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背景下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的思政融入探索

2024-04-16罗譞

传播与版权 2024年6期
关键词:自媒体课程思政

罗譞

[摘要]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和社交模式发生深刻变化,使得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面临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等多方位的挑战,这也对该课程的思政融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认为,在自媒体背景下,对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的讲授,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重视理论与案例的有效融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提升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而将思政内容全面、高效地融入日常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自媒体;课程思政;媒介伦理与法规

一、自媒体与媒介伦理失范

当今时代,自媒体凭借平民化、私人化、自主化的特征,日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无数普通网民在自媒体的技术赋权下实现了从“接收者”向“表达者”的身份转变。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全职从事自媒体的人数达到了370万人,而兼职人数则超过了600万人[1]。抖音、小红书、B站等UGC平台的爆火也从侧面进一步印证了自媒体在当今社会的强大影响力。然而,正如学者顾里平所言:“当每个人都可以借助一部轻巧的智能手机,在轻松的笑谈间,轻快地传播信息、表达观点、分享感受时,媒介伦理已经变成全民的事。”[2]在互联网传播实践中,自媒体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全新的公共传播场域,大量非专业人员的进场也让自媒体传播呈现强烈的“去政治化、去道德化”特征,而这种“草根新闻的兴起伴随着严重的道德问题,包括真实性和公然欺骗”[3],因此过去由传统媒体主导的媒介秩序在自媒体的冲击下面临巨大挑战,象征新闻媒介之正当性、合法性的媒介伦理也遭受了巨大冲击。

具体言之,自媒体传播对传统媒介伦理体系的冲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文本表达的庸俗化,即自媒体为了抢夺用户注意力资源,刻意迎合用户的低级趣味,使用标题党、煽动性表达、刺激性图文等手段来博眼球、赚流量,违背了传统媒介伦理观中的“价值性原则”;第二,新闻事实的模糊化,即自媒体为了抢热点,过分追求传播的速度而忽视传播的精确度,致使谣言凭借自媒体广泛传播,继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违背了传统媒介伦理观中的“真实性原则”。

二、自媒体对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教学的挑战

自媒体行业的全面兴盛和自媒体对传统媒介伦理的冲击为当前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深度用户,已深度融入自媒体传播,通过自媒体获取信息,交流观点,表达情感。研究发现,自媒体对大学生的价值养成、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4]。因此,自媒体导致的价值失范对大学生的影响颇为深远,他们是自媒体传播伦理失范的直接经历者乃至受害者。另一方面,随着自媒体行业的繁荣发展,大量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选择在自媒体行业就业,其中不少学生在大学实习期间已经接触自媒体,并有在相关公司实习的经历,甚至有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便自创自媒体账号,成为自媒体工作者。因此,上文所述种种存在于自媒体行业的失范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挑战

如前文所述,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而如何在课程中准确把握这些变化,将自媒体伦理相关内容有效融入教学,是该课程教师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例如,在自媒体背景下,对过去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中有关“虚假新闻”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介绍和说明,教师必须及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补充说明,将新传播局面下的新闻生产的新生态、新特征、新问题为学生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厘清自媒体时代“虚假信息”与传统媒介伦理规约中“虚假新闻”之间的异同,并将我国法律中有关传播网络虚假信息的最新条款为学生介绍清楚。

(二)教学方法的挑战

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和社交模式发生深刻变化,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中可能会面临诸多新的实践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也日益严重,而这导致学生对传统知识体系提出质疑。如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自媒体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在自媒体环境中的伦理意识和判断力,并对他们未来的工作起到直接的、正面的指引作用,是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上面临的一大挑战。例如,在传统的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教学中,荣获中国新闻奖等重要奖项的作品是教师重要的讲解对象,也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但在自媒体时代,各类新闻奖项对自媒体的模范指引作用早已不如往昔,无论是学生实习的自媒体公司,还是学生自办的自媒体账号,都更加关注直观的传播效果,相较于各类新闻奖项,对这些学生来说,“10w+”的阅读量更具吸引力。

(三)教师角色的挑战

在自媒体环境下,学生不仅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元化,而且身份更加复杂、多变,教师的角色也因此发生了变化。教师在利用自媒体获取知识、传播信息方面相较于互联网原住民的学生不再具有绝对优势,教师也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各大自媒体文本的阅读者,甚至是学生创建的自媒体账号的受众,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转换身份,了解学生的自媒体使用经验与想法,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自媒体、如何判断和识别自媒体信息,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課程评价的挑战

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往往以考试、作业等形式为主,但在自媒体深度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背景下,教师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媒介伦理意识和实践能力,并将其作为课程评价内容。尤其在诸多学生本身就是自媒体内容生产者的背景下,如何设计更加有效的评价方式,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媒介伦理素养,也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自媒体背景下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思政融入的意义与路径探析

(一)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思政融入的意义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5],而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当下网络社会现实的脱节恰是当前教师在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难题。具体而言,正如前文所述,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媒介伦理意识和法规素养,引导学生了解并遵守媒介行业的伦理准则和法律,然而,随着自媒体行业的繁荣发展,自媒体不仅成为吸纳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生的蓄水池,还彻底改变了社会整体的媒介环境。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实习生和毕业生不仅要在实践层面适应自媒体行业的全新媒介实践要求,而且要在价值层面上认同自媒体行业的运行逻辑,但一些运行逻辑存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风险,值得反思。

