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解析、困境辨识与优化路径
2024-05-17田天亮
田天亮
[提要]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驱动力。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前瞻引领性、整体协同性、创新驱动性、人民主体性等鲜明特征,它以“人口工作”为根基,追求“高质量”标准,以“发展”为目标,力求培育素质高、数量足、结构优、分布均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当前,人口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多重困境日益明显,亟须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与优化路径。为了更好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系统观念为导向,加强人口工作的顶层设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调整和优化人口工作方针;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人口工作的根本价值立场;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支撑,全面夯实人口工作的物质基础。
恩格斯指出,“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1](P.13)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本质是建立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人自身生产基础之上展开的历史性实践,是伴随人口素质提升、人的现代化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2]此后,他在9月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提到了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这对全力做好各项人口工作、推进人口工作与其他工作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作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人口工作的新型话语,人口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表述新、概念新、命题新,更是发展理念新、发展思维新、发展思路新,代表了人口工作由过分注重单一要素、人口的经济功能,向注重把握人口全要素、尊重人的全面发展诉求的跃迁,是一种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着眼未来和长远发展趋势的人口发展新思想。它反映了人口工作由过去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与数量结合,并以质的突破引领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为推进人口工作的整体跃升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促进消费升级换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而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解析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在谋求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背景下,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把握人口发展新规律而提出的新理念,其核心目标在于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2],是一种新型、高质的人口发展新思想。这一原创性话语,既借鉴了过去人口工作的历史经验,又立足于当前的人口发展现状,更依据新时代人口工作的实践需求,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可持续性、人民性等鲜明特质。
(一)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话语情境
从现实维度看,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统筹“两个大局”、把握人口发展新常态提出的全新理念。自十八大以来,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步入加速分化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进入新的阶段并迎来关键时期。从全球形势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转变为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比拼,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供应,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同时,老龄化、少子化等一系列问题逐步成为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过深化互信合作来共同应对。2023年8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发布宣言指出,“我们继续致力于加强金砖国家人口问题合作,因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同时带来挑战和机遇”[3]。从国内发展看,受百年大变局加速演变的深刻影响,党和人民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面临着更多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在芯片、操作系统等科技研发领域,仍存在不少“卡脖子”的技术瓶颈。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新发展格局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构建,离不开高水平人才、高质量人口资源的支撑。同时,尽管我国人口规模庞大、劳动力储量丰富的优势依然存在,但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2],人口发展在长时期保持增长态势的基础上迎来了负增长拐点。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用工荒、招工难以及大量技术型行业人才缺乏的问题。提出并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持续发掘并不断释放我国人才红利的潜力优势,是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赢得战略主动和发展优势的现实需要。
从历史维度看,人口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人口工作历史经验深厚积淀上进行的总结与升华。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P.158)。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口增长特别是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始终以其独特的力量对推动历史进步、驱动社会变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蓬勃发展,人口变迁的脚步始终与生产力的进步、阶级斗争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革以及文明传承的延续紧密相连,并伴随社会生产方式的演进与人自身生产能力的提升而发生相应改变。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各国在推动文明演进和历史更替的过程中,都毫无例外地将人口工作置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文明古国,在其鼎盛时期都见证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素质的显著提升。中国的人口发展历史同样跌宕起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不同发展阶段,我国均出现过人口大幅增长的历史周期。在封建王朝的盛世,如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时期,人口更是迎来短暂的爆炸式增长。然而,自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战争的蹂躏、饥荒的肆虐、疾病的蔓延以及来自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使得人口数量锐减、人口整体素质下降,人口工作一度陷入无序混乱状态。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人口工作、人口发展便开始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被提上工作日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有计划、分阶段指导人口工作,使得人口发展保持了相对均衡的状态。在此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关于实施计划生育、提升人口素质、正确处理人口与自然关系等宝贵经验。这些理论和实践探索为新时代人口高质量发展话语的出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从实践维度看,人口高质量发展理念,源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人口工作的伟大实践。人口发展战略和人口工作思想的孕育与诞生,始终深深扎根于成效显著的人口工作实践之中。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我国人口发展的新态势,聚焦为何要进行人口工作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人口工作这两个核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5]。他还就优化和调整生育政策、积极应对老龄化、推动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和论述。为了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了诸如《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推动人口工作步入新的阶段,促使人口事业实现深层次的变革。正是在系统总结和深入反思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口工作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人口高质量发展理念及其科学理论体系才能形成。唯有将人口高质量发展确立为根本目标,引导人口由单纯的总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才能更好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
