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实践分析
2024-04-16谢艳雪
谢艳雪
摘 要:园本课程是幼儿园开展高质量教育的重要手段,能够提升幼儿园教育的针对性、深度性。目前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力度逐渐加大,需积极挖掘更多的资源来完善园本课程资源体系。文章首先阐述了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内涵和课程开发特点;其次,从突破课程资源的限制性、多维刺激幼儿求知欲、增强幼儿教育实践性等方面,探讨了园本课程资源挖掘与利用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幼儿园在挖掘自然资源、本土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等园本课程资源的实践策略,希望能够为新时期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园本课程;课程建设;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1-0159-04
近些年国内的学前教育改革推动了幼儿园教育的创新发展,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显。为了成功建构幼儿园园本课程,发挥园本课程的教育优势,促进幼儿个体的全面发展,幼儿园越来越注重对周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拥有足够丰富的教学资源,才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求。园本课程也不例外,幼儿园需深入挖掘有用的资源来优化园本课程内容,提高幼儿园园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一、 幼儿园园本课程概述
园本课程的前身是校本课程,它主要是指以幼儿园之“本”为基础的新型课程,符合幼儿园现有的资源、师资等现实教育条件。即幼儿园可立足实际情况来开展园本课程建设,让园本课程为幼儿园教育提供服务,幼儿园应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现代幼儿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幼儿园自身办园特色为媒介,建构起真正适合幼儿发展的优秀园本课程。
从当前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现状来看,園本课程开发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民主性。幼儿园在建构园本课程的过程中,并不是单纯地让园长、教师参与进来,还注重考虑专家、幼儿、家长、社区成员等不同主体的意见。这反映了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民主性特点,能够集中不同主体的智慧来优化园本课程内容。可以说,幼儿园开展园本课程建设的实质是园长、教师、家长、社区等主体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制定、实施和评价。
第二,多样性。幼儿园所建构的园本课程蕴含的知识和资源极为丰富,教师可在园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将更多的新知识传递给幼儿,让幼儿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展开有效的学习。而且幼儿园一般可以围绕不同主题,将不同知识和资源融入该主题的园本课程之中,这充分体现了园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特征。
第三,独特性。幼儿园的师资条件和环境条件不同,园本课程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因此,幼儿园往往可根据自身的办园特色来建构个性化的园本课程。
二、 园本课程建设中资源挖掘与利用的重要性
(一)突破教材与园内资源的限制
以往幼儿园教师普遍利用教材课程资源、园内资源来开展教育活动,这导致幼儿园课程资源有限,不足以满足幼儿认知与发展需要。在此背景下,幼儿园开始加强园本课程建设。而幼儿园若要确保园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就需要加强对园本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突破教材和园内资源的限制,竭尽所能地利用周边资源来丰富园本课程资源,让幼儿能够走出教材、走出密闭的教室空间,进入到周边生活环境中,发现社会大环境下学习资源的实用价值,主动探索更多的知识,积累更丰富的学习经验。
(二)多角度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
幼儿园在园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身边触手可及的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蕴含丰富周边资源的园本课程内容对幼儿产生的吸引力会比较大,能够从不同角度有效激发幼儿的认知欲、探索欲。
一方面,幼儿处于好奇心较强的成长阶段,在周边环境看到触目可及的事物时,会对它们产生好奇心。另一方面,幼儿个人的活动空间有限,一旦他们走进新的空间,接触到新的事物,他们的求知欲会更强。因而,幼儿园应积极开发多样性的周边资源,将其运用到园本课程建设中,让教师在贯彻实施园本课程时,增强幼儿不同的学习体验和生活体验。
(三)可凸显幼儿园教育的实践性
以幼儿为本是新时期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必须贯彻落实的科学教育理念,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来掌握知识和技能。在园本课程建设方面,幼儿园同样要根据这一教育理念加强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这有利于突破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模式,增加“实践活动”在园本课程教育活动中的比重。
对此,教师一般可以指导幼儿学会利用不同的学习资源展开观察、操作、探索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幼儿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主动探索知识、获取知识,进而学会通过动脑、动手等方式来促进自身智力、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 挖掘资源丰富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实践策略
