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融合小学科学学习的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4-04-22俞海霞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与新教材改革的推进,当前教育越来越重视五育并举,强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融合小学科学学习的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结合劳动实践理解科学现象和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劳动素养。深入解读了“双新”背景的内涵,分析了融合小学科学学习的劳动教育的价值,探究了“双新”背景下融合小学科学学习的劳动教育的开展策略。
关键词:“双新”背景;小学科学;劳动教育
作者简介:俞海霞(1977—),女,浙江省杭州市胜利山南小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劳动教育存在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的问题。部分小学科学教师过于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的培养。在此背景下,学校及教师要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与新课程理念相融合,在科学课程中落实劳动教育。
一、“双新”背景内涵
“双新”即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改革,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双新”旨在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综合素养培养转变。在“双新”背景下,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提供多元的學习机会,使学生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和最终受益者。“双新”包括国家课程方案的更新、学科课程标准的调整以及新教材的应用等。在“双新”背景下,教育要求更高,教育内容更丰富,教育方式更多样化,能有效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发展。同时,在“双新”背景下,教育要实现“高、大、深”的目标,即促使学生运用高阶认知策略,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将学习推向更深层次。这样的教育强调实践和创新,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更积极地进行思考,实现高效学习。
二、融合小学科学学习的劳动教育的现实价值
(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融合小学科学学习的劳动教育在“双新”背景下具有显著的现实价值,它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中,学生除了是知识的接受者,还能成为知识的运用者和创造者[1]。这种融合教育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实际劳动中需要分析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不断思考和探索。这能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此外,通过实际劳动,学生能锻炼身体,增强体魄,并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提升情商和心理素质。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劳动观念是指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认识和总体看法。通过融合小学科学学习的劳动教育,学生可以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认识到不同职业都有其价值和意义。同时,他们能够理解劳动对于个人生活、家庭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人类发展的意义,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这些观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三)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教师将科学学习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能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劳动工具,并了解各种劳动任务的基本要求。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践劳动,能提升劳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劳动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能够使他们学会规划和组织劳动内容,有效地执行劳动任务。此外,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能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实现劳动目标,提升团队合作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能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与品质
科学探究重视严谨务实、实事求是、保持热情与乐于分享。在科学学习中,学生需要遵循安全操作规程,执行规范的操作步骤,保持自觉和认真负责的态度;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不作弊,不伪造数据,确保实验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学生通过接受融合科学学习的劳动教育,能养成安全劳动、规范劳动、诚实守信、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等优秀劳动习惯与品质。这些习惯与品质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学生积极面对生活,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三、“双新”背景下融合小学科学学习的劳动教育的开展策略
(一)基于教材,挖掘科学文化,培育劳动观念
教材是理论教学的重要媒介,通过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文化元素,教育者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科学文化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探索,包括科学原理、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家的探索历程等,可以作为培育学生劳动观念的工具[2]。通过科学文化学习,学生可以明白科学与劳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明白科学知识是如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知识的实际应用,是科学原理的具体体现。同时,科学教材中常常强调科学实验和实践的可持续性,这与劳动教育中的环保和节约资源的原则相契合。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劳动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利益,还体现了人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明白自己的劳动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环保意识。
以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中“科学家这样做”的教学为例,这部分内容讲述了地质学家刘东生与同事在黄土高原开展气候分析活动的故事。在课堂上,通过学习科学家如何收集和分析黄土高原的数据,学生可以明白科学研究是系统性的工作,需要耐心。这可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品质,让学生明白,要想取得好的成果,往往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实践。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强调科学家在研究中关注环保和资源节约的意识,通过说明科学家精确采集样本避免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的行为,让学生认识到在劳动中不能随便破坏环境,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了解人类行为对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影响。这样,教师对教材中的科学文化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意识。
(二)基于实验,开展科学探究,培养劳动习惯
科学实验作为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原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劳动习惯。科学实验是一种系统性的活动,需要学生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流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以及分析实验结果等。这些步骤强调组织性和纪律性,能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计划能力。通过科学实验学习,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进行劳动[3]。在实验中,学生还需要仔细观察、精确测量和准确记录实验数据,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这能培养学生的耐心与认真劳动的习惯。
以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沸腾了”实验教学为例,这个实验有明确的步骤和流程。学生在实验前需要准备实验器材,包括烧杯、酒精灯等。之后,按照教师的指导正确组装实验装置,点燃酒精灯。这个过程强调组织性和纪律性,能让学生明白在劳动时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学生在实验中要测量水温,观察气泡的产生和水沸腾的过程。这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习惯,让他们學会在劳动中保持专注。此外,本实验还强调安全性,学生必须根据指导正确使用酒精灯。这能让学生明白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安全劳动的意识。
(三)基于生活,组织劳动实践,培养劳动能力
“双新”背景下的教育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综合素质。在这一背景下,基于生活的劳动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真实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提升劳动能力[4]。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劳动实践,如田园耕作、校园清洁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各种劳动活动,这有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科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学生可以掌握各种实用的技能,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也可以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学会珍惜劳动成果。教师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将科学教学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和价值观,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以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种植凤仙花”科学实践活动为例,在开展本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花园,亲自动手种植凤仙花。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进行挑选种子、准备花盆和土壤、施肥、浇水等实际操作,这对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此外,学生需要照顾他们所种植的凤仙花,确保花盆中的土壤保持湿润,这能培养他们的劳动责任感,让其学会护理植物。
(四)基于作业,设置劳动项目,领悟劳动精神
在“双新”背景下,作业的设计强调实践性、体验性、综合性。因此,教师在设计科学作业时,应当重视跨学科内容,结合劳动元素,设计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业,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教师可设计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项目化科学作业,让学生开展真实的劳动活动,如清洁校园、植树等。这些项目化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又能够激发他们对劳动的热情和责任感。教师设计的科学作业要能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鼓励他们思考劳动项目与科学知识的关联。这样的总结和反思能加深学生对劳动精神和科学原理的理解。
以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解决垃圾问题”一课为例,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要求学生合作调查并解决校园垃圾问题。通过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能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形成劳动精神。在完成作业时,学生需要清理垃圾并分类回收,这些工作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耐心和毅力。通过这些劳动,学生会明白工作的辛苦,形成勤劳和负责任的品质。此外,在完成这一作业时,学生需要思考垃圾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以及解决方法,认识到环保和资源回收的重要性。在反思中,学生能将实际劳动与科学知识相结合,更好地理解环保的科学原理,形成社会责任感。这种实践性的作业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科学学习与劳动教育的关系,领悟劳动精神。
(五)基于创新,开展科学竞赛,提升劳动素养
竞赛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他们有机会在竞争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科学竞赛活动,如废物利用竞赛、节能减排竞赛、环保知识竞赛等。这种创新性的设计能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和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在竞赛中,学生需要分工合作解决科学问题,互相协助。这不仅能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此外,竞赛项目通常需要学生自主规划时间,合理分配任务,以确保项目按时完成。这能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师通过开展多种科学竞赛,能为“双新”背景下融合小学科学学习的劳动教育提供一个多维度发展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劳动素养。
结语
在“双新”背景下,融合小学科学学习的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能为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将科学知识与实际劳动相结合,能培养出更多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胡艳梅.小学科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策略[J].考试周刊,2023(31):7-11.
王慧莉.小学自然生命科学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2020(6):30-32.
谢倩.浅谈劳动教育与小学科学融合的实践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1):158-160.
吴冬兰.小学科学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2):146-148.
张爱民.科技创新视域下小学科学学科劳动教育的育人策略[J].教育观察,2022,11(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