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智赋能新文科建设的系统思维与路径

2024-04-22李倩茹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系统思维人才培养

李倩茹

摘 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新文科建设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数智技术,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出发,探讨数智技术赋能要坚持“文”的学科属性、以中国价值引领数字时代文科人才培养、数智驱动新文科教学模式系统化重构的新文科建设思路。提出数智赋能新文科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体系结构、教学范式、教育内容、教育治理五个维度的创新,实现培元融通的课程方案重组,以期为新文科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数智赋能;新文科建设;系统思维;人才培养

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至,数智技术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社会领域的关系和问题日趋复杂。数智技术给文科教育带来了新的动能,也对其传统的研究范式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须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进行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系统化推进数智技术与文科教育的融合发展。

数智赋能新文科建设的系统思维

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推进新文科建设要主动适应并借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文科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在数智赋能新文科建设中,需要运用系统思维,从整体上把握数智技术与文科教育的内在联系,以实现数智技术与文科教育的深度融合。

1.数智技术赋能要坚持“文”的学科属性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各种复杂的综合问题需要多学科合作解决,数智技术为文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手段、工具和可能性。随着数智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边界和内涵也在不断拓宽和深化,促使文科从传统框架走向面向未来的新趋势。在新文科建设中,数智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文科发展范式转变和知识创造的重要支撑,而且也是推动文科“图变求新”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加强对数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推动文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学科交叉融合不仅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范畴内部的自我整合,而且还与自然科学、工程科技相互渗透,形成文理交叉、文工交叉、文医交叉等跨学科领域。这种融合不仅涉及理论知识的交融,而且还涉及研究方法和技术范式的创新。[1]这种知识生产结构的变革并非否定传统文科,而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科的基础上,通过跨学科交叉与融合,重构传统文科的学科生长逻辑和教育促进机制。通过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文科研究体系,能够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的问题和挑战。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深刻反映了一个民族在思维、精神和文明层面的高度,是社会繁荣与和谐的“晴雨表”。数智技术的融入,为文科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多学科、跨学科的深度交叉与融合。在这一进程中,传统的学科边界被打破,新的学科和专业不断涌现,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也变得更加系统和复杂。这种变革不仅要求在知识生产上推陈出新,更要求在保持各自学科特性的同时,寻求学科间的有机融合。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而言,这意味着在吸收数智技术带来的新方法、新工具的同时,更要坚守其独特的学科属性和价值,确保在追求科技创新的同时,不失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同时,也要警惕数智技术在文科建设中的“技术性”和“工具化”认知偏颇。[2]在应用数智技术时,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种物理层面的技术价值,而应该深入理解其内在的价值意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数智技术在文科建设中的作用,推动文科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2.以中国价值引领数字时代文科人才培养

在数智时代,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技术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这些技术不仅为学科交叉提供了新的探索模式和感知工具,而且还营造了新的研究范式,从而重塑了新文科教育理念和学科知识体系。通过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文科研究体系,能够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和问题。在应用数智技术时,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种物理层面的技术价值,而应该深入理解其内在的价值意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数智技术在文科建设中的作用,推动文科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家国情怀和价值引领不仅是文科教学的核心理念,而且是衡量新文科教学质量的核心标准。文科作为研究人的行动和意识的学科,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深厚家国情怀、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在培养新文科人才时,必须强调价值引领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中,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要加强价值引领在新文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认同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家国情怀、价值引领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文科人才,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3]

3.数智驱动新文科教学模式系统化重构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而言,数智技术的全面渗入已经引发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局限于技术应用的层面,更体现在对传统文科的结构性创变和颠覆性形态重塑上。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需要特别关注新理念和新场景的重构,以适应这种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层面,需要积极探索数智技术与文科教育的结合点。通过利用数智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4]

教学模式能否充分体现教学理念,是新文科教學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文科教学已进入数智融合时代[5]。数智技术在赋能新文科教育的同时,也对传统文科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需要深刻把握第四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的智能化、智慧化改造,积极回应数字时代对文科教学模式的变革需求,适应数据与智能融合驱动的新生态。

通过“数智驱动”能够显著提高新文科教学质量。首先,利用数据分析,教师可以更精准地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从而优化教学设计。数智技术还能助力开发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如数字化教材和在线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具互动性、情境式的学习体验。其次,智能教学辅助系统能实时监控学生学习情况,为教师提供及时反馈,便于发现问题并提供个性化指导。最后,通过数据驱动的教学评价,教师能客观、准确地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因此,数智技术在教学分析与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辅助及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均能有效提升新文科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高效、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数智赋能新文科建设的路径选择

