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融入五年制高职设计类专业课的实践研究

2024-04-21葛筠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1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项目化教学产教融合

葛筠

【摘 要】为积极响应国家完善职业教育协作政策和结对帮扶机制的相关政策,推广“教育+产业+就业”模式,我校与西部地区职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笔者及其团队借此契机,以所在专业为切入点,选择《平面设计基础》课程作为融合改革试点,探索两地非遗文化融入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可能性。

【关键词】非遗文化;东西协作;课程改革;项目化教学;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1—216—03

引言

职教与普教相比,类型不同,再人才培养人才上更注重应用型技能的培养,侧重于专业技能及岗位对接的相关能力,也因此,传统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更重视技能技巧的传授,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为熟练,但对学生文化内涵的培养上则有所不足。这与职业教育文化塑造的本质是矛盾的。同时,职业教育如果单纯地过度重视技能学习,也会导致学生缺乏长远发展的能力,如何将文化内涵与专业技能更好地融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做到两者平衡,才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第一要义。这也是笔者及其团队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也在试图寻找如何将文化与设计类专业课相融的途径。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专业人士的使命,那么“传承好”与“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可以从社会的很多行业着手,而教育行业就是传承与利用非遗文化的一大阵地。这也是非遗文化进入笔者视野并尝试探索其融入设计类专业课程可能性的重要原因。

以下就以笔者及其团队选择《平面设计基础》课程中的文创产品设计项目为例,展开说明非遗文化融入五年制高职设计类专业课的具体实践。

一、基于需求导向的课程整合

以推广“教育+产业+就业”模式为基础,参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三教改革”为目标,将《平面設计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模块化和项目化的重新整合。

整合后的课程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为六个模块,再借助东西互助、合作教研的优势,以及对两地学生学情的研究,设置了如“巩乃斯国家森林公园标志设计”“航空植保无人机邀请赛海报设计”“校园道德新风尚宣传DM单设计”“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型录设计”“‘融品牌文创产品设计”等虚拟或真实企业项目。

二、引入企业项目的教学实践

(一)企业工作过程指导教学,深化校企合作

在“文创设计”模块中,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入“融”品牌“非遗拾趣,丝路传香”茶礼系列文创产品设计项目,将真实产品开发设计流程融入教学,设置了“文创产品设计定位”、“文创产品图案绘制”、“文创产品系统设计”和“文创产品方案确定”四个主要环节。教学内容通过四个主要环节,让学生依次掌握文创设计的主要步骤和基本流程,由点及面,层层递进。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阶段,发布难易程度不同的课前任务,学生通过查看学习平台上的视频、课件等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掌握一部分基础知识,完成课前任务,而教师则通过对学生完成情况的检查与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为课上的任务完成做前期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以企业工作过程为明线,让学生掌握与文创设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专业训练与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文创设计的流程和方法;以文化育人为暗线,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借助两地优势教学资源,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意识、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价值观。

课上,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方式进行团队协作和探究式学习。通过大量的互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产生灵感火花,激发创意思维,形成设计构思并遵循设计流程与方法,提取设计元素,完成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创新创意能力;在系统设计阶段,则通过手绘、软件制作等手段,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技巧,通过团队交流、引入行业专家的指导开拓思维与眼界,提升专业素养;在实际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验在做中学、学中做。

(二)两地非遗文化融入教学,落实文化育人

本课程通过两校协作,将两地优势资源引入课堂,教师集体教研的模式,确立以文化润人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项目实施前期,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丝绸之路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通过探秘博物馆云展厅、走访非遗传人、赏析非遗文创产品等环节,让学生自发地去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感受和体会多民族、多文化的包容互鉴、交融贯通,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认同感(如图1)。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着力促进东西部地区优秀非遗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将民族元素加以运用,体现到作品中去。两地学生分别组成设计团队,结合前期进行的田野调查与实地调研,筛选两地非遗文化中符合项目主题的内容,逐步引导学生将非遗技艺、非遗故事,通过运用平面设计的造型法则、构图技巧等专业技法,将非遗文化转变为视觉化的图形图像。

与此同时,笔者及其团队的教师还注重在非遗文化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传承与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始终牢记作为新时代的设计师,应当将设计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向社会推出既符合年轻人审美又具有文化传播价值的文创产品。教师与企业导师互相配合,逐步引导学生用生动的形象去讲述或表现两地的非遗故事或技艺,在对各自作品方案的不断调整、打磨中,各小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兼具包装与文化传播功能的文创产品,将非遗文化真正融入作品,使之“活”起来。

