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战略背景下高校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24-04-24谭艳斌胡乐天韦翔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实践平台双碳师资队伍

谭艳斌 胡乐天 韦翔

摘 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高校应研究“双碳”目标提出后对金融类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针对目前金融学人才培养面临的“绿色”师资队伍薄弱、缺少与零碳金融直接相关的课程和教学资源等的挑战,实施强化教师“双碳”意识、建设零碳金融学科团队、完善课程体系、开展零碳金融相关的课程建设、搭建协同育人的零碳金融实践平台等教学改革举措,以适应零碳金融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关键词:“双碳”目标;金融类专业;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3-0129-04

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全球性挑战。在2020年9月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做出了中国力争在“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郑重承诺。这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担当,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目标要求。2021年3月,时任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等一系列举措。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下,零碳金融(金融支持绿色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主要有三个作用域:绿色金融、碳金融以及转型金融。这三个领域积累、调整和发力,构成新的金融生态——零碳金融。随着碳中和的全面落地和进行,金融业进入零碳金融时代,因此本文采用零碳金融这一概念)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重要的工作之一。2022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进一步强化了绿色金融积极服务兼具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各类经济活动,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碳排放体量大、减排时间紧、低碳转型任务艰巨、低碳人才需求量大。金融是经济的血液,零碳金融将在这场变革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双碳”目标的提出对高校的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领域如何助推实现“双碳”目标,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具体要求: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和各方面[1]。高校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主动转型升级以适应国家的“双碳”发展战略。为实现“双碳”目标,金融机构借助金融工具为实体经济的低碳绿色转型提供金融推动力。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业务活动涵盖多个需要低碳转型的实体经济领域,涉及多个学科内容,决定了零碳金融具有交叉跨专业的属性。因此,国家零碳金融的发展将对金融行业的人才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传统的金融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零碳金融发展对金融人才的新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对金融学专业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是一项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双碳”目标的实现对高校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要实现“双碳”目标,必将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持续、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同时金融领域也将面临重大变革。“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做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工作,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赋予金融体系的光荣使命和重要任务,金融行业将在这场重大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部署,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和各方面”的指导思想。国家为实现“双碳”的全方位战略部署,同样对高等教育传统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零碳金融是集金融学、环境经济学、能源经济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零碳金融业务活动涵盖农林业、制造业、电力、交通和仓储业、建筑业、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等多个领域,涉及金融学、能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内容。因此,“双碳”战略要求金融人才能够打破行业的界限,具备跨界创新能力,知晓金融原理与知识,懂得低碳化工、环保、新能源、低碳衍生品交易等知识,具备应对新市场需求、能创新开发更多金融工具和产品的能力。此外,应具备持续学习能力,能应对“双碳”这一项全新的事业。

“双碳”背景下的金融人才还应正确把握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方向,了解国内外零碳金融发展的实践与经验,了解金融各行业各领域(包括银行、保险、期货、基金等)在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方面的作用以及实现路径。

二、“双碳”战略背景下高校金融学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绿色”师资队伍薄弱

教师是实施零碳金融教学改革的主体和推动者。因为零碳金融是新兴的交叉学科,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和教學的师资十分稀缺,这是目前“双碳”人才培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2]。根据笔者前期对本校教师的调研结果,大部分教师尤其是有一定资历的教师,通常有较为固定的研究方向,往“双碳”方向转型的意愿不强。现有教师的“双碳”意识不强,也影响着零碳金融教学改革实施的推进。在前期调研中,笔者发现有意识地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融入绿色经济或零碳金融实践的教师较少,虽有小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涉及相关内容,但这些内容在整个课程内容中的占比极少,并未着重强调金融与实现“双碳”目标之间的关联,学生对其关注度不高。在教改研究方面,就广西而言,科研管理部门虽然近年列出了相关“双碳”的申报主题,但是反响并不大。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公布的2021—2023年的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中,经统计,在所有立项的2512项课题中,共有5所高校立项了与“双碳”主题相关的项目,合计立项6项,占比仅为0.24%。由此可见,高校尚未形成“双碳”方面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氛围。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部分教师缺乏对文件政策的了解,并没有深刻意识到高等教育对“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引进和培养“双碳”师资力量,提升现有教师的“双碳”意识,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二)缺少与零碳金融直接相关的课程和教学资源