人口高质量发展,其核心焦点在于人口本身,衡量基准是高质量,终极追求是发展。通过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关于“两种生产”“相对过剩人口”“人口流动”等人口思想,可以洞察到,对人口要素的历史地位与实践属性的理解与认知,随时代演进呈现出多元化特质。在原始文明、农耕文明阶段,人口数量增长、人口规模扩大为社会生产提供了丰富且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对种族的繁衍和族群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影响。随着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时代的到来,对人口要素的关注重心发生了转变,人口素质、人口质量以及人口的动态均衡发展,成为了人口工作更为关注的指标要素。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动态变化、丰富多元的集合概念,内在规定了人口要素的全面优化,人口工作的全方位升级。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指在现代化视角下,对人口的功能属性和发展趋势进行精准把握,通过系统性地调整和优化人口发展战略,从而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引领人口发展进入高质样态、动态均衡的发展阶段。这种理念顺应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超越了以往重视从生育环节增加资源投入的人口发展模式,摆脱了人多力量大、人少负担轻等过时陈旧的人口发展理念,突出强调人口素质、人口质量在人口工作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人口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概念新、命题新、表述新,更是发展理念、发展思维新,既聚焦人口资源的属性功能,也着眼高质量发展要求,是引领人口工作发展的新动能。
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中,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和分布合理是不可或缺的四个维度。第一,总量充裕是支撑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它主要指人口数量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够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维持人口数量在适当范围内,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是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总量充裕不仅意味着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意味着拥有足够大的市场规模来增强经济活力、驱动消费升级。第二,素质优良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这一维度强调的是人口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要求人口在各方面具备的能力达到优良水平。人口素质优良具有丰富内涵,要求道德、智力、体质、美学和劳动等多个领域实现全面发展。这不仅要求人们具备丰富的知识、聪敏的头脑和健康的体魄,还必须具备创新思维、科学精神、合作意识,以及热爱劳动、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审美情感等高尚品质。第三,结构优化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这一维度要求人口资源在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达到合理化、均衡化。在年龄结构上,需要防止老龄化问题加剧以及少子化问题带来的挑战;在性别比例上,要求通过推动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确保男女比例均衡合理;在受教育程度上,要求不断强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全面提升人们的文化水平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第四,分布合理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这一维度要求人口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以及城乡之间的分布达到均衡、合理的状态。人口分布的合理,要求人口发展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条件等因素相匹配,确保不同群体在全国范围内有序流动、合理迁移。它要求通过推动产业随功能布局、人口随产业流动、公共服务随人提供,从而促进人口均衡布局、合理集聚、有序流动。
(三)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质
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目标要求,也是方向趋势、方法路径,旨在推动人口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确保人口发展在横向维度上保持前进态势,在纵向维度上保持上升趋势。从要素内容看,人口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始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呼应,不仅关注人口数量和规模,更强调素质、结构、分布等多元要素的动态平衡。从周期发展视角审视,人口工作涵盖了人的生命全周期、人的成长全过程,不仅聚焦生育环节,还将养育、教育、养老等工作纳入其中,以更好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人口管理和服务体系。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在顺应人口发展新常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要求的基础上,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推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新理念,具有多方面的显著特征。
第一,前瞻引领性。前瞻引领性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征,它涵盖了对当前、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精准预测,对人口发展方向及其发展潜力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方针的科学设计与持续优化。人口高质量发展,正是在剖析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趋势特征基础上提出的,在研判人口发展趋势上具有前瞻性导向。它将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同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相衔接,擘画了2025年、2035年人口工作的目标,明确要求生育水平适度提升、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体现了在人口战略方针上的超前性预见和前瞻性规划。第二,整体协同性。人口发展是一个长期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突出了人口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不仅着眼于人口规模的维持、人口数量的适度增长,而且重点关注人口素质提升、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合理。在研判人口形势时,既要关注婴幼儿出生数量、老年人口比例,又要重视不同地区的人口流动变化,准确把握少子化、老龄化与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特征。同时,人口高质量发展还是多元主体参与、多领域交叉的系统工程,要求以系统观念谋划和解决人口问题,统筹协调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关系,实现人口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第三,可持续性。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特性之一是可持续性。这一特性凸显人口增长要同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互动协调,旨在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标。可持续性的特征体现在对动态与静态、长期与短期关系的把握上,不仅关注眼前的利益和需求,更要着眼于长远发展,考虑后代发展需求,要求通过调整生育政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等方针,更好统筹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第四,创新驱动性。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创新推进人口发展战略方针的调整与优化。创新既是发展理念、发展思路,也是方法手段、实践路径。创新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要求在面对复杂的人口问题时,敢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探索新的解决途径。它体现在以改革创新路径优化生育、教育、养育等政策方针,并融入人口治理、人口安全等新理念,更好应对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体现在依靠科技创新、人才强国等创新战略协同推进人口发展战略实施,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推进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体现在以算法、大数据等创新技术分析人口问题、制定人口政策方针,更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第五,人民主体性。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人民性特质是其核心价值表征。这一特性强调在分析和研究人口发展工作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人口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原则,不断提升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第六,全球发展性。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秉持全球视野,积极寻求并强化国际合作。这就要求从更为广阔且深入的国际时空视角理解和把握人口发展新形势,在增进交流互信、深化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共同应对全球人口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老龄化、少子化、人口贫困、资源分配不均等一系列共性问题。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框架下,开展对全球性人口议题的讨论和处理,比较和借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工作经验,更好地推动全球人口的高质量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困境辨识
