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博物馆科普教育功能拓展形式及策略研究

2024-04-17樊芳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4期

樊芳卉

摘 要:高校博物馆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能够依托高校特色专业,形成极具教学性、专业性和科研性的博物馆特色。文章为促使高校博物馆打破束缚,充分发挥自身科普教育功能,提出应积极面向社会开放、进行国内外交流合作、全面整合社会有效资源等方面的建议,以求立足专业特色教育与科研基础,让社会公众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与品格素养,真正实现高校博物馆素质教育和科学普及教育。

关键词:科普教育功能;高校博物馆;拓展形式;拓展策略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4.025

0 引言

高校博物馆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具有收藏、教育、展示、研究的基本功能,是紧密联系高校学科体系、高校师生科研与教育、传播和普及公共知识、重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但高校博物馆在发挥自身科普教育功能的过程中,易出现参与性不强及观众范围狭窄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高校博物馆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科普教育功能拓展形式、科普教育功能具体表现以及科普教育功能拓展策略,旨在创新高校博物馆科普教育形式。

1 高校博物馆科普教育功能拓展形式

博物馆教育具有直观性、实物性、广博性的特点。博物馆是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现代博物馆功能包括教育、搜集、研究、娱乐、保存、展览、修护等,在民众精神需求激增的现实背景下,人们文化消费以逛博物馆为重要途径,可见博物馆成为新社交货币的生产基地。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博物馆举办多样化陈列展览时,可以不受职业、年龄、国籍限制,面向社会开放。而高校博物馆作为其中的重要一员,包括地球科学类、医药综合类、人文艺术类、工程科技类等多项内容,在高校社会科普教育、专业教育以及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特殊社会教育功能。与社会性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环境氛围体现科研、教育功能,利用博物馆实物资源,开展科普教育,经常开展带领学生参观学习的活动,可提高师生科学文化素养,丰富校园文化,增强大学生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

高校博物馆要想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必须成长为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普及科学知识、促进科学研究、辅助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此状况下,高校博物馆应立足于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全力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应关注博物馆自身属性与公众需求,抓好博物馆科普教育工作,实现博物馆科普教育职能的拓展与延伸。除此之外,考虑到高校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持续汲取各种形式资源优势特征,在高校博物馆形成具备科普教育价值教育资源和规模的同时,其科普教育功能拓展形式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第二,编辑出版科普书籍与期刊;第三,培养从事博物馆工作的高级人才;第四,举办公开讲座与座谈;第五,与社会各界联合举办科普活动。高校博物馆可通过灵活运用上述五种科普教育功能拓展形式,实现科普教育功能效益最大化。在此条件下,为进一步应对新时期挑战,高校博物馆应不断寻找发展机遇,从同步发展教学与科研,面向社会、加强合作,更新陈列、做好讲解,突出特色、提高高校博物馆科普工作作用和地位等方面入手,实现科普教育功能拓展。

2 高校博物馆科普教育功能的具体表现

科普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公共教育活动,主要承担普及科学知识,强化公众认识与理解科学知识的职能。实施科普教育具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科学发展、增强学生健康意识、促进学生参与和民主决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而高校博物馆在开展科普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想实现上述教育意义,应围绕以下功能表现进行论证,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行为与态度,促使大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2.1 素质教育

高校博物馆中蕴藏着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场所,也是实现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基地,能够帮助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某高校博物馆为例,在其对外开放后,参观人数中师生素质教育比例逐渐升高,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并且该高校博物馆以年为单位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有助于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2.2 科学普及教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高校博物馆开始向社会大众开放,这一转变体现了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履行了高校博物馆的公共文化设施职能。通常情况下,利用高校博物馆丰富的馆藏,借助其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及专业科研队伍,能够实现社会科学普及教育目标。以某高校博物馆为例,在其向社会大众以及全校师生开放后,其接待市民参观比例持续上升,并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及教育基地。

2.3 对外交流合作平台

通过高校博物馆开展交流合作。这是因为高校博物馆中的展品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专业性、研究性和系统性,能够吸引专业学者进馆参观,而专业学者在参观过程中可实现与高校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因此,高校博物馆规模化发展,应围绕藏品之间的流通展示与专业领域内科学研究的交流合作方向进行。以某高校博物馆为例,其日常交流占参观比例的1/3,且在交流合作活动完成后,高校博物馆通常会组织座谈会或学术讲座,为高校师生提供对外交流的机会与平台。这种措施不仅能够实现专业领域的交流,同时也能够强化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2.4 专业特色教学与科研

