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教育家承淡安藏书之钤印考

2024-04-17陈陗蒋琳惠西珂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4期
关键词:钤印藏书

陈陗 蒋琳 惠西珂

摘 要:承淡安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是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今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校长。他曾经研读的医籍现收藏于校内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其中部分医籍盖有经手藏家之印,主要分为姓名印、斋馆印和闲文印等。文章通过考查印文内容,梳理相关信息,以呈现这些医籍的递藏关系和授受源流,丰富承淡安的生平资料。

关键词:承淡安;藏书;钤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4.008

0 引言

承淡安(1899—1957),字启桐,一字秋梧,江苏江阴东乡华墅镇人,是我国近现代针灸学科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针灸一代宗师。承淡安作为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今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校长,他曾经研读的医籍现收藏于校内的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这批医籍大多为民国石印本、铅印本,除少数盖有承淡安私人印章外,大部分盖有其所创办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图书室章,反映了这些医籍不以收藏为目的,更多是用于研习与教育。另外亦有一些刻本医籍,数量虽少,但属精刻,盖有经手藏家之印。古人用印,多以姓名、堂号为主,以取证归属自家的权利,也有不少用来表现文化情操。本文旨在对承淡安藏书中的部分钤印进行考查,以期呈现相关医籍的递藏关系和授受源流,为研究承淡安的生平信息提供新的资料。

1 姓名印

姓名印是经常使用的私印,这类印章是表示身份的凭证,流传最广。有的只刻姓名,有的在姓名后加“印”“之印”等字,近人有以“章”字易“印”字。另外还有字号印,是以本名之外的字或号刻制的印章。

1.1 “澹盦”印

此印为方形篆书朱文印(图1),尺寸为1.7厘米×1.7厘米。藏书中出现数次,如《绍兴医药学报》(医药学报社铅印本)、《感症宝筏》(1912年绍兴铅印何廉臣重订本)、《重订广温热论》(1914年宣化何氏铅印本)等,一般位于书籍的封面。“澹盦”应为承淡安的初名,后因响应汉字简化运动而改,“澹盦”为承淡安本人的印章。

1.2 “孙华卿章”印

此印为方形篆书朱文印(图2),尺寸为1.8厘米×1.8厘米。位于藏书《针灸金鉴》(清善成堂刻本)卷尾,篆字内部结构略欠清晰。孙华卿,具体生卒不详,名殿荣,河北冀县(今冀州市)人,民国时期在北京琉璃厂书肆以收书多而精著称,与版本目录学家孙耀卿(1894—1958)是兄弟。他常往南方各省收书,曾得海内孤本旧钞《履巉岩本草》,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据说孙华卿凡收到珍本善本书,或精刻、钞校之书,都要在书首钤上篆书“孙华卿章”一方(此印却位于卷尾),以作古书经眼印记①。由此可知该书曾经孙华卿之手。

1.3 “潜园老人”印

此印为方形篆书朱白文相间印(图3),尺寸为1.8厘米×1.8厘米。位于藏书《针灸菁华》(东方印书馆铅印本)封面。自号称“潜园老人”者颇多,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清末著名藏书家陆心源。陆心源(1834—1894),字刚甫,号存斋,浙江归安人,筑“皕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三楼藏书,数量多达十五万卷。陆心源晚年在其私家花园中“潜心著述”,名其园为“潜园”。其他已知用此名号者还有清代诗人、书画家屠倬(1781—1828)、青海地方名士杨治平(1867—1936)、浙江医家洪鲁山(1867—1950)等。查《针灸菁华》一书,初刊于1927年,由此推测,该印应与清代诸家无涉。其著者韦格六(1879—1954),号贯一山人,安徽安庆人,精医术,又兼读道家之书。该书封面除钤印外,还有“左军持赠”字样,表明此书是由安庆医家张左军所赠。张左军,具体生卒不详,名钺,江宁人。民国时期的皖城名中医,当时督军、省长、厅长及其亲属一遇有病,都来求他给予治疗。同时,他对城乡一些贫苦百姓也能做到随到随诊,有时在家正吃饭,也愿放下碗筷为病人诊治,群眾有口皆碑②。书籍内封用毛笔写有志一篇,内容如下:“皖怀贯一山人乃针学导师,为道社之后学,民国十六年嘉平月惠赠《内经气化篇》《针灸菁华》各一册,拜领,志感书此,以为纪念。潜园老人并记。”其下钤有“左军”印(此印为长方形篆书朱文印,尺寸为1厘米×1.2厘米)。可知该书先前由韦格六赠予张左军,其中提到“潜园老人”,当为张左军自号。