人口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了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各类要素的联动性变化。准确把握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清醒认识当下我国人口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深入透视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特征、深层根源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一)日益突出的“少子化”现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4](P.147)以生育为起点的人口生产,本质上是在物质生活资料基础之上进行的种的繁衍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少子化”是指生育率下降造成的幼年人口减少的趋势,这一现象是当前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经济体面临的人口问题。2015年10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分析了我国的少子化问题,他指出,“我国人口结构呈现明显的高龄少子特征,适龄人口生育意愿明显降低,妇女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6](P.784)近年来,我国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急剧上升,人们生育价值观念、生育行为取向发生深刻变化,这使得我国少子化问题进一步凸显。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死亡人口1041万人,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7]我国的少子化问题,是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与生育成本、生育观念变化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的生育主体是八○后、九○后,他们的生育观念变化了,养育孩子的成本也增加了,同时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了,养儿防老的社会观念明显弱化,少生优生已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6](P.784)从国家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少子化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人口发展规模、劳动力供给,还会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产生不利影响。通过统筹谋划、科学实施人口发展战略应对和解决少子化问题,是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研判人口发展工作时,高度重视“降低生育、教育、养育成本”“加大生育、养老等事业的支持、补贴力度”以及协同推进住房、教育、医疗等普惠性政策落实,就是从更为宽广视野分析和应对少子化问题,这就从不同层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创新。
(二)程度加深的“老龄化”现象
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口老龄化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生育观念转变的产物。老龄化本质上是指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老年人口(通常指60岁及以上)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而儿童与劳动年龄人口相对减少的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形势、研判人口各项工作时对老龄化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他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明显”,“老年人口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十四岁以下人口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绝对减少,这种趋势还在继续”。[6](P.784)当前,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少子化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2010年至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8]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不仅导致适龄劳动力数量减少、老龄劳动者增加,也给我国养老制度、养老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在人口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不断缓解人口结构老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老龄化现象是生育率下降、人均寿命延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看,老龄化的本质反映了社会发展阶段的变迁,标志着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以高龄化为特征的新时代。它不仅对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服务需求、消费结构乃至家庭结构产生深远影响,也对国家和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如何平衡代际利益关系,以及如何应对因老龄化带来的潜在经济增长压力等问题,都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当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9]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必须为老年人提供更安全、更专业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庞大老年群众的多方面需求。
(三)逐步明显的“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现象
区域人口增减分化是指在特定国家或地区内部,不同地域间人口数量增长和减少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现象。这一现象是由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资源分布、生态环境以及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区域人口增减分化可从生产力布局和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角度来解读。马克思强调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当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时,必将导致劳动力向生产力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区域聚集,进而引发人口在空间上的重新分布和区域间的增减变化。
当前,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未变,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依然处于紧张的平衡状态,尤其是在脱贫地区以及生态脆弱和资源匮乏的地区,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尤为显著。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区域增减分化特征,与不同地区在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就业机会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密切相关。目前,我国人口从农村向城市、从中西部向东部、从经济欠发达向发达地区流动分化的总体趋势没有变。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为3.84亿人,占总人口27.2%,即超过四分之一的国人在流动迁徙且向城镇、向东、向南等经济发展高地集聚。[10]这比改革开放初期1982年的657万人增加了57.4倍。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现象的加剧,一方面为充分发挥人才积聚效应、科学调配人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也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人口流失严重、人口结构失衡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时谈到了如何应对人口分化的问题,他认为,“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而究竟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尤其是区域板块分化重组、人口跨区域转移加快、农民落户城市意愿下降等问题要抓紧研究、明确思路”[11](P.408)。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对国家和地区层面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城乡统筹规划、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马克思指出,“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4](P.160)。