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学生课堂获得感的教学改革探索

2024-04-18郭凌敏

高教学刊 2024年38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教学改革

摘  要:研究大学生课堂获得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推动传统的知识本位课堂转向素养本位课堂,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改革成效。大学生的课堂获得感以学生的需求和期待为起点,以需求满足和价值实现为终点,坚持以人为本。要提升大学生的课堂获得感,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兼顾学生的客观获得与主观感受,落实教学目标的情感维度,提升教学内容的价值关怀,构建体验型课堂,积极发挥学生在学业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课堂获得感;以人为本;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体验型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2-0140-04

Abstract: Studying the sense of gai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promote the shift from traditional knowledge-based classrooms to literacy based classroom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The sense of classroom gain for college students starts with their needs and expectations, ends with meeting their needs and realizing their values, and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 of putting people first.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classroom gain for college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respect their subjectivity in classroom teaching, balance their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eelings, implement the emotional dimension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enhance the value care of teaching content, build an experiential classroom, and actively play the main role of students in academic evaluation.

Keywords: sense of gain in the classroom;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teaching reform; students-centered principle; experiential classroom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提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概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明确了发展和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也解决了发展质量、改革成败的评价标准问题,是理解改革、展望未来的一个关键词。

在高校课堂教学领域,改革之路的探索从未停止: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课堂教学引入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为课堂教学拓宽了海量教学资源;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翻转课堂、项目制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各类教改新词层出不穷;但大多数课堂依然停留在知识传授的“表层课堂激趣”,少有走向思维引燃的“深层心灵激活”[2]。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感”的缺失。

课堂获得感是指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品格錘炼等实际获得而产生的、正向的主观心理感受和情感反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满意度,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热情和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吸收变为主动求取。提升大学生课堂获得感,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引,能有效推动课堂教学由传统的知识本位转向以育人为目的的素养本位转变,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改革成效。

本文基于教育发展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研究大学生课堂获得感的理论内涵、生成机制及提升路径,旨在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探寻可行方案,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的收获,让课堂教学的育人成效真正落到实处。

一  获得感的理论内涵

获得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个体基于客观获得而产生的正向的主观心理感受和情感反应,是客观获得与主观体验的有机统一[3]。

(一)  获得感本质上是一种主观感受与情感体验

获得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属于情感范畴。作为一种情感体验,获得感具有主观性,呈现出因人、因时而异的情况。同样的客观获得会在不同的主体间形成差异化的获得感,也会因同一主体在不同情境下而形成差异化的获得感。

(二)  获得感建立在“客观获得”基础之上,是客观获得与主观体验的有机统一

作为一种主观感受,获得感产生于实实在在的客观获得。没有客观获得,就一定没有获得感,但有了客观获得,也不一定必有获得感;决定客观获得何时能生成获得感及能生成多少获得感,关键在于客观获得与主观体验的统一方式和程度。

(三)  获得感是一个主动求取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获得感起源于“获得”,“获得”是一个主动取得的过程。作为获得感的主体,受一定主观动因的吸引,通常愿意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各种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这个主动求取的过程中,获得主体通过参与、拥有、受益和满足等一系列的“主动求取”,并在内心伴随形成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获得感由此生成。

二  大学生课堂获得感的研究意义

基于大学生课堂获得感的教学改革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满意度,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热情和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吸收变为主动求取,并不断锤炼品格、健全身心,成长为全面发展之人才。

(一)  课堂获得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习作为一项普遍存在的人类活动,指向一定目的、又受某种力量驱使,这一力量被称为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质量的关键,兴趣和信心是学习动力最重要、最核心的构成要素。课堂获得感的生成,有助于解放学生思想,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释放精神活力,在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因内心获得而感受意义,因感受意义而萌生力量,并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动力。

(二)  课堂获得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养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知识习得”到“素养养成”的过程,也是客观的“认知维度”与主观的“精神维度”有机结合的过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受求知欲、探索欲等主观动因的强烈驱使,透过知识的符号内容不断挖掘其内在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这个主动求取的过程中,层层领悟到知识的严谨、系统、关联和发展等诸多特性,伴随经历好奇、探索、收获和满足等一系列积极情感,从而将知识的内在机理和价值取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能力、素养、品格。

(三)  课堂获得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有获得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能正确认识到个人所肩负的学习使命和责任,时常保持对学习的高需求,并约束自己积极参与学习、获取实践经验,以产生更多的获得感。持续的课堂获得感能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支撑,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不怕困难、乐观豁达,积极朝着活力、整合、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三  大学生课堂获得感的生成机制

获得感属于意识范畴,其生成遵循一定的主观动因。在高校课堂教学中,这个主观动因就是学生的自身需求[4]。需求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没有需求,也就没有人的一切活动,需求构成了人类社会活动的依据和起点,也构建了人的主体存在本身。