1.4 “周瑄”印及“恂卿”印

“周瑄”印为方形篆书白文印,尺寸为2.1厘米×2.1厘米;“恂卿”印为方形篆书朱文印,尺寸为2.1厘米×2.1厘米(图4)。二者均位于藏书《雷公药性解》(清道光元年扫叶山房刻本)的封面,呈上下分布。考“周瑄”一名,有明代官员,显然与书籍版本年代不符,应该与明代官员无关。又查“恂卿”,清代有一位“周恂卿”曾参与编撰《苏州府志》,其名“周圭”,具体生卒不详,长洲人,副贡生,曾在苏州正谊书院任教。晚清著名金石学家叶昌炽(1849—1917)所撰《缘督庐日记》中有所记载:“(庚午孟冬闰月)馆桃花坞贝氏及郡志局(余任分纂之役),局中同事十人:柳质卿(商贤)、府襄廷(晋蕃)、施拥百(肇书)、张润卿(瑛)、沈纫斋(清范)、黄梅先(礼让)、袁渭渔(宝璜)、管申季(礼耕)、潘小白(世湉),其一则周恂卿夫子也。王酉山夫子与(炽)同馆贝氏,姚凤生茂才(孟起)为馆中居停主人,均得朝夕过从。《郡志》总纂为冯景亭夫子桂芬。贝馆徒两人,一女弟子。”③叶昌炽在日记中多称其为“周师”,如:“(仲冬)初四日,周师晨来。侍师至局,总纂、分纂均在,质丈以《昆山历代名贤墓志》命余编纂。”“(季冬)初七日,读《郝书》两卷。……周师柬来,邀同人郢祝会课。”“晦日,访襄卿,留余午饭。午后周师、凤石、兰丈同来,至馨乐园品茶。”④但对“周恂卿”生平记录较少,与“周瑄”“恂卿”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十分明确,故存疑。

1.5 “增铨藏书之印”印

此印为方形篆书白文印(图5),尺寸为1.9厘米×1.9厘米,位于藏书《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光绪十六年庚寅浙江书局刻本)卷一首页,其下有“食旧楼藏”印(图5)。严格来说,该印属于藏书印,即印在书画作品、书籍上作为收藏凭证的印章。其印文内容多数是在收藏者的姓名自号或收藏馆名后再加上专用词,如收藏、所藏、珍藏、藏本等。考“增铨”之名,其人不详,推测应为经手该书的藏家之一。

2 斋馆印

斋馆印是以斋馆名为内容而刻成的印章。斋馆印与文人密切相关,旧时文人多有书斋,于是便为其书斋取名,有的也为整座宅院取一个堂号。然后以这些书斋名、堂号入印,彰显风雅意趣。斋馆称号很多,如馆、舍、斋、堂、楼、阁、轩、园、庵、房等都包含其中。

2.1 “食旧楼藏”印

此印为方形篆书白文印(图5),尺寸为2.1厘米×2.1厘米。位于藏书《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光绪十六年庚寅浙江书局刻本)卷一首页“增铨藏书之印”的下方。经查“食旧楼”未果,似仿照“食旧堂”之名,“食旧堂”为清代诗人、书法家王文治(1730—1802)的室名。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人。清代散文家姚鼐(1732—1815)是他的朋友,姚鼐曾为其诗集作序,即《食旧堂集序》。又有民国“食旧廛”书肆,由金颂清(1878—1941)与罗振常(1875—1944)合伙经营。鲁迅曾在1914年的日记中写道:“上午寄上海食旧廛旧书店函,向乞书目也,店在新北门外天主堂街四十三号。”⑤

2.2 “冶麓山房”印及“棠芬老屋之章”印

“冶麓山房”为长方形篆书朱文印,尺寸为2.1厘米×1厘米;“棠芬老屋之章”为方形篆书白文印(图6),尺寸为1.9厘米×1.9厘米。二者位于藏书《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光绪十六年庚寅浙江书局刻本)卷二首页,呈上下分布。“冶麓山房”是清末著名史志学家、藏书家陈作霖(1837—1920)的藏书处。陈作霖,字雨生,号伯雨,晚号可园,又号可园老人。陈作霖在《可园备忘录》中写道:“跋冶麓山房藏书,约有三千卷。”⑥现存其藏书目录有《冶麓山房藏书跋尾》《可园存书跋尾》《可园存书跋尾续》等。其长子陈诒绂(1873—1937)所著《金陵园墅志》记载:“可园,在红土桥西。先君子于宅后隙地辟而扩之,莳花植树。有养和轩、寒香坞、丛碧径、望蒋墩、延清亭、蔬圃香、无隐廊、蕉径豆篱、桐竹交翠堂、蠹窠、稚松坪、通溜桥、看山待月之台、留春亭、读来生书斋、冶麓山房、棠芬书屋、蛰斋、洗桐书屋、竹巢、笋香斋。”⑦

对于“棠芬书屋”,陈作霖之弟陈作仪(1856—1934)在其所著《凤叟八十年经历图记》中写道:“棠芬书屋在斗门桥老宅中,为余祖丰之公未达时读书处也。吾父自上年乡闱得梦之后,辟后楼一间,改为棠芬老屋,督余修业其中,寓有以孙绳祖之意。”⑧故可知该书继“增铨”之后又被陈氏所藏。

