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土文献与《楚辞》研究

2024-04-20汤漳平黄璐薇

名作欣赏 2024年4期
关键词:楚地宋玉简牍

汤漳平 黄璐薇

20 世纪以来,大量出土的楚地简帛文献对《楚辞》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少学者灵活运用“二重证据法”推翻前人谬说,提出新的见解,破解了不少《楚辞》界的学术难题,使《楚辞》研究得到了长足有力的发展。

楚地出土文献简介

先秦简牍自20 世纪50 年代末至今,共出土30 余批,计10 万余字,均属楚简。尤以原楚国核心湖北最多,其次为湖南,再次为河南。出土的这些楚简中,有三类最为重要,可从内容上加以区别。

(一)古代书籍

目前出土的先秦古书主要有四批,以竹简为主。

1. 郭店简

1993 年冬,湖北荆门郭店1 号墓出土竹简804 件,其中文字竹简730 件,计13000 余字,后整理为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郭店楚墓竹简》。墓葬年代约为公元前300 年,内含道家、儒家两家的作品。其中,道家著作四篇,为《老子》甲乙丙三种摘抄本,字数约为传世《老子》的2/5(2046 字),并有《太一生水》一篇,阐发了道家的学说。其余有儒学著作11 种14 篇,它们是《缁衣》《五行》《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唐虞之道》《忠信之道》及《语丛》4 篇。

2. 上博简

上海博物馆于1994 年先后购入两批(1700 余件)先秦简牍,据考,可能出自湖北荆州,为楚简。简牍含35000 余字,其内容十分丰富,保存的先秦典籍多达80 余种。经整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編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时期楚竹书1—9 辑》共58 篇,其内容涵盖文学、史学、哲学、宗教、文字、军事、音乐等多个领域。其中儒家著作数量最多,但也有道家著作,如《恒先》《彭祖》《凡物流形》等。部分记载内容与楚国有关,如《昭王毁室》《柬大王泊旱》《庄王既成》《申公臣灵王》《平王问郑寿》《平王与王子木》《王居》等。而第四辑的两首佚诗和《采风曲目》,第八辑的《有皇将起》《李颂》《鹠鷅》《兰赋》也都属于楚地的文学作品。

从上博简第一辑出版后引起热议的《孔子诗论》起,十几年来,其每一辑的出版均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3. 清华简

2008 年7 月,清华简由清华校友捐赠入藏清华大学,并由该校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进行保护和整理。本批简牍总数为2388 枚(含残本),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前305±30 年)。清华简的简文大多具有楚地特色,多为经史类文章,是传世文献中不曾出现过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发现了近20 篇古文《尚书》,既有传世本中早已存在的篇目,也有传世本中前所未见的篇目。但有些篇目即便与传世本相类,其中的文本句式也是不尽相同的。对于学界而言,古文《尚书》的问世是至关重要的。据专家目前研究发现,清华简中至少有75 至80 篇著作。除《尚书》外,还有与诗、史、乐相关的内容,特别是清华简中有一部编年史,与《竹书纪年》相似,从西周初年一直到战国时期,其中记载了大量传世文献中没有提及的史事,对研究上古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专家整理,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已于2010 年12 月出版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辑,到2023 年12 月,共记有十三辑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出版,内容丰富翔实,如第一辑共收录了《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9 篇,其中《尹至》《尹诰》记述夏末商初事,《程寤》《保训》《耆夜》记述商末之事,《金縢》《皇门》《祭公》则为周朝史事。《楚居》记述了楚人在楚国的迁都和改朝换代的历史,引起了专家们的高度重视,是楚国的一部记载季连至楚悼王(前401—前381)的历史。《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收录了《系年》,属史类资料,填补了先秦历史的空白部分。

