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的工作?正确地工作!

2024-04-17张晶

人力资源 2024年1期
关键词:王生棋手职场

张晶

“10年定律”与“严肃研究”

《优秀到不能被忽视》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分布式算法专家、畅销书作家卡尔·纽波特的第4本著作,曾入围2012年度800—CEO—READ最佳商业图书奖。这本书想表达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正确地工作,胜过正确的工作。

为什么付出同样的时间,别人却比你更出色?卡尔·纽波特认为,是策略上的差异造成了普通员工与明星员工的差别——明星员工更专注于拓展自身的能力范围并获取即时的反馈。

为了让人们了解如何从不擅长做某事逐渐变得善于“正确地做事”,作者以对能力定义极其清晰且技艺极难精进的国际象棋为着眼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三名心理学家就开始合作,研究那些大师级棋手是不是拥有异于常人的记忆力。然而有趣的是,结果表明,虽然大师们在头脑中储存棋局的效率惊人,但是他们的记忆能力却相当一般。那么,普通棋手和大师级棋手到底差在哪里呢?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查尼斯带领研究小组对全世界400多名国际象棋棋手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调查,研究他们的训练习惯,旨在搞清楚为什么他们的棋艺比别人好。参与研究的所有棋手都填写了一份表格,详尽说明自己学棋的经历:从几岁开始下棋,每年、每月甚至每天接受哪些训练,参加过多少场比赛,赛前是不是有教练指导,指导到何种程度,等等。结果显示,要成为一名国际象棋大师,至少要花上10年时间。即使是天才费希尔,也要不折不扣地训练10年方能收获国际认可。这也印证了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的观点:所谓天才,只是比大多数人更早地开始积累罢了。

可能你对查尼斯的“10年定律”不熟悉,但提到它的另一个名字——一万小时法则,你一定耳熟能详。畅销书《异类》的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将其概括为:要在某项复杂任务上表现卓越,需要进行时长至少达到最低限度的关键练习。而所谓 “最低限度”的关键练习,研究者们确定了一个神奇数字:10000小时。

格拉德威尔认为,伟大的成就不在于天赋,而在于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大量地练习。比如,比尔·盖茨就读的高中,恰好是当时率先安装计算机的几所学校之一,还允许学生不受限制地使用计算机。这让他在他们那一代人里率先在计算机技术上积累到数千小时的练习时间。又比如莫扎特,他的父亲是个训练狂人,当莫扎特以“神童”身份在欧洲巡演时,他见缝插针地安排儿子的练习时间已是当时同龄音乐人的两倍多。

查尼斯不仅研究象棋大师们努力了多久,还研究他们做了怎样的努力。具体来说,他研究了一批下棋时间大致都在10000小时的棋手。他们当中,有人成了大师,而有人一直停滞在中级水平。这两组人的训练时间相同,那么,表现上的差异大概率取决于他们利用时间的方式。而查尼斯想探究的正是这些差异。

与此同时,国际象棋界围绕精进技艺的最佳策略展开了一场争论。一方认为,联赛参与是关键,因为联赛会让棋手在紧张的时间和各种干扰中得到训练;而另一方则强调“严肃研究”,即花大量时间看书以及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出缺点并改正。大多数人认为参与联赛是正确的,而研究結果推翻了这个观点——大师级棋手专门花在严肃研究上的时间是中级棋手的6倍。即在同样的10000小时练习时间里,大师们花在严肃研究上的时间约为5000小时,而中级棋手在这上面只花了约1000小时。

查尼斯总结道:在严肃研究中,材料是精心挑选或修改的,这使要解决的问题处于一个适中的难度水平上。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在联赛中,棋手碰到的对手可能是大师,也可能是新手。在这两种极端情况下,通过比赛取得棋艺上的进步可能性较小。此外,在严肃研究中,反馈是即时的:或者是从书上查找棋局的破解之道,或者是从专业的教练那里得到反馈。例如,挪威新秀芒努斯·卡尔森为了打磨他的棋风,每年支付巨额学费给天才棋手卡斯帕罗夫,让他指点一二。

“严肃研究”中,那些经过精挑细选且有一定难度的活动,既可以拓展练习者亟须改善的能力,又能够获得即时的反馈。而参与联赛虽然令人兴奋,但并不一定能帮棋手提高水平。对那些中级棋手而言,时长的堆积无法让他们于造诣上更进一步。

