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和实现路径

2024-04-22杨阳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文化育人文化自信

杨阳

摘 要: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支持各高校结合学校特色优势开展传统文化项目建设。北京科技大学依托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一流学科建设,聚焦传统金属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突出学科交叉,以“服务文化传承、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为宗旨,充分发挥基地文化育人作用,构建了“有课程、有社团、有实践、有科研、有辐射、有展示”的“六有”基地运营模式,引领广大师生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取得良好成效。通过深入剖析传统金属工艺传承基地的育人功能和实现路径,对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育人;文化自信;传统金属工艺;传承创新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传统金属工艺传承创新基地作为北京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学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学校实施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教育理念的重要场所,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给学校两封重要回信精神的重要抓手。深入剖析学校传统金属工艺传承创新基地的育人功能和实践路径,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进程,推进学校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引领广大师生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传统金属工艺传承创新基地的育人功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统金属工艺传承创新基地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铸魂育人,发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优良校本文化的育人作用,满足全校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为中华之崛起、奉科技以强国”的爱国情怀

第一,课程建设为中心,耳濡目染、久久为功。用好传统金属工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特色资源,推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现有人文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中,增加传统金属工艺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内容及相关教学资料;增设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金属工艺相关课程,提升课程数量和质量,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选修课程;创新开设“传统金属工艺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系列讲座,并纳入教学计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一课堂为学生提供传统文化学习的“主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染融入广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第二,社团活动为补充,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学生社团是学生群体中较有影响力的组织,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层血管”,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奋斗精神、创造精神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学校加强“金艺求精”和“非遗保护传承”协会等社团建设,成立规模和形式灵活多样的传承项目传习所,开展工艺培训、交流研讨等共建项目,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传承人等开展系列讲座,将传统金属工艺的科技与文化内涵发扬光大。在学校原有社团或协会的基础上,围绕宝剑锻制、青铜錾刻、花丝镶嵌、青铜器修复等继续组建传统金属工艺兴趣小组,扩大传统文化学生受益覆盖面和影响力。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學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

第一,在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将传统金属工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行动,引导广大学生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突出传统金属工艺传承文化育人作用,多渠道搭建展示平台,创新展示形式,面向社会实现协作开放共享机制。积极开展传统金属工艺“三进”系列活动,与学校附属小学、北京市健翔学校等多所中小学,北科大社区、木兰花开社工活动中心等多个社区开展共建,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对传统金属工艺等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第二,培育学生开放包容的特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激发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和科技报国使命担当。对甘肃秦安等重点帮扶基地开展点对点基地建设,开展“文化下乡”“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推动传统金属工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巴基斯坦留学生重要回信精神,举办国际文化节,通过中外艺术鉴赏交流坊、国际文化展示等活动,做好中国传统金属工艺在留学生中的宣传教育与传播,让每位留学生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推动传统金属工艺等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3.传承“求实鼎新”校训精神,培育学生“追求卓越、勇于争先”的新时代北科精神的新特质

第一,追求卓越、勇于争先,培育学生爱校荣校的情怀。2020年,传统金属工艺传承创新基地建设以来,已发布包括论文、著作在内的系列理论成果,这些成就也进一步完善了学校“馆、册、片、书、剧、景、节、展”八个系列的文化建设工作,从科学研究角度诠释了新一代北科大人“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踏实肯干、革故鼎新”的治学态度和“以国为重、追求卓越”的爱国情怀。

第二,追求卓越、勇于争先,培育学生团结向上的精神。独木难撑大厦,众志可夺天工。传统金属工艺传承创新基地加强了校内区域联动,加强了学院路主校区与管庄校区、昌平管委会、顺德研究生院等分校区的交流协作,传统金属工艺类社团活动、课程体系等面向各校区学生开放,全面提升全体师生对校本文化的认同感,推动校本文化深度融合。学校坚持“点”“线”“面”相结合,面向学院路地区高校学生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计划,促进校际文化交流及传统金属工艺文化传播,不断增强学校校本文化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

传统金属工艺传承创新基地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民族复兴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希望你们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精神,坚持特色、争创一流,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为确保传统金属工艺传承基地建设有成效、出特色、见亮点,传统金属工艺传承创新基地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作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整合优化校内外教育资源,探索学科融合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学校育人质量。

1.以党组织为领导,构建“以文化人”育人体系

将“文化育人”思想融入传统金属工艺传承基地建设,着力加强党的组织领导作用,实施“两组一会”机制。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分管校领导担任副组长,从顶层设计角度强化党的领导,确保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落到实处。成立由党委宣传部牵头,包括教务处、团委、学工部、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人文素质教育中心、高等工程师学院、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系七个单位的工作小组,紧密围绕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等重点任务,建立健全落实机制,压紧压实各级责任,明确文化育人协同体系领导核心,强化工作统筹,推进高效运转。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坚持问题导向,及时总结建设经验、研讨优化措施,持续加强基地建设过程管理,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有机互动、相互支撑。

2.以学科交叉为支撑,完善“四位一体”育人机制

完善课程体系。依托一流学科建设,聚焦传统金属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坚持“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以学科交叉为支撑,通过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平台,整合工业设计系、人文素质教育中心、高等工程师学院等单位的教学和科研资源,构建起校级人文素质公选课、学科平台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学科体系,开设以冶金、铸造、锻造、表面装饰工艺为主,包括生铁冶铸、铜镜制作、宝剑锻制、錾刻、鎏金、银饰锻制、花丝镶嵌、乌铜走银、青铜器修复等传统手工技艺各类课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不断推动文化育人工作走深走实、见行见效。创新教学模式。开设“传统金属工艺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系列讲座,并纳入教学计划,建设人文素质核心课程在线辅导系统,择优选取课程进行慕课展示,与其他高校共同开设“传统金属工艺传承与创新”联合培养项目。积极引进传统金属工艺研究相关的高水平人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加大师资力量投入,支持本校教师参加市级及以上专项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

3.以教学科研设施为基石,夯实文化育人基础

做好资源整合,打造工坊品牌,推进工艺创新。构建金属文物检测分析平台、古代金属工艺复原平台、传统金属技术仿真平台、三维扫描及图像处理系统等实验平台,搭建金属工艺实习基地、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传统金属工艺工作坊等实习实践基地,开设民间工艺展厅、融入式虚拟现实陈设厅、金属虚拟博物馆等展示空间,购置更新设备装置,努力建设国内领先的传统金属工艺传承研习基地。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河南博物院等外部单位联合设立校外实践基地,通过体验式教学方式,组织学生真听、真看、真思考、真动手,切实让金属工艺传统文化教育入眼、入脑、入心。

4.以“三全育人”为导向,提升传统文化育人效果

以“三全育人”为导向,持续完善古代金属技术与传统工艺数字展示平台,升级线上展示内容和形式,提升展示效果,举办“非遗文化传承”等传统金属工艺展示展览活动,实现与传统节日、校园文化节、社会化公益活动的“三个结合”,不断提升传统金属工艺的社会影响力,相关成果获得教育部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示范项目。举办传统金属工艺交流研討活动,推动学校冶金科技史教育与工艺实践相统一的“知行合一”教学模式。推出众多增强广大师生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排演原创校史剧“满井故事”五部曲:《燃烧》《绽放》《奔流》《师兄的透镜》《追寻》,生动再现中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创始人之一的魏寿昆,中国金属物理、冶金史学科奠基人柯俊,材料科学家、金属学专家肖纪美等一批金属工艺研究与传承大师的感人事迹,全员全程全方位提升传统文化的育人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文化育人文化自信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技术文化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师之大爱—————三尺讲台铸辉煌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