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纸化评价的突破途径

2024-04-20费薇

小学科学 2024年11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改革

费薇

〔摘    要〕  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既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转变学习方式,提质增效,又需要精心设计评价活动,以评促教,深化教学改革。无纸化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只重外在弱化结果的误区。因此需要着眼全局建构框架、做好研发完善资源、打通壁垒实现循环,让小学科学无纸化评价不再是热闹的游戏,而是优化解析的载体。

〔关键词〕  小学科学;无纸化评价;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1    031-033

一、纸笔评价的弊端

初入小学的学生识字量较少,乐于动手触摸知识,看图理解内涵,言语表达所想。但单一的纸笔测试让他们不得不坐下来,看下来,写下来。

100,99的分数也成为教师评判、家长了解他们学习情况的唯一路径。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激发,探究创新的意识也将慢慢丧失。

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知识的增加,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渴望展开讨论、大胆表达、分享收获。而纸笔评价却圈住了他们,让他们只能面对单一定向的问题,沿着规定路线去寻找唯一的答案。

5~6年级的学生自主意识逐渐发展,知识面日益广博,而纸笔评价通常只是对认知、记忆等能通过纸媒来体现的学习目标进行考查,对于实验操作、工程探究、口语交际、团队合作等学习目标,便有些力不从心。

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改进和激励功能的纸笔评价越来越无法满足学生、教师、家长全面评价学生素养的需求。社会呼唤以发展的眼光、多维的目标、全面的技能来评价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在探索中碰撞迸发,体会在实践中摸索收获,走向真正深度的学习。

二、无纸化评价的困境

教育部于《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小学1~2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由此,各地学校开始纷纷探索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完善教学评价的新路径。

但不少学校只是单純地从“如何做”的视角出发,仿照先行学校的组织方案,照搬其他学校的测评项目,却没有从自身校情、学情、科目等本体方面,思考“无纸化评价是什么”“无纸化评价为什么”“如何将无纸化评价内化为学生素养评价”等问题。因而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追求外部形式,缺乏内容构建

很多教师和家长不清楚无纸化评价的真正意图。有人认为无纸化评价只是将以往的纸笔考试变成口头答题;有人则认为无纸化评价仅仅是为了落实“减负”。在这样的误解下,无纸化评价的内容鲜少有人关注。搞个“游园”现场,把拼音卡片做成书签,学生抽一张,拼出词语,就是“抽抽乐”;把口算试题做成大卡片,贴在地面上,就是“跳石过河”;用磁铁渔竿吸起铁质物品,就是“小猫钓鱼”。这样的无纸化评价比比皆是,在热热闹闹的游戏中,忙坏了教师,忙坏了家长志愿者,但是评价的内涵意义却浮于表面。

(二)指向检测知识,偏离素养评价

正是因为未能正确理解无纸化评价的真正用意,有的学校简单地将以往纸笔考试中的题目挪到了活动中,将知识模块的考核包上了“游戏”的外衣,却没有围绕课标要求,指向学生情感态度,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这种指导思想下的无纸化评价,不但没有发挥测评应有的功能,反而增加了师生的负担。

(三)关注活动过程,淡漠结果分析

评价,一直以来都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检验。在评价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评价结果,发现自己教学中欠缺的地方;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找到自己的薄弱点,从而“补短”。但是,现在很多“游园”式的无纸化评价,更关注的往往是活动过程,不注重结果。在大规模人数活动中,教师的评语通常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较少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的问题。最终评价方式也是以简单的敲章、获星来表示,后期的测评情况和数据,基本没人统计。活动轰轰烈烈,结果平平淡淡。

(四)重视结果认定, 忽视结果应用

看似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游园”式的无纸化评价,实则,教师只是以一个等级(几颗星) 或敲一个过关章,评定学生在该项目的等级水平,最终学生根据所有项目的表现情况拿到一份相应的小礼物作为奖励,测评就结束了。无纸化评价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评定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业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测评过程与结果的精准分析,找出不同学生的发展短板,反思这一阶段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思考下一阶段的教学改进方案和家校协同策略,为学生的学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因此,在测评之后,对过程和结果双方面的测评数据进行分析与应用,也是无纸化评价的重要环节。忽视了这项工作,无纸化评价就难以实现促进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的目的。

三、小学科学无纸化评价的突破

小学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也是其探索自然、共同发现、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乐园。基于对现有的无纸化评价存在问题的解读与分析,发现只有结合具体开展思考和实践,并逐渐加以改良,方能突破现状、创造新生。

(一)着眼全局,建构无纸化评价的内容框架

无纸化评价不是传统意义上对纸笔测验的简单代替,也不仅仅指向纸笔测验不能测评的领域,它本身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素养、情感和适应性的整体测评。因此,从全局的角度,构建评价框架,厘清设计路径,明确改进要点,是无纸化评价创生的基础。