大学生的课堂获得感以学生的需求和期待为起点,以需求满足和价值实现为终点,以被接纳和被认同为根基,以积极参与与体验为途径,遵照“需求与期待—接纳与认同—参与与体验—满足与实现”的生成路线。

(一)  明确需求和期待,为大学生课堂获得感的生成奠定基础

每一个走进课堂的学生,都是怀着某种需求和期待的,这决定学生在课堂中能否主动积极地去“获得”的决心与能动性。高校的课堂教学要充分把握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需求和期待,据此设计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考核;在充分理解学生的需求与期待的基础之上,打造相互支持和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并以良好的沟通机制引领甚至超越学生的需求和期待,帮助学生建立对高校课堂科学、合理的认知,促进课堂获得感的生成。

(二)  积极接纳与认同,为大学生课堂获得感的生成培植土壤

获得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只有在个体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感知状态下才能形成。实践证明,对个体的积极接纳与认同,能够让个体感受到归属、爱、尊重,推动个体由自我感知到自我觉醒力量的产生,从而活出人生的主动状态[5]。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接纳和认同,主要表现在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作为个体的差异性,对所有的学生及学生的所有问题都有包容和理解之心,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三)  鼓励参与与体验,为大学生课堂获得感的生成打通途径

体验,就是亲身经历,任何情感都是在亲身经历中产生的,离开了亲身经历就谈不上情绪和情感。获得感作为一种基于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同样遵循上述规律。课堂获得感不是老师授予的,而是学生通过亲历体验、切身感受而获得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主人翁精神,鼓励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去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在课堂中以切身体验来感知知识的价值意蕴和内在情感,是大学生课堂获得感生成的有效途径。

(四)  在满足与实现中促成发展,为持续获得形成动力源泉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获得与自身需求得到相互匹配与契合,形成主观上的情感认同和积极评价,产生获得感与满足感;这种获得感与满足感帮助学生在求知探索之路上对自我进行确证、肯定与升华,并不断产生新的更高需求和行为动力,开启新的探索之旅;在不断往复的、新的探索之旅中,学生能形成持久的获得感和源源不断的行为动力,其最终的价值导向就是帮助学生不断求取、不断获得,在积极进取的求知探索之路上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和充满智慧的人。

四  大學生课堂获得感的提升路径

大学生课堂获得感的提升过程,实质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主观需求进行关注与理解、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重视与发挥的过程,其生成机制和提升路径如图1所示。

(一)  兼顾学生的客观获得与主观感受,落实教学目标的情感维度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或方向,通常包含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维度,过程与方法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三维教学目标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推进,现实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非常重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等目标的实现,却容易忽视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要提升高校课堂获得感,就要兼顾学生的客观获得与主观感受,落实教学目标的情感维度。

落实教学目标的情感维度,要充分把握学生的情感需求,将情感体验植入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在有情感维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客观的认知学习,伴随经历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如喜怒哀乐、好奇、怀疑、敬佩、欣慰和惊讶等,达到客观知识获得与主观情感体验相统一,在认知发展和情绪发展的相互作用中共同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落实教学目标的情感维度,不是要将每堂课都贴上情感标签,而是在课程的总体设计里有情感目标,在教师的育人理念中有情感共鸣;老师要用心施教,以情育情,真正地做到尊重、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二)  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期待,提升教学内容的价值关怀

大多数高校课堂教学都是以知识为中心,教学目标指向对知识掌握的种种要求,教学活动指向对知识的传授、讲解、记忆与理解过程等等。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难以兼顾到学生的情感诉求,也无法进入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样的课堂学习过程是机械的、被动的、盲目的。

知识是具有道德意义和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以知识教育为载体,将蕴含于知识的道德意义和价值取向传输给学生,并转化为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素养”,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有所获得、有所感悟。要提升大学生的课堂获得感,就要兼顾学生的客观获得与主观感受,增加教学内容的价值关怀。

首先,要变固化的知识为动态的知识,赋予知识以生命。知识不仅仅体现为表面的符号内容,还有其内在的生命方式和价值取向,包括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及蕴含其中的道德与意义。在动态发展的知识探寻之旅中,学生能感受到知识的“内在营养”,体验到积极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反应,从而生成课堂获得感。

其次,要拉近学生与知识的时空距离,变书本中的知识为现实中的知识。当课堂教学在学生关心、理解的社会问题中展开相关讨论时,学生常常会乐此不疲,带动课堂走向高潮。教学内容生活化、时代化,并不断贴近学生,减少知识内容与学生认知在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感和错位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和力量,能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从而生成课堂获得感。