零碳金融包括绿色金融、碳金融以及转型金融三个领域,其中既有对绿色低碳领域的项目投融资以及项目运营、与碳排放权交易的金融市场,还包括非低碳行业转向可持续发展行业的金融服务等内容,不仅涉及金融本身,还涵盖诸多领域。而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金融类专业建议的课程无论是专业必修课还是专业备选课,均没有与零碳金融相关的课程。而与零碳金融有关的学科专业,在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尚未涉及。目前,全国仅有两所高校开设了相关专业(或硕士点):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原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经济学院在金融工程专业下开设的碳金融本科专业方向,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碳经济的硕士点。另外还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开设了绿色金融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在碳经济的硕士点的绿色金融方向开设了绿色金融概论课程[3],复旦大学、兰州大学、浙江大学开设了绿色金融课程。除此之外,大部分高校的金融学专业尚未设立与零碳金融相关的专业或课程,零碳金融教育在很多高校处于空白状态。

同时,与零碳金融相关的教学资源也非常紧缺。零碳金融方面的教材甚少,较早的有2015年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在杨星教授带领下编写的碳金融相关的系列专业教材,还有2019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绿色金融》,以及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碳金融学》。而且市面上相关的书籍大多为学术研究专著,大部分出版时间较早,无法反映最新零碳金融领域的实践现状。因为教材建设的滞后,相关的教学配套资源,如各种题型的练习题、案例库、微课、知识图谱、教学视频等均较为缺乏,无法为后续零碳金融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缺乏有效的零碳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

零碳金融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是“双碳”人才培养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节。近年来由于教育部强调强化产教融合,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学专业均与金融行业通过设立实践教学基地、现代产业学院等方式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合作的内容和形式也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但由于“双碳”意识不足,少有涉及零碳金融相关的实践合作内容[4]。具体表现在:从前期合作的企业类型来看,合作企业的范围大都限于金融类的企业或机构,而实际上,零碳金融的实践活动不仅与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有紧密联系,而且涉及其他领域,如电力、钢铁、交通等重点企业碳排放权的交易或核证自愿减排交易。因目前极少与其他领域的企业(如低碳化工、低碳环保、新能源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难以满足零碳金融作为跨专业交叉学科的实践教学要求;从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内容来看,主要围绕金融业务的流程和种类开展,虽然也有涉及部分零碳金融的业务,但是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不能凸显零碳金融业务的重要性;从校内看,目前零碳金融的教学还较多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缺少相关的软件操作或交易的模拟训练,不能有效地支撑零碳金融实践教学的开展。此外,“双碳”目标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高校最好能够争取到政府的支持,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实现“政—企—校”三方主体协同合作,共建“双碳”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

三、“双碳”战略目标下高校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强化教师“双碳”意识,建设零碳金融学科团队

强化金融学专业教师的“双碳”意识是实施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只有教师充分意识到开展零碳金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可能真正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首先,学校层面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可参照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做法,从学校层面到教师层面自上而下地推动和宣导,涉及的二级学院和专业应作为重点宣导对象,学校对开展教学改革的教师和团队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学校可以尝试将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课程(如碳金融、碳排放权市场、能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设为特色课程,以此为着力点建设零碳金融学科团队,用定向招募特色课程团队的方法鼓励教师加入,并对开展特色课程建设的团队给予政策和经费倾斜。其次,开展“双碳”主题的学习,充分学习和理解国家发布的政策文件[5]。如学校面向全校尤其是重点专业进行相关文件政策的解读,邀请零碳金融或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家入校举办讲座、论坛[3],或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网络课程学习等,使教师能实时把握国家对本科教育的核心要求。再次,二级学院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开展主题学习与研讨交流,要求教师对自己研究领域所涉及的零碳金融实践进行较为系统地学习与研究,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交流汇报活动。通过研讨学习交流活动,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融入零碳金融相关内容。最后,对新引进的青年教师,除通过上述方式营造良好的零碳金融科研氛围,还应鼓励和引导青年教师在开展教学与科研时往零碳金融方向靠拢,以培养零碳金融方向的专职教师队伍。

