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的困境与创新路径研究
2024-04-18富丽明
摘要: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面临一系列困境包括:在内容上存在脱钩问题,缺乏对时事热点的聚焦及其思政意蘊的深度阐释;在方法上存在脱节问题,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缺乏方法创新;在实践上存在脱链问题,课上课下未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困境的背后存在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缺乏学理支撑、缺乏方法创新、缺乏实践提效等一系列原因。主要表现在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停留在史实罗列层面,欠缺运用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透视党史发展规律,导致大学生容易被新媒体上的一些不实信息蒙蔽;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欠缺运用新媒体思维与学生的对话,不能有效运用视听手段丰富教学,难以对大学生形成吸引力;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缺乏实践转化措施,导致大学生难以在课下对课上知识加深理解。文章指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的路径创新要实现内容共振、方法共进与实践共鸣。内容共振的关键是既要系统整合党史内容,又要时刻将学生作为关注的焦点;方法共进的核心,一是要推进课堂的教法改革,即选用典型故事,要把讲故事与讲道理有机融为一体,二是要推进课下的教法改革,运用新媒体思维强化数字和艺术表达;实践共鸣的重点包括开展云社团活动,构建虚拟实践基地,打造党史教育的数字化校园文化环境。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课;党史教育;困境;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5-0036-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1DB343
高校思政课中的党史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党史的主题主线,正确评价党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党史教育可以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有助于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厚植家国情怀。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存在现实困境,揭示困境背后的根源,辨析融入的难点,构建创新性融入机制,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的实效性。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的困境
(一)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的内容脱钩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的内容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其一,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无法有效聚焦时代问题。相对于新闻在新媒体上的快速传播,当前高校思政课中的党史教育存在“重古轻今”的问题[1],时事热点在党史教育中所占比例较少。其二,党史教育仅止步于史实的陈列,缺乏对思政意蕴的权威解读,大学生可能被网络上一些不实信息所蒙蔽。其三,缺乏协同攻关。高校各门思政课中虽然都有部分党史教育内容,但存在简单重复之处,并未以党史资源为纽带彰显各门思政课的着力点,影响了党史教育的协同效果。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党史教育的方法脱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的方法难以应对多元文化的传播冲击。其一,教学方法单一,难以适应新媒体的日新月异。随着信息的急剧增加,可视化的呈现与交互成为新媒体平台吸引受众的撒手锏[2]。西方国家凭借全球文化垄断权,在网络上通过动漫、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等推进文化意识渗透[3],导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文化多元化冲击下,高校思政课中党史的灌输性教育难以吸引大学生,无法实现知识传输与政治教育的叠加效应。其二,教学方法上缺乏统筹规划。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尽管有网络教学等参与,但囿于载体有限、思维固化等,往往流于形式,未形成有机统一的育人方法体系,难以实现育人功能最优化。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党史教育的实践脱链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的边界难以应对多元价值观的传播挑战。其一,党史教育的课上课下未形成联动机制。新媒体平台上西方消极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等思想容易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容易受其影响丧失奋斗的决心。当前,高校思政课的党史教育往往以知识传授作为教学要求,缺乏实践教学机制,缺乏将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转化的实践平台。其二,党史教育更多采用显性教育手段,缺乏隐性教育的浸润,不能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难以形成可持续性的育人效果。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的困境溯因
新媒体时代映射出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存在的困境,面临困境的原因在于党史教育在内容、方法与实践上存在短板。补齐短板既需要借助新媒体思维,也需要克服新媒体传播的局限。
(一)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缺乏学理支撑
思政课教学中重史料轻学理阐释、重历史轻逻辑,导致党史教育与思政教学“两张皮”问题。相较于新媒体传播的扁平化、碎片化、具象化的特点[4],在高校思政课中讲授党史,要突出立体化、系统化、深入化的差异性,就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阐释党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二)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缺乏方法创新
当前,教学中存在内容与形式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调[5]等问题。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进一步创新,借助新媒体思维,学会与受众对话[6]。实际上,新媒体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受众已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而是自带麦克风,参与传播过程发表自己的主张。所以,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应切实改变长期以来灌输式单向传播思维和传播模式[7],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表达权。
(三)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缺乏实践提效
一些高校思政课中的党史教育并未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把党史知识束之高阁,既缺乏在实践中获取认识的载体,也缺乏以认识指导实践的平台。高校思政课要充分运用党史资源,实现课上课下的全过程覆盖、显性与隐性教育的全方位渗透,应在党史教育、学生的生活场域、校园的文化环境之间建立联动机制。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中的党史教育要实现内容共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党史理论中发现规律、提取经验、总结教训,引导学生思考黨史背后的理论框架;实现方法共进,要与时俱进地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实现实践共鸣,要开拓教育教学的新思路,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一)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的内容共振