刻意练习与绩效天花板

20世纪90年代初期,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埃里克森创造了“刻意练习”一词,用于表述上文中的“严肃研究”,并将其定义为:一项通常由一位老师所设计、以有效改善某一个体某方面表现为唯一目的的活动。它要求练习者将自身能力拓展到舒适范围以外,然后不断接收反馈。

刻意练习在很多领域都是通往卓越的关键,包括国际象棋、医学、编程、物理学、体育、杂技、舞蹈、音乐等。那些在奥运会上表现亮眼的专业运动员,他们无一例外地从小就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系统地拓展自己的竞技能力范围。甚至写出《异类》《引爆点》等畅销书的格拉德威尔,他的写作技能也是经过刻意练习才得来的。他在《异类》一书中提到,在《华盛顿邮报》的编辑部里,他花了10年时间来打磨自己的写作技巧,之后才开始创作自己的成名作《引爆点》。

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天才、大师们向公众展示自己的杰出成就时,他们看起来举重若轻,轻松自然,以至于“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自然而然地将其归结为天赋异禀。然而,当科学家开始测量大师们的“超能力”时,却没有发现一般意义上的优势。除了职业篮球运动员的身高等极端个例,科学家们并没有找到多少天赋能力存在的证据。可以确定的是,只有刻意练习的终身积累,才能解释优秀者表现卓越的原因。

刻意练习有一个显著特点——看上去很不起眼。除了在国际象棋、音乐以及竞技体育等存在清晰竞争结构和训练体系的领域,很少有人会刻意参与训练,哪怕以类似的方式来发展个人技能。

王生是一位风险投资家,他用一张表格来追踪自己每天、每小时的活动。“在新的一周开始时,我会想好自己要花多少时间在各项活动上,然后进行追踪,看看结果离自己的目标有多远。”在这份表格上,他将自己的活动分为两类:固定的、每周必须完成的工作;可变、可控制的自主活动。

王生要用这两张表格让自己“有意地”开展工作。他严格限制专门花在不易变动的任务上的时间,每周控制在18小时以内,因为这些任务不能帮他提升技能。他一周的大部分时间——大约27小时,都放在重要的事情上,如融资、审查投资以及协助基金公司运作。每周结束时,他都会把这些数字打印出来,看看自己的目标实现得如何,然后以此作为下一周的参考。

王生的做法是在工作中运用刻意练习策略的绝佳范例——把时间花在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花在紧急的事情上。他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被提拔了3次,这个事实突出反映了刻意方法的有效性。

在王生身上可以看到他同样致力于刻意练习。在成为风险投资家的每个发展阶段,他都会把自己扔到一个超出自己当前能力范围的项目里,然后竭力使这个项目成功。另外,在职业生涯的所有阶段,他不仅一直在拓展自己的能力范围,而且还得到了直接反馈。主持研究项目的工作要做好接受同行评议的准备;在经营自己的创业项目时,这种反馈以“赚了多少钱”的形式呈现。如果经营不善,就逃脱不了破产的悲惨结局。

根据埃里克森的解释,“大多数一开始就活跃于专业领域的个体,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并提升自己的绩效,直到达到某种可以接受的水平。然而,在此之后,人们便无法预料技能何时才能进一步提升,而工作年限不足以预测一个人所能达成的绩效”。通俗点讲,一个职场小白,在刚入职的两三年当中会积极寻找路径升级技能;但当技能达到足以应付工作的水平以后,想要继续提升就变得更加困难。而且,技能并不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而自动增长。一个职场人假如只是努力工作,很快就会来到一个绩效“平台期”,之后能力会停滞不前。这正是只认联赛参与的国际象棋手以及大多数简单投入时间的知识工作者所遇到的情况——触到自己的“天花板”了。

上述研究成果意味着,在那些没有一套清晰训练体系的工作上,大多数人都被卡住了。这也意味着:假如你是一名知识工作者,所在的领域没有什么清晰的训练体系,那么如果你能搞清楚如何将刻意练习融入自己的工作,就有可能在个人价值上超越同行。因为你有可能是唯一专注于系统地取得进步的人。也就是说,刻意练习也许是快速让自己变得优秀的关键所在。

拓展能力范围,执着地寻求反馈

职场人想要在“快车道”上发展,必须对不断进步有着永无止境的渴求和执着。认真审视各行业杰出者的经历就会发现,他们探求自己热爱的事业的过程,正是以刻意练习为核心的。

当然,刻意练习是一个非常有技术含量的过程。卡尔·纽波特参考了刻意练习方面的诸多文献,并从一些“工匠”型职场人的经历中汲取经验教训,搭建出成功运用该策略的一系列步骤。

