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阶段延伸的个性化心脏康复运动方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4-04-22李美璇
李美璇
(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天津 300050)
慢性尽力衰竭(CHF)属于心血管内科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属于大多数心脏疾病的终末期状态,其主要的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及预后差等特点[1]。CHF这一疾病的出现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相关症状与体征,给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与威胁,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对于CHF患者来说更好恢复其心功能十分重要,而达到这一目的仅仅依靠治疗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借助护理工作实现,其中较为理想的护理内容就是心脏康复运动[2]。而随着医学技术与理念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可以应用于临床的心脏康复运动方式有很多,其效果均不尽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CHF患者的更好治疗就需要找到一种更为理想的心脏康复运动方案[3]。基于此,本研究将2019 年7 月—2022 年7月于我院接受CHF治疗的患者58 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为CHF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分阶段延伸的个性化心脏康复运动方案对其心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于我院接受CHF治疗的58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n=29)与对照组(n=29)。试验组中男16 例,女13 例;年龄48~68 岁,平均年龄为(60.35±4.46)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1 例,Ⅲ级18 例;体质指数21.45~29.56 kg/m2;平均体质指数(25.54±2.16)kg/m2;病程3~9年,平均病程(5.42±0.36)年;学历:高中及以下9 例,大专13 例,本科及以上7 例。对照组中男17 例,女12 例;年 龄49~69 岁,平 均 年 龄(60.85±4.29)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2 例,Ⅲ级17 例;体质指数21.52~29.72 kg/m2,平均体质指数(25.62±2.23)kg/m2;病程3~8 年,平均病程(5.26±0.34)年;学历:高中及以下8 例,大专13 例,本科及以上8 例。统计学分析2 组患者上述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4]中有关于CHF的诊断标准;具有《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5]中有关于心脏康复运动的适应证;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治疗依从性、配合度均相对较高;患者与家属均知晓本研究内容,且在知情、自愿状态下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存在认知障碍或者是精神异常、沟通障碍;合并恶性肿瘤以及严重感染情况;存在水钠潴留、低血压等相关情况。
1.2 方法
2 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根据病因与抗心衰标准实施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所运用的护理方法为常规心脏康复运动方案,干预总时长为入院至患者出院后6 个月,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实施心肺运动试验,并根据具体结果开始常规心脏康复运动方案。首先,可以指导患者在床上行简单活动,之后逐渐过渡为床边行走、原地踏步及上下楼梯等相关训练,每天20分钟,每周3 次。持续练习1 周后可以逐渐调整运动强度为每天30 分钟,每周6 次。持续1 周后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增加慢跑等有氧运动,每天30 分钟左右,具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做加减。持续1 周后增加抗阻运动,每次20 分钟,每天2 次。患者出院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再次为患者实施心肺试验,并由专门护理人员讲解居家健康护理内容与心脏运动方案,并叮嘱患者继续行院外康复训练,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试验组患者所采用的护理方法为分阶段延伸的个性化心脏康复运动方案,具体如下。
(1)建立康复训练小组:由科室临床经验丰富且能力较强的护理人员作为小组成员,并要求其熟练掌握有关于心脏康复运动训练的实际操作技能,经过预选小组成员培训与筛选之后选定5 名护理人员作为小组成员,每位小组成员负责5~6 位患者。在确定小组成员之后要建立QQ群或者是微信群,将其作为患者出院之后的沟通、交流平台。同时,小组成员要确定注意事项、训练目标等,以保证后续训练工作可以顺利、高效完成。
(2)指导和宣教康复中相关知识:在实施心脏康复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患者具有较高的配合度和依从性,因此就需要护理人员做好前期指导与宣教工作,以保证患者可以积极参与其中。护理人员要讲解实施心脏康复运动的重要性,并做好家属的告知工作,让其做好患者的监督、指导工作,给予患者足够的陪伴与关怀,从而积极引导患者与家属主动参与到心脏康复运动之中。
