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嚼硬饭的诗翁

2024-04-20卢康华

名作欣赏 2024年4期
关键词:王先生

三年前,我应童岭兄之邀,趁着回母校参观李瑞清书法展的良机,在南京大学美术馆做了一次关于近代碑刻文献的主题报告。在报告的开端部分,我忍不住旁逸斜出地述及一件旧事,然后我说:“时至今日,每每提及桐城派,心里还是会想到许永璋先生,也会想起另一位同样有学问有故事的王气中先生。这二位先生,如今知道的人日渐减少,但其实,他们都是秉承数百年学脉的人物。”许永璋先生,我曾有幸随着曹虹老师登门拜谒过一次,但王气中先生逝世于1993 年,我生也晚,等我到南大求学时,老人家早已仙逝近十年,故而未能得缘抠衣拜谒,亲聆教诲。

《周易·象传》载:“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我的导师曹虹教授真是深谙此道,一贯乐于分享她所知的前言往行,给门下弟子以春风化物般温润和煦的教育和汲引。日常谈话中,她总是在看似不经意间提起一些前辈先生的学行事迹,甚至具体到一个举动,一句言辞,不仅增添了谈话的趣味,更是发挥了潜移默化之效。

我一直记得2003 年春,初入曹师门下的某天,她就与我说起她的硕士导师王气中先生,“老先生学问深湛,但天机清妙,活泼泼地,是个相当有趣的人呢”。她说,1982 年或1983 年,她曾随侍王先生到长沙参加《周易》研讨会,先从南京坐船溯长江而上,到武汉再转乘汽车。当时王先生已是年逾八十,一路舟车劳顿,颇为不易。在船上的一路,虽得以饱览两岸风景,但船上的伙食并不为佳,尤其米饭煮得相当生硬,不要说八十老翁,就是年轻人也颇以米饭硌牙为苦。却不料王先生吃着米饭,不疾不徐,评论了一句:“这饭好,特耐嚼!”一句轻松的话语,毫无苦恼与抱怨,将本是难吃的伙食,说得仿佛珍馐,津津有味。王先生的这句话,经曹师转述,从此在我脑海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记。所谓耐嚼,不仅仅是客观描述米饭生硬这一事实,更为重要的是王先生耐得住性子慢慢咀嚼,在反复咀嚼中,硬饭也就变软,平淡乃至涩苦的滋味也便化作甘甜。王先生的一生经历了近代中国史上的无数艰辛磨难,想来他就是用这样一种“耐嚼”“肯嚼”的做派去面对世事,最终完成虽谦卑低调,却充实而光辉的九十载人生历程。进言之,在南京大学校史上,创始人李瑞清曾提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并将此言作为校训。甘于清苦,耐得寂寞,不在滔滔物欲与名利场的旋涡中迷失自我,这个“嚼”字,正是一代又一代学人成就大学问大事业的要诀与不二法门。

“这饭好,特耐嚼!”说得简洁,无一费字,说得轻松,风趣俏皮,如同汉魏六朝人的清谈隽语。我常想,如果为现当代中国编写一部《世说新语》,王先生嚼硬饭的功夫与妙评,自然应当入选。但放在哪个门类呢?是“德行”?是“言语”?是“雅量”?是“排调”?应该都可以吧。这也充分说明兹事虽属戋戋小者,却于无意间展现出王先生沉着深厚的人生修为与光风霁月般的气度胸襟。

关于王气中先生,曹师跟我说的第二件事,同样是发生在那次长沙之行中。江船行至安庆,在码头短暂停泊,老先生望着江岸山色,不禁游兴勃发,顿生登山之念。虽然由于江船只是短暂停泊,最终游山之念不得不告罢,然而师生并肩,一同眺望远山,在精神中完成了神游,这一记忆让曹师无法忘却。千年前太白梦游天姥,老杜眺望岱岳,皆是神游万仞,由此逗引的诗思胜于实际的登临。我在此前漫长的岁月中,曾一直将曹师二十年前所述王先生的那次安庆望山,记忆成已然舍舟登山。写完本文,我就这一细节向曹师求证,她答曰:“安庆码头短暂眺望山景,似乎。”但同时,也牵连出她记忆中的另一些片段细节,这便是:“在武汉市里逗留,略观光,先生请吃武昌鱼;看编钟,但遇闭馆日。”寥寥数语,四十年前的情景,跃然眼前,那种勤苦于学问和从容于人生的美好温馨,让人思之动容。八十老翁,是那样地热爱生活,水色山光,美食文物,无不引发盎然兴味,这就是曹师所说王先生的“活泼泼地”吧!

那次的安庆望山、武汉食鱼,太老师是否有诗咏之呢?文献待征,暂且按下不说。但我在十多年前,曾收集到一份太老师的手迹,抄录的是1985年11 月桐城派学术研讨会在桐城召开,老人家初游距桐城九十里的铜陵名胜浮山,感而作诗记游。诗为五古三十韵,计三百字,洋洋洒洒,纵笔抒写一路游踪的所见所想,诗情的盎然勃发、语词的俊爽豪迈、思致的深邃精妙,无愧诗人之誉,在此仅节录中段数句,以见一斑:“四山看寥阔,极目天外指。万籁集虚声,清泠常在耳。空山著灵性,灵与空相比。境空灵乃现,心寂神亦尔。何以见空灵?长天共秋水。”阅读这样的诗语,怎能不令人产生齿颊生香、精神澡雪之感?在此诗后,先生又录浮山之游后三日天柱峰下留别诸同志的五律一首,结句云:“把手期他日,重登天柱深。”与同游者预定了他日重游之约,真是游兴健旺,无一丝一毫的衰颓之色。不要忘了,此时是1985 年11 月,王先生已然是八十三岁的高龄长者了!此页诗稿落款“王气中未是草”下钤印一方,文曰“退公”,是他晚年的自号。我想,正是对世俗名利的谦退逊让,他才在人生兴味的享受与学问诗思的追求上,终生保持着赤子般的热忱。我向来喜爱杜甫赠画家曹霸的一句诗“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拿来移评王气中先生,若先生有知,亦定欣然颔首称快。