(三)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体验型课堂

体验,就是用“身体”亲自去实践;体验型课堂就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达到感知、理解、感悟和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型课堂不同于参与型课堂,参与型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型课堂既有身体的参与,还有思维的验证,是身心双重投入的过程[6]。体验型课堂有利于学生契合客观的知识获取与主观的情感体验,有助于课堂获得感的生成。

体验型课堂的构建,要强化实践导向。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导向,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通过观察、实验、调研、设计及策划等各类身心投入的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将感性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上升为理性思考,有效解决知识的内化与活化,促使课堂教学的“客观获得”转化为与自身心理预期相关联的“精神利益”[7],学生的课堂获得感也由此而生。

体验型课堂的构建,要强化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体验型課堂要以情境、问题、项目为载体或抓手,将教学内容以“登山式”的任务形式进行呈现和推进,引领学生去经历、去参与、去探究和去完成,在一个又一个问题或任务的解决与完成中,体会求知过程的严谨性、曲折性与趣味性,形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丰富体验,在各种丰富的课堂情感体验中生成获得感。

体验型课堂的构建,要突出学生“学”的中心地位。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体验型课堂则更强调“学”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体验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习成为课堂的中心,就要遵循“教是为了学”的规律,做到教基于学,教适应学,教发展学,让学习行为在课堂中真实地、鲜活地发生,让学生对学习保有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  发挥学生在学业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学业评价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评价学生,而在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诊断方案、明确方向并注入动力。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学业评价中,评价指标过于单一、评价目的过于功利性、评价结果缺乏有效反馈等现象较为普遍,学业评价除了给学生评奖评优提供了一个参照分数外,并未真正地发挥出对学生的诊断、引导、激励作用。

获得感作为一种情感,常常产生于人们在客观获得时的纵向比较或横向比较,这个比较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评价的过程[8]。要提升大学生的课堂获得感,就要在学业评价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感知评价,参与并反思评价。

首先,要赋予学生评价权。积极引导学生以自评、互评或合作评价的方式参与学业评价,激发学生对学习过程、方法选择与掌握情况的深度反思,检查自己通过努力是否实现了目标;鼓励学生多与他人进行评价交流,为学生提供发现、研究、探索问题的机会,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责任意识[9],从而提升课堂获得感。

其次,强化纵向比较,淡化横向比较。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都有不同,教育的目标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向同样的方向发展,而是要尊重个体差异、有个性地发展。过度的横向比较,会让学生忽略个体间的差异性,盲目关注评价结果。引导学生多从自身出发,面向自己的过去与未来多做纵向比较,有利于学生从学习评价中有所感、有所获。

最后,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评价结果必须得到及时而有效的反馈。在反馈中多用激励性语言肯定学生、引燃学生心中的学习期望[10],并给予指导性意见。有效的评价结果反馈能帮助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评价,促使学生积极地反思学习过程,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提升学生的课堂获得感。

五  结束语

教育发展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这种要求和挑战不是零星的局部改变与调整,而是要在整个育人方式和培养人才体系上进行创新和改革。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更应该要革新思路,创新方法,探寻把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机制和原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

基于大学生课堂获得感的教学改革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兼顾学生的客观认知所获和主观体验所感,倡导以人为本[11],关注学生的主观需求,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教学目标的情感维度,提升教学内容的价值关怀,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体验型课堂,积极发挥学生在学业评价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打造有获得感的课堂教学范式,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热情和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吸收变为主动求取,积极探寻将课堂知识转换为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之机理,以达到教育立德树人之核心目标,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探寻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正,金丽馥.获得感研究述评与展望[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5):91-101.

[2] 刘正天.高校课堂教学革命:实际、实质与实现[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7):58-69.

[3] 李菊英,颜州.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生成要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85-89.

[4] 程仕波,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J].思想教育研究,2017(7):22-26.

[5] 曹现强.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18-26.

[6] 张学亮.论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逻辑生成[J].思想理论教育,2017(7):66-69.

[7] 刘燕,高艳,孙冬梅,等.大学生学习动力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7):69-72.

[8] 王道勇.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获得感问题[J].教育与教学,2017(4):46-49.

[9] 周海涛,张墨涵,罗炜.我国民办高校学生获得感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9):56-59.

[10] 黄冬霞,吴满意.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构成和形成机理[J].思想教育研究,2017(6):28-32.

[11] 任龙生,黄秋风,王燕群.“获得感”研究现状及理论意涵探析[J].西部学刊,2023(3):5-8.

基金项目:202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一流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与路径研究”(HNJG-2021-1290);2021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湖南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21C1146)

作者简介:郭凌敏(1981-),女,汉族,湖南衡阳人,工商管理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教学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