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物中的营养》课里的“寻根之旅”

2024-04-20陈敏娟

小学科学 2024年11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

陈敏娟

〔摘    要〕  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自身要做科学的领头雁,悟透学科本真。通过课堂,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深入渗透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人是庞大自然体系的一分子,科学是人的科学,所有的食物来自哪里,如何互联,去向何方,都指向一点:一切的科学都是有根的科学。

〔关键词〕  小学科学;寻根时机;寻根方式;寻根深度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1    046-048

科学是一门很实在的学科,事实上,科学也可以是一门微甜的学科。这种甜来自它的逻辑美、关联美、体系美。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常发现,一些教学内容如果认识不到位就容易“为了教而教”,空洞而乏力,让科学离开了自身的土壤,缺失了原本的活力。

道法自然,科学的现象与规律总是包含在万物体系中,人们的“问与不问”,它总静静地在那一处。所以,科学课的师生学习中,我们自身要做科学的领头雁,悟透学科本真。通过课堂,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深入渗透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人是庞大自然体系的一分子,科学是人的科学,所有的食物来自哪里,如何互联,去向何方,都指向一点:一切的科学都是有根的科学。本文以《食物中的营养》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在这一课中的学科思考与教学实践。

一、把握寻根时机

“让我们在一堂堂科学课里,去觀察,去动手,去探索,去思考,去凝望。”这是我在课程幻灯片第一页留下的文字。相信教师输入的安静文字在课前短暂的课件停留时间里,会遇上许多闪光的眼眸。是的,这一刻就是播种的时机。“春播秋收”,对于科学的学习,只要教师把握时机,准备充足,什么时候都是气候适宜的春天。在实践中,每一个科学的课堂都是科学素养的着眼点与落脚处。其中的教学环节与教学设计处处可以开花,哪里都能成景。

除了播种时间上有所思考,在态度上也应有学问。《食物中的营养》一课,将学生由“我们吃什么”的问题引入“食物带给我们什么营养”的思考。从“一天中吃下的食物是丰富的”这个生活经验,进一步发展为当我们获取丰富食物的同时,也就获得了丰富营养的认识。将丰富的食物与丰富的营养之间的关系呈现在学生面前。所以,这堂课一定是开放喜悦的,经历多种探究后形成自我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由外感到内化的过程。从知到行,进而形成正确的营养观,优化个体的饮食习惯,促进个人健康发展,即是这堂课的重要目标。

二、思考寻根方式

(一)需要把握方向感

“食物中的营养”指向的是食物的营养,来源却是食物。但对于食物从哪儿来,很多学生不一定了解,他们连菜市场购买菜品的机会都少,更别说有许多食物是怎么生长起来的真实体验。

我们学校有两个校区,老校区校园面积小,可见木本植物不多。于是,作为老校区的一名科学教师,我在学生中的“开窗行动”启动了。我首先播放老校区的枇杷树与枇杷果,学生发现是自己校园的植物,渐渐开始被吸引了。然后我告诉他们,爱收集的老师来到了新校区,我在这一片校园的四季里发现了这些:橘子、杨梅、西红柿、玉米以及白菜等,最让学生震撼的是,图片里出现了一个可爱的西瓜,学生的座位里“哇”的声音传播开来,人群里开始小小的骚动。“新校区真好!”他们对十多公里外的新校园有了美美的亲切感。

在学生的一片欢呼声中,课件开始转换风格,出现了广袤的稻田,黄澄澄的色彩,一派丰收的喜悦景象。这也是新校区的?学生质疑起来。“老师每次看到它们的感情都不一样。因为我知道经过长长短短的生命周期,它们最终都将成长或成熟起来。校园里这些植物只是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农作物的缩影,它们再加上一部分动物都与人们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就是它们会进入我们的家庭,来到我们的餐桌,成为我们人类的——”随着一张丰富的食物图的定格,全班学生全部欢呼起来。“今天我们的话题就与食物有关。这堂课我们研究‘食物中的营养。”

孩子知道“我的校园”“我们的校园”“我们的自然”之中都有“我们的食物”。食物有的直接来自土地,有的间接来自土地,不管我们有没有关注,它们归根到底都是自然的馈赠,我们的生活与学习都不能离开大自然。情怀不同,认知不同,在“食物中的营养”一课中,学生的研究热情与思维深度也将大相径庭。“来自哪里”是科学学习之根脉,我们在开始即把握课程方向,让课程处在合理又适度的体系之中。坐标定高度,学习显神韵。

(二)需要有深切的带入感

“营养检测师”是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而产生的一个新兴职业。在今天的“检测食物中的脂肪”“检测食物中的淀粉”两个探究活动中,我首先出示专业“营养检测师”的工作照片,请学生进行这一行业的职业体验,“总在电视屏幕上看到那些穿白大褂的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研究,人人都来做一名营养检测师,谁想加入?”学生兴致很高,对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充满向往。一种身份,一种体验,带着有任务驱动的活动往往更容易接近成功的目标。他们从观看“操作流程”、讨论“活动提醒”,到动手操作、小组商议、填写记录,最后全班汇报,集体释疑,形成共识。活动在一种身份演变中推进,他们也对“营养检测师”的工作有了基本了解。“今天的职业体验都是最粗浅的,专业的实验室的营养检测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对食物中的营养进行鉴别。对于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常用的五六种,我们可以尝试的有试剂检测法,就是双缩脲试剂检测法;还有就是用烧的方法,闻闻有没有焦味,那焦味就是蛋白质。具体的方法大家可以查阅资料,渐渐知晓。”

