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手毽创新发展研究

2024-04-23王子怡罗珊左馨妮

国际公关 2024年3期
关键词:大学课堂

王子怡 罗珊 左馨妮

基金项目: 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课题 “创新传承:川南苗毽转化重构研究” (项目编号:S202310641161)。

作者简介: 王子怡,女,汉族,四川巴中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体育、体育运动与康复;

罗珊 (通讯作者),女,汉族,四川自贡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体育、体育教育、休闲教育;

左馨妮,女,汉族,四川眉山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体育、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体育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本文就苗族手毽的创新传承与创造性转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文献法、归纳法、演绎法、实践检验法,对苗族手毽表达的文化内涵进行剖析,提取苗族手毽的动作元素、文化符号,创编出适合大学生练习的手毽健身操。通过课堂实践,并不断修正完善,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欢迎,促进了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丰富了民族健身操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苗族手毽;大学课堂;创新转化

手毽,又称苗族手毽。苗族手毽运动是苗族民间古老且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体育运动,也是川南地区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极具文化底蕴。2013年7月宜宾市人民政府将苗族手毽正式评为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苗族手毽运动的起源与现状

(一)苗族手毽的起源

苗族手毽起源于唐宋时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民间流行的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每逢春节期间和苗族重大节日,苗族青年男女都要进行这一传统的活动。据传,它是苗族人在播种水稻时,受扔、接秧苗的启發,逐步总结、提炼出来的。[1]如今,苗族手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步完善了比赛形式和比赛规则,在2001年四川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中被列为竞技类表演项目,2014年被正式列入四川省第十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的体育竞技比赛项目,逐步由一项娱乐活动转化为民族体育竞技活动。

(二)苗族手毽的发展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苗族手毽这一运动项目,川南地区多次举办了有关苗族手毽的竞技比赛和表演活动,同时手毽也作为一项正式的比赛项目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但苗族手毽这一传统的文体结合的健身项目在我国的发展却不太乐观,一是因为地域受限,苗族手毽分布在我国的部分省市,而不同地区的手毽性质也不同,宜宾珙县等地的苗族手毽主要以竞技类为主,而贵州的手毽则以表演形式为主;二是手毽的传承度并不高,在调研中得知,只有少数苗族学校保留着这项体育运动,而熟知手毽制作工艺的人更是少之又少。[2]

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将手毽融入我国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课堂中,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不断完善,更快更优地发展苗族的手毽运动,进而实现文化传承。[3]

二、民族健身操的发展与特征

(一)民族健身操的发展

民族健身操是将民族舞蹈元素与健身操相结合的运动,是近现代产生的一种新型体育健身项目。2003年,民族健身操进入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2007年,正式进入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2013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创办了融合多民族传统舞蹈元素的国家健美操课程,并在全国推广;2014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确定全国健美操为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正式比赛项目;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 《全民健身计划 (2021—2025年)》中明确要求到2025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要达到38.5%。国家鼓励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号召全体人民宅在家也要动起来。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下,民族健身操也得到了推广与发展。

(二)民族健身操的特征

1.民族性

民族健身操的动作通常是通过解析和选取民族传统体育的动作与健身操的基本动作相结合。民族健身操的创编,要求其在保留民族的自身特色和文化价值的前提下满足健身操所具有的特性。民族健身操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项目,利用民族资源优势丰富健美操的形态,在推广民族健身操的同时也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2.观赏性

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由娱乐游戏发展而来,所以相对于现代体育项目,拥有更加轻松欢快的氛围以及灵动鲜活的动作。同时,传统体育项目传承至今,是各民族日常劳作生活与娱乐生活的载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民族健身操的表演极其富有感染力,相较于现有的传统健美操套路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元素组合,增加了其复杂性。让观众感受其独属于中国的美感,大大增加了民族健身操的观赏性。

3.健身性

民族健身操作为一种健身操舞,健身性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民族健身操的创编除要求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健身操的步伐动作的整合之外,对队形的编排和器械的适当使用也同样有要求。多种类多变化的队形可以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增加层次感,辅以科学合理的器械使用,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民族健身操的特性。

