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影响因素及其塑造机制研究

2024-04-22程强

关键词:影响因素

程强

摘    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作为培养人才主力军的高校新生代教师必然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呈现综合性、发展性等特点,直接影响着高校发展。文章解析了高校新生代教师的含义,梳理了高校新生代教师所面临问题,探询影响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的因素,阐明了职业精神培育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从社会、高校、个人等层面提出提高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新生代教师;影响因素;塑造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4-0070-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高校新生代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只有高度重视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才能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进而为高校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对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潘涌认为新生代教师是指20世纪末21世纪初踏上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他们是具有民主的生本理念、开放的教学观念、现代的教学技能和丰富的学科知识的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1]。张校瑜将新生代的概念与教师的概念相结合,认为新生代教师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在职教师。新生代教师身上具有自我意识强烈、学习能力较强、强烈开放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弱的特征,这也正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2]。综合以上观点,高校新生代教师是指我国现阶段高校中80后和90后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职业群体。

一、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培育面临的问题        高校新生代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职业精神与高校教育教学发展密切相关。新生代教师的职业精神已然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在当下环境,其职业精神面临以下问题。

(一)对职业精神的理解停留于外在表现

高校新生代教师对于职业精神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外在的表现上。如部分教师认为上好自己的课,参与教育教学,不出现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就是具有了良好的职业精神。这种对职业精神的理解代表当下大部分新生代教师的观点。理解职业精神是职业精神培育的起始阶段,只有把职业精神理解得更全面,高校新生代教师才能将之内化为自身的认知与情感,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

(二)生活与职业压力过大,出现职业倦怠

面对当下环境,新生代教师由于经济负担或子女教育问题等导致生活压力过大。与此同时,激烈的职称评聘、岗位竞争以及工作进展缓慢等职业压力也已成为当下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培养的阻碍。这一系列问题与阻碍让高校新生代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出现了职业倦怠。迫于生活、工作的压力,高校新生代教师无暇顾及感情问题,情绪得不到宣泄,伴随而来的是压抑、烦躁,甚至是封闭自己,职业认同感低。

(三)高校职业精神培育措施与管理制度、激励作用还不明显

目前,很多学校都已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问题,但培育的形式大都是以上级政策文件为导向而展开。未依据新生代教师现状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培育,使得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培育工作流于形式,激励作用不大。由此可见,部分高校在对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不到位,与教师沟通不密切,措施缺乏针对性与可行性,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新生代教师从中未能充分感受到学校所给予的支持与鼓励。

二、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层面

一是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由于高校新生代教师大都是刚毕业的学生,他们需要为自身的工作、生活而奔波,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让新生代教师忽略了自身职业精神的提高。

二是不良的社会风气。不良的社会风气,让部分教师出现了学术造假、违反师德师风等行為。遵守学术道德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职业精神的底线。高校新生代教师更容易在治学和职业道德层面上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

三是社会舆论的错误影响。社会舆论的错误影响,使得社会群体对教师产生褒贬不一的看法,进而导致教师出现身心压力,影响其职业精神的确立。例如:社会舆论关注的是高校中各个专业的排名、核心论文数量、院士人数等,认为这些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标准。这种社会舆论与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相背离,对新生代教师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高校层面

高校是培养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的主战场,因此,高校的诸多方面会对新生代教师的职业精神培育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是高校的氛围。高校学术氛围、道德氛围是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养成的隐性影响因素。高校应形成良好的学术与道德氛围,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导向,提升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

其次是高校的考核与评价制度。现如今,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更多的是放在科研成果产出与教学工作量上。高校对教师的理想信念、人格塑造、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考核重视度不足。虽然,大部分高校都采取了一定的制度与措施去加强职业精神的培育,但是在考核与评价制度方面,还是围绕科研与教学的外显性考核与评价指标,这大大降低了高校新生代教师创新、求真的工作热情与态度,使其极易产生消极情绪。

最后是高校给予新生代教师的薪酬待遇。高校新生代教师大都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到高校就业,他们处在任职时间短、职称低、工资低的阶段。他们迫切关心的是自身的薪酬待遇问题,而恰恰薪酬待遇也是反映自身能力与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校应在薪酬待遇上为其多考虑。

(三)个人层面

部分高校新生代教师对于职业精神的认知与学习还不够充分,缺乏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创新意识与奋斗精神的意识不足,容易出现职业精神不佳的问题。大部分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压力与经济压力沉重,这些负担无形中影响到新生代教师的幸福指数及职业精神的状态。高校新生代教师自身需要精神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这样自身的职业精神才能得到提高与完善。

三、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培育的意义

高校新生代教师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生本理念、教学观念、教学技能、学科知识等对高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职业精神培育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中国梦”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回信中强调:好老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希望全国高校广大教师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的话语无不彰显着党和国家对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提出的要求与希望。“中国梦”的实现,要求新生代教师不断去学习与探索。新生代教师是高校的未来与希望,承载着把高校学生的梦想融入“中国梦”的蓝图中去,其职业精神中的勇敢、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高校必须不断提升与加强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使其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添砖加瓦。

