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思职对我国生物化学教材建设的贡献
——纪念刘思职院士诞辰120周年
2024-04-23李刚
李 刚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北京 100083)
刘思职教授1942年开始执教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以后多次更名),曾任生物化学科(教研组、室、系,以下简称“北医生化”)主任。他于1956年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被评为我国第一批一级教授。刘思职于1983年8月去世,享年79岁。
刘思职从事教学多年,桃李遍天下。他主持编写的教材在当时生化界几乎人手一册,对我国生物化学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刘思职曾担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在我国生理和生物化学界享有崇高的声望。刘思职一生共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蛋白质化学研究,他在蛋白质变性和免疫化学理论上的卓越成就使他成为我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二件是著书从教,呕心厉血,桃李成行,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化学教育家。
1994年时任中国生物化学学会理事长邹承鲁院士在刘思职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中撰文提到:刘思职教授是我国生物化学早期奠基人之一。从事生物化学科研、教学、教材编著五十余年,为我国生物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04年邹承鲁院士(图1)在刘思职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致辞中指出,刘思职院士是我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是国际上免疫化学早期研究的主要工作者之一。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院士在致辞中说,刘思职院士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年,在生物化学教学与科研及教材建设等多方面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他教学严谨,学风正派,成果斐然,深受广大师生们的爱戴,有口皆碑,是值得我们永志不忘的优秀知识分子,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上个世纪50~60年代是刘思职教学和教材编写的活跃期,凡是聆听过他讲课的人无不印象深刻,有口皆碑。他对生化教学极其投入认真,授课条理清晰,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他的板书十分工整,粉笔字迹清晰。授课时间掌握准确,每次刚打下课铃,他的授课内容也刚好结束。那时学科发展还处于基本生化阶段,还没有分子生物学内容,物质代谢是教材内容的重点,他用一段对联来描述人体代谢调节:生者化,化又生,生化即化生;新则陈,陈乃谢,新陈恒代谢;横批:动态平衡。形象准确地概括了人体代谢的规律。
这一时期也是刘思职编写教材的高产期,出版的生化教材在国内广泛使用,是当时国内主要的生化教科书。1951年刘思职编写了解放后第一部生化教科书《生物化学讲义》(图2),由华北医刊社出版。这部书一共93页,共分为序言;糖、脂肪和蛋白质;酶及生物化学反应;新陈代谢;血液化学及呼吸化学;尿;能的代谢和营养共八章。刘思职在序言中指出了生物化学的定义:“在生物体内,有一串相互联系的化学反应,继续不断地进行。……应用化学及物理的原理,来了解这一串生命反应的科学,就是生物化学”。时隔70余年,分子生物学内容已经高度渗入到教材中,但这一定义仍不过时。虽然过去半个多世纪,当年有许多基本的内容至今仍然保留。如在该书中就提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必需氨基酸包括赖、色、缬、亮、异亮、苏、蛋(甲硫)、苯丙、组和精氨酸共10种,其中精氨酸既是必需氨基酸,又是非必需氨基酸,动物体内可以自造精氨酸,但产量不够正常生长之用。当前教科书与这些提法完全一致。
图2 刘思职主编的《生物化学讲义》
刘思职一直坚持和致力于用中文编写教材。刘思职在一篇文章中说道:“抗战胜利后,我曾组织一些人在北海讨论生化名词的中文稿,遭到当时协和医学院生化系主任、原燕京大学外籍教授窦维廉(W. H. Adolph)的反对,认为这是脱离了“协和”的中心”。虽然受到阻扰,但外籍教授的反对并未打消刘思职编写生化名词的想法。窦维廉是美国营养化学家,1915年至1950年间在中国任教长达30余年,曾任教齐鲁大学、协和医学院和燕京大学,并任燕京大学代理校务长。1958年去世,享年68岁。
解放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刘思职又可以继续开始生化名词的编撰工作。1950年8月,经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及中央卫生部组织,重新编撰修订《生物化学名词》(图3)。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共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药卫生、艺术科学与时事五大组,《生物化学名词》归医药卫生类,由北京医学院生化科起草,刘思职牵头。聘请审查委员还有丁延衸、王成发、余蘭园、周启源、侯祥川、娄成后、梁之彦、陈同度、张昌颖、杨恩孚、刘培楠、罗登义等。1951年夏再修订,综合前后意见后,由卫生教材编审委员会整理油印,于1952年10月分发各医学院校试用并征求意见。1954年整理后定稿,并于195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本版收录生物化学名词3 600条,共100页。
