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理州中医医院中药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与探讨

2024-04-20刘颖赵桂芬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合理用药不良反应中药

刘颖 赵桂芬

【摘要】 目的 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日—2022年8月31日大理州中医医院上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67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 纳入研究的报告中,女性中药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率高于男性,各年龄中50~59岁发生频率最高,一般ADR数量占94%,涉及的26个品种中,刺五加注射液发生ADR例数最多,血必净注射液发生ADR频率最高。结论 应加强对中药ADR的监测,针对诱发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降低ADR发生风险,完善中药使用评价体系,促进合理安全用药。

【关键词】 中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01-0009-04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R969.3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历史悠久,效果明确,随着科技的发展,又延伸出了许多现代剂型,在使用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逐渐增多。1999—2021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累计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1 883万份[2]。ADR监测作为药品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有效,开展ADR监测工作,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用药安全[3],对于安全用药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三甲中医院中药ADR现状,以期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回顾性分析大理州中医医院2018年1月1日—2022年8月31日上报至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67例中药ADR报告。

1.2 方法

按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名称、ADR数量、ADR出现时间、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等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ADR上报数量

统计大理州中医医院2018年1月1日—2022年8月31日上报至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67例中药ADR报告,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

2020年上报中药不良反应最少为8份,主要原因是,2020年使用中药的患者数量减少,疫情爆发,住院患者大幅减少,所以中药使用量减少,ADR的数量随之减少;医生对上报ADR存在误区,部分医生认为上报ADR可能导致医疗纠纷,或是不确定ADR发生的药物就不报,不了解“怀疑就报”的原则,导致2020年总体ADR上报数量和中药ADR数量都为最低。2021年,大理州中医医院针对上报数量大幅减少的现象,邀请不良反应中心的专业人员对医生进行培训,打消了医生上报顾虑,加之病人总数回升,使用中药数量增加,所以上报ADR数量在2021年随之上升。

2.2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和年龄

女性ADR发生率为59.70%,男性ADR发生率为40.30%,见表1。

女性ADR发生率高于男性,可能与药动学和药效学方面的差异有关,女性的体质量和器官比男性小,脂肪比例比男性大,推荐剂量可能产生较高的血药浓度或较大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而药靶数目或反应的改变可能提高女性对特定药物的敏感

性[4]。200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要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对缺乏女性用药差异资料的药物临床试验执行临床试验暂停(clinical hold,CH),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性别对ADR的发生有影响[5]。50~59岁为发生ADR例数最多的年龄段,发生ADR的比例为22.39%,60~69岁排名第二,发生ADR的比例为19.40%,与文献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6],这可能与该年龄段患者自行用药、药物联用、服药剂量与疗程异常等情况存在一定联系[7]。

2.3 ADR发生的严重程度

本研究所有上报的ADR中,发生的严重程度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新的和已知的一般ADR数量总共占94%,提示中药发生ADR后,大多数在医疗机构内可以及时得到控制,很少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新产生的ADR占比为38%,证明了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重要性。纳入研究的ADR中有1例死亡病例,怀疑用药为痰热清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注射用青霉素钠。1例55岁的男性患者因咽喉肿痛、吞咽困难1 d到急诊科就诊,各组间均进行了冲管,顺利输注完所有液体后无不适,15 min后患者突发无法言语、呼吸困难、口唇面紫绀症状再次前来就诊,并突发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呼吸心跳骤停,经积极抢救后仍无效,宣布临床死亡。发生ADR的这例患者年龄处于ADR高发的50~59岁,既往未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选药适宜,用法用量均适宜。在痰热清说明书中明确规定控制滴数每分钟不超过

60滴,患者依从性差,调监控患者存在自行调节输液速度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此次新的严重的ADR死亡事件,对用药交代的重要性敲响警钟。

2.4 发生ADR药物品种

2016年—202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药例次数排名中,理血劑中活血化瘀药和清热剂中清热解毒药一直位居前两名[8],与大理州中医医院中药ADR发生的情况基本一致,具体情况见表2。

按照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of medical sciences,CIOMS)推荐ADR的发生率评级,大理州中医医院ADR发生率排名第1位的是血必净注射液,ADR发生率为1.13%,属于常见(1%~10%);注射用血栓通ADR发生率为0.73%,刺五加注射液ADR发生率为0.53%,排名分别为第2位和第3位,属于偶见(0.1%~1%),见表3。

在输注这些品种时应注意监测,护士和药师在用药教育时需告知患者发现不适及时反馈医生,不应随意调整滴速等针对性的注意事项。

2.5 ADR累及系统/器官、表现、出现时间

皮肤及其附件发生ADR的例次最多,达到46例,占52.27%;累及呼吸系统的ADR数量排第2位,达到12例,占13.64%;累及神经系统的ADR数量排第3位,达到9例,占10.23%,见表4。