(3)运动评估:在实施心脏康复运动之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及危险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日常运动情况,并根据具体结果来为患者制定针对性且全面、个性化的心脏康复运动方案。
(4)心脏康复运动方案实施:①院内运动:在患者病情基本稳定后1~2 天可以适时开展训练,主要的内容为呼吸训练与床上辅助活动,每次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2 次/d。在患者病情稳定的3~4 天可以让患者开展呼吸训练结合床边行走运动,每次的时间在30 分钟左右,每天2 次。在患者病情稳定第5 天直到患者出院这一时间段可以指导患者开展步行联合八段锦的前4 式训练,每次的时间为30 分钟,2 次/d。②院外运动宣教:在患者即将出院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再次为其实施运动评估工作,并根据具体结果来为其科学、合理制订运动方案。同时,在患者出院之前也要做好宣教工作,让患者、家属知道出院后继续实施心脏康复运动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更好恢复与控制,以避免患者在出院后出现放弃康复运动的情况。在患者出院之后需要借助QQ群或者是微信群来为患者推送每一阶段的心脏康复运动内容,第一阶段为出院后1~3 个月,每周推送2次,主要的内容涉及健康宣教、用药、饮食、心理、运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第二阶段为出院后4~6 个月,每周推送1 次,内容与第一阶段相同,加强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与理解。③院外运动方案:在患者开展院外运动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并逐渐帮助患者建立耐受程度,只有合适的运动量与运动强度才能真正让患者受益。院外运动可以从最基础的步行开始,逐渐的过渡为八段锦、快走以及慢跑、踏车运动等,每天的运动时间在30~60 分钟,每周运动3~5 次,具体的运动时间与次数均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同时,在实施院外运动的过程中也要由专门的家人进行陪伴,其需要掌握相关运动动作与要领,保证在患者在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实施监督、指导,保证患者院外运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④院外监督:为了保证患者可以按照要求很好开展院外的心脏康复运动,护理人员可以要求患者记录运动日记,主要包括的内容有运动方式、运动时间、运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等,并每周以周报的方式上传至QQ群或者是微信群之中,由专门的负责人员进行查看并实施针对性指导。同时,每月也要定时为患者实施一次电话随访,及时掌握患者的情况,并再次叮嘱其要很好开展心脏康复运动,告知其需要按时到门诊复查。
1.3 评价指标
本研究2 组患者的评价指标分别为心功能(借助心脏彩色多普勒超生心动图进行测定,所包括的指标有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内径、左室短轴缩短分数)、生活质量、心理状态、认知功能、运动耐量。
(1)生活质量借助明尼苏达州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评价,共包括21 个条目,包括情绪、身体与其他三个领域,每个领域所涉及的条目分别有5 个、8 个与8 个,每个条目均按照0~5 分进行评价,评分与患者生活质量呈负相关[6]。
(2)心理状态借助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评价,共包括14 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均按照0~4 分的5 级评分法进行评价,如果分值大于等于7 分则表示患者可能存在焦虑,分值小于7 分表示患者无焦虑,分值越高则表示焦虑越严重。
(3)运动耐量借助6 分钟步行试验进行测定,在测试之前需要详细讲解和介绍有关于试验的内容、目的与方法,选择一个宽阔、平整且长度在450 米以上的走廊,每隔30 米做一标记,让患者往返行走,并由护理人员记录其6 分钟的步行距离,步行越长表示患者运动耐力越好,并注意要密切做好患者试验过程中各项生命体征的密切监测,一旦发现异常要立即停止试验。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工具为统计学软件SPSS21.0,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 则表示统计学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2 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比较
护理前,2 组患者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心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比较(±s)
表1 2 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比较(±s)
组别 例数 左心室射血分数(%) 左心室内径(mm) 左室短轴缩短分数(%)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试验组 29 31·68±3·87 46·58±4·52 58·24±5·36 37·89±3·33 22·87±2·56 37·59±3·69对照组 29 32·06±3·90 41·23±4·16 57·96±5·24 42·35±4·15 23·09±2·62 31·23±3·42 t 3·078 4·303 2·920 2·365 1·533 2·447 0·114 0·037 0·074 0·041 0·109 0·039 P
2.2 2 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比较
