育、科技和人才则共同构成侧翼动力系统且分别处于基础、先导和核心位置。为促进教育、科技和人才共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行稳致远,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系统原则,尊重客观规律,加快建构教育、科技和人才合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三位一体布局;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正视、善于发现和勤于解决制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问题;坚持精神引领,充分激扬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胸怀天下,主动探寻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规律和光明坦荡的发展路向。

教育、科技和人才长期以来都是党和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并在这三大领域中倾注了大量的资源,相继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人才强国战略(2002年)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2年)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作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定位。[1](P.33)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科技和人才三大要素合并为一个部分进行阐述,即第五部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从报告总体结构上突显了这三者对中国式现代化取得跨越式发展成就的重大贡献,以及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长远发展的重要潜能。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P.33),突出了教育、科技和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地位。本文从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逻辑理路、系统结构和实践路径三重维度进行深入论析,有利于科学回答教育、科技和人才缘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何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以及如何强化这种支撑作用,为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协同稳固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逻辑理路

以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立足国情、创造性地运用人类现代化发展经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既能进一步激发教育、科技和人才对现代化发展强劲的客观推力,又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破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困境的必然要求,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共同确证了这一发展战略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辩证统一的鲜明特质。

(一)教育、科技和人才对现代化发展的客观推力

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命题。在人类曲折的现代化探索历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形成了一些现代化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其中发挥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作用来推动现代化发展就是重要的共识。马克思、恩格斯在辩证批判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积极探讨人类理想的现代化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了教育、科技和人才对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他们亲历了资产阶级广泛运用新兴科技所催化生产力巨大变革的社会状态,感叹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P.36),并强调:“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3](P.188)。劳动者作为生产环节中的关键主体,是生产力飞跃的决定性力量。教育能够通过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使得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有机会成长为科学知识型、专业技能型的劳动人才,增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本领和主动推动生产力进步的意识和能力。马克思对此也总结道:“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4](P.249)相较于资本主义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所追寻的现代化不仅强调了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更突显了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即“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5](P.649)。在人类推进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综合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效能,能从物质和精神两大层面为人的彻底解放创造必要的社会条件和赋予必需的个人素养,最终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虽然采用这种现代化发展方式的西方国家没有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但是并不意味着教育、科技和人才对现代化发展推力作用的失灵,而是在资本逻辑宰制下,内化剥削本性的资本主义制度遮蔽了其促进人的现代化的纯真本质。纵观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推进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历程,教育、科技和人才为各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动能,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三驾马车”,并且三者的运行已经完成了由非同步发展的弱关联阶段转向交互联动的协同发展阶段的历史嬗变,[6]使得现代化强国往往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发达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人才和创新三个“第一”的重要论断就是教育、科技和人才对现代化发展推力作用的精准研判和深刻凝练,为新时代进一步激发教育、科技和人才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支撑作用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

根据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科学分析,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资本的现代化,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采用了对内剥削、对外扩张的总的发展方式,并且时至今日这种发展逻辑依旧以更为隐蔽的形式发挥作用,而教育、科技和人才仅仅是服务于资本现代化的工具性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结合自身国情探索出的现代化发展新路,致力于打破“西方化=现代化”的发展定式和话语陷阱,彻底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方式的内在弊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重要场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特征、意义、目标以及发展方式等基本内容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其中依托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论断,就是高屋建瓴地把握中西方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着眼人类现代化发展大势提出的科学方法论。教育、科技和人才对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化先发国家产生的巨大正向作用已经为历史事实所反复确证,而近代中国正是因为教育、科技和人才发展全面落后于西方国家,一再错失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良机,才致使中国现代化发展严重滞后,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种现代化发展颓势直至中国共产党全面担负起中国发展重任后才得以彻底扭转。为高质量、高效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国共产党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指引,积极探索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凝心聚力深挖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而不是走西方现代化那种充斥着欺压盘剥、两极分化的发展老路,先后制定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目标、有战略、有计划地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向。当前,中西方两种现代化同时共域,二者之间的比较和竞争,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博弈。西方国家为了捍卫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粉饰西方现代化的先进性,正联合起来加紧从经济、教育和科技等诸多方面围堵中国,想方设法攻讦、制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了消解西方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诋毁、阻滞,中国更应当坚定“四个自信”,运用好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努力破除西方国家在教育互动、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政治打压,加快统筹构建教育、科技和人才融合联动、循环互促的发展格局,厚植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主体内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行稳致远。