教师教科学,学生学科学,最出色的教师是让学生群体通过课堂将一节节课分解凝合成“我的科学”的过程。有了深切的代入感,就有了发自内心的呼声:“我的课堂我做主”。这就是回归,是师给予生的“寻根”过程。

三、关注寻根深度

教了二十多年的科学课程,对学生的关注与研究深入了许多。现在的学生都是爱科学的,但细细感受又觉得这样的爱似乎是有条件的爱。他们爱科学的动手环节,爱科学的实践过程,爱动静较大的体验部分,爱生动形象的有视觉冲击力的项目。而对于需要长期观察与深入思考,或需要分析资料进行多轮论证的内容,他们未必能有较好的状态和足够的热情。他们对“科学之爱”还是爱得不够,这也是学生在漫长的科学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通病”。

好的学习习惯孕育好的学习品质。我们的科学是“贴近地心”的课程,是吐纳之间感受灵动的课程。所以,与其看眼前的枝头是否枝繁叶茂,不如细细思量我们在“根”上花了多少心思。我们给了根多少养分,让根有了几分空间,也就是我们于心中在学生学习科学、深扎根系上进行了怎样的预期与规划。

《食物中的营养》中的科学概念目标包括“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但很显然,这课一定不能定位为知识的讲解,如果是这样的话,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营养知识就足够我们开设几周的科学课程了。这一课始终是在“动手实践”与“素材冲击”中架起适宜的桥梁,让学生在“丰富食物”与“丰富营养”上实现知行统一的正向跨越。

(一)需要情怀引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是无法穷尽的,但正确学习的方法能让我们更好地面对学习。“亲爱的同学们,下面我们进入天天4.23环节。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看书,除了课本,我们更要看天文地理军事科技历史等各方面的书,书看得更多更杂,你会有更宽阔的视野。”所以,我一直在我的科学课上主张每位学生能做到“天天4.23”。“老师准备了一些资料,想看吗?好吧,请各组组长上来领取。组内阅览。”

每小组十多份的彩卡上的资料在小组内互相传阅,大家兴致很高。之后的展示交流环节,学生手持彩卡,娓娓道来。“看来,刚刚大家都是有收获的。通过查阅资料,大家知道许多食物里的营养成分,还认识到许多食物里有多种营养成分。(播放课件)我用的方法是在网络上搜索百度百科;我还用了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把我家里几种版本的百科全书都翻阅了一下,获得了这些信息。期待大家养成勤查资料的习惯。”一项活动,当我们的目光向下定于土壤之时,根系的主根也正在慢慢向下向深延伸。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空白的卡片,送给谁?”是的,除了看卡片资料,搜寻书本资料,查寻网络资料,我们还要在资料上养成自己制作卡片的习惯。这是积累的指导。“学习无止境。爱积累、善积累的习惯会让我们受益终身。”自此,这个环节后根系更加宽广,尽管我们无法一时看到,但眼前的庞大树冠会给我们答案。

(二)需要策略导向

我们的视野到了,学生的步子可能就远了。小学生依然处在一个爱听故事的年龄,我将我童时的经历串讲进课堂:“科学引导着我的思想,科学改变着我的行为。自从陈老师教科学后,我也开始对食物的营养进行自己的改变与调整。小时候,我喜欢吃蛋炒饭,觉得可香了。现在,我从营养成分的角度分析,觉得油多了,营养成分少了,所以我现在喜欢做拌饭吃了。如果是蛋炒饭这样简单地制作的话,可能它的营养成分表就只有糖类和蛋白质了。”马上出示一张普通蛋炒饭的营养表。六种营养都有一些,但都是基本类型的。

“现在陈老师特别喜欢做牛肉粒拌饭或者虾仁拌饭。我在里边加了这些食材之后,突然发现……”我马上出示厨房食材全图,有切好的食材图、食材成品图等等,最后,一张营养对照表出现在学生面前。“哇……”,这个声音长久没有停歇。“虾仁拌饭”“牛肉粒拌饭”的维生素与无机盐的细项加上后,每种食物的营养在20种以上。“丰富的营养”变成了“丰富的情感”。原来,可以这样处理我们的食物;原来,科学就在生活中。

食物的六大营养在这堂课中就一个“知识串”,如何深浅适度地进行串联,是一个问题。而这里,有一些学生不爱吃水果,所以“维生素”这一串,我打算加点色彩。我把这两年里做的家庭水果拼盘的照片都找出来了,有“心形火龙果加苹果片的小天使”,有“半边梨坚立着两串圣女果耳朵的兔子”,有“鲜亮脐橙多层横切绕圈点缀中心草莓”,有“黄桃丁与石榴粒的约会”……十多张水果拼盘喜悦了我,更让学生“疯狂打Call”,一时间里我除了笑,别无选择。学生开玩笑说,要做我家孩子。

这样的课程设计,是在展示,更蕴含着我对学生的引导与浸润。科学之美,也以我的有效策略在师生的真诚交流中得以呈现。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教学建议指出:科学教学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以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加强教学内容融合,注重教学方法改革,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因此,科学的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聆听彼此的心声。以根对大地的深情,来感受学科的丰厚,也让我们自身更加丰富。哪里都是我们教育人的着眼处,哪里都有我们的呼唤,在一次次课程搭建的桥梁中,完成“寻根之旅”,展露无价的朴实。

参考文献

[1]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S]北京:教基〔2019〕16号,2019.11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
关于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探讨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
让有效交流彰显小学科学课堂的精彩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