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单元主题命脉,登整体教学高台
2024-04-17余露
余露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触摸山川湖海”,训练要素包括“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这一主题下安排的《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描述景色时都融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教学准备充足,训练方向明确,单元整体意识浓厚,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相关教学要求中提出的“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高度投合。对这一特点鲜明又适于开展整体教学的单元,无论从增长学生核心素养,还是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角度看,都应精心安排,精密开展。
一、研读课文,确定课型
《草原》一文要求学生能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课后题提示学生联想自己生活中相似的经历,借以理解作者的深厚情感;《丁香结》由花的“结”想到心的“结”,由具体事物引发人生思考,课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作者的感悟;《古诗词三首》里的诗词,画面感都十分强烈,但对阅历欠缺的小学生,难以在品读中感受这样的特点,更需要教师从“诗中有画”的立足点出发,引导学生体会“江清月近人”“望湖楼下水如天”“明月别枝惊鹊”等画面,想象场景;《花之歌》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另外,本单元的语文园地版块,再次围绕本单元训练要素,以《草原》《丁香结》为例,提示学生在阅读时可以基于课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习作版块也在指引学生积极想象。按照教材的编排,经之前学习的积淀,六年级学生应该做到根据课文内容,自动运用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思或哲理。
为在主题比较聚焦基础上达成单元任务,本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可通过四种课型实现:预习指导课、精读引导课、自学辅导课、语用实践课。
(一)预习指导课:构建体系性的预习指导课,指导学生掌握并养成自主预习的方法和能力;步骤:创境激趣—任务驱动—指导预习—交流反馈。
(二)精读引导课: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方法引导,体验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习得听说读写能力,并在具体语境中熏陶情感态度价值观;步骤:创境激趣—精读引导—感悟语用—分享交流。
(三)自学辅导课: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方法辅导,让学生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语用方法、能力具体运用到略读课文、同类课型组文学习中;步骤:创境激趣—任务驱动—辅导自学—展示分享
(四)语用实践课:教师为学生搭建具体语用环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语用表达能力;步骤:创境激趣—语用实践—展示分享—完善提升。
二、目标拆解,活动落实
在完成预习指导课后,在精读引导课和语用实践课环节设置的大情境是:品自然之美,感万物之情。分为四大任务,一是“我在草原等着你”,二是“借丁香结解人生”,三是“一路风景皆有情”,四是“花之变形记”。
(一)任务一:我在草原等着你
1.活动一:读句子想画面。课文中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描写草原的句子让你想到了哪些画面?填入下表。
不同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可能联想或想象到的事物是不同的,虽然学生联想或想象的内容有差异,但是途径有共通性,如在阅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结合阅读的文本内容,联系自己以往的阅读经验,由具体事物联想到象征意义;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事物,从另一种事物的角度,展开想象,想象变化后的世界,随之而来的改变等。
2.活动二:读景象想感受。面对好客的内蒙古人民有怎样的感受?读句子,想感受,谈一谈。将文本中的情节和人物想象成画面,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各种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读句子,想画面,直观地感受文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建立起情感链接。
在五年级学过的《白鹭》《桂花雨》课文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作者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描写的景中,这是我们要掌握的一种写作技巧。刚刚结束的假期,你是不是也和家人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你是不是也有很多的感触?请你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来写一段话吧。用联想或想象,交流分享自己获得的丰富的阅读体验,通过迁移运用联想或想象,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分享形式不仅仅可以是口头语言,还可以是书面语言。
3.活动三:读诗句想经历。草原不仅景美,而且人也美,他们的热情好客让作者旅途的疲惫一扫而光,请找到课文中描写人物热情的句子,想想自己家里有客人来时的情景,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通过交流直观地感受文中的情感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建立起情感链接,理解他们的动机和行为。
课文的结尾用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总结“蒙汉情深”,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把你当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清楚,体现依依惜别之情。将文本中的情节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作者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二)任务二:借丁香结解人生
1.活动一:赏花。