说了王先生嚼硬饭的劲头、登山看景的兴致、涉笔成趣的诗情,都在在表明他是位性情豪迈、活泼开朗的人,但他深湛的学问则来自于积年累月的勤苦之功。孔子说“智者动,仁者静”,兵法讲“动如脱兔,静若处子”,范文澜先生主张治学应“天圆”而“地方”,无不揭示出要成就一番事业和学问,不仅须有敏捷而强烈的行动力,同样须有渊穆沉着的静气与定力。以诗言之,我们在王先生的笔下可以看到那种恣纵的豪气与真率的性灵,但他的诗不是粗鄙的干嚎与使气,他的诗情与诗语是深厚的学问修养多年积淀、历经淬炼淘洗的结果。我记得多年前曾拜读辛明应的一篇文章,他通过王先生那部传世名作《艺概笺注》中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无比坚实又具体而微地展现了先生学识的精湛過人:“古人读书,没有标点,需要一边阅读,一边施以句读,若想快速句读而不读错,需要有经历长期的浸润涵泳而培养出的语感,也需要丰厚的历史、文化知识的蓄积。所以,通过点读古书,很可以窥见一个人的古典学的修养的深浅。”(《学识何如观点书》,《南京大学报》2014 年10 月30 日)

古文的句读与研究是如此,诗歌的创作也是如此。前不久,我读到一份重要文献,是1964 年1 月5 日编写的南京大学中文系师生诗歌散文创作朗诵欣赏晚会作品集,中收王先生一文一诗,文为《我的大学时代》,诗为《写〈我的大学时代〉成感赋一律》。兹录诗于下:“当年阔步竟如何?風雨神州慷慨多!梦里擎天犹赤手,酒边挥剑忽横魔。平妖侭有英雄愿,拨雾方看朝日过。回首前尘一浩荡,满怀玉垒起嵯峨。”读此作,深感王先生诗笔豪迈慷慨,词气纵横。而对其中“梦里擎天犹赤手,酒边挥剑忽横魔”一联的含义,我与多位同道学友皆颇感不解:该句的关键点在“横魔”,一开始,我们猜测是“横剑向魔影”之意。但细按句法,又直觉不至如此生硬拗折,当再斟酌。中间陆续商讨交流数次,而仍告茫然。直至半天后,我偶在网上检索到一条资料,知道一部古人的剑谱中有所谓“拾石横魔”的名目,遂由此而知“横魔”肯定是与剑器相关的语汇,但“横魔”二字构词是不容拆分解释的,因此“横剑向魔影”的揣想自然不确。也正是由于明白了这一点,我进而想到过去阅读古籍与各类手稿文献时,常见魔、摩、磨三字混用的情况,那么“横魔”是否有文献记载写为“横摩”与“横磨”?循此线索,果真在《旧五代史》中发现了真相,后晋大臣景延广曾警告契丹皇帝,发下豪语:“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他日不禁孙子,则取笑天下,当成后悔矣。”(《旧五代史》卷八十六,中华书局1976 年版,第1144 页)有此上下文的语境,就明白“横魔”即“横磨”,是用作对剑进行修饰的词语,因此“横磨(魔)”也可以作为剑的代名词。王先生的诗句“酒边挥剑忽横魔”,正是典出于此,正常语序当是“酒边忽挥横魔剑”,只不过因为要与上句“梦里擎天犹赤手”严格对仗,故而错综句法、调换语序来使用。顺带补充一句,我一开始猜测“横魔”可作“横磨”,也可作“横摩”,确是对的。今莫干山剑池石壁尚存1933 年抗日名将马占山题写的“横摩歼虏”四大字,欲以横摩剑斩杀侵略者,表达了守卫疆土、报效国家的忠肝义胆与抗战决心,即是显证。当然,前人笔下以“横磨”语典入诗词者,也不在少数,王气中先生此作,既是景延广之语经典化过程中的一例,而且以“魔”代“磨”也体现出诗语陌生化的追求。

解诗难,写诗更难。我读此诗,一个字眼的考索,尚费半日之思,想来王先生信手拈来的诗语,背后自然是日积月累研读记诵历代典籍,所费辛劳,又当几许!一个小标点,可以见证大学问;一句豪迈诗,也是长久勤苦之功的厚积薄发,水到渠成。想到这一点,对王气中先生这样的前辈学人不由益增敬佩之意!

作 者: 卢康华,博士,西泠印社社员,学悦教育近代碑刻史料研究中心负责人。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兼及近代手稿、碑刻文献与印学研究。点校整理《浙西水利书》《蟫庐日记(外五种)》等,主编出版《近代稀见碑拓史料丛刊》,翻译汉学著作《在汉帝国的阴影下:南朝初期的士人思想和社会》等。

编 辑:得一 312176326@qq.com

猜你喜欢

王先生
不速之客
热河神医
你所看到的幸运都是背后用了心的
所谓幸运,都是背后用了心
警惕提升信用卡额度的骗局
抢劫嫌钱少用手机抢“红包”
好好的婚姻,如何却变成了套路
寻狗启事
提高你的英语表达能力——拜访用语
见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