1.确立双向细目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强调跨学科综合实践,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提倡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共通素养。基于此理念制定双向细目表,保证无纸化评价既能關注对显性科学观念与思维的测查,也能关注学生在操作性任务中所展现出的探究实践能力与态度责任品质,体现评价的整体性和多元性。

2.设计测评任务

根据双向细目表,从单元整体视角出发,设计适合学生独立实践或团队协作完成的测评任务。

在层层递进的测评任务中,既有对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也有对真实场景中不同物体长度比较的考查,还有对学生估算意识和量感的测评,以及对学生能否选择合适的工具展开测量并得出测量结果的评判。

3.研制测评量规

相比于传统的纸笔测验,在无纸化评价中,如何对学生在完成测评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思维水平、能力状态、情感倾向、身心及社会适应性等进行科学刻画和评判,成为新的挑战。需要对学生个体完成评价任务时所表现出的知识、技能、素养、情感和适应性等多个维度,给出量化的、科学的水平划分。

4.组织测评活动

组织测评活动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测评任务的需要,创设合理的测评情境,布置适宜的测评空间;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组建测评团队。通常情况下,无纸化评价由于更侧重对每一个学生或团队能力水平、素养表现与身心及社会适应性等的观察与评判,因此,仅由任教的科学教师完成相当困难。可以组建一支由科学教师团队、家长志愿者、其他学科教师后援团共同构成的测评共同体,借助共同体的力量真正实现对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团队的综合评价。

5.分析测评结果

评价本身不是目的,它是教学完整系统中的一环,旨在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真实表现,以便长善救失。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评价结果和数据进行科学、系统、差异化分析,并基于此对下一阶段的师生教学行为给出实质性的建议。因此,能否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份属于他个人的,指向知识理解、技能掌握、能力应用、情感倾向、身心及社会适应性“五位一体”的“素养图谱”,如何通过无纸化评价对每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综合画像”,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做好研发,完善无纸化评价的资源供给

小学科学无纸化评价可以根据学科整合的程度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样态,比如学科类评价、跨学科评价及超学科评价。

1.学科类评价

学科类评价可以应用于1~2年级的游戏式评价,以科学学科知识为基础,通过相对独立又存在关联的单元任务,构筑完整的测评任务框架。学科类评价尽管以科学学科为主,但在测评过程中,通常也会涉及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

2.跨学科评价

跨学科评价可以应用于3~4年级的主题式评价。以科学学科为主、以其他学科为辅的多元评价任务。每一个测评任务都有相对偏重的学科指向,同时又兼顾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素养。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类测评的“拼盘”,而更多地体现出学科间的整合与融通,表现出跨学科的特质。

3.超学科评价

超学科评价可以应用于5~6年级的项目式评价。它在跨学科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模糊学科的边界,强调测评任务的真实性、情境性、综合性。以整合性的研究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团队在完成真实、复杂、综合的项目任务中,展现各自在知识应用、问题解决、团队协作、身心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能力水平。

(三)打通壁垒,实现无纸化评价的教学循环

评价已经不是教或学之后再来评的一个环节。教学、学习、评价逐渐被看作三位一体的关系,是相互交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因此,只有无纸化评价全面渗透、运用,才能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1.重视评价数据,促进教学重塑

无纸化评价的数据,因其多元性、综合性而更能够真实、全景地还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因此,我们需要更具长效机制的处理无纸化评价的数据,而不是止步于评价本身。尤其在从长期纸笔测验转向无纸化评价的今天,需要重新评估测评数据留给我们的教学参考价值,理性、全面地分析测评数据,形成指导后一阶段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进而,通过无纸化评价本身,指导日常的教与学活动,有意识地向无纸化评价的任务、场景、情境靠拢,从而实现以评价促进教学的逆向重塑功能。

2.常态评价历程,突破终端阻碍

我们可以逐步将无纸化评价常态化,而非局限于期末考试阶段。将日常教学中的随机性评价、作业类评价等进行重新设计与规划,以超越“双基”的视角重新审视评价的目标、任务、场景和价值,从而有效打通日常评价与阶段性终端评价之间的壁垒,实现无纸化评价的重心前移与前后一致性。

3.前置评价任务,指向学科变革

最终,我们将原有“教学评”的线性逻辑转换为“评—学—教—学—评”的教学闭环,将无纸化评价的任务前置,以指向学科素养、立足学生表现、关注全面适应的评价任务,设置全学期的师生教学活动,用评价任务开启、引领、校准未来的教学活动,以高水平、优品质的评价任务和标准,撬动教与学方式的整体变革,让学科育人的目标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梁培斌.精准测评撬动“无纸笔”评价的支点[J].江苏教育,2023(10):61-63.

[2]陆秀敏.“项目化学评”:小学低年级无纸笔测评的校本化探索[J].教育视界,2022(34):13-16.

[3]刘岚.指向素养的“无纸化测评”[J].中国教育学刊,2022(6):104.

[4]张齐华.关于数学无纸化测评的慎思与笃行[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2(2):5-11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