谈一谈看到丁香花你的感受。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
品读丁香花,想象画面,找出描写丁香花美的句子和谈自己的感受,从和谐的色彩感受“美”。课后第二题问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一下这幅画面,揭示了可以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想开去,阅读链接提示了可以联系与描写景物相关的诗句,借助文学意象想开去。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思念朋友的淡淡忧愁。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隐居时自喻的伤愁。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对国况日下,宦海沉浮的哀愁。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对南唐受后周严重威胁时的愁怨。
诗人们将自己的心情都寄托于诗中,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而丁香的香气萦绕着忧愁徘徊在作者宗璞的心间。
2.活动二:悟花。
(1)解丁香结。
①作者不仅仅是在赏花,同时也对花、人生有了不同的认识。找一找文中描写作者感悟的句子。
②通过文中相关语句感受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补充资料结合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这是一段关于人生的思考,并且处于小学生的人生日常认知之外,是他们平时极少考虑的问题,但是这样的经历却并不少,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他们的看法,联通了文本、作者、学生的人生通道,这样的关联可以揭示出作者想要传达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和主题。
(2)解人生结。
①理解从丁香结到人生的感悟,通过朗读、思考和交流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由丁香引发的所思所感,学会运用由具体事物联想到象征意义的联想方法。
②小练笔:仿照课文中的写作方式,写一写你熟悉的一种植物,想象一下它象征着什么?代表着怎样的人生态度?
(三)任务三:一路风景皆有情
1.活动一:借助注释、插图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借助关键词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活动二:对比阅读,深入理解文本。对比阅读《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思考并交流,诗词中都有月亮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结合诗句有理有据地分析原因;最后,迁移运用由具体事物联想到抽象意义这一联想方法,阅读有关描写梅、兰、竹、菊的散文,了解这些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联结阅读经验。
3.活动三:抓住关键词句,描绘画面。《古詩词三首》课后第二题提示了可以抓关键词句,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和自身已有体验“想开去”。
(四)任务四:花之变形记
1.阅读《花之歌》和阅读链接,学习作者从另一种事物的视角,展开想象,观察世界变化的表达方法;立足文本想象奇特的地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阅读经验想开去:如果请你也来想象花的形象,你会想到“我是什么?“我”还会做什么?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与作者的想象对比,找出作者想象的奇特之处。
2.与本单元的单元习作产生联系,也就是说,不仅要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也要从所写的内容想开去,“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这也是本单元习作训练要素的要求。简言之,想开去就是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身的阅读体验。完成单元习作《变形记》,迁移运用从另一种事物的视角,展开想象,观察世界变化的表达方法,转换事物视角。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体验虽然日益丰富,但鉴于生活经验、人生阅历的限制,他们有时候并不能真正地读懂作者在文本所表述的“真情真意”。通过以上四个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遵循一些方法,形成自动化的联想和想象,同时联想相关生活场景,将文学作品与学生之间双向打开,实现二者的隔空对话,深化情感共鸣,善于联想,克服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时间、空间隔阂,助力学生发展思维。
三、有的放矢,细致评价
学习任务的实施过程既是学习目标达成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评价的主要情境。任务一对应的评价标准应聚焦两点:一是学生是否对大单元核心任务清楚明白,是否有主动参与学习任务的意愿;二是学习完《草原》后,学生是否具备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体会作者情思的能力。任务二评价标准应聚焦两点:一是学习完《丁香结》后,学生是否能借助由具体事物联想到象征意义的联想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学生是否能在自主阅读有关描写梅、兰、竹、菊的散文中,迁移运用由具体事物联想到象征意义的联想方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任务三、四评价标准应聚焦两点:一是学生是否掌握了从另一种事物的视角,展开想象,观察世界变化的表达方法;二是学生在文学创意写作过程中,是否能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内容写详细。
四、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已然成为走向深度学习的必经之路。超越传统的课时主义和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走向一个以核心素养为指向,规划学生学习历程为核心的大单元学习设计是大势所趋。采用单元整体教学,能在比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读写能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的密切结合,及时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做到整体推进语文核心素养目的,最终实现单元教学的总目标,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