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野童玩”: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2024-04-16吕银芳

考试周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游戏化课程民间游戏幼儿园

吕银芳

摘 要:文章结合民俗资源、乡土资源、民间游戏资源,以“游戏节日的拓展、乡土课程的融合及民间游戏的挖掘”为路径,进行了幼儿园“山野童玩”游戏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研究者认为,在“山野童玩”的游戏化课程建构与实施中,培养了幼儿的主动性、探索性,促进了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让幼儿在自然中获得了成长,加深了幼儿对家乡的认识,培育了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关键词:幼儿园;山野童玩;游戏化课程;民俗资源;民间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1-0163-04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生活,才能显示出它的成效。笔者所在幼儿园地处山区,山里的一丛野草、一块石头、一根树枝、一堆树皮等都可以成为孩子游戏活动的材料。另外,山里的农家乐、旅游景点、非物质文化等也可以成为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源。基于文献的梳理和教学实践的总结,笔者围绕“山野童玩”主题,通过游戏节日的拓展、乡土游戏课程的融合以及民间游戏的挖掘等三个路径,对幼儿园游戏化课程进行建构与实施。

一、 “山野童玩”游戏节日的拓展

以往教学实践中,以“游戏区”为主体的单一游戏,在开展形式、游戏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幼儿参与的游戏兴趣得不到有效满足。同时,一些民俗资源、乡土资源、民间游戏等资源也无法有效融入课堂。基于此,笔者以“山野童玩”游戏节日为突破口加以拓展,从而为幼儿提供参与的平台和游戏精神开垦的土壤。实践中,笔者主要进行了生成式、体验式和突破式等三种拓展。

(一)生成式拓展

幼儿教育活动是幼儿发展的过程,其具有预设和生成的双重属性,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价值需要对预设与生成加以重视,并形成“儿童中心”的教育理念。手工制作类游戏比较受孩子们的喜欢,但是如果长时间固定模式,孩子的兴趣会出现减弱的现象。同时,由于游戏活动中受到次数和人数等因素的限制,部分幼儿无法参与到自己心仪的游戏活动中。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并结合“儿童中心”的理念,笔者以基于儿童的兴趣和发展需求的生成为思路,将技能展示、自主选择、亲子参与、作品分享等环节以游戏化的方式加以拓展。例如,“手玩节”,其主要内容为制作糕点、制作木艺、手工编织等。基于幼儿技能水平上的差异性,笔者将核心操作步骤加以提炼,并以具有代表性的、能激发创意的图片、海报等方式加以呈现。如木工坊的海报内容为利用大块木头、小块木片、各类辅助材料进行造型拼摆后的图片。另外,笔者也将活动场地放置在户外,旨在打通各个游戏制作区,从而增强区域间的流动性,有效营造节日的浓厚氛围。在“手玩节”活动的开展中,游戏的材料也多以乡土材料和废旧材料为主,旨在将绿色环保意识渗透于活动之中。

(二)体验式拓展

体验是个体通过亲历实践获得直接感受,从而认识周围环境的过程。笔者所在园区具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及民俗资源。例如,有美丽的梨园、历史悠久的鳌鱼灯等。为此,笔者组织幼儿通过制作、品尝、表演等体验活动,了解与感受民俗文化,丰富成长经验。例如,依托民俗资源中的“青团”,设计了“浓浓艾青香·悠悠乡土情”的节日主题,通过摘“青”、理“青”、做“青”等节日活动流程,让幼儿了解清明节的习俗,并感受参与其中所带来的快乐。又如,依据“鳌鱼灯”设计了“识千古历史·展鳌鱼风采”的节日主题,让幼儿们在活动参与中了解“鳌鱼灯”的历史,感受家乡传统民俗舞蹈的艺术魅力。再如,利用梨树、梨花地域物产资源,设计了“遇见梨花·美梨生活”的节日主题,通过组织欣赏梨花、画梨花、梨花作品展(拍的照片、画的梨花)等活动,促使孩子们了解家乡的物产资源,让孩子们在欣赏、表现中感知梨花的美。图1所示是利用园内资源开展的“童玩李子节”。

(三)突破式拓展

以往传统节日的庆祝都是沿袭老式的方式,实践中发现这种方式不利于幼儿参与兴趣的激发。同时,对节日的庆祝,孩子们也有着自己的想法。为此,在传统节日中需要融入新颖的游戏元素,通过在游戏形式和游戏内容等方面突破拓展,保障幼儿具有尝试和探索的兴趣。以“六一”节活动为例,传统活动的模式是教师提前准备好游戏,孩子们通过游园的方式来参与游戏。然而,孩子们因被动参与而兴致不高。为此,笔者通过“童玩任务卡”“钱币闯关”“积分兑奖”(游戏集章页和游戏故事页共同组成“童玩护照”和“童玩徽章”)等设计实现游戏形式上的突破;通过引入玩法简单、挑战性强的挑花绳、跳房子、踢毽子、挑棒冰棍、打弹珠、跳皮筋、纸飞机、抓籽等民间游戏实现内容上的突破。游戏内容和形式的突破,使幼儿产生喜欢之情、探索之趣,进而让传统游戏得到传承和创新。