三、苗族手毽动作元素剖析

(一)苗族手毽的动作分析

苗族手毽的基本技术动作丰富多样,《民族传统体育集锦》中着重记录了准备姿态架势、步伐转移、发毽、传接毽和击毽五个技术大点总共11种技术动作,对脚步重心的移动和动作的转换速度各有要求,每项技术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运用方法演变出其他技术,对姿势的精准和自我控制力有极高的要求,而技艺精湛的手毽高手可以展现出极其丰富优美的技术动作。[4]

(二)苗族手毽的动作特色

苗族手毽作为苗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有长远的发展历史,苗族手毽作为苗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苗族的审美价值观念,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最早的手毽比赛大多以拍得最高、最远、落地最少者为胜,而后逐渐发展为现在丰富多彩的表演和比赛形式,但如何长时间拍打仍然是手毽的核心。比赛时,苗族人民会穿上颜色鲜艳的苗族服饰,跟随飞扬的毽球不断移动,快速奔跑,飞腾跳跃。在最早的手毽比赛中,比赛双方之间没有隔网,不划定场地,仅靠双手击打毽子,动作轻快随性。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手毽在比赛中逐渐形成了 “杀球”“拦网”“手身并用”和 “手足并用”等技术,这些技术不但有观赏价值,还具备了运动和保健的作用。

(三)苗族手毽的动作提取

苗族手毽的击打动作需要靠四肢、躯干、头部协作完成,其中大部分动作都需要跳跃和大幅度的身体舒展,动作幅度较大,动作的力度和各关节活动度大,对身体的灵活性和对肌肉的控制力有较高的要求。苗族手毽的基本动作包括准备姿势的前后势、左右势;基本步伐包括跨步、并步、交叉步、后退步;发毽手法有上手发毽、下手发毽;击毽手法有原地上手击毽、下手正面击毽、手背击毽、勾手击毽,最后还有传接毽,一共13种主要技术手法。参赛人员击球和接球时,双脚着地,左右腿膝、踝关节屈曲,通过膝、踝关节的弹跳力达到合适的高度,然后与挺胸、展腹、挥臂等动作相互组合,最后完成对毽球的击打。

四、苗毽健身操的创编

(一)苗毽健身操的创编思路

动作的创编是整套民族健身操创编的重要要素之一,是一套民族健身操创编的基础。马鸿韬教授对健美操的创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成套健美操创编的程序包括:健身操的总体构思,动作素材的挖掘,分段进行组合并连接成套动作,音乐的选配和练习,动作修改并加工以及健身操的记录。”民族健身操的创编要求精准提取传统体育项目中特有的民族特色动作和步伐动态,以保证创编出的健身操主题突出、风格协调。元丁在 《民族健身操自选套路创编研究》中指出:“民族健身操自选套路的动作的主要构成也是由人体的左右上下肢和身体躯干以及头部的部位完成操位动作中的弯曲和伸展、转身和绕环、跳跃和下蹲、组合摆荡翻滚等运动形式来表现。”[5]好的民族健身操动作是由许多单个动作组合而成,要想要提升成套动作的表现力,单个动作的流畅性和表现力必不可少。

(二)健身操与苗毽动作的融合创编

健美操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项目,它的基本动作由上肢动作、基本步伐和基本手型构成。健身操运动的基本上肢动作分为头、頸部的屈、转、绕和绕环,肩部的提肩、沉肩、绕肩、肩绕环、振,肩上肢手臂动作的举、屈。健身操基本步伐主要有踏步、弓步、一字步、V字步、并步、交叉步、迈步后屈腿、迈步吸腿、前点地、后点地、侧点地、摆腿、并步跳、吸腿跳、开合跳、钟摆跳、小马跳等。健身操的手型分为并掌、花掌、立掌、一指、剑指、响指、拳、舞蹈手型。而民族健身操的基本步伐分为顿步、纺织步、退踏步、颤步、垫步、秧歌步、拧碾步、后踢步、踢毽步、撩步、弦子步、三步一抬、倒换脚、旁拐步、踏脚步、花儿步、端腿步。