深入认识人口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不仅要考虑物质条件和个体因素的变化,还要综合考虑政策、体制、价值观、文化等各种因素。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人口负增长,特别是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特征,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长期均衡发展,使我国劳动力供应、人力资源开发面临较大压力。人力资源供给的不足还可能造成国民经济减退、科技人才减少、社会保障体系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应当引起高度警惕。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破解人口高质量发展难题的优化路径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战略性工程,必须统筹考虑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一系列问题,从更新观念、综合施策、协调推动、均衡发展等角度切实做好各项人口工作。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要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要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2]。新征程上,切实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推进生育、养老、教育、医疗、就业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持续完善优化人口工作战略方针,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重要支撑、创造良好条件。
(一)坚持以系统观念为导向,加强人口工作的顶层设计
人口是由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多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涉及到生育、教育、养育等各项工作。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具备前瞻性意识、战略性视野,还必须科学地规划和协调人口发展战略,以确保人口发展的全面性和持续性。
第一,秉持服务涵盖全年龄段、全生命周期的人口发展战略。人口发展议题繁多且内容广泛,策划和实施人口发展战略时,必须关注不同地域人口以及各年龄阶段群体的需求,以提供高质量且全方位的服务。在生命的初始阶段,即婴幼儿期,应重视优化和完善生育政策支持体系,提供包括孕前保健、产前检查在内的生育保健服务;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应贯彻执行教育强国战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在老年阶段,应推行积极老龄化战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养老服务以及社区支持。通过贯彻和执行人口发展战略,关注并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和权益,旨在实现人口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第二,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明确人口发展战略的长远规划。在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改善人口结构、维持人口规模、提升人口素质、优化人口布局等关键要素应被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规划中,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二十届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2]。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5年,人口结构将逐步优化,人口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到2035年,人口结构将进一步改善,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更为显著的实质性进步,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对人口发展战略的科学规划。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将人口工作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优化人口结构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战略重心和发展方向。第三,推进人口发展战略与其他重要战略的协同实施。人口发展战略不仅与资源、环境、产业分布紧密相关,其成功实施还依赖于其他战略的支持和协作。二十届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更好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2]。在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将人口发展战略与就业优先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协同推进。这种跨领域的战略融合不仅有助于全面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而且为其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和实践基础。通过这样的战略协同和资源整合,可以更有效地实现人口发展的目标,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国家的持续发展。
(二)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优化人口政策方针
目前,中国探索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道路面临着多重挑战,这些挑战既包括深根于传统文化观念中的限制,同时涉及到一些与时代发展、人民需求不适应的政策方针。有效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将改革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深入剖析并改革阻碍人口发展的迟滞因素,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灵活的人口发展治理体系。
第一,针对我国的少子化问题,需要着力构建和完善生育及托育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的生育政策体系在满足人民需求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建立高质量的生育支持体系是有效应对人口挑战特别是解决少子化问题的关键。首要任务是全面推行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并将其作为主线工作来抓实抓好。在此基础上,要推动婚嫁、生育、养育工作的协同发展,形成一体化的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升优生优育的服务水平。当前,婴幼儿无人照料的问题,是许多家庭考虑生育时的一大顾虑。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以普惠性、公益性的原则为导向,推动优质托育服务供给。要积极探索公私合作的多模式、多类型的托育服务,通过强化税收优惠、住房政策等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托育服务供给。同时,需要对一些传统的婚嫁陋习和不良习俗进行改革和摒弃,营造一个更加友好包容的生育文化环境,倡导平等、尊重和关爱的家庭价值观,支持父母平衡工作与家庭的责任。第二,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必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这一问题成为需要特别关注、妥善处理的社会问题。基于此,要构建一个完善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养老制度、标准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动养老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确保老年人获得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此外,要激发银发经济的活力,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积极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组织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体育活动,营造一个使老年人能够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环境。第三,重视人口素质的提升,推进教育医疗事业改革创新。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不仅涉及生育和托育问题,更要关注提升不同人口群体的整体素质。在教育领域,必须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类教育的根本原则,加快构建和完善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要推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普惠发展,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协同发展,构建终身学习的社会环境。在医疗卫生领域,必须认识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要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资源布局,确保优质医疗服务覆盖到每一个角落,同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全民健身、心理健康等各项服务活动,持续提高公众健康意识、身体素质。此外,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人口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也是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第四,面对劳动力供应的挑战,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少子化、老龄化及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问题正对劳动力市场造成显著影响。