2.3 “缥缈楼印”印及“壑舟园”印

“缥缈楼印”为方形篆书白文印,尺寸为1.8厘米×1.8厘米;“壑舟园”印为方形篆书白文印(图7),尺寸为2.6厘米×2.6厘米。二者位于藏书《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明万历新安吴勉学校刻本)部分卷尾,呈上下分布。壑舟园位于太湖洞庭之野,为明代文学家王鏊(1450—1524)仲兄王鎜(具体生卒不详,字涤之,高隐不仕)所筑。“壑舟”一词源于庄周,但其意却与之相异,舟本可用于渡,而王鎜“不祈于用”而“祈于安”,他认为:“子不见武夷之山乎!其崖有舟焉,虽世变屡迁,舟自若也。”后园林湮没,入清以后,王鎜七世孙王金增等人为怀念先祖,购缥缈楼,于其址上重构壑舟园⑨。缥缈楼为朱必抡所建,朱必抡(1601—?),字珩璧,好声妓,以布衣蓄养女乐。朱氏建楼为其歌舞池,享园林声色之乐,后废。王氏家族经历了起于商贾,发于仕途,继而为文的兴起路线⑩。在晚清社会巨变过程中,王氏以传统科举世家的身份顺利实现向近现代科技名门的转变,其中不乏从医者k。从印章来看,推测该书的流转或与王氏家族有关。

3 闲文印

闲文印又被称为“闲章印”或“词句印”。其多用俗语、成语、格言、诗词句等为内容刻印,用来寄托印主的情怀,述说志向。此类印章滥觞于秦汉时期的吉语印,即以寓意吉祥的语句入印。

3.1 “虽非医国手,常有活人心”印

此印为方形篆书白文印(图8),尺寸为2厘米×2厘米。位于藏书《黄帝内经灵枢》(明万历新安吴勉学校刻本)卷首。语出自《国语·晋语八》:“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意思是为国除患祛弊,引申为医术高明。而古代医术常被称为“活人术”,不少医籍以“活人”命名,如宋·朱肱《南阳活人书》、宋·刘信甫《活人事证方》、明·朱权《活人心法》等。这句话体现了医者的济世救人之心,在民国时期上海名医臧伯庸(1889—?)家中的客厅即挂有一副对联,上联“虽非医国手”;下联“惟有活人心”l。内容与之类似。

3.2 “固守其穷”印

此印为长方形篆书白文印(图9),尺寸为2.2厘米×1.8厘米。位于藏书《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明万历新安吴勉学校刻本)卷尾,与“壑舟园”印上下分布。语出自《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为君子虽然穷,但是仍能坚守志节,若是小人,就无所不为了。后以“固穷”形容甘于贫困、不失气节。

4 余论

考查书籍的流传经过并非易事,以承淡安藏书为例,首先,藏书中的钤印并不仅限于以上诸枚,但有不少印位于书籍封面,经年日久,漫漶难识,信息丢失,是为可惜。其次,能考证出确切出处的印章少之又少,大多数钤印不载于册,无法对照,其印主难以考证,除名人、名楼外,基本上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最后,由于文人雅士出于尚古慕名等原因,会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名号或斋号,也给辨识工作带来了不小难度。通过梳理,也可以看出,对于医籍的收藏并不限于医家群体,由于“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知医为孝”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重视对医学知识的学习。此外,钤印内容也反映出对于行医者的道德要求,如“活人心”“固守其穷”等。明代医家龚廷贤曾提出“医家十要”,其中包含了“存仁心”“勿重利”等道德要求,正与之相合。

注释

①雷梦水.琉璃厂书肆四记[J].文物,1963(5):56-61.

②吕鼎光,弋工.安徽省官医局简介[J].安庆文史资料,1987(16):107-108.

③④叶昌炽,王立民.缘督庐日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1-11.

⑤鲁迅.鲁迅日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05.

⑥⑧陳元恒,陈作霖,陈作仪.教谕公稀龄撮记:可园备忘录:凤叟八十年经历图记[M].南京:南京出版社,2020:84,142.

⑦陈作霖,陈诒绂.金陵琐志九种[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454.

⑨⑩袁亦昕.动态演变视角下的明代江南家族群体园林活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20:43,26.

k张建华.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苏州莫釐王氏家族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1.

l臧增嘉.孙中山、章太炎为臧伯庸治病[J].都会遗踪,2013(1):148-150.

猜你喜欢

钤印藏书
运城博物馆藏祝允明 《秋兴八首》书作问题摭拾
本期拉页
夏昶作品欣赏
担当
清 李觶 花草虫鸟册页
珍惜每一本藏书
水墨名家
天一阁藏书文化中的俗与雅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章嵚天行草堂藏书捐赠史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