2023 年底,《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十三辑出版,共收录有《大夫食礼》《大夫食礼记》《五音图》《乐风》《畏天用身》5 篇文章。其中《大夫食礼》《大夫食礼记》记述了先秦楚地食礼过程中的具体礼节,其语言风格与《仪礼》相类。《五音图》《乐风》属音乐类的文献,记载了五音及音律相关的内容。《畏天用身》属哲理类文献,围绕天人关系展开论述,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文献均为传世文献中所未见的,为先秦的礼制、思想、音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4. 安大简

继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之后,近几年来,又一批珍贵的先秦简牍文献安大简出土。安大简于2015 年1 月入藏安徽大学,简牍共有1167 编号,字迹清晰,全局较好,是战国早期和中期(前400年—前350 年)的文献。安大简的简文也具有楚地文字的特点,其中多为经史、哲人、文学和文字方面的内容,且皆为传世文献中所没有的。

在安大简中,楚史相关的内容多达440 余条,其内容从楚先祖最初的历史“颛顼生老童”开始,一直到春秋时期楚惠王“百公之祸”为止,整个过程中各个君王的更替,以及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均被记录其中。安大简对于楚国历史的详尽描述为我们的科研工作解开了许多悬而未决的谜题。

安大简中重要的是发现了近60 篇《诗经·国风》诗作,共有101 简。这是迄今所见时代最早、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文献。这些诗作中诸多篇目与传世的《毛诗》本的排序、章次不尽相同,且存在大量异文。震惊了我们这些《楚辞》研究者的,还有安大简中的《楚辞》作品。因为这个简牍产生的年代是战国早期和中期(前400—前350 年),换言之,《楚辞》作品在屈原没有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那么,关于《楚辞》的这段历史,只有重新书写了。

上述四批竹简,尽管上博简、清华简和安大简因系回购的竹简而出处不明,但从简牍的文字风格及内容来看,其中含有许多与楚国相关的篇章。由此可见,此简与楚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除了上述四批最重要的先秦简牍之外,楚地墓葬中还出土了以下几件先秦简牍:1957 年河南长台关楚墓竹简中的《申徒狄》残简;1987 年湖南慈利石板36 号墓出土的《国语·吴语》《逸周书·大武》《宁越子》等;1981—1989 年,湖北江陵九店56 号墓、621 号墓分别出土的《日书》《季子女训》等。

同时必须注意的是,两汉墓葬中出土的古代竹书也有不少与楚地、楚文化相关的内容。如安徽阜阳双古堆1 号汉墓,1977 年出土的包括《离骚》《涉江》等10 余种古书残简。有的虽非楚地出土,但也出现了风格类似楚文学的赋,如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出土的《唐勒赋残简》。而近年回归的西汉竹书北大简,则包含了17 种文献3346 件,其中包括先秦文献《老子》(《老子》与《楚辞》的渊源甚深,不言自明)。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大简第四卷的两篇作品中,其中一篇《反淫》的结构与枚乘《七发》相类,也是一篇七体作品。在魂与魄的对话中,其第七事谈起用要道妙说为之治病时,列举了先秦诸子中的孟轲、杨朱、墨子等六人之后,又列举了屈原、宋玉、唐革(勒)、景差四位作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亦有提及此四人,由此可见在西汉时期,这几位文学家的知名度颇高。同时,这个发现亦成为驳斥“屈原否定论”的又一力证。除此之外,简牍的其他章节对楚国历史背景的问题多有涉及,也有很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地方。

帛书方面,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书就有28 种,共计12 万余字。主要有《周易》《春秋事语》《战国策》《老子》《黄帝书》《式法》《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相马经》《五十二病方》《导引图》等。阜阳双古堆汉墓、长沙马王堆汉墓均在楚地境内,且均为西汉初年的墓。因此,这类汉墓的墓葬风格当属于楚文化的延续。其实,作为楚人的汉朝,自刘邦始,楚文化就已经蔚然成风。