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实施有效的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消除阻碍不同人群就业创业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在就业层面,应“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12](P.39),尊重劳动者的意愿和选择,关注劳动市场的结构性问题,保持劳动参与率的持续稳定,满足老年人、女性、青年学生等重点群体的劳动需求。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在权益保护方面,重视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至关重要,要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依法保障劳动者权益,创建良好的劳动关系和工作环境。第五,针对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问题,根本路径在于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11](P.152)。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时,应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均衡,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整体规划和管理国土空间开发。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划定并严格执行各类功能区的开发和保护边界,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确保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保障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我们还需要重视优化人口结构和维护人口安全,面对低生育率风险、人口流失风险和老龄化风险等系列挑战,我们必须建立健全人口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高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人口工作的根本价值立场
人口工作本质是由现实中的人引导、驱动并实现的创造性生命活动。在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发挥“人口”中“人”的主体作用,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尊重和保障不同人口群体的基本权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关注和解决不同人口群体的问题与需求。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包括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确保他们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同时,建立和完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人口发展政策的有效执行和成果的公平分配。比如,对妇女群体来说,确保妇女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消除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推动实施有利于女性发展的政策和项目,如提供职业培训、创业支持、育儿假等。对儿童群体而言,要重视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营养和安全保障服务,打击针对儿童的虐待、剥削和暴力行为,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第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人口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态与文明兴衰的历史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上的众多文明古国都发源于生态良好的地区,却随着生态恶化的加剧而导致文明衰落,这绝不是偶然。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贯彻并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利用上线为约束,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同时,实施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避免人口过多对环境和资源造成过大的压力,持续关注人口结构和分布的优化,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口高质量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共同富裕相结合。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分配,进而影响到人民生活品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建立健全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收入水平和经济安全感,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持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和健康管理等各项手段,不断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人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要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农村医疗条件等方式,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和优化人口布局,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重要助力。
(四)坚持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支撑,全面夯实人口工作的物质基础
以生育环节为基础的人类自身的生产,本质是建立在物质生活资料基础之上的“种的繁衍”的社会实践活动。当前,尽管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对人自身生产的决定影响作用不像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初期那么明显,但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影响的国家整体经济状况、个人收支状况,依然是影响人的生育行为的根源性要素。
一方面,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大国家对人口工作的经济投入。人的自身生产所主导的人口活动不仅是私人或家庭领域的内部事务,还是具有明显外部特征的社会公共问题,离不开国家的经济支持、物质帮扶。只有保持稳定、持续、向上的物质生产水平,才能夯实支撑和服务人口发展的物质基础,不断改善教育、医疗、就业条件,激发人们生育的积极性。以应对少子化问题为例,中国要把1.1生育率提升到发达国家的水平1.6,就需要拿出约5%的GDP支撑人的生育活动。[13]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积累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当前,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发展效益,使物质生产所产出的生活资料更为丰富。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大国家对人口事业的支持、补贴、投入力度,提高人口工作预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具体来看,应拓宽人口服务建设项目申报范围,在中央预算内加大对相关项目的投资补贴力度,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分担等多渠道的经费筹措机制。同时,要重视通过税收、财政等各种经济政策降低物质成本。比如: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和引导,实施人口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和人口治理专项行动,带动地方政府基建投资和社会投资;强化经济鼓励,通过提供生育补贴刺激人的生育行为,实施多类型生育补助;推动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完善生育保险体系、生育津贴保障,减轻生育医疗费用负担。另一方面,大力提升收入水平,持续增强个体或家庭参与人口发展事业的物质动力。当前,人们所占有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多寡,历史、具体地表现为经济条件、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等各项指标。收入水平的提升,意味主体用以支撑人口活动的物质生活资料更为丰富,有助于提升他们对婚姻、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的信心和动力。应对和解决人口发展新问题,必须夯实家庭的经济基础,不断提升劳动者收入水平。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推进居民收入与国家经济实现同步增长,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重视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调节力度。通过多种举措不断提高家庭收入,大幅减轻生育、教育、养老等活动物质成本和机会成本,从而为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动力。
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驱动力,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这一理念以其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和人民性等多方面特质,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切实推进这一系统工程必须在主体协同、战略谋划、政策优化上,都采取更加全面和创新的方法,以更好地应对当前和未来的人口挑战,为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