(二)完善课程体系,开展零碳金融相关的课程建设

传统金融类专业要转型升级,完善课程体系是第一步。可尝试在现有的传统金融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零碳金融相关课程。如在金融学專业、投资学专业、保险学专业、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模块中加入绿色金融、碳金融学、碳金融市场等课程,课程性质可先设置为选修课,待课程建设逐步成熟之后再根据专业方向将部分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当条件逐渐成熟后,各专业应逐步开设该领域其他的零碳金融类课程,逐步完善课程体系。

在现有“绿色”师资薄弱的情况下,开设零碳金融专业方向的条件不成熟且不现实。而上述在课程模块中增加零碳金融相关课程的做法有2—3年的滞后期,因此,现实可行且见效较快的做法是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与嵌入。零碳金融涉及多个金融领域,与金融学专业的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证券投资学、投资基金、保险学、国际金融、金融衍生工具等主干课程均有关联,因此,可在现有的金融类课程中嵌入零碳金融相关知识模块(详见下页表1)。通过课程的重构和嵌入,使学生修完主干课程后能多方位接触和掌握零碳金融的相关知识。

学校可从政策层面加大对“双碳”相关课程的建设力度,经费适当向这些课程建设倾斜。通过课程的建设,引导传统金融类专业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分工协作,开展零碳金融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最后整合成一套成体系的教学资源库,并根据零碳金融实践的发展保持不断更新。在条件成熟时,可以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所在高校特点的教学资料。

(三)搭建协同育人的零碳金融实践平台

实现“双碳”目标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变革。搭建协同育人的零碳金融实践平台,“政—企—校”三方主体必须通力协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社会低碳转型的要求[5]。

首先,政府要当好设计师、牵线人以及政策供给者的三重角色[6]。具体而言,政府要以系统思维做好长远的统筹规划,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分类引导产业(行业)、企业、专业协同搭建独具特色的低碳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应设立专项建设基金,出台激励政策,在高端人才引进、企业税收优惠、金融扶持、土地使用等方面提供配套的优惠政策,并出台具体实施细则。

其次,各高校应充分发挥集聚优势,集合各高校专业群的力量共建零碳金融实践平台。如高校的传统金融学专业可与广西大学的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或化学化工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的环境与资源学院以及其他涉及低碳领域的教学单位设立低碳产业学院或虚拟教研室,在此框架下进行实践资源共享、实践平台共建,合作进行零碳金融方面的课程融合、开展跨校选修“双碳”相关的通识课,或者共同进行零碳金融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7]。

最后,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引领作用,发挥骨干企业的示范效应,广泛吸纳生态环境部环境或资源规划院、兴业银行及其他开展了零碳金融实践的金融业共同加入专业建设中来,将低碳行业尤其是金融行业中具备丰富零碳金融实践的骨干人才充实到高校低碳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中,加强高校绿色低碳实践教学,缓解“绿色”师资紧缺的矛盾。教育科技公司應顺应形势,与高校共同升级现有金融类教学软件或研发专门的零碳金融教学软件,以满足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

“双碳”战略的提出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双碳”战略对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既是挑战,又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高校的传统金融学专业应抓住这一契机进行转型升级,培养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205/t20220506_625229.html.

[2]杜斐烨.绿色金融背景下浙江省金融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教论坛,2022(23):32-34.

[3]林绿,徐悦,潘勋章.绿色金融课程案例教学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19(8):14-16.

[4]刘牧心.碳中和目标下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研究:以碳金融专业方向为例[J].科教论坛,2021(34):34-36.

[5]黄明.碳经济专业“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容与方式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6):20-24.

[6]郝芳华.价值·路径·体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双碳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2(1):1-10.

[7]蔡子家,赵斌斌,吕鑫睿,等.“双碳”背景下绿色金融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经营与管理,2023(5):111-116.

注: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基于‘双碳目标的金融类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实践与探索”(2023JGA4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蒋海兰)

猜你喜欢

实践平台双碳师资队伍
“双碳”目标下化工企业ESG 信息披露探究
——以J 公司为例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基于技术融合的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职业能力及实践平台构建因素分析
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的应用与创新研究
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