以上是楚地发现的战国、汉时期简牍帛书的大致情况。

出土文献对《楚辞》研究的影响

(一)《楚辞》的思想来源

《诗经》与《楚辞》是否有传承关系,历来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2010 年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图竹简(一)》中有一篇《楚居》,其中记载了楚人的迁徙情况,与《史记·楚世家》中的描写大致相同。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的出土文献中含有《诗经》的残简(简称《阜诗》),饶宗颐先生在《读阜阳汉简诗经》中判断《阜诗》的语言符合楚人的用语习惯。因此,《阜诗》应为《诗经》流传至楚地的独特版本。另外,上博简(一)中的《孔子诗论》也为儒学文化传入楚国、影响楚国提供了佐证。上博简(四)中的两首佚诗《交交鸣鷖》和《多薪》,经专家鉴定,均为《楚辞》的“诗经”体。上博简(四)还发表了一篇《采风曲目》,其中列出的诗歌篇目大约有数十种,我们可以从其诗的韵律上清晰窥见楚诗的冰山一角,其中有一篇《硕人》为已知的《诗经·衛风》中的篇目。上博简(八)还发表了《李颂》《兰赋》《有皇将起》和《鹠鷅》四篇楚赋作品,在写法、遣词、用韵、句式等方面与现存《楚辞》有较多相似之处,可视为《诗经》向《楚辞》过渡的文体。此外,郭店楚简中的《六德》《性自命出》《语丛》等篇中,均有诗论方面的内容。这些出土的文献都能证明儒家学说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传到了楚国,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楚国的文化。

楚文化离不开道家思想的熏陶。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出土的西汉楚简《老子》《太一生水》以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楚简《老子》帛书及《黄帝四经》皆能证明,在春秋时期,道家思想曾一度在楚国盛行。老子是陈国人,后陈国虽被楚国吞并,但在地域文化上仍属于中原文化的范畴,因此他的思想应当融合了两种文化,二者均在老子著作中得以体现。此外,庄子亦与楚国渊源颇深。楚人老莱子曾“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而楚人祖先鬻熊也被认为是道家一派的人。在思想上,屈原的思想中融合了儒、道两家的文化,如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崇法”倾向的治国方针、道家式“无道则隐”的隐世思想等。

巫文化是影响楚文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楚辞》是宗教文学的升华,其中的《九歌》《卜居》《招魂》《大招》都是具有“巫歌”性质的作品。《吕览·侈乐篇》有云“楚之衰也,作为巫音”,可见“巫音”在楚国的盛行。1973 年长沙子弹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湖南长沙郊外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仕女图,图中的龙凤纹、人物形象等,无不昭示着墓主对升天安逸、享天伦之乐的渴望。1972 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轪侯妻)墓的一张“T”字形旌幡,其内容亦是表达了祈祷灵魂升天的思想。

(二)楚族的起源

《离骚》开篇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高阳即五帝之一的颛顼,屈原与楚王属同一氏族,由此可知楚人出自中原华夏族。但在20世纪初,楚族起源问题却因“疑古派”的诞生而衍生出东来说、西来说与土著说三种新说。清华简(一)中的《楚居》一文记录了季连、鬻熊、熊绎三位楚族先祖的事迹,对楚人迁都的过程进行了详细记载,并对楚国开国史和楚人的源流进行了记录,是关于楚族迁徙的重要文献。

(三)屈原的作品考辨

1.《离骚》

自许笃仁提出“淮南王刘安著《离骚》”后,此说一时甚嚣尘上。1977 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 号汉墓出土了一批汉代《离骚》残简。汤炳正先生通过勘验出土器物铭文,断定此墓为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之墓,其墓主卒于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年)。这一重大发现表明《离骚》早在西汉初年就已流传开来,这个时间正好与王逸在《楚辞章句序》中提到的《楚辞》的成书时间相吻合。而夏侯灶卒于前165 年,此时的淮南王刘安仅14 岁。另外,根据王逸《楚辞章句》的记载,孝武帝让淮南王作《离骚传》,是武帝建元二年(前139 年)发生的事情,距夏侯灶卒年整整26 年。因此,淮南王当时所作《离骚经章句》指的应当是《离骚传》而非《离骚》。