二、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系统结构

在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关系中,包含了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科技和人才四大要素,形成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体和以教育、科技、人才为侧翼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系统,其中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融通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主线,而教育、科技和人才则构成了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侧翼动力系统。在侧翼动力系统中,教育、科技和人才分别处于基础、先导和核心位置,相互借力、协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在廓清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整合内部各要素效能产生集成效应,合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行稳致远。

(一)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为主线,融通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效能

在依托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系统中,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贯穿其中的主线,教育、科技和人才发展都要服务于这一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作了清晰的阐述,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内在地要求了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发展,并且要对标世界领先水平、聚焦中国发展实际需要积极推动三者的现代化,从而以局部的现代化助推整体的现代化。此外,人类现代化探索的曲折发展历程已经表明,教育、科技和人才都对现代化发展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其中教育能为现代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科技能为现代化发展提供直接动力、人才能为现代化发展打通关键节点。纵览中西方现代化探索的实践历程,虽然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发展并不同步,其对现代化的具体推动成效也有所差异,但是这三者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具有天然的内在契合点,能够相互牵引、巧借他势促进自身的发展,为三者融合构成一个支撑现代化发展的动力系统创造了条件。因此,在依托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相加的线性关系,而是立体的、‘集成’的、相互赋能的关系”[7]。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为主线来引领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发展,秉持大教育科技人才观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教高地和人才中心,有利于融通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效能,从而对现代化发展产生推力强劲的集成效应,更充分地发挥三者融合发展的补短板、抓关键、防风险和增动能成效。这不仅能合力打通教育、科技和人才三大领域发展的阻点,还能发挥显著的正向外溢作用助力解决其他领域发展的难点,从而以点带面更加务实高效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奋力在中西方两种现代化发展道路竞争中抢占先机。

(二)以教育为基础,涵养科技和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动能

教育在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侧翼动力系统中处于基础位置。发挥科技和人才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推力作用,前提就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教育,下好优先发展教育带动其他领域发展的先手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将建设教育强国定位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的基础工程,“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8]。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推广,需要有适宜科技生发的社会环境,“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9](P.18)。教育能有效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潜移默化地在全社会营造鼓励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的风气,让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科技创新主要靠高素质的科技工作者来推动,而教育是科技工作者积累科学技术知识、锤炼过硬本领的常用手段,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从而为科技跨越式发展积蓄优质主体力量。此外,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高校都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高端智库中心,自身就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主体,有能力在担纲、参与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过程中推动科技进步,尤其是在基础性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中大有作为,并且在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和打造科技创新团队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通过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力量和直接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教育为推动科技创新进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和人才具有更加直接密切的关联,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各层级教育都非常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越来越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包括科技人才在内的人才资源的需求。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10](P.328),以实际行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教育方针,从意识形态方面保障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才,并且聚焦党和国家发展的实际需求,已经培养了一大批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充分突显了教育对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基础性贡献。教育既赋能了科技和人才,又内在地引导了科技和人才发挥作用的方向,切实涵养了科技和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动能。

(三)以科技为先导,牵引教育和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位能

科技在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侧翼动力系统中处于先导位置。历次工业革命生发的重要标志就是科技领域的创新变革,然后牵引教育和人才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民群众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思想解放,进而为科学技术的跨时代发展创造条件。科技是现代化发展的直接动力,科技水平是评估现代化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技硬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那么不仅会降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动力,甚至还会弱化保障现代化发展成就的能力,最终限制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全球影响力、感召力。因此,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中,“科学技术现代化”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在强调科学技术对现代化发展关键性作用的基础上指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11](P.40),初步内涵了以科技、教育和人才共同推动现代化的发展理念。推动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发挥科学技术对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都离不开教育和人才的支撑。党的二十大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优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定位和布局”“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等具体举措[1](P.35),这为教育如何推动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教育是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要主动锚定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教融汇进程,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两个维度协同破解科技强国建设中的现实困境。此外,科技发展也能优化教育目标设置、完善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手段,进而不断提升教育综合质量,更好地发挥教育对科技创新发展的保障作用。科技创新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来推动,其中科技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在高标准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刻不容缓的时代背景下,包括科技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要自觉致力于解决科技发展中的难题,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科学素养,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来统摄科技创新实践[12](P.434),为打破西方国家的科技封锁、推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布局贡献全部才智。教育和人才两大要素的发展以科技创新发展为牵引,在激发科技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推力作用的过程中,彰显了二者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位能。

