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骨质疏松患者跌倒认知及运动依从性的影响
2024-04-22刘畅
刘 畅
(天津市安定医院老年科,天津 300000)
精神分裂症是目前精神心理科比较常见的病症之一,患者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不同病情类型、不同患病程度的患者,在临床上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症表现。骨质疏松(OP)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全身性骨病,患者主要存在骨量降低,骨骼脆性程度增加,在日常生活中稍有不慎,比如,撞击、跌倒等现象,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局部或者全身多处比较严重的骨折问题。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后,有可能出现骨密度下降的情况,再加上部分患者的年龄偏大,由于年龄增长也存在骨密度下降及骨质疏松的情况,因此,不少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在康复期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问题[1]。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在出现跌倒或者受到剧烈撞击后,便有可能引起严重的骨折问题,再加上患者本身精神分裂症及骨质疏松等问题的影响,使得患者的恢复期普遍较长,骨折处康复愈合比较困难,甚至有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出现反复或者加重的情况。为了能够确保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骨质疏松患者能够建立较强的跌倒认知及运动依从性,应当及时给予患者团体认知康复训练,以此达到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骨质疏松患者出现跌倒骨折情况的概率[2]。为此,本研究选取我院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收治的50 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骨质疏松患者为对象,在临床医学上展开了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 取 我 院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 收 治 的50 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5 例。对照组中男12 例,女13 例;年龄18~66 岁,平均年龄(49.39±11.27 岁);病程5~8 年;试验组中男13 例,女12 例;年龄18~78 岁,平均年龄(51.43±10.47 岁);病程6~8 年。2 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纳入标准:符合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疾病认定标准;处于康复期;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接受骨密度检测且诊断为骨质疏松;在意识清醒、认知正常的条件下,由患者个人或者患者家属同意参与本次临床医学试验研究,并进行了签字确认。
(2)排除标准:处于妊娠期、哺乳期;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伴有比较严重的骨科疾病;伴有骨关节炎或者其他有可能影响到本次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准确性的疾病,比如甲亢等。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服务模式,做好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骨质疏松患者的用药指导,确保患者能够按照医嘱服用抗精神病类、镇定类药物。护理人员还需要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起居护理、心理护理等,并且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注意对患者及其家属给予防跌倒护理。指导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每日适当进行简单的体育运动,比如,慢步走或者打太极拳、八段锦等简单且运动量相对偏小的体育运动,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30 min以内,防止运动时间过长或者运动量过大,给患者身心造成较大压力,导致患者的情绪失控变得不够稳定。
1.2.2 试验组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团体认知康复训练。在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骨质疏松患者提供这部分临床康复护理服务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团体认知宣教:为了确保团体认知宣教能够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应当由科室的护理小组专门抽调2~3 名护理人员,专门负责对本次试验中的观察组25 名患者进行团体认知宣教。医院护理科室应当专门设计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骨质疏松患者在接受团体认知康复训练中所需的相关课程,不仅要涉及纸质资料,还需要涉及视频资料、音频资料等。团体认知宣教中的课程内容应当涉及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骨质疏松患者临床护理中的相关知识,比如,防跌倒、运动指导、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心理引导等方面的知识。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每周定时对患者进行团体认知宣教,纸质书本可以分发给患者及其家属自行阅读学习,视频资料和音频资料,则应当由护理人员统一进行播放,并且要在播放过程中时刻观察患者的个人情绪及行为举止。
(2)团体饮食指导:由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情况不够理想,为了避免患者出现跌倒后骨折的情况,需要通过饮食摄入的方式,提高患者钙元素的每日摄入量,从而达到提高患者体内钙元素含量的康复护理目的。护理人员需要每日为试验组患者分发鸡蛋、牛奶、钙片、鱼肉、虾肉等含钙量比较高的食物,发放的时间应当选择在上午完成,最好不超过每日的9 点。而且护理人员还需要组织试验组患者及其家属,每周到宣讲室接受健康宣教,主要是有关改善骨质疏松方面的知识宣传,让患者能够主动摄入大量含钙量比较高的食物,从而预防骨质疏松避免对患者产生更多不利影响,并且辅助提高患者机体的运动机能。
(3)运动康复干预:护理人员需要每日对试验组25 例患者进行运动康复训练,主要是提高患者的机体运动能力,从而降低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跌倒的概率。护理人员需要每日对患者进行血压、血糖检测,尤其是存在低血压或者高血压情况的患者,要防止高血压患者突然出现血压升高情况,更要防止低血压患者突然出现昏迷而摔倒的情况。如果发现患者的血压低于正常数值,则需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尽量避免患者下床活动,可以躺在床上进行休息。护理人员需要在运动康复干预中,指导患者如何进行简单的机体运动,并且模拟练习不同场景下的防跌倒措施,比如,在如厕时、洗漱时、吃饭时、起床时、走路时等运动场景,这样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出现跌倒的概率。护理人员还需要带领试验组患者每日到室外进行适当的“晒太阳”活动,每次持续时间控制在20~30 min,如果室外温度过高过低或者室外天气情况比较恶劣,比如,下大雨、下大雪、刮大风、雾霾较重、沙尘较大时,则要停止室外活动。如果患者在室外进行慢步走、打太极拳或者八段锦时,则需要护理人员在旁进行看护,防止患者出现跌倒的情况。
(4)环境康复干预:护理人员需要做好病房内的环境管理,面向试验组患者落实环境康复干预。护理人员需要在病房、病区走廊两侧、马桶靠墙一侧、洗手池靠墙一侧安装扶手,以便患者如厕、行走时支撑,而且护理人员还需要每日对这些扶手进行消毒擦拭,并且检查这些扶手是否牢固,如果发现有扶手出现松动的情况,则要对其进行加固固定处理。护理人员应当在病房内、病区走廊安装夜晚感应灯,这样可以为患者起夜时提供适当的照明,从而防止患者起夜时出现跌倒情况,避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骨质疏松患者由于跌倒而造成骨折。
