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银龄何以精准开发

2024-04-17柯燕陈怡淳

人力资源 2024年1期
关键词:银龄老龄化人力资源

柯燕 陈怡淳

乡村振兴是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的全方面振兴,其重中之重是人才层面的振兴,而农村银龄人力资源开发是人才层面振兴的关键举措。“七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乡村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乡村总人口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城镇总人口比重高出7.99个、6.61个百分点,农村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当前,乡村振兴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在这样的双重战略背景下,银龄人力资源开发成为一个需要特别关注和加紧应对的问题。一方面,农村地区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亟须开发银龄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如何充分发挥这部分人群的人力资源价值,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农村银龄人力资源开发的对象是有农村户籍、年龄在60岁及以上、劳动能力尚在的群体。政府、社区等一般以老年教育、再就业培训、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调动该群体的劳动积极性,挖掘其人力资本价值,积极应对老龄化和乡村振兴发展。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银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我国低龄老龄化特征显著,预计到2050年,60—69岁低龄老年人口规模将从1.5亿人增至2.1亿人,这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

开发银龄人力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银龄人力资源开发既可盘活闲置的人力资源,又可助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然而,当前农村银龄人力资源开发面临诸多困境,包括缺乏政策保障、人员专业技能水平较低、受传统养老观念制约等。在开发途径上,现有文献更关注社会参与与老年教育培训等;在相关政策发展方面,我国经历了从保障银龄群体养老,到延迟银龄群体退休年龄、实行弹性退休,再到鼓励促进银龄群体再就业的过程。2022年,中国老年人才网的成功上线是银龄人力资源库信息化的里程碑。规模巨大的农村老年人口中蕴含着丰富的银龄人力资源,对其进行价值挖掘,可有效发挥“长寿红利”,缓解人口老龄化下的社会压力。

目前,学界更为关注银龄人力资源宏观层面的开发困境、开发途径、政策落实和老龄化战略,但较少结合乡村振兴的背景进行探讨,基于微观数据进行分析的研究更是鲜见。因此,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和在农村调查中收集的数据,对有关地区的农村银龄人力资源开发困境及其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农村银龄人力资源开发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以期为实现积极老龄化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调查数据源于2023年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课题组在湖北省、广东省和四川省农村地区进行的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调查。调查的对象为60岁及以上居住在农村并有农村户籍的老年人。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和便利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由受过培训的访员对调查地的农村老年人进行一对一的面访,然后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填写问卷。课题组完成问卷填写262份,有效问卷240份,有效率91.6%。

农村银龄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有关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提升经济效率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知识要素的增长,这对经济增长大有裨益。教育和培训不仅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而且是提高银龄人力资源个体劳动生产率和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银龄人力资源开发具体可通过组织开展各类专业技能培训、职业素质提升课程等,帮助老年劳动人员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银龄人力资源的整体职业素质,帮助其重新投入劳动。

●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是美国学者罗伯特·哈维格斯特提出的与老年社会活动相关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老年是中年的延续,是个体生命周期的必经阶段,老年群体依旧拥有劳动的能力与权利,组织其有秩序地参与社会生产劳动,可提高老年人的生命活力。此外,该理论还表明,相对于社会活动参与度较低的老年群体,社会活动参与度较高的老年人更容易适应社会发展,以及获得幸福感。现阶段,社会不仅应鼓励老年人参与其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而且应大力为其融入社会创造条件。银龄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包括为老年群体提供社会生产的岗位与社会活动的场所,而且涵盖为老年群体举办文化、艺术、健康等方面的课程和活动,在实现老有所为的同时,更能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农村银龄人力资源开发的困境

●农村知识型银龄人力资源短缺

伴随社会的进步,劳动力市场对具有足够知识技能储备的高素质银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逐漸形成该类型人力资源的缺口。而知识和技能短缺是影响农村银龄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与其他群体相比,农村老年人整体文化程度较低。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农村老年人中,小学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比高达71.3%,初中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仅为28.7%。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老年人来讲,因缺乏现代化的知识和技术,该群体仅能从事简单重复的劳务工作,难以适应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也无法良好满足市场需求。

●受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制约

传统的养老观念是制约农村银龄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之一。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在养老意愿方面,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希望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式养老,占比高达61.7%(参见表1)。受传统孝道观念影响,一些人认为让家里老人外出工作是子女不孝顺的体现,他们认为老年人就应该在家中被赡养,最适合老年人的活动场所是公园。在这一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农村老年人也较少关注自身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角色功能,他们更愿意选择与家人居住在一起,承担隔代照顾的家庭责任。

●存在年龄歧视

猜你喜欢

银龄老龄化人力资源
柯桥街道老年学校打造有“温度”的银龄家园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银龄讲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新追求
社区银龄餐馆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浓情系银龄 孝行暖天下”广东省启动老年人意外险捐赠活动200家社会组织倡仪参与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