(一)挖掘自然资源,建构幼儿亲自然园本课程
新时期幼儿园注重利用自然资源开展教育活动,让幼儿接触大自然环境,认识大自然。而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针对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教育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育人目标:“让幼儿喜欢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
因此,不管是在平时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还是在园本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幼儿园教师都应注重挖掘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来进行有效的环境创设。目前,在幼儿亲自然园本课程资源开发工作中,教师对自然资源的挖掘力度还不够大。为了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在园本课程建设中的运用价值,推动幼儿亲自然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挖掘园本课程所需的自然资源:
1. 挖掘丰富的静态自然资源,培养幼儿对自然的认知力
比如,教师可搜集各种常见的自然界动植物图片资源,并将其粘贴在教室墙面、走廊墙面、自然角观察区等环境空间中,让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这些资源包括:①陆地动物:猫、狗、兔、虎、狼、猴、象等。②飞行动物:蝙蝠、蜻蜓、蝴蝶、麻雀、孔雀等。③海里动物:水母、螃蟹、乌贼、章鱼、海豚等。④陆地植物:向日葵、白兰花、月季花、马齿苋、水浮莲等。⑤海里植物:红藻、绿藻、螺旋藻、珊瑚等。在幼儿眼中,自然界有许多未知事物,从动植物的图片中,幼儿可以认识到各种各样的动植物。
2. 挖掘实践教育活动的自然资源,让幼儿产生亲自然的“情”和“行为”
教师可根据园本课程主题设计不同的教育活动,挖掘与这些教育活动相关的自然资源,让幼儿能够在真正接近大自然的情况下萌生关爱动物、爱护植物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生命的奇迹,然后自发地亲近大自然,产生不同的亲自然行为,形成良好的亲自然意识与行为习惯。比如,在“栽种植物小达人”“小小的动物饲养员”“小小的动物宠物店员”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可自主搜集“幼儿园周边动植物的多样性”的调查数据,根据调查结果,带领幼儿亲近不同的动植物,让幼儿在观察动植物的过程中,发现动植物的多样性,并且让幼儿参与到栽种植物、饲养和护理小动物的实践活动中。
(二)挖掘本土资源,建构乡土特色的园本课程
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主要是指风土人情、美食美景、人文景观、传统文化等多样性的家乡本地资源,教师将其融入幼儿园教育中,能够对幼儿的学习、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在加强园本课程建设时,应注重挖掘周边的本土资源,加深幼儿对本土资源的认识,引导幼儿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展开有趣的学习。
比如,在《创意“食”光,美味共享》的园本课程建设中,幼儿园可搜集周边的美食文化资源,搜集美食制作的原材料,让幼儿能够在亲自体验厨艺课时,使用所需食材来制作美食。这一园本课程可以包括不同美食系列的厨艺体验活动内容,让幼儿在不同的学习时期亲身体验不一样的园本课程主题活动。
为了提高园本课程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幼儿园应挖掘与主题有关的各种教育资源。以“好吃的艾粑粑”主题活动为例,清明前后,嫩嫩的艾叶已长出,教师可以带着幼儿采摘艾叶,指导幼儿认识艾叶,了解艾叶的外表、颜色、功效。为了推进这一主题活动的开展,教师可搜集能够用于环境创设的教育资源,如:艾叶的图片、艾粑粑制作材料的图片、艾粑粑制作过程的挂图等。在这一教育环境下,幼儿发现除了艾叶还需要用到糯米粉、芝麻、花生等食材。幼儿在认真学习挂图中的制作步骤和方法之后,可与小伙伴一起制作药理作用的美食——艾粑粑,然后与小伙伴共享这道传统小吃,感受它的独特味道,体会美食文化魅力。
又比如,在《我爱我的家乡》的园本课程建设中,教师可搜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包括传统节日资源、民间故事资源、民间艺术资源等。其中,传统节日资源可以包括中秋、冬至等节日的传统,让幼儿参与到制作小月饼、绘画“赏月”的美术作品、制作小玉兔、制作饺子和汤圆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民间故事资源和民间艺术资源也是极为丰富的,教师可积极搜集当地民间故事绘本资源,搜集和整理当地民间艺术的视频资源,将其融入具有乡土特色的幼儿园园本课程之中,让园本课程富有本土文化特色。这样既便于教师开展教育活动,又能培养幼儿一定的文化意识,让幼儿从小学会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
(三)挖掘家庭资源,建构亲子互动的园本课程
在家园合作理念下,幼儿园愈发注重发挥家长的力量推进园本课程建设。一方面,家长对幼儿的影响是比较深刻的,幼儿对家长的亲近和信赖程度很高,有利于提高幼儿在园本课程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家长能够为幼儿的自主探索学习提供物质、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和准备。因此,家庭资源是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园、教师、家长三方都需充分重视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价值,相互配合,将丰富的家庭资源融入园本课程之中。