(四)以人才为核心,激活教育和科技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潜能

人才在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侧翼动力系统中处于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9](P.18)在人类现代化探索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平稳发展需要各类人才群策群力,激活教育和科技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潜能也需要大量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来共同推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人才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主体。进入新时代,我国一直在整合资源加快推动教育现代化,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以此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世界影响力,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工程,需要许多教学型、科研型和管理型人才的积极参与,聚焦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技术发展史,每一次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科技人才的艰苦奋斗,每一项重大科技成果背后都有伟大科学家的身影。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围堵、打压,党和国家加深了“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和要不来”的认识,作出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策,正集中人才资源加快对芯片、发动机和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科研攻关,决心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解决“卡脖子”问题,通过加快补齐发展中的短板来保障我国综合国力稳步迈上新台阶。大国之间的博弈比拼的是综合国力,其中的关键就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13]。人才工作长期都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的每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都强调了人才对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性,确立了党管人才原则,制定并不断完善了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只有将党和国家“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政策落到实处[1](P.36),积极打造一支总体规模庞大、内部结构合理、综合素养优良、敢担时代重任的人才队伍,为各类人才尽展其能保驾护航,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才能为各领域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自然也能充分激活教育和科技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潜能。

三、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发挥教育、科技和人才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首先就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在党的领导下加快建构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的布局,合力打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瓶颈。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发挥伟大精神催人奋进的感召力,激扬教育、科技和人才发展的内生动力,进而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助力。最后,要积极探寻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规律并致力于开辟人类走向现代化的科学道路,突显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这一实践进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

(一)坚持政治前提:维护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重视与其他国家交流和探讨现代化发展方式,成功举办了以“现代化道路:政党的责任”为主题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的主旨讲话开篇就点明了政党在引领和推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担负着重要角色,必须要自觉凝聚政党的智慧和集中政党的力量来回答一系列的现代化之问,为人类现代化发展谋篇布局,并且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方面的总体经验和关于人类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倡议,[14]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发展这一全球性议题上的历史主动精神和责任担当态度。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只有毫不动摇地维护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才能发挥世界大党优势统筹国内和国际两大场域资源,清除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抓住时代机遇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局面。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局部发展的阻力传导到其他部分,阻碍了整个动力系统的全效能运转。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具有系统庞杂、关联广泛的鲜明特征,坚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能够有序理清这些复杂工作的头绪,找准教育、科技和人才发展之间的契合点,从顶层设计角度统筹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并紧抓三者协同发展的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局部发展环节中的突出问题,以局部发展带动整体发展。此外,中西方关于教育、科技和人才对现代化发展的推力作用都讳莫如深,将建设教育、科技和人才强国作为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围绕这三者展开的博弈也越来越激烈。在如此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下,党的坚强领导是保证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方向不跑偏的政治前提,有利于中国在与西方国家围绕这三大领域展开的竞争中,调动一切可供利用的资源抢占战略高点,确保教育、科技和人才可持续性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牢固的支撑作用。

(二)坚持系统原则:建构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的布局

从世界现代化强国发展历程来看,虽然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者的发展并不同步,但是教育文化重镇、科技创新高地和人才聚集中心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具有典型的同构性,三者共同构成了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金三角”。在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动力系统中,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者环环相扣、彼此联通,有必要在系统原则指导下,加快建构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的布局,涵养支撑现代化发展动力要素的集成功能,充分激发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结合上文的分析,教育、科技和人才在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动力系统中分别处于基础、先导和核心位置,三者紧密相连、互为支点,在明晰三者之间有机统一关系的基础上,为推动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布局厘清了具体进路。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如火如荼推进的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样态正由工业经济时代加速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型,更加突显了教育、科技和人才在新型大国竞合关系中的重要性,并且伴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现代化后发国家的快速发展,世界教育、科技和人才格局的变革趋势愈加显著,围绕这三者展开的大国博弈也更加激烈。实事求是而言,在中西方两种现代化发展路径的角力中,西方国家凭借现代化先发优势,依旧在全球现代化发展场域和现代化发展话语权格局中占据着有利地位,而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内在动能不足、敌对势力遏制等形形色色的内外部挑战。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整体性视阈下,建构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的布局,有利于把握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世界教育、科技和人才格局调整重塑的机遇,将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落到实处,集中资源推动教育、科技和人才协调发展、良性循环,加快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强国建设,合力克服包括动力系统在内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过程中的现实短板,不断积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现后发超越的强大动能。