因此,对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的思政建设,教师不仅应把学生培养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而且应关注如何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传媒工作者和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在大学前三年专业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新媒体媒介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因此,教师对该课程的思政元素的挖掘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师通过该课程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从而帮助他们突破自媒体伦理失范困境,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便是本课程思政融入的意义所在。

(二)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思政融入的路径

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和方法,教师必须将其有效落实到日常的授课实践之中,而自媒体的盛行对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良好的思政融入效果,教师就要以以下方面作为抓手,制订合适的融入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革新:法规为轴,案例为体,立体呈现知识图景

媒介伦理和传媒法规能够有效调节新闻传播活动(包括网络传播活动),以保证该活动的正常运作与和谐发展,因此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的要义便在于培养学生的新闻伦理意识、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以便其未来能够更好地开展媒介工作。而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来法律法规知识讲授的枯燥性,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二来传统新闻法规文本与自媒体实践难以建立有效的连接,导致学生在理解与应用上存在困难。因此,在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强化“以案例讲解促进法规理解”的授课思路,在课堂上融入新的、贴合学生生活的案例,以案例为牵引,引导学生“探索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体道德、伦理及法律新问题”[6],鼓励学生围绕案例展开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媒介相关法规的知识。例如,在有关“著作权”的知识点讲授中,教师可以自媒体上盛行的“二创视频”为例,讲解《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著作权保护的具体细则,甚至帮助一些正在从事自媒体创作的学生分析自己的作品被平台下架的原因。而这样以案例分析增强学生对相关法规的理解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法律条文和立法精神的理解,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2.教学方法革新:创新思政融入方式、实现思政融入“软着陆”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以及其他一切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方向”[7],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引导学生在日趋复杂的媒介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伦理观、法制观,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诚然,在过去的媒介伦理法规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入已日臻完善,然而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又对课程思政融入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其一,由于学生媒介接触习惯的改变,传统媒体时代的案例难以引发他们的共鸣,因此传统的课程思政融入方式亟须改革。王海建指出,身为“数字原住民”,当代大学生展现了高度个性化、理性化、务实化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导致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面临重大冲击,既往的思政教育方式难以在思想引领、价值观塑造、人生导向方面对大学生形成有效影响[8]。因此,创新课程思政融入方式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大学生群体的总体思想动向,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案例作为突破口,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引入家国情怀、职业理想、人文关怀等思政内容,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思政内容传授给学生。

其二,自媒体时代层出不穷的新现象(如网络暴力、网络舆论审判、自媒体侵权等)也呼唤课程思政融入新思路的出现。虽然当前大学生表现更强的个性和更多的自主意识,但这并不代表其是冷漠的、自私的,相反,当今的大学生有着较强的社会正义感和较高的社会介入意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从这些具体的新现象出发,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广大年轻网民在此类事件中的作用与作为,探究这些事件中“网民的初衷”与“事件的结果”之间的差距,知晓此类事件中可能涉及的各种违法行为,从而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与法律知识水平。

3.教学思路革新: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李瑾认为,“课程思政不是自说自话,学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是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9],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这一强调培养学生伦理修养的课程来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显重要,教师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媒介实践中的各类现象、认同约定俗成的媒介伦理秩序、领会相关法律的制定原则和内在精神,才能真正让学生对媒介伦理法规的知识做到入脑入心。例如,在讲授“个人信息权与隐私保护”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自己遭遇的骚扰电话/短信出发,思考当前普遍存在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转变立场,从一个新手网店卖家的视角出发,思考他们是否会选择为了赚钱而泄露客户的个人信息,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使学生展开积极、有益的课堂讨论。

四、结语

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在为传统的新闻媒介伦理知识体系带来全面冲击的同时,也因其在网民间的广泛普及而为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研究打开了全新的问题域。而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自然需要第一时间对这些新现象做出回应,以便为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指明方向。教师探索本课程的思政融入新路径与新方法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三全育人”理念的积极回应,更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而教师对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再到教学主体的全方位革新,将有助于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认识纷乱的自媒体乱象,重新锚定自身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接班人的定位,从而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为培养合格的新时代中国传媒人才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人民网评:“自媒体”岂是随心所欲的“自留地”[EB/OL].(2023-07-12)[2024-01-11].https://www.thecover.cn/news/saP2WCsl/vSH90qSdq8Jkw==.

[2]顧理平.媒介伦理与美好世界的想象[J].视听界,2021(03):126.

[3]DAN GILLMOR.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M]. New York:O'Reilly Media,2004.

[4]邵明英,胡昌旭.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基于全国12所高校的调研[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9):106-110.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4-01-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a2f7c9f80002888f0000000364269908.

[6]卢育娟.“大思政课”视域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07):126-128.

[7]黄瑚.网络传播法规与伦理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8]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90-94.

[9]李瑾.《新闻伦理与法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析[J].新闻世界,2022(07):79-82.

猜你喜欢

自媒体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浅谈自媒体的生存与发展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