1.系统整合党史内容。教学要从党史发展规律出发,全面客观地解读党史,注重党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8]。党史教育的内容知识量大、涵盖面广,这就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与问题意识。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调动最适宜的资源。整合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的内容,可以围绕典型事件、人物等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阐释,突出每门思政课的育人特色,形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叠加效应。
2.始终将学生作为关注的焦点,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党史。以党史中的关键节点等设置专题,引导学生调查研究、搜集资料、深入讨论、推理思考、总结升华。引导学生客观辨析在新媒体上的国内外时事热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看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局部的变化中把握全局,从眼前局势看到长远趋势。
(二)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的方法共进
随着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运用新媒体手段拓宽党史教育视野,提升党史教育质量,提高党史知识的普及程度。要用年轻人喜欢听的、听得懂的方式开展教学,进而由他们开枝散叶,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1.课堂的教法改革。高校思政课要讲活党的故事,采用研讨式、案例式、启发式、情景再现式等教学方法。选用那些典型的、深刻的,能与教材重难点相结合的故事,避免党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两张皮”。不仅要教师讲,还要学生讲,打造演讲课堂,在搜集资料、撰写稿件、现场演讲等方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其对党史的认知。
2.课外的教法改革。首先,强化数字教学,打造党史教育的数据资源库。除了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外,还要利用网络推文、论坛议题等方式,将党史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发挥引领作用[9]。其次,强化艺术教学[10],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数字库。通过在大学生中征集相关的微电影、诗歌、摄影作品等[11],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随时调度。
(三)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的实践共鸣
党史的情景再现是增强党史教学的现场感、真实感的必要途径。党史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从书本学,还要向实践学。
1.以党史教育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党史教育不仅要讲党的一般过去式,更要讲党的现在进行时。党史教育离不开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现实是党史教育最鲜活的素材,以亲历的历史说服学生,更能起到培根育魂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组建大学生党史宣讲团、开展党史知识竞赛等,强化实践教育效果。学生在学习、宣讲过程中,以党史教育为纽带将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上微课堂连接在一起[12],拓展实践育人的时空边界。
2.开展实践基地研学。在革命纪念地、博物馆、党史馆等开展实践活动。现场教学中不能停留在被动听现场讲解的层面,还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通过现场讲解员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13],深化对党史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在讲解员解读、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从党史教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高校思政课还可以构建虚拟党史实践基地,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遍览各地党史教育资源。虚拟党史实践基地还能提供直观、形象的声画体验,让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沉浸式学习[14],自主探索、涤荡心灵。
3.打造党史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校园里设计主题长廊或宣传展板,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故事等,构建鲜活的教育场域[15]。主题展板要“动起来”,通过展板上的二维码就能进入微视频,打造3D立体化的视听盛宴;主题展板还要“活起来”,在展板上设置一些学生的心得小贴士,学生可以写下自己的随感。通过操场上、走廊中、食堂里的校园文化熏陶,让学生受到党的精神洗礼,这些精神汇聚在一起,内化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一往无前的磅礴伟力。
四、结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在内容、方法、边界上遭遇挑战,也迎来机遇。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应借助新媒体思维,时刻以大学生为主体;运用新媒体手段,增强教学吸引力;拓展实践时空,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同时,高校思政课中的党史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明辨新媒体信息,帮助其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 蔡文成.坚持把唯物史观贯穿高校党史教育教学全过程[J].教学与研究,2022(10):97-105.
[2] 潘文年,李佳佳.出版社在“一带一路”中的桥梁作用及其实现路径[J].出版广角,2023(19):49-53.
[3] 张亚军.“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及应对措施[J].新闻战线,2015(8):14-15.
[4] 卢旭东,肖铁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四对关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8(3):84-87.
[5] 孟冬冬.“大思政课”视域中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10):89-96.
[6] 李大伟.新媒体思维向度的高校宣传思想教育创新研究[J].江苏高教,2018(5):39-41.
[7] 李留义,王卫国.试论新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话语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2):35-37.
[8] 陈锡喜,吕列霞.习近平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1(5):42-49.
[9] 胡风霞,盛邦跃.提升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的四重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0):38-40.
[10] 赵嘉君,王占仁.以党史教育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23(11):263-269.
[11] 刘雪薇,孙国友,杨丽丽.党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指向[J].理论导刊,2022(10):124-129.
[12] 侯勇,邹小娟.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四维探赜[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6):101-112.
[13] 陈晓风.党史观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4):113-119.
[14] 张萌.沉浸式学习在学生党史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S1):115-116,131.
[15] 武小东.用好党史资源落实立德树人[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1):17-19.
作者简介 富丽明,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