比如,在《我们生活的地方》的园本课程建设中,教师可挖掘以下几个部分的家庭资源:一是家长录制的家庭生活环境视频。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在播放这个视频时,可以让幼儿一眼认出自己从小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吸引幼儿的注意。幼儿对各自的家都很熟悉,这部分学习资源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园本课程内容。二是家长拍摄的亲子互动图片和视频。幼儿与家长之间有无数温馨的家庭生活时光,家长可向幼儿分享这些图片和视频,带领幼儿一起回忆曾经的美好画面。三是家长拍摄的幼儿成长记录图片。这部分家庭资源可包括幼儿的体重测量数据记录、身高测量数据记录、出生后的成长影集、幼儿从小到大在家中做的各种标记(如墙壁涂鸦、栽种的花草、玩过的玩具等)。教师可利用这部分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激发幼儿对自己居住生活之地的热爱之情。
教师可综合利用这些教育资源,设计不同的亲子互动活动。活动1:画下自己眼中的“家”。幼儿可在白纸上绘画家里的房子、家里的周围环境,也可绘画出自己与父母在家中相处的场景,渲染出“温馨之家”的氛围。活动2:与父母讲述曾经的家庭生活故事。家长在分享亲子互动图片与视频之后,与孩子一起讲述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幼儿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印象中比较深刻的家庭生活画面。活动3:家长与幼儿一起制作孩子的成长影集。这份成长影集可以包括孩子成长的各方面内容,让它彰显家长对孩子的浓厚爱意,并让幼儿深刻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情感。从幼儿教育角度来看,这有利于培养幼儿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戴情感,让幼儿做到热爱自己,热爱家庭。
(四)挖掘社区资源,建构社会实践的园本课程
社区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教师可积极挖掘社区资源,将其融入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园本课程之中,弥补园本课程资源的不足,拓展园本课程内容。教师在贯彻实施社会实践类的园本课程时,能够培养幼儿的社会意识,让幼儿学会关心社会生活,关心自己身边的生活。在《我们的社区生活》园本课程建设中,教师可事先与社区居委会商讨适合幼儿参与的社区活动,从而在社区的支持下挖掘丰富的社区资源。
比如,在“街道清洁”的社区活动中,教师可利用社区配备的清洁工具,带领幼儿清扫社区街道。在“垃圾分类”的社区活动中,教师可利用社区配备的《垃圾分类宣传手册》、垃圾分类设备,让幼儿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識,学会对垃圾进行正确的分类,并将它们放到相应的垃圾桶中。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可让幼儿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扮演“小小的垃圾分类宣传员”,让有的幼儿面向社区的人们唱垃圾分类的歌谣,有的幼儿制作垃圾分类宣传海报。在“超市买东西”的社区活动中,教师可带领幼儿到社区的小超市购买东西,让幼儿用自己的话语向对方表达想要买东西的想法,体会到购买东西的愉悦,积累相关生活经验。
又如,在“做客”的社区活动中,教师可带领幼儿看望社区的独居老人,给独居老人送温暖,帮助独居老人解决一些生活问题,与独居老人进行愉快的交谈,让独居老人感受到温暖和快乐。这有利于培养幼儿助人为乐、尊老爱老的美好道德品质,还能进一步锻炼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幼儿在上门作客时,还可运用自己学到的礼仪知识,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此外,教师也可让幼儿反过来扮演“招待客人”的角色,了解更多的礼仪知识,使其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在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中,幼儿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实践经验,让自己融入社区生活环境中,学会应对和解决社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 结论
总而言之,园本课程建设是幼儿园推进学前教育创新改革的重要途径。园本课程资源的全面开发与利用能够助推园本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让幼儿在参与园本课程教育活动时,促进智力发展、思维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在未来的幼儿园教育发展过程中,课程“园本化”的趋势会引领教师积极开展以园本课程为基础的教育活动,幼儿园应更加注重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利用,在丰富的园本课程资源支持下,更好地提高园本课程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倪华.园本课程建设嬗变探析[J].生活教育,2020(16):60-61.
[2]陆娴敏.在园本课程建设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21(7):91-94.
[3]丁怡闻.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贵阳市S幼儿园为例[J].教育观察,2021(20):60-62.
[4]马玉萍.挖掘生活资源 完善园本课程建设[J].语文课内外,2022(7):274-276.
[5]林青萦.幼儿园亲自然园本课程的构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3):13-14.
[6]刘丽娜.利用园本资源开展小班幼儿亲自然课程的实践研究[J].家庭教育研究,2022(5):113-115.
[7]张艳.活用乡土资源促进幼儿园课程班本化[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21(6):54-55.
[8]刘文平.园本特色文化实践探索——以榆中县幼儿园为例[J].甘肃教育,2022(15):39-42.
[9]林亚冰.开展家长助教 深入家园共育[J].教师,2019(35):96-97.
[10]黃翠珍.幼儿园劳动实践活动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J].读与写,2022(31):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