ADR可能与这些系统/器官的临床表现最为明显,ADR发生时间较短,普及程度高,易于辨识有关。30 min内发生ADR的例数为24例,占35.82%;30 min~1 d内发生的例数为17例,占25.37%;1~7 d发生的例数为20例,占29.85%,见表5。提示应特别注意用药前30 min的

监护。

3 讨论

随着国家对合理用药的重视,中药ADR监测将有更多的内涵与价值,由此延伸出的药物警戒等内容将从被动监测向积极开展转化,进一步完善对药品各环节的评价。本研究从67例中药ADR报告的各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不仅保障了本医疗机构内的合理用药,也为今后ADR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考。

3.1 加强ADR监测

对于医务人员,医院应定期举行ADR相关培训,包括认识上报中药ADR的意义,了解《关于进一步加强用药安全管理提升合理用药水平的通知》中明确提到的“可疑就报”原则,正确判断ADR发生的关联性,以及ADR发生的表现和救治措施等,让全员均有上报意识,也可适当与绩效等挂钩。对于短期内高发ADR的药品,要有药品ADR聚集性信号的意识[9]。相关部门应系统性地对中药临床使用进行研究,特别是中药院内制剂、饮片等ADR研究较少的领域,不断完善中药说明书的记载,增加对中药的认识,促进中药的安全合理使用。

3.2 针对诱发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女性中药ADR发生率高于男性,各年龄中50~59岁发生率最高,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10-11]。血必净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以及刺五加注射液在大理州中医医院发生ADR的频率相对较高,在使用时应特别注意说明书或药典等记载的事项,比如功能主治的范围,用法用量的限制,溶媒的选择,滴速的限制,儿童、老人、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药师可以收集整理医院ADR信息进行统计评估,以OA平台等方式向全院通报,达到药物警戒的目的。药师也可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基因检测等评估临床用药风险,提出适宜的用药建议,参与制定患者的用药方案。在患者治疗时,护士应科学强调用药的注意事项,比如注射剂的滴速不可随意调节、口服药的禁忌等事项,可与药师联合进行一系列的用药教育,减少患者用药不当等情况的发生。

3.3 完善中药ADR评价体系

中药本身没有不良反应的定义,是参考ADR概念得出相应的中药ADR概念,即在防治疾病过程中,由于应用中药所产生的与用药目的不符,给患者带来不适、痛苦或有害的反应[12]。

《尚书·说命上》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也就是说吃药后如果没有发生瞑眩的反应,这个病就难以治愈。《伤寒论》在论述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加白术汤中提到:“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许多中医药经典著作中都提到服药后病情好转产生的一些反应,或许反应当下是不适的,但最终身体达到平衡,病情好转。这些服用中药的“好转反应”很难与中药ADR的概念相区分,因此对中药ADR监测者的中医药知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建议不仅临床使用应从中医药理论出发,中药ADR评价体系也应符合中医药理论,结合中药的特点来不断完善。

本研究针对大理州中医医院67例中药ADR进行回顾性分析,样本量少,并且受地域特征、生活习性、用药习惯等影响,得出的某些结果可能具有偶然性,对于中药ADR呈现的特征及诱发因素还需扩大量本进行研究。中药ADR的监测与管理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加强对中药ADR的监测,针对诱发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ADR发生风险,完善中药使用评价体系,促进合理安全用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EB/OL].(2011-05-04)[2023-01-12].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2004739.htm.

[2]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1年[EB/OL].(2022-03-30)[2023-01-12].https://www.nmpa.gov.cn/xxgk/fgwj/gzwj/gzwjyp/20220329161925106.html.

[3] 金锋,曲毅,樊若曦,等.我国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及展望[J].中国药物警戒,2015,12(5):275-278.

[4] 邓鸣,李敬来,张振清.性别对药动学和药效学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3,48(9):667-671.

[5] BREN L.Does sex make a difference[J].FDA Consum,2005,39(4):11-15.

[6] 孙言才,刘斌,苏丹,等.12 24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年龄分布的分析评价[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4,23(1):29-34.

[7] 马冰冰,张晓朦,张冰,等.基于文献分析的老年人中成药合理用药与药学服务思考[J].中国药物警戒,2022,19(6):595-599.

[8] 冯祝婷,钟金萍,吕凌丽,等.2016—2020年我国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山东化工,2022,51(10):165-167.

[9] 路長飞,崔小康,刘文文,等.省级药品不良反应聚集性信号监测与处置工作机制探讨[J].中国药物警戒,2022,19(2):180-184.

[10] 王冠杰,杜世芳,王振华,等.3 811例中药注射剂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22,31(7):448-453.

[11] 邹凤丹,李永林,纪亚明,等.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回顾性分析[J].中成药,2021,43(1):285-288.

[12] 张冰,徐刚.中药不良反应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1-4.

(编辑:郭晓添)

猜你喜欢

合理用药不良反应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