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全血细胞分析仪筛选出1例输入性三日疟
2024-04-22赵巧秦林唐志德梁湘辉
赵巧,秦林,唐志德,梁湘辉
(1.宁乡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湖南宁乡410600;2.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检验科,长沙410000)
疟疾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传染病,被WHO列为全球三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输入性疟疾已成为临床上主要的疟疾类型。2017年,我国实现了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的突破[1]。本文报道1例通过全血细胞分析仪筛查发现的输入性三日疟病例。该病例充分展示了将全血细胞分析仪散点图分析与常规血涂片镜检相结合的优势,可提高疟原虫感染的检出率,避免漏诊,从而实现疟疾的早期确诊,降低重症疟疾发生风险,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性,52岁。2022年2月至7月在几内亚工作5个月,当年回国后20多天因“间断发热、身痛1周”于8月23日入院就诊。体检所见:体温38.5 ℃,心率86次/分钟,血压128 mmHg/90 mmHg,全身皮肤黏膜正常,未见皮疹,双肺呼吸音清晰。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5.15×109/L,血红蛋白151 g/L,血小板计数19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7.9%,C反应蛋白86.77 mg/L。尿常规、粪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凝血功能均正常。感染相关检查阴性,包括肥达试验、输血前四项、血培养等。两次血涂片镜检及疟疾抗体、登革热抗体检测均为阴性。
2022年8月28日,患者处于畏寒期,行静脉血采集。经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发现DIFF通道散点图异常,在中性粒细胞左下方及嗜酸细胞上方出现异常散点群(见图1)。分析仪研究参数显示:疟原虫感染红细胞0.05‰,感染红细胞绝对值45(正常<40,>40报警)。
图1 全血细胞分析仪散点图
为进一步确认诊断,同时制作了EDTA-K2抗凝血厚薄血涂片,经瑞吉染色后镜检观察。厚涂片上可见呈典型的菊花状疟原虫裂殖体;薄涂片上感染红细胞大小正常,环状体胞质呈深蓝色,环较粗大,具有单个核。未成熟裂殖体较小、圆形,核开始分裂,疟色素集中。成熟裂殖体的6~12个裂殖子排列成环,疟色素集中于中央呈菊花状。综合形态学特征,初步诊断为三日疟感染。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输入性三日疟疾病。诊断依据:(1)间歇性发热、寒战(72小时周期);(2)有疟疾流行区工作居住史;(3)全血细胞分析仪发现异常并经血涂片镜检确认;(4)长沙市疾控中心复核确认三日疟原虫感染,三日疟核酸检测阳性。经及时抗疟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后随访3~6个月无复发。
根据全血细胞分析仪的异常报警和研究参数提示,使用自动推片染色机推片并进行自动阅片。结果可见疟原虫裂殖体(见图2、图3)。
图2 全血细胞分析自动阅片机拍摄图片(×1 000)
注:厚血膜片上,A,裂殖体;薄血膜片上,B,环状体,C,未成熟裂殖体,D,成熟裂殖体。
2 讨论
本例为一起来自非洲几内亚地区的输入性三日疟病例,72 h周期性发热与流行病学史吻合,近年我国已有类似非洲输入性三日疟报道[2]。目前疟疾实验室检测主要有3种方法:免疫学快速诊断试剂、血涂片镜检和分子生物学检测[3]。快速诊断试剂操作简便但无法分型;分子生物学灵敏度高但仪器设备要求较高,不利于基层推广;血涂片镜检虽费时但通用性强,是临床上常用的参考方法。全血细胞分析仪通过检测细胞体积、内部结构复杂度和核酸含量等差异对细胞进行分型和计数。疟原虫感染红细胞的散点分布位于中性粒细胞下方,荧光信号低于其他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区域也可见异常散点,可能由于白细胞吞噬疟色素所致[4-5]。三日疟原虫的镜检特征包括:寄生红细胞不胀大或略缩小;环期粗大环状体;带状胞浆;菊花状排列的裂殖体;粗大疟色素等[6]。本例前两次血涂片阴性可能与采血时机不当、制片不规范、技能缺陷、虫量低和缺乏全面阅片及与仪器结果结合等因素有关[7]。
总之,疟疾检验需要全面运用血涂片镜检、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等多种手段,结合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综合判断。规范操作、扎实的专业知识、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及现代化智能辅助分析手段的应用,对于及时发现疟原虫感染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