(三)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本模块教学实施中,根据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设备作为教学手段,从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师生的沟通效率、学生与行业专家的交流效率,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课前,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学习通”完成资料收集、知识自学、在线评测、方案上传等任务。教师通过教学平台的实时统计和分析功能及时检查和分析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效果,为课堂的教学实施打下基础,做好准备,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课中,教师充分结合专业特色,依托校企合作优势,结合使用微视频等手段,进行专家点评等多种方式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突破,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培养职业素养。而专业设备的使用,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符合设计专业的授课特点。

课后,学生间的协同合作,师生间的专业沟通,与行业专家间的交流学习均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等方式进行,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就能够实现方案的展示与修改等操作,快速且高效,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和巩固教学效果。

(四)强化职业岗位意识,推动产教融合

在课程模块教学过程中,借助校企合作引进真实设计项目,突破学校原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双重指导下真实参与到产品设计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充分了解设计流程,形成职业规范,提升职业素养。让学生了解设计行业标准与要求,体会设计师岗位的艰辛,学会从设计师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最后通过对项目任务的完成进行综合性考察与验收,让学生的设计作品最终走向市场,面对市场的检验,无缝对接就业场景,为将来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投身创新创业之路打下坚实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产教融合走向纵深。

(五)多维度综合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本模块利用多样化、综合性、信息化的评价方式,全方位考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

具体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前资料收集、在线答题、微视频的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用以考察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主学习的能力等。而调研报告与方案汇报则意在考察学生的协作、组织、沟通等多项综合专业素养。同时,还通过项目方案的设计思路、设计创意等对学生个人专业技能以及团队水平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通过教师、行业专家的点评及打分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量化,产生多维度的考核结果。

三、借助教育协作的教学成效

(一)非遗融创,提升作品内涵,赋予作品文化传播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以企业工作过程为明线,让学生掌握与文创设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专业训练与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文创设计的流程和方法;以文化育人为暗线,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借助两地优势教学资源,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意识、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价值观。

通过提炼非遗元素,融入文创作品,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使其兼具实用性、艺术性和创意性,贴合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定位。同时,将作品视为文化传播的载体,由此及彼,激发人们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探索中华文化内核,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借助两地优势文化资源,通过教师合作教研,企业专家在线指导,学生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非遗项目和民族文化,培养对传统技艺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体验式学习”,融合创新模式,对接未来工作新业态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为学生创建沉浸式学习体验环境,即学生通过教学平台、实地走访、探访云展厅、在线协作交流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与教师、企业三方互动,克服地域、环境的限制,完成素材收集、图案绘制等设计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课程教研中采用线上协同工作模式,两校教师在教学平台上共建课程,共享资源,集体备课,克服地域、环境的限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教师通过平台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遇到的问题,改进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三)合作教研,两地优势互补,推动教育协作深入开展

借助两校优质教学资源,对课程进行合作教研、合力共建、资源共享,重点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两校教研室就试点课程进行在线集中教研,在学习平台上创建特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优势互补。在交流的过程中,东部学校发挥现代化教育水平优势,西部学校提供多元化、多民族特色的教学资源,双方深入了解,互相协作,根据当地教学实际,制订教学目标和策略。随着合作的深入,将培养一批有现代化教学理念、信息化教学素养的青年骨干教师,将国家政策落到实处。

四、结语

在项目教学实践中笔者及团队发现,学生对于民族文化和非遗项目的认知比较片面,对文化内涵的探究停留在表层,专业教师的文化知识储备也略显不足。文化内涵的提升绝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任务,教师的综合素养的提升更为重要。只有加深对非遗文化内涵的认知,才能实现引导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真正做到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谷照亮.高校文化育人:价值意蕴与实现理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8—05.

[2]鲁宁.湖湘“非遗”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价值研究[J].戏剧之家,2019(22).

[3]鲁宁.湖湘“非遗”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类专业“四进”路径研究[J].大观,2019(7).

[4]谭志丽.技工院校美育融入设计类专业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非遗文化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3(12).

[5]李希.浅析非遗文化产业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影响[J].山西青年,2023(9).

[6]赵娅雯.非遗视角下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

[7]赵静,叶水云.非遗文创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的研究——以土家织锦为例[J].天工,202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非遗文化融入高职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YB641)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项目化教学产教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职《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策略
刍议项目化教学法在本科动漫实训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
众筹模式引入工业产品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