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

2024-04-20徐菲菲

小学科学 2024年11期
关键词:创新素养小学科学策略

徐菲菲

〔摘    要〕  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等特征,因此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黄金阶段。这就需要小学科学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思维发展特征,不断完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素养上,以此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小学科学;创新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1    100-102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培育学生创新素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也应当不断完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与教学设计水平,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教学点,发展学生的创新素养,帮助学生对时代发展趋势与事物发展规律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素养的意义

我国正在积極推行新课程改革,各学校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视程度日趋提高,而创新素养正是综合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当前,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为简单的实验原理和生活中的规律与道理,教学主要目标是通过科学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学生参加科学实验也有助于强化其创新素养与探索精神,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能够激活其学习潜力,帮助其由原先的被动学习逐渐转向主动探索式学习,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

二、小学科学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部分小学科学教师没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没有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完善自身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仍旧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导致出现教学方法单一、学习氛围枯燥沉闷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通常抱有“自己只需要站在讲台上讲解好理论知识即可”的想法开展填鸭式教学,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进行学习。久而久之,小学生的思维会逐渐固化,参加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也会逐渐被消磨殆尽,进而给其创新素养的培养与综合能力的提高带来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探索欲望与表达欲望会受到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的限制,导致学生难以对小学科学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原理产生深度思考和深刻印象,进而逐渐丧失对小学科学理论知识的探索欲望与学习兴趣,出现学习活动参与度和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这种情况还有可能蔓延到其他学科,进而产生连锁反应,全面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二)信息技术利用率低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不同种类的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但是部分学校的小学科学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设备与信息技术的使用频率较低,教学模式较为传统,他们只是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讲述给学生。这种情况会导致课堂氛围枯燥沉闷,无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其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无法得到保障。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本身缺乏创新意识,不愿改变自己使用多年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及时与学生开展沟通交流。

(三)对学生学习情况缺乏了解

学生群体由不同的个体构成,其在理解能力、认知基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与针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师若想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就应切实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与需求,在此基础上完善教学设计工作,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但是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并不重视沟通交流或课堂互动,不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学习进度,在开展教学设计工作时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其开展的教学活动自然无法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

(一)构建良好学习氛围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其通常具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等特点。教师可以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合理运用学生的这些特征,以设置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强化课堂的开放性与互动性,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为学生构建适宜的学习氛围。

以《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一课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应当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真实需求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以此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表演魔术”: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纸张,交给学生查看,确认上面是没有字迹的,之后拿出准备好的药水交给学生,指导其将药水喷到纸张上。在大家的注视下,原本空无一物的纸张上逐渐出现了蓝色的字迹,以此快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加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魔术表演”完成后,教师需耐心地做好讲解工作,向学生讲解该“魔术”是依靠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反应实现的。之后,教师可以将提前准备好的“魔术道具”发给学生,指导其自行完成这一简单的化学实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发挥自身作为“指导者”与“协助者”的职能,视具体情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以此避免出现学生因无法完成实验而产生挫败情绪的情况。由于这一实验涉及的材料都是家中常备的普通物品,教师也可以为学生留下课后作业,指示其在家中与父母一同还原这一化学现象并向父母解释其中的原理,以此帮助学生在参加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培养其自信心,强化其学习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适宜的学习氛围下完成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实现了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与创新思维的教学目标,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当前,我国互联网普及情况较好,手机、平板、电脑等互联网设备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大部分小学生已可通过互联网设备获取大量的知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小学科学教师应当跟随时代发展脚步,完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创新理念融入活动组织与实验材料等方面。比如,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开展实验活动之前制作一份以实验项目选择为主要内容的调查问卷,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与选择权。同时,可结合学生的喜好选择实验内容,设计教学环节,以此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接受程度,同时丰富其学习体验,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挖掘其创新潜能。

以“空气”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在开展该单元的教学活动之前,可以制作并向学生下发调查问卷,列出可以带领他们进行的与空气相关的实验种类供学生选择。该单元使用的常规教学用具只有气球和锥形瓶,这两样教学用具虽然足以解释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但是学生通常缺少参加实验的兴趣,因此无法切实培养其创新素养。教师可以自行为学生准备肥皂水、L型玻璃管等更丰富的实验材料,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小组自行选择实验材料,指导他们进行检验空气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学生在自行开展實验的过程中,会充分强化自身动手实践能力,释放被压抑的思维能力,在验证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科内容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把控实验节奏,保证学生安全,控制教学主线内容即可,而不应对学生的实验过多干扰。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掌握课堂节奏,自主完成设计、实验、验证、思考等诸多学习任务,不断强化自身思维能力与创新设计能力。部分学生会在实验进程中得到启发,产生具有创新性的想法,教师可以在课后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帮助学生完善验证方案,在之后的课堂上帮助学生完成实验,以此带动其他学生开展创新思考,实现良性循环,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三)拓宽教学内容

根据前文内容可知,小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因此其参加实践活动的兴趣也较为强烈,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与吸收能力也就较强。因此教材中的内容很可能无法充分满足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课堂内容与教学目标为学生扩展课外教学内容。

以《动物的一生》一课为例,教师在完成课程内容的讲解后,可以依托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不同动物成长周期的图片与影像资料,之后再鼓励他们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及废弃物,动手制作动物生长周期模型。教师需提前准备教室中缺少的工具与材料,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协助学生完成模型的制作。在模型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改进意见,以此提高模型的还原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学科理论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达自身的创新思维。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构建“第二课堂”,帮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强化自身的思维创新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自来水净化厂参观,帮助学生了解当地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改善水质的新想法,以此将原本局限于课堂之内的教学活动转移到更为宽广的舞台中,帮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深化对科学学科理论知识的印象,培养探索大自然的习惯,强化自身的信息搜集、信息整理、独立思考能力,为自身创新素养的提升创造便利条件。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扩展活动时,需重视为学生的安全提供保障,尽量不组织与学校距离过远、规模过大的活动,完善活动规划与方案实施细节,降低出现意外情况的概率。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之前应当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取得家长的同意与支持后,再向学生通报即将开展的活动项目,询问学生的参加意愿。

(四)重视与家长沟通交流

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余,需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以进一步掌握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兴趣喜好,结合学生具体情况与发展需求完善教学规划,使自己开展的教学活动更贴近于学生的真实需求,强化课堂内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教师也可以通过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家长对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视程度,在学生家中为学生构建“课外课堂”。比如,教师可以建议家长在家中陪同学生完成“瓶吞鸡蛋”这一充满趣味性的实验,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之后也可以向其他同学讲述这一实验,以此激活其他学生在家中完成类似实验的想法,形成良好的扩散效应,强化班级内学生的创新素养与探索精神,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师需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性,跟随时代发展脚步完善自身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创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强化创新素养,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邓仲山.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J].家长(上旬),2021(5):165-166.

[2]王芹.起承转合: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2(50):11-15.

[3]赵海玲.基于创新精神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2021(25):232-233.

[4]余洪忠.通过数学教学锻炼学生探究素养[J].小学科学,2023(3):133-135.

[5]陈辉坤.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1(16):73-75

猜你喜欢

创新素养小学科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路径
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
基于创新素养下的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