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风辞》与秋风楼

2024-04-20刘晓峰

名作欣赏 2024年4期
关键词:后土汉武帝秋风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这是汉武帝的《秋风辞》。从我一直研究的中国古代时间文化的视角看,在《秋风辞》里会看到什么?

首先看到的是时序的运转。中国古代的时间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化基础之上的。农耕文明最讲时序,即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这时序中,秋是生命由生而死转折的季节。金风未动蝉先觉,暗送无常死不知,秋天万物萧瑟,生命开始从茂盛走向凋零。秋风,是时间的序曲。秋风起处,百草开始泛黄,开始在秋风中瑟瑟;绿叶开始干枯,开始在风中摇落。没有人能阻挡住秋天的脚步。有的只是天高云淡,白云下行行大雁向南而飞。每一个季节都有它令人难忘的美。春兰秋菊各擅其时,正如在汉武帝生命中经历过的美丽伊人,不论怎样难以忘怀,已经永辞人世的,再怎样强大的权力之手,也夺不回逝去的生命。这就是生命,是如此不可倚恃的生命。

其次我们看到的是空间,是橫陈楼船汾河的中流,波光浪影之间萧鼓棹歌的宴饮场面。如此欢乐良辰嘉会,同样也只是不可倚恃的瞬间。《秋风辞》传说是汉武帝到河东汾阴祭祀后土时,作于宴饮之中。《汉武故事》载:“上幸河东,欣言中流,与群臣饮宴,顾视帝京,乃自作《秋风辞》。”按照逯钦立先生的考证,此辞应作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 年)秋(见其《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一),这一年,汉武帝四十三岁。对于这样一个武曾南平南越北斥匈奴,文则大兴太学尊崇儒术的帝王,文治武功的生涯里这样宴饮的场面尽管眼前热闹,却恐怕已经是司空见惯。秋风中所有的生命正在失去活力,巨大的楼船横于中流,悦耳动听的萧鼓之声、水手们雄壮的棹歌声,一切都是如此美好,但生命如河水一样流逝不返,眼前是正在并注定失去的良辰美景。

所谓乐极生悲,他早知道盛宴结束后是怎样萧瑟的情形。而一个四十三岁的中年男人,应当已经感觉到身体内的种种变化,乐极生悲,后半段诗歌的主题,依旧是生命的不可倚恃。最后一句“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合全诗前后两部为一体,是一个帝王阅尽人世繁华面对时光流逝发出的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无奈的叹息。

所谓“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一首《秋风辞》,遣词造句也颇有特色。《秋风辞》诗句中,声、香、色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编织出一个奇美的艺术氛围。秋天长空的白云伴秋草斑驳枯黄、萧鼓与棹歌,兰草的芬芳和菊花的芬芳共美人香泽,与素波之上的楼船构成美丽得令人心动的绚丽景色。而所有这美好的一切,都只能是短暂的,乐极生悲,让“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感慨平添了一种感染力。一首秋风辞,吟咏的就是一个关键词——流逝。时序在秋,哀芳草美人;良辰嘉会,苦盛日难再。九句歌辞,主题也只是一个:慨叹在流逝的岁月中,生命所有的欢乐都不得永驻。

人类对于永恒时间的向往,来自我们生命深处最大的缺憾。从时间文化的角度看,人类面对着两种时间。一是四季循环所代表的时间。这个时间的基本特征是无限的循环反复,周而复始,无穷无尽。二是我们生命过程的时间。每一个生命从母腹中的婴儿到幼年、少年、青年、成年以至老年,是一个一往不复的有限时间,即便有再多的不舍与爱恨,每一个阶段也都永远不能从头再来。当我们从第二种个体的有限生命出发,面对第一种无限的自然循环的时间时,当我们不得不面对生老病死,并不得不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思考如何超越有限生命,寻找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加生命长度,人的精神世界中对时间永恒的宗教式向往由此而生。传世之作《秋风辞》的奥秘,就在“时间”二字之中。过去的时间我们找不回来,眼前流动的时间没有人能拉得住,那么这个世界有什么是可以拿来传诸久远的呢?有什么可以执着去追求的呢?这才是牵动古今人内心深处的大问题。

说过《秋风辞》,再说秋风楼。

2023 年初夏在山西万荣考察,有幸一登秋风楼,不由得怀想起汉武故事。山西万荣即古河东汾阴,按照《史记》记载,武帝时“汾阴巫锦为民祠魏脽后土营旁,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鼎大异于众鼎,文镂无款识”。传说里上古禹铸九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左传·宣公三年》)。“以承天休”的九鼎是九州的象征,得鼎亦意味着有德而得天下,与此相对的,是民间盛传的秦始皇帝泗水捞鼎不得的故事——汉代画像石中这个主题有很多画面。所以这鼎的出现正合汉武帝的心思。汾阴出的鼎被迎接到甘泉,汉武帝就在那里定下了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祭后土于汾阴。因为脽上为“泽中方丘”,此后汉武帝五次来汾阴巡祭后土。当郊祀之礼确立之时,武帝还“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十九章的第十二章《景星》,就是为得鼎汾阴而作:“景星显见,信星彪列,象载昭庭,日亲以察。参侔开阖,爰推本纪,汾脽出鼎,皇祜元始。”