(二)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学科研水平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高等教育必然对科技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生代教师在高校中承担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任务。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着高校教师队伍的素养。因此,高校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然要对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新生代教师是富有激情与创造力的一代,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加强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有助于新生代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职业获得感,进而更好地樹立良好的教师观、学生观,真正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科研工作的创新,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培育新型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有利于提升高校新生代教师的整体素养

当前,我国高校新生代教师队伍日益扩大,他们的职业精神直接反映了当下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因此,加强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不仅能够增强新生代教师职业认同感、职业责任感,还能够使其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更好地去服务社会、服务学生。加强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建设政治力强、作风优良、品德高尚、大胆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新生代教师,高校的制度完善、师德养成等都与新生代教师良好的职业精神息息相关。只有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提高了,高校的育人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

四、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培育的对策研究    通过对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面临的问题、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可知加强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需要社会、高校、个人等多方面形成合力。因此,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一)社会层面

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必然离不开社会风气、社会观念、社会评价的影响。因此,提高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需要高度重视社会层面的影响。

首先,社会风气的净化与引领。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断地深化与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实际工作中可内化成个人价值观的准则。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社会舆论所给予的正能量,传承优秀的社会公德,为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社会风气保障。其次,社会评价的多元化、人性化。应摒弃从功利化视角去评价高校新生代教师,回归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下,高校新生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受到较多束缚,对其进行评价时多是从其产出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身正、态度等方面的示范。因此,应重视从高校的本位和大学的使命去理解高校,尊重教师,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最后,加强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职业精神为核心,构建师德为先,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构建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的外部建设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高校层面

高校是培养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的“主阵地”,在战略、管理以及教育与评价方面承担着职业精神建设和培育的主体性作用。因此,高校在培育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教师培育运行机制包括决策机制、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和激励与约束机制[3]。

一是高校应健全培育决策机制。高校应坚持以“德育为先”的标准来培育新生代教师。树立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的目标导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新生代教师价值观的形成,使其扎根教育教学的本职工作,将职业精神培养从外显性引导到内隐的向度上来。对于高校教师职业精神政策规范、制度等文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在评价考核中注重政策、制度、氛围的引领,在职业精神的培育中做好后方政策、制度的支持,建立健全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的决策机制。

二是高校应增强动力机制。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需要高校采取多方面的举措,推动职业精神的养成。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新生代教师去参加各类培训,形成有效的长期培训体系,切实有效地推进与发展职业精神的建设工作。例如:岗前培训、协同育人、讲座报告、教师进修等。同时,还可吸收国内外有关职业精神培育机制的优秀成果,结合新生代教师自身特点,加强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的教育与培育。

三是高校实行协调机制。高校提倡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新生代教师作为师资队伍的主力,对其职业精神的培育至关重要。高校作为培育的主体,应协调多方面的内外力量,促进协同育人,形成多方面参与的良好格局,实现政府、企业、学校全员参与培育的协调机制。

四是高校不断丰富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可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进行结合。将职业精神考核纳入到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体系中去,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方面,向职业精神考核优秀的教师倾斜,对于职业精神优良的教师给予政策、经费等激励,对于违背职业精神的教师,给予警告,甚至开除处理,建立激励与约束一体化机制。

总之,在对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中,高校须多层次、多角度、多举措、全方位地從政策、运行、管理、评价中去总结、分析、完善机制,为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做好坚实的后盾。

(三)个人层面

态度、意识、热情最直接的驱动者一定是自身。职业精神的体现,最直接的发出者一定是自身。自身素养的提高,才是良好职业精神内化的高度体现。因此,高校新生代教师应该从自身角度去提高职业精神。

首先,高校新生代教师应确立好自身的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崇高理想[4]。具有从事教育教学的教育情怀,这种精神力量是教书育人最根本的原动力。其次,做好“立德树人”的典范。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扎根于自己的骨子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发自内心地关爱每个学生,做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强化职业发展的理念,不断创新,不断转换思维,完善自身修养,做一个德才兼备、人格独立的好教师。再次,进行日常的自我反思。从每一次的教学、科研中寻找出优缺点,记录下来,不断地反思、改进与探索,这种自我的反思才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内部驱动力。最后,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去探索与发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职业精神需要丰富的知识去沉淀去夯实。同时,还要学会自我的调节,在面对压力与挑战的时候,学会调整自身情绪,释放不良情绪,增强职业成就感。

社会科技在发展,高校教师职业精神也需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完善考核、评价、监督等体系,才能真正让新生代教师自觉、自知、自立地去提高自身的职业精神。总而言之,大环境的各种保障,小环境的不断培育与完善,形成大小环境互相监督、扶持与维护,才能使高校新生代教师职业精神扎根于高校教育的土壤之中,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  潘涌.以师本培训造就新生代教师——浙江师范大学与

富阳中学合作培养新生代教师的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

训,2006(4).

[2]  张校瑜.服务型领导对中学新生代教师幸福感的影响研

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视角[D].山西财经大学,2021.

[3]  赵丽生,李锦元,郑红梅,等.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培育运行

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7).

[4]  孙开香.论高校教师的职业精神[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