将健身操与苗毽的基本动作相结合,就形成了苗毽健身操的基本动作。

五、创新苗毽健身操反哺大学校园课堂

(一)“宣”“展”“验”广纳学生群体

宜宾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集区,同时苗族主要分布在兴文县、珙县和筠连县,苗族节庆丰富多彩,苗族文化风情浓郁,赏心悦目的歌舞文化、独特的饮食文化、标志性的建筑文化、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闻名于世。其中宜宾兴文当地苗族同胞的刺绣手艺,更是令人赞不绝口,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在很多的大学社团中,少数民族社团是其中之一。在社团文化节和其他大型活动中可以通过这一途径,利用苗族特色文化宣传、展示等抓住大学生的眼球,还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苗族特色服饰、苗族手毽等,感受苗族独特的文化魅力,以此初步建立苗毽健身操的受众群体。

(二)“教”“演”“赛”创新课堂教学

苗毽健身操反哺大学校园课堂最重要的一环,是将苗毽健身操直接面向大学体育课堂,这个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这需要高校教师之间的良性配合,苗毽健身操进入大学课堂要强调大众性,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双向反馈教学。苗毽健身操还应该具有普遍性,通过整合以上各途径的反馈信息,知道哪种类型的操舞动作具有美感和力量感,知道哪种类型的动作是高难度、不易完成,不适宜非体育专项和舞蹈专业的学生,从而辅助指导老师设计出适宜众多学生的操舞动作,提高学生对苗毽健身操的接受度,进而达到 “教”学目的;同时充分利用苗族手毽这一非遗文明的文化特性,在实施教学时,大胆应用苗族特色服饰、音乐等,以边学边 “演”的形式呈现教学成果;还可以在前期充实的课堂教学后,通过校内比赛选拔出体态身形、操舞动作掌握等表现优良的同学,鼓励参加各高校联赛等,以此提升学生对于苗毽健身操的学习专业度。

(三)高校联动,搭建多元教学平台

苗族手毽的打法是多元的,与健美操的融合是多元的,得到的就是多元化的苗毽健身操。大学课堂对于苗毽健身操的教学模式也应该是多元的,不只是拘泥于传统的体育课堂的教学方法。以 “宣”“展”“验”的方式先入为主吸引学生们的眼球,然后大开脑洞自行规定手毽的附加打法等,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创新课堂教学,以增加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度;还可以通过校内外苗毽健身操竞赛的方式,在进行系统的学习之后,通过校内苗毽健身操比赛,选拔出优秀的学生与其他高校进行友谊竞赛,以此增加苗毽健身操在高校间的推广度。这种各高校之间的联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苗毽健身操的认知,而且促进了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友谊,从而扩大了苗毽健身操的展示舞台。

(四)实践育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以苗族手毽和民族健身操相结合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动作舞蹈能力,可以达到健康生活的效果;以丰富多元的教学方式和平台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达到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目的;以丰富的苗族文化的创新传承来提高学生的审时度势能力,达到提升学生人文底蕴的目标。通过加强对实践育人各环节的落实,以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以提高苗毽健身操操舞的编排质量、增加学生对学习操舞的接受度,强化实践教育环节,以创新融合地方特色文化元素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以高校内少数民族社团、社团文化节、高校间联合进行友谊比赛等平台系统开展实践活动,以成立苗毽健身操专项教学组,系统全面学习苗毽起源、苗毽健身操的特点等,着力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再整合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教案,从而加强苗毽健身操教学队伍的建设,以实现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目的。

六、结束语

苗毽健身操是民族艺术和现代健身操的结合,体现了苗族古老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是一个极具观感、易于参与、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苗毽健身操创新转化进大学课堂研究,不仅创新大学课堂的教学形式,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而且创新非遗文明表现形式,赋予其新的传承意义。此外,丰富了民族健身操的表现形式,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也促进了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手毽:苗家人的 “羽毛球”[J].东方体育文化,2019(02):57.

[2] 胡景雨,罗珊.浅析苗族手毽的起源与发展[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2,2(6):105-107.

[3] 蔡其妤.苗族打手毽挖掘保护与传承研究[J].武术研究,2020, 5(08):100-103.

[4] 王蕾,赵丽娜.民族传统体育集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5] 元丁.民族健身操自选套路创编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大学课堂
高校多媒体教学现状与改进措施研究
浅析提高大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构架
合理使用智能手机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课堂有效教学之大学课堂
浅论创新教育视阀下“三固”教学模式引入当前大学课堂的意义
大学课堂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
浅谈新课改下261导学大课堂对大学课堂的意义
微信对大学课堂的冲击与创新
构建网络视频公开课与大学课堂教学整合学习模式
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