《秋风辞》应当就是汉武帝汾阴祭祀后土时所创作。今天我们所登的秋风楼为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秋风楼位于万荣后土祠正殿后,楼上藏有一块刻写汉武帝刘彻《秋风辞》的石碑。石碑上前半是清人洪洞王轩篆书《秋风辞》,后半则是清代同治年间荣河知事戴儒珍撰写的跋文:秋风一辞,感慨悲壮,千古绝调。刻石建亭于汾阴睢上之汾阴祠,后沦于汾,复建楼而储之。诚三晋名碑中之一也。余昔曾读其辞,每值兰秀菊芳,追念景仰不已,时以未得亲睹为憾。丁卯秋,移宰汾阴,下车后,即登斯睢,楼已荡然无存。访诸父老,咸为余指,洪涛巨浪中,即当年遗址所在,方知又没于黄,因不胜沧桑之感。而时复值秋风萧飒,鸿雁北来,更令我抚今怀古,事与愿违。越六载,癸酉,迁兴汾阴祠于善地,仍建秋风楼,刻辞于石,而跋其后,以续数千年之鸿轨云尔。

诰授朝议大夫升用知府知荣河县事上元戴儒珍谨跋

夏县耿荫樾书丹

大清同治十三年岁次甲戊八月朔日立

这段文字中,最令我瞩目的是“鸿轨”二字。何谓“鸿轨”?鸿者鸿雁,轨者必由之路。鸿轨说的就是鸿雁数千年南北迁移经行的路径。从中国古代时间文化的角度看,鸿雁秋天南飞、春天北往,早在《夏小正》中已是重要的时间标志。那么戴县令这里用“鸿轨”作比,他所要赓续数千年的是什么路径呢?

《秋风辞》后来被收入《昭明文选》,为千万人反复咏唱,流传广远,感动了无数文人骚客。可论及古代的读书人究竟怎样品读《秋风辞》,戴儒珍这段跋文可以说是最鲜活的一个答案。主持重建秋风楼的荣河知县戴儒珍监生出身,南京上元人。这位儒生早年就读过《秋风辞》这首诗:“余昔曾读其辞,每值兰秀菊芳,追念景仰不已。”他喜爱《秋风辞》,以为“感慨悲壮,千古绝调”。正是有这份感动和认同在,一旦得任汾阴地方长官,他马上就赶着去现地参观。我推想汉武在汾河之上作《秋风辞》一诗,此事早就是地方文化传承的大事,应该很早就有人起过碑、亭之类的纪念性建筑。汾阴最早在何时何地建起秋风楼已不得考。因为随着黄河屡次泛滥,连汉代祭祀后土的脽上都被河水冲刷得面目全非、无复旧观,戴儒珍参观时,昔日建的纪念碑亭已没于黄河中荡然无存,这令他心中不胜遗憾。这份遗憾沉甸甸地壓在心中,一压就是六年。六年后他终于有力量重修了汾阴祠,重建起秋风楼。让从汉代就得到国家祭祀的后土有了庙享,让全中国凭吊汉武往事的人有了一座秋风楼可为凭借。我想,这应该就是戴县令所续的“鸿轨”。

生命如何能够传诸久远?汉武帝的努力是求仙,他来汾河祭后土和去泰山封禅,都和升仙的愿望直接相关。汉武帝的求仙之举一直延展到他67岁去世的前两年才终止。可惜的是所有的神仙故事都是骗人的。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最热心升仙,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历朝历代对有汉一代文化的传承、对汉武帝《秋风辞》文学之美的激赏却是真实的。只要有一次次汹涌的黄河水淹没纪念物,就会有戴县令这样的人重新把它建立起来。正如有一次次历史灰尘的湮没,就一定有一双双负责任的手将灰尘努力擦拭干净。我查阅了一下当地方志,发现戴儒珍很长一段时期都在山西为官,是一个热爱地方文化事业的人。方志记载他咸丰十一年任定襄县知县,同治四年任夏县知县,任上就曾刻印《司马温公文集》。同治十二年他以诰受朝仪大夫升用知府身份知荣河县事,十三年迁建汾阴祠,修秋风楼,后又修汤王寝庙,道光年间始竣工。让民族的文化精神传承下去,我想这就是戴县令的“鸿轨”。

山西归来的路上,《秋风辞》一直在我的头脑中反复出现。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感慨时间的流逝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当这感慨发乎汉武帝这样的历史人物口中,绽放出的艺术魅力是巨大的。这首诗和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一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秋风客”竞成了汉武帝的代名词。和这《秋风辞》同时被我反复吟味的还有“鸿轨”这两个字。致敬戴儒珍戴县令!重建秋风楼,让古老的文脉有所寄托,戴儒珍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2023 年6 月29 日于学清苑

作者: 刘晓峰,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日本哲学会副会长、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从事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并努力开拓由日本、朝鲜、琉球、越南等组成的汉字文化圈回视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视野,在时间文化研究方面上着力最多。代表作有《古代日本における年中行事の受容》(日本桂书房)、《清明节》(中国社会出版社)、《东亚的时间——岁时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华书局)、《日本的面孔》(中央编译出版社)、《端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琉球史论》(合著,中华书局)、《时间与东亚古代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

编辑:杜碧媛 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后土汉武帝秋风
东方朔智答汉武帝
晋中南地区后土图像流变及原因述论①
秋风
秋风吹
树为何名
陪你一起读历史(6) 汉武帝竟是“玄幻控”
万荣后土祠大殿楹联赏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土脑子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吉县南柯榼村后土庙舞楼及戏碑考
古老的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