1.3 评价指标
1.3.1 跌倒效能
评估2 组患者的跌倒效能评分,采用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中文版跌倒效能量表(MFES)。为了确保试验评分的客观性,本次跌倒效能评分试验采取了室内活动项目评分及室外项目活动评分两个大项。当患者能够在进行室内外相关体育运动时,能够有不跌倒把握的患者获得10 分;如果患者有一定把握不跌倒,则获得5 分;如果患者认为肯定会跌倒,则不获得认可任何评分。全部评分项目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临床医学研究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选择,但需要注意评分项目总数不能低于10 项。比如,接打电话,上床下床,穿衣脱衣,从椅子上站起或者坐下,上卫生间洗漱或者大小便等。在项目评分中,评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的跌倒效能越高。在跌倒效能测试中,主要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骨质疏松患者接受康复护理训练前及接受康复护理服务6 个月后的两个时间段进行测试评分。
1.3.2 跌倒认知程度
在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骨质疏松患者进行跌倒认知程度评价时,需要通过让患者回答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分析。跌倒认知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患者对跌倒认知的了解程度、对日常生活中防跌倒的知识与技能、对骨质疏松危害性认知、对康复期日常饮食等方面。每个调查项目可以设置3 个选项,其中,一个选项为错误选项,另外两个选项为正确选项。当患者能够选择正确选项时,则可以认定患者对于这部分内容有比较准确的跌倒认知,如果患者选择了错误选项,则可以认定患者并不了解这方面的跌倒认知内容。如果患者在进行跌倒认知方面的选择题回答中,有80%以上的正确率,则可以认定患者具备符合要求的跌倒认知能力。根据患者对跌倒认知问题回答的正确率,来判定患者跌倒认知水平的高低。
1.3.3 运动依从性
在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骨质疏松患者的运动依从性进行认定和评价时,需要对患者接受康复护理治疗后6 个月进行。如果患者能够顺利完成指定的运动项目,则可以判定患者具备运动依从性;如果患者不能够顺利完成指定的运动项目,或者完成运动项目的次数不够多,则可以判定患者不具备运动依从性。在计算患者运动依从性水平时,应当按照“运动依从性=依从/总例数×100%”的计算公式。为了对2 组患者的运动依从性实际情况更好地进行分析,还应当对患者接受干预治疗后的6 个月内跌倒发生率进行计算。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跌倒效能对比
干预前,2 组跌倒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MFES评分中室内活动、室外活动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骨质疏松患者MFES评分对比(±s,分)
表1 2 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骨质疏松患者MFES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室内活动 室外活动 总评分干预前 干预6 个月 干预前 干预6 个月 干预前 干预6 个月试验组 25 44·67±3·26 53·33±3·55 29·55±2·63 43·37±4·29 73·57±5·36 98·43±4·75对照组 25 44·31±3·56 46·35±2·99 29·36±3·69 33·66±4·97 74·67±5·69 79·23±5·89 χ2 0·326 9·946 0·035 12·516 0·306 16·546 P 0·745 0·000 0·956 0·000 0·736 0·000
2.2 2 组运动依从性、跌倒发生率对比
试验组运动依从性优于对照组,跌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骨质疏松患者运动依从性、跌倒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骨质疏松患者的情绪并不十分稳定,而且运动功能也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再加上患者本身存在骨质疏松情况,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出现跌倒,甚至是在跌倒后引起骨折[3]。很多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骨质疏松患者在康复护理阶段有可能出现意识模糊、精神障碍等情况,对于自我保护缺乏积极有效的认知,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这样便使得这部分患者的临床跌倒案例普遍较多,临床不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也相对较高[4]。
对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康复护理来说,不仅要预防好患者出现病情反复的情况,更需要做好防跌倒的护理管理工作,尽可能提高患者的运动依从性。目前我国各大医疗机构针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骨质疏松患者的康复护理比较重视,尤其是防跌倒和提高患者运动依从性等方面[5]。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很多临床医学研究内容,大多局限于单纯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防跌倒护理,或者是骨质疏松患者的防跌倒和运动依从性方面,而对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伴随骨质疏松的临床医学研究案例还相对较少[6]。
因此,本研究针对病情趋于稳定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骨质疏松患者的跌倒认知及运动依从性展开研究,并且融合了团体认知康复训练领域的相关内容,对于提高这部分患者的康复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并可以有效降低这部分患者的跌倒概率[7]。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室内活动、室外活动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跌倒率低于对照组,运动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团体认知康复训练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高,尤其在护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骨质疏松患者时,能够有效弥补传统临床护理干预服务模式的缺陷和不足,可以强化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骨质疏松患者的跌倒认知水平,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依从性,能够让患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参与到各类日常生活运动中来[8]。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全部患者都能够通过团体认知康复训练,迅速建立起较强的跌倒认知及运动依从性能力,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要进一步强化个人业务能力,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采取相对应的团体认知康复训练措施,引导患者形成正确的防跌倒意识[9]。除了基础的健康宣教以外,还需要从饮食方面入手,适当为患者补充含钙量比较高的食物,以此促进患者体内钙元素的含量,这样也能够有效降低跌倒后出现骨折的概率[10]。
综上所述,团体认知康复训练在临床医学上,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伴随骨质疏松患者的康复护理方面,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跌倒认知水平,还可以强化患者的运动依从性,促进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