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蹄

2024-04-20王景琳徐匋

名作欣赏 2024年4期
关键词:千里马伯乐仁义

王景琳 徐匋

【题解】篇名取自本篇第一句“马,蹄可以履霜雪”的前二字。在文章中,“马”与“蹄”之间在词义上是分开的,谈的是“马”,先说的是马的“蹄”,然后说马的“毛”,再说马的其他性情。

文章开篇,庄子以伯乐治马、陶者治埴、匠人治木为例,说明“治天下”的统治者是如何利用种种法度规范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之威”,直接残害、扭曲了人原本纯真质朴的自然本性,深刻揭露批判了现实世界的荒谬与残酷。与此同时,庄子又以抒情流畅的笔触,创造出了一个“至德之世”,描绘出一幅人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图景。這个“至德之世”的构想,说明庄子在洞悉社会黑暗丑恶本质的同时,并没有失去对自然放任、纯朴天真的人性的憧憬与向往。

1

如果说,《骈拇》着重揭示了仁义如何束缚人的“性命之情”、一步步扭曲人的本性的话,那么,《马蹄》则重在暴露仁义戕害人“性命之情”过程的残酷与血腥。两篇文章相辅相成,极为深刻地揭示了仁义对人精神与肉体的残害。

本篇明着写的是马,说的是“马性”,但字字句句都实实在在地落在人性上。庄子先从马的自然属性说起。他说无论是吃草饮水还是尥蹶子撒欢儿,都是马的天性,都是马鲜活生命的自然展现。马不需要奢靡浮华的高台楼阁,只需要生命的任性,需要一个可以任其驰骋的广阔天地。然而,自从伯乐出现,凭着他一句轻飘飘的“我善治马”,马的世界便被烧灼而产生的血腥气笼罩了。庄子一连用了“烧”“剔”“刻”“雒”几个动词,一个比一个更触目惊心,其中哪一个不会让马撕心裂肺?笼头、马勒、绊马索、缰绳、成排的马厩,还有紧随其后的皮鞭竹筴,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刑场与囚房。在重罚与折磨的威逼下,马是被伯乐训练出来了,也能按照伯乐的意志整齐划一地操练,但代价是付出了大半马的生命。与此同时,那些被训练出来的马从此丧失了自己的天性。当人们赞赏伯乐“治马”的功绩,赞叹于经他调教的马的驯服,却不知道或者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伯乐在“治马”过程中对马的残害。而只有追求自然天性的庄子才注意到“千里马”光鲜故事背后所隐藏的黑暗与残酷。

韩愈曾感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感叹人世间不是没有千里马,缺乏的是像伯乐这样独具慧眼能够辨识千里马的“治马”者。然而,假如是你的话,你真的愿意落在伯乐手中,去遭受“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的折磨吗?就算你真的有“千里马”的资质,遇到了能够看出你潜力的“伯乐”,你又真的能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吗?“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的威胁压迫,是不是一定是走向成功之路必须要遭遇的必然?

伯乐治马是如此,陶匠治埴、木匠治木也是如此。马、埴、木,难道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扭曲自己的本性,被迫改变自己的天然本色?诚然,庄子的这层层铺垫,大力渲染,目的当然不是为马、为埴、为木鸣不平,这一段的高潮,也是其中的点睛之笔在于最后一句:“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庄子的批判锋芒直指“治天下者”,他们才是迫害、摧残人性的罪魁祸首!

在没有读《马蹄》之前,人们往往对伯乐心怀敬意。特别是那些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抱怨没有慧眼识千里马的伯乐发现自己的人,很可能仍在千方百计地寻找着伯乐。然而,当你读过《马蹄》的这一段,那位曾经让你崇敬、渴望相遇的伯乐是不是已经在你的心中大大打了一个折扣?你还是那么渴望在伯乐的调教下成为一匹千里马吗?你是不是觉得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人生?

2

本来,大地承载着人与万物,赋予了他们“常性”,万物包括人都按照各自的“常性”融洽和睦地相处共存。马,有皮毛御寒,有水草就可以生存,打滚撒欢,自由驰骋,这就是马的常性。而人的“常性”,就是“织而衣,耕而食”,“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人们对世界万物有着最纯朴、最直接的认识,没有是与非的区别,没有善与恶的区别,也没有君子与小人的区别。高兴时,与人耳鬓厮磨,生气时,也会拳脚相加。一觉醒来,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想游玩了,可以找个禽兽做伴;想瞧一眼鸟窝里的动静,就爬上树去看一下。人对物没有猜忌之心,物对人亦如是。