●步骤1:判断所处的“职场资本市场”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职场资本市场”。作者建议职场人在获取某一领域的职场资本时,先想象自己身处某个特定类型的职场资本市场。这样的市场分两种:一种是赢者通吃型,另一种是拍卖型。在赢者通吃型市场里,只有一种职场资本可以获取,并且有很多不同岗位的人在争夺这种资本。电视编剧这行就是一个赢者通吃型市场,因为最关键的是写出好剧本的能力,也就是说,唯一的资本类型就是剧本创作能力。

相比之下,拍卖型市场里就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职场资本,并且每个人都可以生成自己独有的“资本”。比如,对王生而言,其资本包括可再生能源市场的专业知识以及创业能力,但其他类型的相关技能也可能让他在这一领域谋得一份工作。

基于此,如果打算给自己制订一个刻意练习的策略,首要任务就是搞清楚自己是在哪种类型的职场资本市场里打拼。这个问题并不像说起来这么简单,而且很容易出错。

●步骤2:识别出自己的资本类型

一旦确认了所处的资本市场类型,接下来就必须识别出自己要去追求的具体资本类型。如果处于赢者通吃型市场,这里只有一种关键的资本类型,那么这一步也就无关紧要了;如果处于拍卖型市场里,个体将拥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有用的试探方法就是寻找“窗口”,即那些已经敞开的积累资本的机会。例如,在完成学业后,王生下一步做的就是和一所名校的教授合作进行后者的环境政策研究。这个决定帮助王生获取了一种关键的职场资本——对国际能源市场的细微理解。但是,同时还要注意,这个机会对王生敞开是因为他已经是该大学的学生,并且取得了相关学位。对他来说,进入这一新角色相对容易。相比之下,让该大学以外的人来负责如此重要的项目,可能性则要小很多。

●步骤3:定义“优秀”

确认了要培养的具体技能后,我们就可以按照刻意练习策略的相关研究成果来指导自己。首先,需要确定明确的目标。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没有概念,就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正如《财富》杂志编辑杰夫·科尔文所言:“(刻意练习)需要有一个好的目标。”

對于一位乐手来说,“优秀”可能意味着掌握一些新的、更复杂的技巧。对于电视编剧来说,“优秀”可能是他的剧本受到了别人的追捧。成功实现目标,须先明确目标。

●步骤4:“拉伸”与“摧毁”

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是令人愉悦的,但刻意练习的要求恰恰与之相反。刻意练习的“刻意”之处在于,首先要努力集中注意力和精力。而大多数人只是在按部就班地做一些不需要思考的动作。

就像埃里克森解释的那样,如果只是按照要求去做规定动作,能力只能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但要让自己足够优秀,就要通过刻意练习帮助自己度过 “平台期”,进入少有竞争者的天地。而难点在于,因刻意练习处于“令人愉悦”的对立面,所以很少有人能实现这一成就。

卡尔·纽波特用“拉伸”来描述刻意练习的感觉——当我们学习一种全新的方法或技能时,大脑和内心感觉到的不适极其接近身体上的紧张感,“就好像神经细胞本身正在进行重组,形成新的构造”。这种“拉伸”感,与应用已掌握的方法时的感觉截然不同;后者更令人愉悦。但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拉伸”是取得进步的前提条件。如果在刻意练习时没有感到不适,那么你可能正卡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

突破“舒适区”只是刻意练习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积极接受真诚的反馈。只有真诚甚至犀利的反馈,才能让我们知道该把注意力放在哪里,从而取得进步。

●步骤5:要有耐性

班卓琴演奏家史蒂夫·马丁在谈到自己的学习策略时说:“假如一直坚持,总有一天我弹了40年。任何人只要40年都坚持做一件事,就会相当擅长这件事。”篮球巨星科比是个对胜利抱有极度渴望的偏执狂。他独一无二的篮球技术,如背身单打、后仰跳投、干拔、暴扣等精湛技艺,每一项都离不开他的刻意练习。职场资本的获取需要时间。明星们在放射出耀眼光芒之前,都曾经历过令人气馁的艰难岁月,并忍受着平庸的技能水平。如果不以这种耐心和意志来拒绝路边的风景,前期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想象一下集训期间科比挥汗如雨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虽然令人伤感,但却真实反映了获取职场资本时的感受: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范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有一天自己变成了令人仰视的参天大树。

猜你喜欢

王生棋手职场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2019年下半年男子棋手等级分
抉择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理论设想有局限 探寻真相须实证——再与王生老师商酌
90后棋手走在路上
王生拜师
疯狂的职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