图3 刘思职主编的《生物化学名词》
郭沫若在为本书作序时指出“这些工作乃是一个独立自主国家在学术工作上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实现学术中国化的最起码的条件。由于这样,统一学术名词工作才具有它实际的迫切的需要,因为学术名词的统一乃是进行这样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我们可以有趣地发现,在这一版中有一些我们现在专业书中没有的词条,如维生素B12a、维生素B12b、维生素B12c、维生素B12d和维生素T等,这些维生素名称的出处暂无考察,但可以感受到生物化学内涵的发展与变迁过程。
刘思职主编《生物化学名词》可视为我国生化名词编撰的最早版,以此为基础,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又于1990年出版《生物化学名词生物物理学名词》(科学出版社),主编为生物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和生物物理名词审定委员会。2008年又由祁国荣主编出版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第一版,科学出版社),于2024年李刚主编出版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第二版,科学出版社)。《生物化学名词》的出版对我国生化科技名词的规范化使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还应提到的是,北医生化教授张昌颖和丁延衸在教材编写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参与刘思职教材的编写工作,也有独立编撰生物化学教科书,这些都为奠定北医生化在国内生化教学领域的突出地位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张昌颖(北京医学院)、李亮(上海第一医学院)、李昌甫(遵义医学院)和任邦哲(暨南大学医学院)合编的《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和1962年)。张昌颖、李亮、李昌甫和任邦哲都是令人尊敬的生化老前辈,在国内生化享有崇高的威望。张昌颖1978年组织编写《生物化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全书624页,916千字。由于文化革命刚结束,一切工作还没有完全走向正轨,没有具体主编署名,只是注明北京医学院主编。但全书编写工作是由张昌颖和梁康两位老师负责,由周爱儒代表编写人员到人民卫生出版社参加编写会。参与人员还有中山医学院徐晓利、遵义医学院林钧材、上海第一医学院何开玲、浙江医科大学朱寿民等老师,刘思职等则参与了全书的审定工作。书中生化名词全部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出版、由刘思职编写的《生物化学名词》一书。张昌颖教授也是我研究生毕业答辩委员和主席。
在《生物化学》1978年第一版发行后至今,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每隔4~5年就推出新一版教材,现在已成为国内医学院校主要的生物化学教科书。从第二版《生物化学》开始注明主编,各版主编分别为张昌颖(北京医学院)(第二版),顾天爵(上海第一医学院)(第三、四版)、周爱儒(北京医科大学)(第五、六版)、查锡良(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第七版)、查锡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药立波(第四军医大学)(第八版,此版开始更名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周春燕(北京大学医学部)和药立波(解放军空军医科大学)(第九版)、高国权(中山大学)和汤其群(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第十版)。
1979年张昌颖还参与发起组建“中国生物化学学会”,在1985年创办了中国生物化学会的高级学术期刊《生物化学杂志》(后更名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并任主编十年,后任主编依次是北京医科大学(后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张廼蘅、贾弘提和周春燕,这本期刊已成为国内科技核心刊物。张昌颖教授于2006年去世,享年100岁。
这里要注明的是周爱儒教授在生化教材编写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他退休前在系里长期负责北医生化教学,从早年为刘思职在大教室里授课挂图开始,到成为生化主流教材的主编和主审。他不幸于2023年5月去世,享年86岁。
丁延衸(北京大学医学院)参与了刘思职主编的多部书籍,并在1952年组织翻译了俄文版《生物化学》,由王琳芳主要负责翻译。当时丁延衸奉北大医学院命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协助生化教学工作,哈尔滨医科大学就决定采用本教材为教本。本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为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推荐的高等医学院校试用教本。丁延衸也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早年从师著名科学家冯德培。是他首先提出在教材中设“代谢调节”章。丁先生于1993年12月去世,享年79岁。王琳芳是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1997年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本人熟悉并敬重的老师,可惜于2022年10月不幸去世,享年93岁。北医生化多年参与教材编写的老师还有杜国光、顾文霞、童坦君、张宗玉、贾弘提、周春燕和李刚等教授。其中童坦君教授于200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于2022年12月不幸去世,享年88岁。