二、 “山野童玩”乡土课程的融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农村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农村的各种资源,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乡土材料是没有经过任何复杂处理的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其向幼儿展示大自然最原始的美。为此,笔者尝试在主题教学活动和个别化区域活动中融入乡土材料。

(一)主题教学活动中的融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艺术领域中的教育建议中提出:“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为此,笔者在主题教学活动中的融合主要通过材料本身的特性加以实现。其中小班以玩色为主,中班以体验美术为主,大班以创意制作为主。

材料的特性上,例如,材料的横切面、竖切面、斜面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圆的、椭圆的还是不规则的图形等。在活动中融入,从而结合这些特性来进行印、刷、点、滚的作画方式,引导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对乡土材料的外形进行感知和探索。例如,在小班园本美术活动“美丽鳌鱼灯(印画)”中,基于鼓励幼儿尝试用多种乡土材料进行印画鱼鳞,并感受民间艺术舞鳌鱼灯的魅力,笔者课上呈现鳌鱼灯舞动的视频或图片,并提问幼儿:“刚才的表演你知道叫什么名字吗?”“你喜欢这个表演吗?为什么?”营造出浓厚的鳌鱼灯氛围。紧接着,出示鳌鱼灯实物(或照片),指导幼儿加以观察,从而为印画活动提供了创作基础。

每一种乡土材料都有它的特点,从外观、形状到内部、质地,例如,丝瓜筋长短粗细各不相同,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卷、弯、折、剪等,丝瓜筋在幼儿的眼中也千奇百怪,有的幼儿说像一艘船,有的说像人的身体。此外,丝瓜筋根据“老”的不同程度,软硬度也不同。如在大班园本美术活动“百变丝瓜筋”中,笔者通过介绍丝瓜筋及其用途,示范制作方法,让幼儿欣赏各种造型,并组织幼儿创作。通过上述活动,幼儿了解了丝瓜筋在生活中的多种用途,并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想象,将丝瓜筋制作成各种造型,从而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二)个别化区域活动中的融合

皮亚杰提出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型的过程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也就是说,幼儿在对材料直接的感知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运用多种感官探索材料,不仅能增强幼儿的兴趣,还能发展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幼儿通过感知材料再表达,有效地提升了幼儿自主体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因此,在乡土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中,个别化区域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投放上,笔者确定了如下几个原则:

1. 突出层次性

投放乡土材料需要对孩子进行不断的新鲜刺激,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其中,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兴趣递增。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以及多种难度的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例如,为小班提供秸秆吹画、串麦管项链等活动;为中班提供竹筒花瓶、笋壳拼贴画、玉米刷添画等;为大班提供笋壳娃娃、百变丝瓜筋等活动内容。

2. 反映季节性

乡土材料有一定的季节性,我们在提供时也要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如春季投放各类野生的花、草、树叶,还可带幼儿野外观察,让幼儿自己收集等;夏季投放沙、石、水、土及各类水果、蔬菜等;秋季投放种子、稻草、芦苇花和各类果实;冬季投放树枝、枯叶和干果类等。

3. 强调目的性

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但如果只是“粗放式”的投放,让孩子自由、自发地去操作,就很难让幼儿获得对操作材料的新认识。因此,在材料的投放上要根据孩子兴趣、游戏水平,并结合班级正在开展的主题,真正让幼儿有所收获。

4. 注重合作性

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也会遇到问题,教师应鼓励幼儿通过与同伴合作完成,并在制作过程中和孩子共同讨论方法,激励孩子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培养幼儿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享成功的快乐。

三、 “山野童玩”民间游戏的挖掘

运用民间游戏资源需要优良的物理环境,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灵活地调整资源。同时,教师需要着重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幼儿积极动手参与活动,让幼儿共同搭建游戏空间或者装饰游戏场所。

(一)自主游戏优化

以大班《走近老底子》主题活动为例,通过抓住孩子对其所产生的浓厚兴趣,结合其游戏材料准备上的特点以及游戏结构的可变性特点,和孩子一起调查、了解、体验老底子的游戏,创造出“老底子游戏体验馆”。实践中,笔者围绕亲子参与、空间利用、环节整合等三个维度对其进行了优化。

1. 亲子参与——实现游戏创新

【查一查】“爸爸妈妈小时候没有手机和平板,那他们玩什么呢?是七巧板吗?是橡皮泥吗?是石头剪刀布吗?”孩子们带着好奇,对父母做一次“老底子游戏”大调查(记录游戏名称、材料以及玩法)。