高校博物馆科普教育功能中,专业教育是基础教育。高校博物馆与其他性质的博物馆相比,其整体展示和陈列具有系统性、专业性、研究性和学术性特征,在科普教育功能方面可辅助专业教学,也能成为传统教学的延伸,形成教育实践基地。以某高校博物馆为例,其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建立与发展,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特色,同时也能为学生实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该高校博物馆可供教师组织专业授课和专业实习,可为学生提供教学课程培训与教学讲座活动等学习平台,基本可补充学生课堂教学内容,在激发学生科研热情方面作用显著。

3 高校博物馆科普教育功能拓展策略

3.1 重视科学研究,提高科普专业性

学术研究是高校博物馆的重要职能,是实现科普教育的理论依据,也是提高科普教育工作专业化的重要基础。因此,高校博物馆应重视发挥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的科普教育功能,在拓展高校博物馆科普教育功能时,最大可能保证专职科研人员专业性,丰富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科普教育的专业程度。科普教育功能专业性衡量标准应以科研人员发表期刊论文数量、科研项目数量、科研成果奖项为重点。总之,高水平科研工作应以高校博物馆为重要活动场所,在高校博物馆内进行科学研究与探索,从而持续推进高水平科研工作。

3.2 利用优势学科,建设专题博物馆

高校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相比,可以依托学科优势、丰富藏品和专业资源,为专业人员提供研究支持。以某高校博物馆为例,在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不仅与相关专业领域建立了发展合作关系,同时还开创了高校与政府合作监管的新模式,這种依靠政府扶持的博物馆建设理念,直接让高校学术型博物馆转化成社会型博物馆,即校内博物馆能够免费对外开放,广大社会群体都能够走进高校博物馆查阅、学习相关内容。

3.3 寻求外部支持,提高科普的效应

外部支持主要是指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借助大范围的传播,可提升高校博物馆科普教育功能的发挥效果。目前,我国政府尚未重视高校博物馆,在资金、业务、人员发展方面,部分高校博物馆尚处在自主状态,易造成博物馆运行与维护困境。因此,在全面拓展高校博物馆科普教育功能时,建议高校博物馆开拓思路,与社会各界广泛建立合作关系,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此外,高校博物馆还应申请省市级、国家级科普专项支持经费,加大力度建设精品展览厅,编纂科普丛书。博物馆还可配合宣传与推广,广泛吸引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进行资金投入,在有效缓解资金紧张问题的同时,联合开展专题特展和科普活动,进一步扩大高校博物馆的科普教育效应。

3.4 建设传媒设施,加大科普服务力度

在信息发展时代,社会公众通过科普传媒设施获取科技信息,如科技类报纸、科普期刊、科普网站、移动通信平台、电视台科普栏目都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上述渠道中,相关信息能够实现广泛传播,并呼吁社会公众建立对科学技术的感性认识。但当下我国科普传媒设施还没完全激发自身科普能力,为提升高校博物馆科普工作层次和水平,建议高校博物馆在充分挖掘传统媒体科普服务能力的同时,依靠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等新媒体资源,拓展科普传媒设施服务。例如,可通过建设科普网站、编写科普手册、出版科普图书方式,也可与电视台建立合作关系,推出科普活动、科普访谈和科普专题节目,加大力度提高高校博物馆科普服务能力。

3.5 强化志愿管理,培养专业科普员

高校博物馆在拓展科普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可利用高校现有资源,通过组建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方式,降低科普成本,解决人员不足和资金短缺等一系列问题。高校博物馆需要依托综合专业优势,按照专业类别招收大学生志愿者。然后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培训和考核,尽最大可能保证大学生志愿者能够高质量完成科普教育、参观接待以及团队讲解等工作,这种强化志愿管理、培养专业科普员的方式,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发现自我、参与实践、提高自我的平台,同时也能够有益补充高校博物馆服务社会的科普功能。

3.6 加强馆际交流,实现共赢

高校博物馆虽然属于博物馆范畴,但其又受制于高校管理,在这种特殊隶属关系的影响下,高校博物馆多数处于半封闭或常年封闭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对此,各大高校博物馆应通过加强馆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积极参与博物馆界的各项活动。例如,加入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或全国高校博物馆协会,根据协会要求,自主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以及环境教育基地。此外,应与其他地区或其他国家的博物馆建立经常性联系,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实现经验共享,完成合作展览,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3.7 创新展示模式,举办特色专题展