这里还有特别强调的是杜国光教授,杜国光于1955年-1969年作为研究生从师刘思职。在我1979年考入北医生化研究生时,刘思职教授和杜老师是我的共同研究生导师。在我研究生学习期间,杜老师费尽心血,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指导我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他在教学中一直以刘思职为榜样,备课认真,讲授条理清晰。他经常提到刘思职“一肴上,则吾之心腹肾肠亦与俱上” 的名言。在授课时杜老师亦是全身心的投入,感觉像是得到刘思职的真传。他如此的敬业精神一直是我从事生化工作的榜样。杜国光教授不幸于2024年3月7日去世,享年92岁。
1953年刘思职编著了《生物化学讲义》,全书163页,由北京健康书店出版。这本书是专门为短期医学专修班编撰的讲义,安排30~40学时授课时间。教材取材求精,解释求简。在解放初期,这是一部对于短期学医的人员培训分量适中的教材。
同一时期国内的生化教材还有郑集编著、刘思职、李缵文和梁之彦审查的《生物化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出版,全书128页,也是作为中级卫生教材使用。郑集是南京大学教授,是我国营养学和生物化学的开拓者之一。我曾有幸聆听过他的讲座,并获得他签名的、由他编著的关于中国早期生物化学家传略的书,可惜多年搬迁该书已不知去向。郑集教授于2010年7月去世,享年110岁。李缵文是山东医学院教授,梁之彦是武汉医学院教授,两位都是生化界早期的著名教授。
1955年,由刘思职、张昌颖、丁延衸、王世中和李玉瑞编著的《生物化学大纲》(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书486页。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刘思职写道“在旧中国里,由于帝国主义的麻醉,买办阶级的利诱,各学校在开设这一门课程时,多采用外国出版的原文书籍为教本。……解放以来,由于受到党的教育,我们认识到旧中国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半殖民性质,因而感觉到,如要使科学在我们的祖国生根,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文字来编写教科书;生物化学也不能例外。这就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原动力”。
编者之一王世中是我国免疫化学的重要领军人物,早年也曾受教于刘思职。1981年王世中曾作为答辩委员参加了我的研究生答辩,他编著的《免疫化学技术》是我研究生学习期间进行科研实验的主要参考书。王世中的夫人张树政也是刘思职的学生,我与她十分熟悉。她早年曾在协和刘思职实验室做助教,1991年评为中科院院士,于2016年12月去世,享年94岁。在这本书的编撰过程中,北医生化的许多老师也参与了润饰、抄写、绘图和校对工作,这里刘思职在编写说明中专门提到张友尚和葛韵琴二位老师。张友尚以后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并于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2年12月去世,享年97岁。葛韵琴先生是刘思职第一位研究生(1948年~1957年期间),葛先生是我非常熟悉和尊敬的老师,我在海南工作时曾邀请她到海南指导工作。我回北京工作后也经常在一起聚会,也曾到她家去探望她。葛先生于2022年不幸去世,享年99岁。
1955年刘思职等编译了《蛋白质的生物化学》(图4),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555页。刘思职为主编,编译人员有丁延衸、王世中、王世真、李玉瑞、周启源、梁植权、陈同度、张友尚、张昌颖、张宽度、杨恩孚、刘士豪、刘培楠和魏文龄,这些编者都是我国生化界声名显赫的人物,其中刘培楠是北京肿瘤防治研究所教授,早年从师吴宪教授,曾任北京生理学会理事长,也是我研究生答辩时的答辩委员。刘培楠于1991年10月去世,享年79岁。
图4 刘思职等编译的《蛋白质的生物化学》
刘思职在后来提到该书时说道:“该书以介绍吴宪教授的学说为主,介绍著名蛋白质生物化学专家F.Horowitz的名著“蛋白质的化学与功能”为辅。我(指刘思职本人)全文译出了吴宪的“蛋白质变性作用的学说”,以期对国内年轻的生化工作者有一推动作用”。吴宪是国际上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他参与发明的血糖测定Folin-吴氏法是现代血糖测定技术的基础。在我当学生和做生化教师时,一直在实验教学中使用该方法教授学生。解放前,刘思职在协和医院与吴宪合作多年,是吴宪蛋白质变性理论的主要实验者,蛋白质变性理论至今仍是生化教材中“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章节的重要内容。刘思职与吴宪一起提出蛋白质变性理论发表的文章(Wu H, Liu SC. Chin J Physiol. 1931, 5(4): 309),在1995年在Advances in Protein Chemistry再一次以全文形式重新刊登,这在国际科学界是罕见的大事。在2004年纪念刘思职诞辰100周年活动时,吴宪的儿子、国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吴瑞专门致电大会并捐赠善款。
1958年《生物化学大纲》再版,全书571页。编著者仍是刘思职、张昌颖、丁延衸、王世中和李玉瑞。第二版根据第一版的使用情况做了部分修改。在第二版序中,刘思职在做了修改说明的同时,不忘感谢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五三五工厂(可能是印刷厂)同志们对再版的大力支持。
