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拜阿司匹灵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患者不良反应及药学分析

2024-04-24曹振群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6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例数

曹振群

(宁津县中医院,山东 德州 253400)

现阶段,脑梗死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群体的病症,并且具有发病速度较快等特点。患者在患病后多数无前期征兆,且局部神经病灶在几小时内或者几分钟即可出现峰值状态。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完全性卒中等表现,并且伴随意识障碍[1-2]。故而,为脑梗死患者及时提供有效的治疗十分关键。药物治疗是临床控制此类患者病情发展的常用措施[3]。拜阿司匹灵药物可以起到抗血小板的功效,其成分主要包含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一种。这种药物主要是可以控制环氧合酶,从而对血栓素A2形成起到抑制的作用,有利于预防血栓形成。以往,临床通常采用单一用药的方式进行干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4]。氯吡格雷药物可以起到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控制的作用,并且能够对血小板受体与二磷酸腺苷的结合起到选择性抑制的功效,具有介导糖蛋白GP Ⅱb/Ⅲa 复合物活化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抑制由非ADP造成的血小板聚集,从而控制患者的疾病发展[5-6]。因此,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进行干预的效果显著。故而,本文通过纳入50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旨在探究拜阿司匹灵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现做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开始于2021 年11 月,结束于2022 年10月,选取我院该阶段收治的50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电脑抽号法作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常规组,各25 例。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拜阿司匹灵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常规组患者进行拜阿司匹灵治疗。研究组患者中,男性患者的例数为13 例,女性患者有12 例;年龄最小的为54 岁,年龄最大的为79 岁,平均年龄为(67.98±12.65)岁;病程最短的为6 d,病程最长的为19 d,平均病程为(14.32±1.44)d。常规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2 例,女性患者有13 例;年龄最小的为55 岁,年龄最大的为78 岁,平均年龄为(67.88±12.66)岁;病程最短的为7 d,病程最长的为18 d,平均病程为(14.33±1.46)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为患者提供拜阿司匹灵治疗,具体内容如下:为患者提供阿司匹林肠溶片干预,药物由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所提供(拜阿司匹灵,国药准字J20171021)进行治疗,每日1 次,每次0.1 g,连续治疗2 个月。

1.2.2 研究组 为患者提供拜阿司匹灵联合氯吡格雷药物治疗,具体内容如下:拜阿司匹灵药物用法同上。为患者提供氯吡格雷药物干预,药物由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20056410,每日1 次,每次75 mg。治疗周期同上。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详细记录,其中包括血尿、结膜出血、恶心呕吐、胃肠道出血等。

1.3.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对比 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进行记录,其中包括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血小板黏附、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比容、血浆比黏度等。

1.3.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包括显效、有效、无效等3 个等级,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将患者的该项指标分为4个维度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心理功能、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

1.3.5 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其中包括MMP-9、hs-CRP、TNF-α、IL-6 等。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2.0 处理相关数据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组25 例患者中,血尿的例数为0 例,占比为0.00%;结膜出血的例数为0 例,占比为0.00%;恶心呕吐的例数为1 例,占比为4.00%;胃肠道出血的例数为0 例,占比为0.00%;总发生率为4.00%(1/25)。常规组25 例患者中,血尿的例数为1 例,占比为4.00%;结膜出血的例数为1 例,占比为4.00%;恶心呕吐的例数为2 例,占比为8.00%;胃肠道出血的例数为2 例,占比为8.00%;总发生率为24.00%(6/2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χ2=4.152,P=0.041 <0.05)。

2.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血小板黏附率、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比容、血浆比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对比(±s)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对比(±s)

血浆比黏度(mPa·s)研究组 252.72±0.645.08±0.9430.71±9.6511.37±2.661.22±0.641.47±0.41常规组 253.23±0.745.74±1.1337.12±9.7413.22±2.642.13±0.841.83±0.44 t 值2.6062.2452.3372.4684.3082.992 P 值0.0120.0290.0230.0170.0000.004组别 例数纤维蛋白原(g/L)全血高切黏度(mPa·s)血小板黏附率(%)全血低切黏度(mPa·s)红细胞比容(%)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25 例患者中,显效例数为15 例,占比为60.00%;有效例数为10 例,占比为40.00%;无效例数为0 例,占比为0.00%;总有效率为100.00%(25/25)。常规组25 例患者中,显效例数为13 例,占比为52.00%;有效例数为8 例,占比为32.00%;无效例数为4 例,占比为16.00%;总有效率为84.00%(21/2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组(χ2=4.347,P=0.037<0.05)。

2.4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该项指标水平更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分,±s)

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分,±s)

组别例数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研究组2592.18±2.1695.53±2.5993.56±21.5489.13±26.14常规组2579.16±2.1381.69±2.6578.12±21.5870.16±24.36 t 值21.45918.6752.5312.654 P 值0.0000.0000.0140.010

2.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

治疗后, 研究组25 例患者的MMP-9 为(330.12±79.44)ng/mL,hs-CRP 为(7.53±1.35)mg/L,T N F-α 为(1 0 3.2 3±1 8.4 0)n g/L,I L-6 为(34.15±3.14)ng/mL。常规组25 例患者的MMP-9 为(229.89±68.24)ng/mL,hs-CRP 为(9.54±1.81)mg/L,T N F-α 为(1 3 7.8 8±2 0.4 1)n g/L,I L-6 为(43.71±3.56)ng/mL。研究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十分危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病情发展快等特点。在疾病的作用下,人体脑组织的血流速度会受到影响,一般以减慢为主,并且会对患者的血液循环造成影响,且伴随血液黏度高等特点,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甚至存在诱发脑血栓的风险[7]。临床调查发现,脑梗死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特别是存在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该病症的危险因素[8-9]。因此,临床当下通常应用溶栓等方式进行干预。但是,考虑到患者自身的认知水平相对欠佳,加之医药条件有限,导致很多患者接受超早期溶栓治疗的风险较高。所以,临床通常应用抗血小板凝聚药物抑制疾病进展。再者,考虑到动脉粥样硬化在疾病发生、发展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血小板活化是该现象的病理基础[10]。血小板的功能性相对较高,并且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同时在病理性血栓形成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在人体的血管损伤后,血小板会产生血栓素A2和前列腺素,血栓素A2会使血小板黏附,从而形成血栓[11]。拜阿司匹灵可以起到抑制血小板的作用。以往,临床通常采用单独用药的方式进行干预,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脑梗死患者的病情状况较为特殊,患者病情较为多变,极易引起多种并发症,而单一用药的效果较为局限[12]。氯吡格雷药物则是可以在患者的肝脏中形成细胞色素P450,可以起到对血小板受体进行阻断的作用,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因此,将二者联合应用的效果十分显著。本次研究结果提示: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为脑梗死患者提供拜阿司匹灵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有助于控制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治疗效果比较显示:研究组患者更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为脑梗死患者提供拜阿司匹灵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比较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该项指标水平更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为脑梗死患者提供拜阿司匹灵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血液流变学提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该项指标水平更低(P<0.05)。充分说明,为脑梗死患者提供拜阿司匹灵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可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起到改善作用。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为脑梗死患者提供拜阿司匹灵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有助于控制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

综上所述,为脑梗死患者提供拜阿司匹灵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例数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更正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