高校博物馆不仅具备展览职能,同时也能够利用展览形式达到科普宣传的目的。高校博物馆可通过举办特色鲜明的专题展,向公众宣传博物馆藏品,在为公众强化科普知识的同时,更直接地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例如,某高校古生物博物馆与其他国家举办“中国恐龙之声法国特展”“中国古植物日本特展”等展览活动,在宣传中国化石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博物展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此外,高校博物馆还可结合建馆纪念日,在馆内组织相关特展,从而有效拓展科普受众范畴,增强科普教育效果。

3.8 扩展科普场所,扩大科普受众群

高校博物馆主要建立在各大高校内部,易受到场地限制,使科普活动过于遵循就近原则,多以高校内部组织和开设为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科普教育。但此种科普教育活动开展方式,从客观上制约了社会公众参加活动。对此,为进一步扩展高校博物馆科普教育功能,各大高校应走出校门,拓展科普教育场所,利用“地球日”“国土日”“博物馆日”等重大纪念日,组织开展社会性科普教育活动,在扩大科普受众范畴的过程中实现科普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3.9 创新活动形式,提升科普知名度

高校博物馆具有丰富多彩的馆藏资源,其在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时,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实现展教内容的进一步补充与拓展。借助补充和拓展形式,可吸引更多公众来参观,不仅能够提升高校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也能为高校博物馆获取良好社会效益提供支持。高校博物馆应围绕国际博物馆日等相关纪念日,组织开展手工模型制作比赛、大学生科普剧表演比赛以及大学生书法绘画比赛等活动,通过创新高校博物馆科普教育活动形式,如打造科普合作校、创立社区科普大学等,积极创建特色化科普教育品牌活动,让大学生能够切实参与高校博物馆的体验式教育。

总之,在发挥、拓展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应遵循变封闭为开放、变专业为综合、变传统为现代的基本原则,落实以下拓展策略。首先,变封闭为开放是指改变高校博物馆封闭式展出方式,提高博物馆资源利用率,在服务校内师生和关系单位的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可与网站或媒体建立联系,通过开设专栏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博物馆动向与知识,让高校博物馆能够普及到非专业的人群。其次,变专业为综合是指高校博物馆改变专业性强的展示方式,利用综合化展示手段,使高校博物馆能够成为兼具观赏性、科学性、知识性、教育性的“旅游景区”,从而吸引更多社会观众走进博物馆,探索科学奥秘,接受科普教育。在此期间,高校博物馆应该争取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支持,积极吸纳民间捐赠,丰富馆藏,继而在更宽的教育层面上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服务。最后,变传统为现代是指高校博物馆应遵循时代发展原则,努力探索,开拓创新,创建“享受博物馆”,让公众能够在高校博物馆中自主购买图书,自行吃饭休息。其目的是通过有序延伸展览形式,让公众能够在博物馆中受到更多的教育,为高校博物馆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使科普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4 结语

高校博物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是素质教育、专业教学和社会科普教育的重要支撑。但高校博物馆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受到经费不足以及体制落后等的影响,易出现相对封闭以及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在此种状况下,为充分体现高校博物馆科普教育功能特征,文章围绕发展现代化、开放化、综合化高校博物馆为要点展开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创新活动形式、提高科普知名度、加强馆际交流、实现共赢等建议,旨在充分实现高校博物馆科普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黄炎,刘先国,刘安璐.高校博物馆科普教育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22(32):27-30.

[2]皮橋辉,杨雄,于会冬,等.地方高校地质博物馆科普教育工作开展方法途径研究:以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51):54-55.

[3]李言言.高校博物馆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途径:以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28):23-24.

[4]王兴胜,王孚.高校自然博物馆科普能力的提升策略:以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6):709-713,732.

[5]杨建杰,王亚君.高校博物馆科普功能缺失与回归[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0(1):136-138.

[6]夏笑笑,丁靓囡,徐松岩.浅谈高校博物馆的科普教育的策划与展开[J].黑龙江史志,2015(11):302,318.

[7]戴扬,张珺.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思考[J].新西部,2017(28):15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