2.《远游》

自清人吴汝纶与胡濬源始,就有《远游》非屈作的观点。持此观点的学者有郭沫若、刘永济、陆侃如等人。郭店简、上博简、长沙马王堆西汉墓葬出土的帛书中包含了《老子》及其佚书、《太乙生水》《周易》卷后佚书、《黄帝四经》等著名的道家著作。这些出土文献均可证明在屈原诞生之前,道家思想早已在楚地盛行。因此,《远游》多道家语是很正常的现象。此外,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帛画、陈家湾出土的《龙凤仙女图》等文物也能证明当时的求仙风气,而画中似仙的人物形象,足见楚地崇尚成仙的风气之盛。

3.《九歌》

学界对《九歌》的性质问题聚讼已久。1965 年,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了一批楚地竹简,1977 年又在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中发掘出另一批楚地竹简。其中江陵望山一号墓主人邵固为楚悼王曾孙,担任楚王侍者。天星观一号墓主人邸君番敕,位为上卿、上柱国之属。两座陵墓都在楚国的都城附近,两位墓主人的生平年代与屈原相近,身份也皆为楚国高官。因此,其中出土的祭祀简牍对《九歌》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出土的简牍中含有祭祀、卜算等内容,与《九歌》非常相似。两墓与《九歌》所祭祀的神灵虽有不同,但同属山川地祇之神。其中的祭祀内容可分三类:一是占卜仕途顺利与否,二为贞问凶吉与否,三为迁居。这与《离骚》《卜居》《惜诵》中的占卜类似。出土竹简向我们展示了楚人庞大的祭祀体系,《九歌》中的鬼神仅占其中的冰山一角。《九歌》作于楚怀王时期,与祭祀简牍相比,其中对求神赐福或免灾的目的只字未提。由此可知,《九歌》本身并非祭祀歌舞,而是一套由祭祀歌舞演变而成的宫廷乐舞。

(四)宋玉的作品考辨

20 世纪20 年代兴起的“屈原否定论”亦殃及了宋玉。当时,宋玉对其赋的著作权几乎被剥夺殆尽,只剩《九辩》一篇。1972 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西汉早期墓葬中有一批戰国时期的竹简,其中就包含了一篇《唐勒赋》残简,此赋在行文结构及语言风格上与宋玉的多篇赋作相似,为宋玉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照。唐勒与宋玉、景差齐名,是楚国继屈原之后的著名赋作家。此墓主人为西汉初年人,崇尚古风,其陪葬典籍皆为前人作品。《唐勒赋》的出土证明了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风格成熟的散体赋。将《唐勒赋》与宋玉各篇赋进行对比,可知《楚辞》中的两篇《九辩》《招魂》、《文选》中的五篇《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以及《古文苑》中的六篇《舞赋》《大言赋》《小言赋》《钓赋》《讽赋》《笛赋》均出自早已佚失的《宋玉集》中。其中《招魂》为屈原所作,《舞赋》为东汉傅毅之作,《笛赋》的作者尚存争议,其余十篇赋作均可确认为宋玉作品。

结语

出土文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楚文化资料,而且为《楚辞》的创作时地、思想内容、词句意义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老一辈的《楚辞》学家一直非常重视出土文献的研究,近年来,新生代的《楚辞》学者对此也是保持着高度关注并及时跟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每年申报的各级社科课题中,在许多硕博的论文中,在出版的学术成果中,我们看到的相关选题和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这是非常可喜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楚辞》研究方面,我们这一代《楚辞》学者,一定会以超越前人的成就为目标,不辜负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交上一份圆满的答卷。

作者:汤漳平,闽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闽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出版《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等十多种学术著作,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黄璐薇,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献。

编 辑:杜碧媛 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楚地宋玉简牍
让甘肃简牍“活”起来
成语名场面
骚体诗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小船儿的第一次离乡
人见人爱的“子”
乡愁
这是个什么字
简牍文献中秦及汉初奴婢制度的特征
世纪惊奇:“走马楼简牍”发现亲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