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理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探析

2024-04-22杜伟泉

关键词:协同理论优化路径课程思政

杜伟泉

摘    要: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抓手。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树立协同理念,既是应对社会环境复杂性的需要,也是符合教育基本规律的要求,还是适应大学课程体系特点的需要。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路径包括:各种教学资源的协同,多种教学方法的协同运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同,思政课和专业课“显”“隐”结合的协同。

关键词:协同理论;课程思政;优化路径;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4-0072-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加强高校课程思政这一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这些重要论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非常注重协同效应,本文将聚焦于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协同机制,对如何利用协同思维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讨。

一、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曹文泽在2016年发表《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一文,提出开启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2]。2017年以来,课程思政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对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研究。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有“寓德于课、人文立课、价值引领”等特点[3]。西方“学以进德”的理论传统与实践经验可以为课程思政提供借鉴[4]。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思政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特点和思政优势等方面[5]。二是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研究。有学者认为,“要着力形成理念引导制度、责任落实制度、协同配合制度、资源整合制度和动态评估制度等五大制度体系”[6]。也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改革重点在价值引领、理论建设、机制体制创新、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7]。三是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例如:自然科学课程需要促进自然科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8];英语教学中要培养青年学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9];高职院校专业课需要凝练思政育人目标、元素和方法[10]。

现有研究成果对于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和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局限于就课程思政而论课程思政,对课程思政的整体建设路径的探讨缺乏协同的思维方式,本文尝试运用协同理论对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进行探讨,希望为课程思政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协同思维: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的基本逻辑

协同指的是与他人一起工作,它意味着行动人,包括个人、团体或组织,一起努力合作[11]。从学理意义上来看,不同学者有不同解释,有的学者强调行动者的主动性,或信任与分享,还有的强调责任分担。本文认为,课程思政中的协同机制是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命题,在高校推进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下,各个学科、专业、课程相互合作,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形成协同效应的机制。

(一)应对社会环境复杂性的需要

当前,自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主流媒体的市场份额大大萎缩,影响了主流媒体的宣传效果,具有国外背景和资本背景的自媒体与传统主流媒体争夺舆论阵地的斗争愈加激烈,涉世未深的青年大学生容易被歪曲主流价值观的內容误导。随着国际交流更加频繁,一些国外的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渠道冲击我国的意识形态阵地,对青年大学生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在错综复杂的文化、舆论环境下,仅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起的作用有限,需要通过推动课程思政,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使思政课和专业课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二)符合教育基本规律的要求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还要完成育人目标,修身立德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正如《大学》所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教育既是国之大计,更是党之大计,学校必须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形成“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这其中,首先就是要加强德育,把德育放在课程育人工作的首位[4]。在“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格局中,德育是核心,其起了根本性的引领作用。以德育为龙头,引领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通过“五育并举”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我国高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德才兼备”是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知识传授只是其中的一方面,道德品质塑造是不可或缺的一端,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从课程思政的实施来看,它不是某个部门、学院或者专业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各学院、各专任教师的通力合作,才能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

(三)适应大学课程体系特点的需要

大学生学习的课程丰富多样,既有公共课,也有专业课,还有选修课,丰富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这些能力培养的底层逻辑就是要立德树人,立德树人贯穿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忽视这一点就会偏离“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目标。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学生需要学习40多门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丰富多样,也各有专业特色,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提供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专业课设置的最初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能力,如果没有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就没有灵魂,无法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综上,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协同思维进行顶层设计、多方推动,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路径

(一)各种教学资源的协同

1.科研资源。大学的基本功能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科研中获取的资源可以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问题,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学术前沿内容。例如,南京邮电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课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学院在人口研究、贫困研究、老年社会工作、妇女儿童社会工作、大运河研究等方面的科研资源,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大纲,优化课程教学计划,挖掘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把我国治理贫困问题、人口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的成就有机融入社会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构建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专业特色鲜明、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2.网络资源。现有的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为了克服这一缺陷,专业课教学中需要利用好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将最新的资讯融入到专业课的内容中,以案例的方式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缺陷。例如“社会保障概论”的专业课教学中,可以结合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将保证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做法纳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国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取得的成绩。我国的大学慕课平台有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其中不乏国家精品课程等优质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用线上线下资源结合的方式,选择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的内容,融入到线下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提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是,虽然现在的网络资源异常发达,但也存在鱼目混珠的现象,教师备课中需要对网络资源进行严格把关,筛选出符合课程思政要求、契合教学内容的网络素材,坚决杜绝低俗、违法违规的内容,在选择网络资源时不能逾越法律和道德底线。

3.经典图书资源。专业课课程教学中,本专业的经典著作中也有很多能够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内容。考虑到现在不少学生花很多的时间在手机上,他们热衷于玩手机游戏、看短视频等,忽视了深层次的阅读与思考,引导他们阅读经典著作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辨别能力等都大有裨益。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本专业的经典著作,通过挖掘著作中的闪光点,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文化的浸润。例如,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撰写读书笔记,通过读书沙龙的方式分享心得体会,通过阅读—感悟—分享的环节,学生切实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深邃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先进经验,进一步领会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

4.优秀影视资源。优秀影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影视资源作为专业课内容的补充素材,比较生动形象,具有图文并茂、音画兼具等特点,对大学生更有吸引力。组织观看优秀影视作品也是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拓展的重要方式。例如,西北师范大学音乐专业开设“红色经典电影音乐赏析”课程,让学生既学习了音乐专业知识,也在欣赏电影过程中得到了艺术化的思想教育,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再如,在“社会问题”课程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课前观看脱贫攻坚题材的电影《十八洞村》,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观影、讨论中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在解决贫困问题中的使命与担当,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协同

