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全媒体视域下传媒人才培养路径
2024-04-17孙仁斌
孙仁斌
隨着网络通信、人工智能技术、传播媒介等的快速发展,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在全媒体时代,传媒人才的定义被重构,传媒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更多元、多维度的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全媒体时代传播环境的变化、不同媒体机构及传播主体对传媒人才需求等要素,探究全媒体时代传媒人才培养的路径。
全媒体时代传播格局的新变化
●传播样态多元化、平台化
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信息传播的样态日趋多样化,在面向受众的媒介中,既有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传统媒体机构、媒介样态,也有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各类网络信息平台和大量的智能终端APP。这些多元化的媒介样态和平台化的信息聚合单元与传统的传媒机构并存,共同承担着新闻和各类信息传播的功能,一定程度上,传播媒介的新闻属性和商业属性交织,带来传媒生态的重构和变革。
●传播信息海量化、碎片化
和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单向度传播不同,全媒体时代,传播信息海量化,可以高度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娱乐信息、商业信息等各类信息资源的需求,同时,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海量信息的碎片化传播日益成为当下传播格局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算法的“加持”下,信息传播的目标受众群体呈现出“广覆盖”和“具象化”相结合的“T”型传播结构。即大数据通过广撒网式的信息推送和根据受众在不同信息中的驻留时长、点击、评论次数等细微差异精准识别受众的信息关注焦点,进而实现具象化传播。
●传播主体泛在化、分散化
如前所述,全媒体时代传播样态的多元化、平台化使得传统的传播格局面临重构。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像机的“全民记者”时代已经到来,很多爆炸性的突发新闻、引人关注的娱乐话题类资讯的第一发布者往往不是媒体记者和传统的媒体机构,而是普通群众或现场的目击者,通过简单的一句话“新闻”或一则数十秒的短视频或一张照片就可以完成在互联网上的几何级传播,引发“信息海啸”,产生轰动效应。
●传播时效即时化、现场化
全媒体时代,传播的时效大大增强,依托便捷的互联网技术和普及化的信息接收终端,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即时讯息,各类“直播”已经十分常见。这种即时传播的特性极大提高了信息传播、讯息发布的时效性,为受众带来更加快速、广泛的海量信息,同时,也对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机构的新闻信息传播机制和发布机制带来严重冲击和考验。在这一传播变革中,对信息传播者即出镜的记者、主持人、网络主播等的个人能力素质及背后的运维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媒体时代对传媒人才的新需求
●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传统的传媒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新闻机构、文化机构、广告机构等单位培养单一型人才方面,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术业有专攻”,虽然在课程设置上会有相关专业课程安排,但更多的是强调本专业课程的深度和系统性。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专业的学生,既要能从事新闻采编,也要掌握文案写作,还需要懂得短视频策划、拍摄、剪辑,甚至是市场推广。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同样需要精通文案、策划、编导等基础的传媒操作。
●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从扁平化向多层级转变
传统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下,全国各高校学科设置、培养模式、实训方式等高度雷同,这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于崭露头角;另外,扁平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也造成人才资源的错配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从新闻和传播实操层面来看,一些传媒操作对学历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如摄像、摄影、短视频剪辑、无人机操作等,更多地依靠实际操作经验。无论是从节约人力资源成本还是从拓宽各层级传媒人才培养渠道来看,根据传媒市场需求培养的高、中、低等多层级传媒人才成为必需。
●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从单向度向交互性转变
由于传播时效的即时化、现场化等新特点,传统的传媒人才大多集中在幕后的特性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短视频平台、传媒机构等将直播作为信息传播的一大亮点向受众推出,基于此,传统的单向度的新闻或信息采集、制作、传播模式受到极大冲击。传统的记者或主持人正逐步向直播记者、主播等身份过渡或转变,在受众日益注重信息反馈的情况下,在直播中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根据受众的关注点即时调整采编播重点成为越来越多的传媒机构、平台的实际考量,这也对传统的单一向度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考验。
●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从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
一方面,在传统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度同质化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难以适应市场和受众需要,日趋激烈的传媒市场呼唤更多个性化而非千人一面的传媒人才。另一方面,关注传媒科技手段、传播样态创新的传媒人才在当下的传媒市场竞争中也日益变得举足轻重,近年来,一些在传媒行业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机构、平台高薪聘请传媒、科技等领域的尖端人才组建博士后流动站、专家工作室等进行“传播+科技”的嫁接,正体现出这一人才需求趋势。
全媒体时代传媒人才培养路径
●从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下大气力进行改革,推动培养复合型传媒人才
在传统的传播格局和媒介生态下,现行的传媒人才培养方式为媒体机构、文化传媒机构等输送了大量人才,为新闻和文化传播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面对全媒体时代对传统传播格局的改变和媒介生态的重构,原有的传媒人才培养理念需要革新,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旧有模式也需要进行变革和调整,要立足传媒市场、传媒机构、平台等的现实需求,以更具有针对性、创新性和独特性的学科设置、课程设置、实训实操设置等,增强传媒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使传媒人才能够在新的传播变革中得心应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完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本科、硕士、博士等全流程、全链条传媒人才培养机制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按照性质来细分,可分为党媒(传统的党报党刊、电视台、市县融媒体中心等)、市场化媒体(各类以市场化为目标的都市报、财经类报纸期刊等)、行业性媒体、平台型媒体、社交媒体、自媒体等。从这些分类来看,不同的媒体机构和平台对传媒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甚至差距巨大。传统的主流媒体对传媒人才的政治素养、新闻素养、文化素养要求非常高,一些平台和自媒体则对传播技术、手段和设备操作有更多的追求,迫切需要根据传媒市场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设置并优化完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本科、硕士、博士等全流程、全链条传媒人才培养机制,让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实现传媒人才资源供求关系的最优化配置。
●完善在职培训课程设置,优化提升存量传媒人才技能
传媒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传媒科技、传媒生态迅速变革和发展的当下,国家的传媒政策、传播技术、传播手段、传播业态出现的新的变化和调整,需要传媒人才时时保持“业务更新”状态。这一方面为传媒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和考验,需要培训单位和机构等实时更新甚至领先一步敏锐把握政策、科技、业态的新变化,做好培训的准备、课程的设置等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传媒市场的实际需求也为传媒行业在职培训提供了新的商机,作为培训实施主体的高校等教育机构与媒体机构、平台等保持长期稳定的教育培训关系,既有助于理论结合实际,持续做好学科教育及课程设置等工作,也有助于培养出更加适应传媒市场主体需求的传媒人才。
●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以技术引领服务传媒人才队伍建设
全媒体时代,传媒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技术的更新应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新的传播格局,影响着传媒市场的走向。正因如此,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等机构需要在“传播+科技+人工智能”等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做出探索和研究,通过交叉学科、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持续催生新的传媒业态,使整个传媒行业、传媒市场保持强劲的发展动力,在实现传媒人才自身价值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传媒机构、平台等传播主体的价值增值与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 新华社辽宁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