1964年,刘思职编著了《生物化学讲义》(第二版及其修订本),全书241页,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1953年《生物化学讲义》的再版,适合作为中级教材或高等院校学生的参考书。在这版书中,编者将原来的“新陈代谢”章扩展为“糖的代谢”、“脂类的代谢”和“蛋白质的代谢”三部分。“生物氧化”也独立成章。这些章节的安排与现在生物化学教科书的章节安排已经基本一致,反映出生物化学教材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1964年,刘思职教授主编了《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全书535页,参加编写人员有张昌颖、丁延衸、董苍玉和张乃(廼)蘅,由刘士豪评阅。这一时期生物化学学科发展迅速,进展方向主要从分子水平及亚细胞结构水平阐述生物化学反应,同时结合生理机能来了解生物化学反应的生物学意义,所以本书除介绍传统知识外,还增加了最新进展。这一时期,国内生化教学仍然还是主要参照苏联的教材,将生物化学发展分成“叙述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和“机能生物化学”三个时期。
在现在的生化教课书中,“生物氧化”章有放在脂质代谢章后面的,也有放在脂质代谢章前面的。在这本书序言中专门提到“生物氧化一章放在物质代谢之后是否妥当;…关于这些问题的意见,编者认为可以不必强求一致,使用此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重新安排”。反映编者在编写权威教科书的同时,仍然尊重使用者自己的教学方式和习惯。编者丁延衸、董苍玉和张乃(廼)蘅都是北医生化教授,现在都已经去世。张廼蘅曾任北京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主任、《生物化学》杂志主编,曾受教于刘思职。我们尊称她为张先生,张先生为人谦和,学识渊博,在她的推荐和安排下,我2001年参加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第一版的编写工作,并以后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2024年)第二版主编。张先生于2018年不幸去世,享年88岁。
在刘思职等生化老前辈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北医生化历来对教材编写工作十分重视,已经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可惜在文革中,这一工作基本中断。在文革结束初期,北医生化曾举办过全国肿瘤生化学习班,使用的是教研组编写的铅字排版讲义(未正式出版)。文革后全国形势发生改变,北医生化又继续发扬教材编写传统,出版大量生化教学书籍,这里不一一列举,仅列出近五年(2018年后)主编出版的书籍如下:
周春燕、药立波主编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李刚、贺俊崎主编 生物化学(第四版)北大医学出版社 2018年。
张晓伟主编 生物化学(英文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周春燕主编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
贾弘提主编 生物化学(长学制)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9年。
易霞主编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应试指南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20年。
童坦君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科学出版社 2021年。
张晓伟主编 医学分子生物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年。
李刚主编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2024年。
李刚、贺俊崎主编 生物化学(第五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24年。
纽伟真,李刚,黄海霞主编 基础医学概论 科学出版社 2024年。
也许还有一些遗漏,但可以看出多年来,在北医生化前辈的引领下,北医生化教材编写已经形成了光荣的传统,具有独特的特点,在国内生化教学领域占据了半壁江山,这些都得益于刘思职等老一辈科学家和教育家早年的辛勤付出和他们的榜样精神。现在北医生化已经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许多优秀的青年才俊加入到生化系的队伍。我们一些当年的年轻教师现在也已经退休,还望现在的年轻教师能够长江前浪推后浪,保持北医生化教学的光荣传统,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其发扬光大。
图5是刘思职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图6是我为刘思职拍的照片,这可能是刘思职生前最后的一张照片(拍摄于1981年)。
图5 刘思职在实验室指导学生(摄于1977年)
图6 刘思职在家中
本文的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馆长、基础医学院解剖学系张卫光教授的大力无私支持,他自费购买的生物化学早期教材,为本文撰写提供了大量素材,像他这样关注医学发展历史的情怀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在此特别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