(三)坚持问题导向:聚力打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际瓶颈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和人民群众真切关注点的集中表达,自觉顺应时代潮流并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就要始终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正视、善于发现和勤于解决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独立自主地探索出来的现代化发展新道路,在实践过程中既要解决发展的内部矛盾,又要跨越西方国家设置的重重障碍,正遭遇经济发展动力减弱、生态环境破坏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内外部挑战。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科技和人才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前提就是要明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重点是厘清教育、科技和人才这三大领域的现存问题,然后善于守正创新地融通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功能,聚力破除这些发展瓶颈,通过认真务实地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发展。当前,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领域存在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科技竞争力优势不突出和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备等诸多问题,但是制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矛盾就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亟需提升,科技领域频发的“卡脖子”问题严重阻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为全力化解这一矛盾,2023年公布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出要重新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以此强化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各方面力量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由此也反映出了科技创新发展领域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在党和国家着手从科技现代化领域破局的背景下,以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恰逢其时、大有可为,其中当务之急就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协同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布局,奋力突破西方国家的科技封锁,蹄疾步稳地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的综合竞争力,切实发挥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保持正视问题的主动性、培养发现问题的敏锐度和激发解决问题的创新力,以新理念新思想新办法务实高效地解决教育、科技和人才领域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助力解决其他领域的棘手问题,将教育、科技和人才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支撑作用最大化、最优化。

(四)坚持精神引领:发挥伟大精神激扬团结奋斗的内生动力

伟大精神诞生于伟大实践,伟大实践需要伟大精神引领方向、激扬动力。“现代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通过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干出来。”[14]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事业非朝夕之功所能完成,推动这一伟大而艰巨事业的发展需要发挥包括历史主动精神在内的伟大精神来激扬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内生动力。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充盈着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自强不息故事,在不畏艰难、敢于拼搏中生成了涵养和传承伟大精神的民族基因。近代以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涌现出了一大批不畏艰难、顽强奋斗的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以实际行动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可歌可泣的壮丽新篇,赓续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2018年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作了总结,即包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四大部分内容,[15](P.230)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具体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时代化发展和具象化表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引领作用,有利于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历史自信、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以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投身民族复兴伟业,在各自岗位上勤勉工作、踏实奋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教育、科技和人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三大支点,以伟大精神为引领能最大限度激发这三大领域内部迎难而上、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例如,在科研攻关工作中,积极宣扬“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伟大精神,有利于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不怕死、不怕苦、不怕压的昂扬斗志,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攻坚克难,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以踔厉奋发、守正创新的精神面貌集智共建科技强国。

(五)坚持胸怀天下:探寻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规律和发展路向

实现现代化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重要的发展目标。西方现代化先发国家在现代化探索实践中产生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为世界其他现代化后发国家推动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辩证启示。现代化发展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同时也体现出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共同特征。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14]。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探索现代化的其中一条发展路径,在实践过程中有必要放眼人类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积极探寻和应用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规律,比如遵循依托教育、科技和人才推动现代化发展的规律,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运用这一规律高质量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虽然西方国家也重视教育、科技和人才对现代化发展的推力作用,但是在以实现资本现代化为根本目标的统领下,教育、科技和人才仅仅是为资本现代化服务的工具,忽视了其中人的主体性作用和为人类谋福利的实践旨趣,使得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造福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反而是为少数资本家积累了更多的财富,致使现代化发展的正向效应大打折扣。中国式现代化在依托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发展的过程中,要辩证看待西方国家同样运用这种现代化发展方式的可取之处与内在弊病,扬长避短地发挥其对现代化发展的推力作用,并且还要主动立足人类现代化的发展高度,始终着眼于实现人的现代化来探索科学普惠的发展方式,向全世界昭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内在的共建共享特质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式现代化才能牢牢占据现代化发展的道义制高点、掌握现代化发展的正确图式,突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式的比较优势,为人类走向现代化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参考。

结语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现代化探索的发展进程又一次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也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如何在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中找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定位,把握“两个大局”审时度势地塑造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同时也为破解人类现代化发展迷思提供科学的中国方案,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当务之急。纵观人类现代化的曲折发展历程,教育、科技和人才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现代化最终目标指引下,切实依托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把握人类现代化发展历史、立足现代化发展时局、着眼现代化发展前景的务实明智的现代化发展方法论。这一发展路径既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强劲动力,也能为世界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范式参考,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式的人民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也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人类共同发展情怀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底蕴。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科技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科技在线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