【玩一玩】在调查表回收后,笔者发现几个出现频次较高的“老底子游戏”:跳皮筋、弹珠、翻花绳等。为此,笔者试引导孩子和父母一起“玩一玩”。

玩法1:在地上画两个圈,两人面对面,各拿一颗弹珠,在圈内放上一颗弹珠并自己认领。快速将弹珠滚向对方圈内的弹珠,成功击到对方的弹珠则为胜。

玩法2:几人进行游戏,每人拿一颗弹珠,剩一颗“母弹珠”放在中间,并在母弹珠旁边画一个圈。幼儿轮流击母弹珠,如将母弹珠成功打入洞内,则取胜,没有成功则轮到下一个幼儿。

2. 空间利用——鼓励自主参与

有效利用班级内外的空间,开辟“老底子游戏区”,尝试利用角落、墙面、柜子等区域创设游戏材料、玩法支架等,鼓励孩子在自主游戏或区域游戏时间自主地参与到“老底子游戏”中。例如,柜子上的皮影戏。在大班,柜子的作用多为区域的隔断以及材料的放置,但其中一个柜子上面带着镂空的支架,孩子们很喜欢在这个柜子上面玩“隐藏游戏”。考虑到安全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老师们一度想把柜子撤走,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两个孩子正在柜子镂空处面对面玩“你照我做”的游戏。于是,笔者便结合当下主题,将柜子的镂空处贴上透光纸,和孩子们一起自制了皮影小人,柜子上的皮影游戏便由此诞生了。

3. 环节整合——体现高效利用

不知道玩什么?你也要玩我也要玩?还没玩好就收起来了吗?……在一日生活的各个过渡环节,孩子们时常会出现“闲晃”“扎堆”“匆忙”等现象。为此,笔者对所收集到的“老底子游戏”所需要的游戏时长以及一日生活中的过渡环节进行了数据分析。例如,一日生活各过渡环节时间中,主题活动、区域活动结束7~10分钟左右,上午下午点心结束10~20分钟左右,餐前5分钟左右,餐后20分钟左右,放学5分钟或更多。游戏:玩石子,一轮需要5分钟左右,幼儿的兴趣程度为中度,且男生兴趣较大但游戏持续时间不久,可以在上午下午点心结束后进行此游戏。游戏:踢毽子1分钟或更多,兴趣程度为中度,难度较大,大部分孩子只会踢2~3个,玩几分钟后就失去兴趣了,可以在活动或点心结束的过渡环节进行此游戏。上述情况的了解与掌握,有利于将民间游戏融入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高效地利用零散的时间,让孩子们有更多自主选择、自主游戏的机会,从而积极地参与到自主游戏中去,更好地体验民间游戏的类型和特点。

(二)巧用地形优势

针对园区户外场地中的不同地形,场地与游戏的契合度开展游戏。如水泥地具有较硬、较光滑平整、场地开阔、安全系數较低等特点,适合开展的游戏有跳房子、滚铁环、编花篮、掷沙包等;草坪地具有柔软、地面粗糙、场地开阔、安全系数高的特点,适合开展老鹰捉小鸡、木头人、荷花荷花几月开、抓尾巴、斗鸡等游戏;坡地具有场地受限、高低不平整、两边有隆起山坡,中间有凹陷小路等特点,适合开展掷沙包、投纸球等一些对战、对垒式的游戏。因而,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形选择不同的游戏,从而提高游戏功能的价值与作用发挥。

(三)提供适宜材料

孩子在游戏参与过程中会出现“瓶颈”,例如,对游戏不感兴趣了,或是玩法比较单一。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对游戏内容进行进一步分析。孩子为什么不感兴趣?他们的经验已经到哪个程度了?游戏是否需要改变?只有问题找到了突破口,才好“对症下药”。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开展的重要保障,游戏材料和儿童发展之间也存在一种双向关系。为此,我们需要根据幼儿游戏进行的具体情况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儿童拥有一种亲自然性、亲生命性,对大自然有着天生的喜爱与探索欲望。在“山野童玩”的游戏化课程构建中,笔者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民俗文化、民俗资源融合进“山野童玩”的游戏化课程中,实现了课程资源的进一步拓展,培养了幼儿主动性、探索性,增进了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孩子们在自然中获得了成长,增强了爱家乡、爱祖国等情感。

参考文献:

[1]杨燕燕.乡土资源建构幼儿游戏化课程研究[J].考试周刊,2022(50):158-162.

[2]孟丽娟.幼儿教育游戏化课程的开展策略[J].甘肃教育,2020(20):146-147.

[3]郑莹莹.创设游戏化环境,实践幼儿游戏化课程探讨[J].新课程,2020(39):137.

[4]万崧铭.游戏化课程让幼儿快乐成长[J].江西教育,2020(6):96.

[5]高忠霞.幼儿教育游戏化课程策略探析[J].学周刊,2019(28):183.

[6]包亚辉.幼儿游戏化课程教学的点滴思考[J].新教育,2018(20):69-70.

猜你喜欢

游戏化课程民间游戏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乐趣中学习,玩乐中吸收
乐享童年的乡村生活课程建构探究
浅谈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实施策略
“游戏化”课程中多媒体资源的合理利用
幼儿园如何有效开展体育游戏活动
依托民间游戏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研究
谈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