1.问题导向:新文科建设的数智发展方向

新文科的发展目标是适应社会现实需求,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灵活有机的结合,形成实用高效的问题解决工具,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纯粹的理论探讨上。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要以数智技术为支撑,推动文科教育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数字胜任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数智技术通过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有助于打破传统文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拓宽了文科的研究领域,而且还使得文科教育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技术驱动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生产的形式上,更深入到知识生产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取向中。数智技术的引入使文科研究更注重实证和量化分析,推动了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知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提供了技术支持。数智技术还提升了研究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因此,在数智技术的驱动下,新文科建设需要实现从理论探讨到问题解决的转变,强调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灵活应用。同时,要关注知识生产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取向的变革,以确保新文科建设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数智技术消除了学科间的界限,使得新文科能与其他学科有效交流和合作;改进了新文科研究方法,提供了便捷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拓展了研究领域,促进了新文科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推动了文科的知识体系重构。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察:

第一,文科知识体系与理、工、农、医科知识体系的融合程度。这一维度主要考察新文科建设中是否有效地融合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理、工、农、医科知识体系。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跨界融合的新产业和新业态。

第二,文科专业教学与其他学科领域专业教学的融合程度。这一维度关注文科专业教学是否与其他学科领域(理工科、农业科学等)的教学进行了有效融合。例如:在文科专业教学中,引入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改变单一学科的传统培养模式。

第三,文科教学与技术实务的融合程度。这一维度主要考察文科教学是否与技术实务进行了有效结合。文科教学可以利用数智技术的工具和平台,例如: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创设逼真的实践场景,实现沉浸式的体验。这种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2.五维创新:人才培养的智慧教育架构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新文科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教育桎梏,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和多元化的学习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环境。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精准满足学生需求,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培养数智时代的高素质人才,需要运用智慧教育技术在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体系结构、教学范式、教育内容、教育治理五个维度进行创新。

第一,核心理念维度。强调利用科技赋能和数据驱动来推动教育的全方位变革。其目标是实现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新生态,确保每个学习者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这标志着因材施教的理念从理论走向实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才能。

第二,体系结构维度。构建层级分明的智慧教育平台,建立智慧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它促进人与技术的融合,构建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环境,使教育资源得以共享和优化配置。这种环境支持高质量、个性化的终身学习,使学习不再局限于特定时间和空间。

第三,教学范式维度。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智能化教学环境,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构建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立科学、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教学改进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第四,教育内容维度。构建数字化知识图谱,以清晰展现知识点联系并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采用生动有趣的内容呈现方式;注重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设计挑战性和开放性问题任务;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个性化学习,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第五,教育治理维度。构建智慧化教育管理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和监控教育过程;利用数据驱动科学决策,改进教学评价;促进政府、学校、家庭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提供个性化、现代化教育服务。

智慧教育通过科技赋能和数据驱动,实现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新生态建构,智慧教育架构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显著:利用现代技术提供个性化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提升教育质量;通过突破学校教育的边界,打破时空限制,共享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为学习者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加广阔和多元的平台和机会。

3.培元融通:新文科数智课程方案重组

“培元融通”在新文科课程体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有助于构建系统、完整且具备前瞻性的新文科课程体系,强化课程间衔接与实践环节,提升教学质量,培育具备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人才。

第一,要确保新文科教学充分体现价值引领的教学理念。这意味着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课程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并践行价值观,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

第二,要构建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在新文科建设中,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是至关重要的。[6]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注重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知识之间的流通和融合。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第三,践行数智驱动的教学模式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兴教学方式为新文科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通过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可以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第四,实践落脚点是课程体系的重构。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对传统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以适应新文科建设的需要。通过强化通识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跨学科交叉课程的建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的知识聚合度和适应性。

第五,持续提升课程教学团队的数字素养。数字素养涵盖了在数字化环境中获取、处理、交流和创新信息的能力。提升数字素养有助于优化课程设计,能更好融合数字技术与文科内容,创新课程方案。要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数字技术,形成个人特色教学模式;建立共享资源平台,方便获取和分享优质教学资源;加强跨学科合作,共同开发跨学科课程和项目。

“培元融通”注重基础、综合素质与跨学科能力的培养,能够确保学生在文科與数字技术两方面都有扎实基础;通过多元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批判思维和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促进文科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培育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引领教育创新,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2023年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项目“‘云案说法:互联网法律实务”;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扎根北京、文化培元、集成融合的新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志华,黄有方.新文科建设融合“数智”科技创新发展的系统思维与物流专业实践[J].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2(1):69-84,126.

[2]唐冰,李彦冰.数智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困境与重建[J].北京教育(高教),2023(10):27-29.

[3]何良伟,靳玉军.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98-104.

[4]刘梦蝶,诸云,郭健.理工科院校协同创新模式现状与发展对策——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J].智库时代,2019(43):144,147.

[5]蔡劲松,董欣静.技术赋能新文科的内在逻辑、扩散机理与实践理路[J].新视野,2023(4):46-53.

[6]李岭涛,李皓诺.技术变革对新闻传播学创新发展的催化作用[J].当代传播,2021(1):32-36.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系统思维人才培养
以系统思维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系统思维视角下的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研究
商科学生系统思维能力提升对策探索
基于系统思维与方法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分析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