护理前,2 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2 2 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情绪 身体 其他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试验组 29 18·54±3·21 7·42±2·15 32·06±3·54 11·36±2·71 31·21±3·89 10·26±2·54对照组 29 17·98±3·35 11·25±2·42 31·87±3·48 18·96±2·69 30·78±3·57 17·63±2·67 t 1·638 3·182 1·943 2·306 1·415 2·201 0·142 0·038 0·092 0·042 0·124 0·035 P
表3 2 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认知功能、运动耐量比较(±s)
表3 2 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认知功能、运动耐量比较(±s)
组别 例数 心理状态(分) 认知功能(分) 运动耐量(m)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试验组 29 18·96±2·54 12·16±1·89 21·36±2·23 27·69±3·06 154·36±2·68 465·26±5·42对照组 29 18·54±2·62 16·54±1·94 21·87±2·19 23·54±2·87 156·25±2·70 365·74±4·67 t 1·397 2·131 1·782 2·145 1·356 2·776 0·131 0·045 0·085 0·043 0·124 0·033 P
2.3 2 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认知功能、运动耐量比较
护理前,2 组患者心理状态、认知功能、运动耐量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心理状态更为稳定,认知功能与运动耐量均相对较高,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CHF这一疾病的发病率在近些年来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均有着相对较大的影响[7]。对于CHF患者来说其稳定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一般运动耐力有所下降且运动后会出现胸闷、气短的情况,经过休息后可以得到缓解[8]。随着临床上对于CHF这一疾病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心脏康复逐渐成了热点话题,认为心脏康复运动有助于患者的更好治疗与恢复,对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有着积极影响,在这样的情况实施CHF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心脏康复运动作为一种理想的护理内容[9]。
在以往为CHF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为常规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其虽然也可以从院内、院外2 个角度出发为患者实施康复训练,但是针对性并不强,无法更好实现患者心脏功能的恢复及运动耐力提升,且院外康复训练是否顺利、高效实现难以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分析更为理想的心脏康复运动方案。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护理、康复理念的不断更新,分阶段延伸的个性化心脏康复运动方案逐渐走进了临床,其将心脏康复运动从院内延伸至了院外,而这一延伸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指导,也不只有流于表面和形式,而是保证了患者在出院之后依然可以得到专业的康复指导,保证了院外心脏康复运动的更好落实[10]。在为CHF患者实施心脏康复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分阶段延伸的个性化心脏康复运动方案的实施包括4 个大方面的内容,第一为建立康复训练小组,通过培训与筛选选定了最佳且最合适的护理人员,并建立了方面后续可以更好与患者沟通、交流的QQ群与微信群,方便各项工作的更好实施,第二为指导和宣教康复中相关知识,保证患者、家属均可以认识到心脏康复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并鼓励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支持与照顾,促进其积极参与心脏康复运动[11]。第三为运动评估,在实施心脏康复运动之前为患者的病情以及危险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性实现了心脏康复运动方案的制定。第四心脏康复运动方案实施,其中又包括了院内运动、院外运动宣教、院外运动方案以及院外监督等内容,保证了院内、院外相关心脏康复运动的科学、合理性,分阶段的为患者实施了更加针对性的康复运动,并通过监督保证了院外康复运动的更好落实,获得了相对较为理想的心脏康复运动方案实施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2 组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心理状态、认知功能、运动耐量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护理后上述指标均显著差别于对照组患者(P<0.05)。这说明了分阶段延伸的个性化心脏康复运动方案的实施可以获得更为理想的康复运动效果,有助于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心理状态、认知功能以及运动耐量的改善,这样试验研究结果的获得与分阶段延伸的个性化心脏康复运动方案中相关措施的科学、合理制订及有效落实有着一定的关系。
综上所述,实施CHF患者心脏康复运动的过程中分阶段延伸的个性化心脏康复运动方案是一种相对较为理想的方法,有助于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心理状态、认知功能以及运动耐量的改善,值得予以进一步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