然而,自打圣人出现,这个世界就变了样。仁义扰乱了人原本自然纯朴的心境,也扰乱了人与万物生存的环境。在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时候,圣人又树立起所谓的道德规范,强迫人们改变自己的常性,去适应原本不属于人之常性的生活。就像伯乐治马、陶匠治陶、木匠治木一样,人之“常性”不是被治死、治伤、治残,就是被囚禁在仁义的牢笼中,被扭曲,被异化。圣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制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规矩”,就像套在马身上的缰绳、马衔一样,紧紧地捆缚着人原本自由自在的心灵。“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知识精英们又不停地在为圣人“背书”,使人淳朴天然的心境为仁义所扰乱,耳中所听、眼中所见再也不是大自然的本色。所谓的六律、五彩、珪璋、牺尊、黼黻,如此等等,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把人一步步引向奢靡贪腐,把天下引向天下大乱。大自然原本赋予万物包括人类的种种资源被控制在了少数人手中,“织者”不得衣,“耕者”食不果腹。从此,以往“一而不党,命曰天放”的纯朴世界只留存在了遥远而模糊的传说之中。庄子认为,这样“毁道德以为仁义”的现实世界的出现,实在是“圣人之过。”

原来,我们一向以为可以规范人们行为的仁义道德,其实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秩序、和平与繁荣,相反,却激发起了人类的贪婪、残暴与迷惑,以至把人类引向了万劫不复、无法自拔、走向毁灭的道路。这究竟是不是仅仅是庄子的危言耸听?

3

马的天性原本就是饿了吃,渴了喝,高兴时相互摩肩接踵,发怒时则尽情发泄,可是经过“善治马”的伯乐的调教,却激起了马的强烈反抗,马在重压下试图甩脱加在身上的重负,毁坏身上的枷锁。在庄子看来,圣人的做法,恰恰是伯乐治马术在人世间的翻版!只不过,马毁坏的仅仅是身上的缰绳笼头,或许还有车辆,人的破坏力却远甚于马,人在摆脱对自己“常性”的扭曲、摧残的过程中,毁坏的不但是人的天性、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是整个现实世界!

前文中庄子已经勾勒出了一个一如藐姑射之山的理想盛世“至德之世”,与现实世界形成了鲜明对照,这足以证明庄子并没有放弃这个世界,所以在本篇的结尾处,庄子再次把笔触落到“赫胥氏之时”上,再次表示了对那个圣人尚未出现的时代的怀念。尽管过去的时代只是一个传说,真实的情况或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但与残酷黑暗的现实相比,却仍是令人憧憬与向往的:“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一派天然本色。生活在高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很可能你会觉得很难理解庄子为什么要怀念这样一个单纯质朴简单的世界。其实,道理很简单。那时的人们是那么天真,就像不懂事的兒童一样,碰到嬉戏好玩的事儿,尽管嘴里还含着没咽下的食物,也会兴高采烈地与伙伴一起去游玩。他们又是那么容易满足,吃饱之后,就拍打着肚皮悠然地在道上漫步了。假如我们所有人都依然是这样的单纯天真、幼稚烂漫,世上就一定不会再有血腥的战争,不再有充满铜臭的贪婪,也不会再有你争我夺的尔虞我诈了,这该是多么美好且令人向往的一幅图景!

然而,是圣人把这一切都葬送了,不光扭曲了人的天性,扼杀了人最珍贵的生命,而且让一切都走向了反面:“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跂踶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多少人在圣人的诱导启发下,追名逐利,内心丑恶龌龊,为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从此这个世界再没有了昔日的和睦太平。

在散文史上,《骈拇》与《马蹄》也是值得一提的名作。在这两篇文章之前,先秦文章大多属于语录体精品,段落与段落之间,文意的跳跃幅度很大,前后段缺乏文脉之间的衔接与过度,这两篇文章却是一意贯通,段落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具有散文诗般的魅力。这两篇文章,可以说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政治议论文了。

作 者: 王景琳,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现为加拿大政府外语学院汉语言文化教师。

徐匋,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同年留校任教,现任教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外语系。

王景琳、徐匋二人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研究,出版过《鬼神的魔力:汉民族的鬼神信仰》《中国鬼神文化溯源》《庄子散文选》《庄子文学及其思想研究》《庄子的世界》等著作,其中《庄子的世界》被评为2019年度“中国好书”。

编 辑:得一 312176326@qq.com

猜你喜欢

千里马伯乐仁义
WILD RIDE TO XANADU
三轴搅拌桩在仁义排涝站基础处理中的应用
千里马无须伯乐证明
伯乐之子按图索骥
仁义不过是“客栈”?
仁义不过是“客栈”?
伯乐传道
爱跳的“千里马”
论孟子“居仁由义”的壮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