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将教材和社会热点有机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灵活采取案例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探究性学习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有效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心入脑。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采取普通教学方式与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实践教学效果表明,学生对这种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认同度较高,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下面选择其中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加以论述。

1.案例教学法。对于很多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不能纸上谈兵,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具有课程思政元素的典型案例,将其融入理论教学过程中,以补充、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案例教学中,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挑选质量高、内容契合度高的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深化对专业课基本原理的理解,也要注意挖掘和凸显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在新闻传播学类的课程中,根据抗击疫情的新闻实践,邀请40多位来自新闻界的知名记者,共同录制了“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这门课程,一方面让学生通过鲜活的新闻报道案例深入了解新闻报道实际操作;另一方面也有效地弘扬了伟大的抗击疫情精神,为学生上了生动的新闻理想课。

2.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以研究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在探索实践中主动提出问题、应用知识、解决問题。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模式,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活动,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和实践能力,也能让学生在“干中学”,从而体会到严谨务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例如,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方法和基础知识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定一个主题,按照规范的社会研究方法与操作流程完成一项完整的研究,体验阅读文献、提出假设、搜集数据、处理数据、撰写报告的全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切实掌握社会研究方法的基本逻辑,也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社会研究对于逻辑性、严谨性、现实性等的要求。

3.研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以讨论、思辨为核心的教学方式,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进行深入讨论之后,从学理上和实践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的角色类似导演,主要任务是组织、引导、评价,要大胆压缩讲授时间;让学生发挥主人翁作用,鼓励他们主动深度参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的讨论。例如在

“公共管理学”教学中,围绕现阶段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问题,让学生分组完成作业,组织学生在课外检索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和国家领导人相关的重要论述,搜集相关的典型案例,再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报告,组织学生提问、讨论,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通过这一方式,学生不但掌握了高质量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实践动态,还让学生体会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重要战略思维。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同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的实际效果。

1.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我国高校一贯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每年暑假各高校都会组织大批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可以作为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的延伸,组织学生发挥专业知识优势,开展既能凸显专业知识优势,又有较高的思想教育价值的实践活动。例如,南京邮电大学地理信息专业2021年暑期社会实践“红迹青春”团队的成员,结合建党百年的背景,探访了30个红色教育场馆,拍摄了大量的视频和照片,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制作成“全景VR”“地图故事”“vlog”,再利用GIS技术将收集到的红色场馆信息在网络空间进行可视化展示。该活动既在实践中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在实践中使学生体验了红色文化的魅力,厚植了爱国爱党的情怀,还影响了更多的年轻人。

2.充分利用专业实习。专业实习能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深化专业素养的机会,也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教学环节。例如,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中,可以联系老年社会工作、妇女儿童社会工作等专业课教学的内容,结合本专业的见习、实习等环节,引导学生体会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彰显“爱心、责任、服务、奉献”的社工人文精神。对于法学院的学生而言,可以组织他们利用好专业实习的机会开展普法宣传,深度参与司法审判的过程,将所学所长造福于民,在实践中厚植法治精神,提高全民法治素养。

3.充分利用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形式,如果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利用专业特长参与志愿服务,也是很好的课程思政形式。在近几年抗击新冠感染疫情的战斗中,大批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参与志愿服务,这期间他们作为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了锤炼。对于这些学生而言,他们将所学的医学知识付诸于实践,展示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深化了其医德素养,培养了其社会责任感。

(四)思政课和专业课的协同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都承担着育人的任务,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目标是统一的,育人方向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是两者发挥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

1.思政课要旗帜鲜明地立德树人。思政课是“显性”的方式,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注重全面成体系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并不会因为现在提倡“课程思政”而动摇。思政课程表达的方式是“显性”的,要旗帜鲜明地宣傳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摆在首位的,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能够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

2.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要“润物无声”。专业课还是以专业知识传授、专业能力培养为主,但是要以“隐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中,需要注意几点:一是把握课程思政的切入点。采用适当方式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巧妙把握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既旗帜鲜明地弘扬了主流价值观,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二是把握融入的时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要根据专业课教学的情况,结合教学内容中能够凸显的点,自然而然地点出来,而不是生搬硬套、空洞说教。三是把握凸显课程思政元素的度。作为专业课而言,专业术语、基本理论是基础,要将这些基本知识点讲到位。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内在逻辑表达的情况下,精心设计课程思政环节,让课程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避免将专业课程教学生硬地变成思想政治课程。课程思政应当使专业知识得以提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要同向同行。两者共同围绕立德树人这一共同的教学目标,共同发挥好育人的功能。要切实解决好过去思政课程教学和专业课教学“两张皮”的问题,落实好“全员育人”的要求,发挥好思政专任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价值引领方面的协同作用。在专业课教学中,也注重适当地彰显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切实解决好专业课教学“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协同效应,从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思政课与专业课多个方面的协同,更好地挖掘教学资源,放大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由于篇幅关系,本文主要对课程思政的微观层面进行了论述,还可以从宏观层面的国家顶层设计、中观层面的学校内部机制进一步的探讨,从制度、机制等不同的角度分析课程思政的协同路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

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曹文泽.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N].学习时

报,2016-12-26(8).

[3]  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

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

[4]  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

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

[5]  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

理论教育,2018(11).

[6]  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重庆高教

研究,2019(1).

[7]  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

教育,2017(Z3).

[8]  张威.高校自然科学课程体现思政价值的意蕴及路径探

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6).

[9]  夏文红,何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J].人民

论坛,2019(30).

[10]  程德慧.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

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3).

[11]  田培杰.协同治理:理论研究框架与分析模型[D].上海

交通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协同理论优化路径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重庆市铁水联运协同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促进机制研究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多方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