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几点尝试

2024-04-17郑文玉

新教师 2024年2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实践性思维能力

郑文玉

【摘 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要基于课堂,基于生活,反复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思维能力 民族精神 实践性

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基于阅读,提升思维能力

1.引导质疑,激活思维。引导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会让学生更有目的地走进文本,从而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达成阅读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多引导学生质疑,激活学生思维。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教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读题质疑,激发阅读欲望。“读了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问题一抛出,学生各抒己见。有的问:“五粒豆都长什么样?”有的问:“五粒豆会在豆荚里做什么?”笔者小结后继续引导质疑:“这五粒豆经历了什么?最后怎么样了?”这些问题再次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欲望。

第二,默读课文,学会批注。本文是一篇童话,五粒豆的经历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笔者请学生默读课文,并且要边读边思考。如果发现什么问题,就在旁边打个问号。于是,学生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第二粒豆为什么要飞到太阳里去?这五粒豆谁走得最远,为什么……

第三,梳理问题,明确问题指向。笔者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提问用词,如“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然后根据学生阅读时所作批注的位置,引导学生明白问题指向,如是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提问的,还是针对全文提问的。

第四,合作学习,整理问题。出示各小组的问题清单,学生根据提问题的方法,归类自己的问题指向,学会从多角度提问题,帮助自己进一步走进文本。

2.想象入手,入文入境。想象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透过一个个文字,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可以再现文本、丰富文本、理解文本,更容易与文本产生共鸣。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草原》一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在教学“草原风光图”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文字的描述,加入想象,感受草原的风光。如在教学“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一句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初读句子,抓住“绿毯”和“白色的大花”,明确作者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大花,生动形象。再读句子,赏析画面美。笔者先引导学生明确毯子给人的感觉是温暖、舒适,白色的大花像画上去的一样。再引导学生闭眼想象,那无边的草原像个“绿毯”,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清新自然而又温暖舒适,让学生闭眼想象自己躺在这样的“绿毯”上。基于想象,学生的朗读更加有声有色。

3.文本对话,读中悟情。读是学生与作者对话的一种方式,是深入文本的有效手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理解与感悟的前提就是读,学生对文本读得越多,思考得越深,感悟也就越丰富。

以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为例。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毁灭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仇恨,激发人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毁灭”这一部分时,笔者是这样指导朗读的。首先,朗读回顾辉煌。本节课新授前,先引导学生读“辉煌景观”这一部分,让学生再次体会民族自豪感。然后,默读了解毁灭。笔者引导学生圈出关键词“掠”“搬”“毁”“烧”,了解这一座皇家园林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毁灭的,并多读几遍关键词,理解关键词,体会关键词。接着,引读感受愤怒。继续抓住关键词“掠”“搬”“毁”“烧”所在的句子引读。能拿得动的东西就掠走,这个“掠”字,活化了侵略者的嘴脸,这是一可恨;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运,这是二可恨;女生读第五自然段。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这是三可恨;男生读第五自然段。最可恨的是他们放火烧掉罪证;全班齐读第五自然段。看着昔日的辉煌景观就这样化为灰烬,我们怎么不痛惜,怎么不愤怒呢?全班再齐读第五自然段。此时,琅琅的读书声就是情绪的最好诠释。学生通过默读、自读、合作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基于语言,传承革命精神

《课程标准》指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有责任传承革命精神。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笔者紧扣“壮”字,激发学生对五壮士的崇敬之情。

1.壮志。在“走哪条路呢?……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语段中,“斩钉截铁”一词,让我们感受到战士们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宁可选择牺牲自己的壮志之美,这怎不令人敬佩呢?教学时,应抓住这样的一些关键词,引导学生感受藏在这些文字背后的情感。

2.壮举。在“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语段中,笔者抓住“抢”“夺”“插”“举”等一些动作词,引導学生感受战士们与敌人作战时勇敢拼搏的壮举。此时,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仇恨是什么?借机进行课外资料补充,激起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之情,进而更能理解五壮士的壮举。

3.壮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口号也是当时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因此“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教学时,笔者用中国人民所受的屈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这口号,读出五位壮士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之心,读出五位壮士对取得胜利的决心,读出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心声,读出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气势。

本文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仅让学生学会了通过品词析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还通过背景资料的拓展,激起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增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三、探究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给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

写字教学、经典诵读、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感恩教育是我校的特色教育,开展这些校本课程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从对古代名人书法作品的欣赏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结合校训,告诉学生“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的道理。经典诵读让中国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到学生的心田里。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感恩德育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帮父母端茶倒水、洗衣做饭;打扫小区卫生;参与公益活动,给山区孩子捐赠衣物……每逢周一的班会课分享,在展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今后,笔者还将继续深入探索与思考,让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新城学校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实践性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论“尚中贵和”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