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同引导教学策略的探析
2024-04-16刘哲毅
刘哲毅
摘 要:引导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不同的方式引导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知识应用。文章围绕体育引导教学过程中的言语语言引导策略、肢体语言引导策略、游戏比赛引导策略和问题任务引导策略等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不同的引导教学策略具有其独特性,在实际运用中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也要加强多种引导策略的融合运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育教学;引导式教学;语言引导;实物引导;情境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1-0001-04
在发展素质教育的推动下,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优化体育教学模式、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以及健康的体魄,教师需要对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策略。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日常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策略很难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课而不愿意上体育课的现象。近年来,引导式教学成为体育教师教学“新宠”,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所谓引导式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不同的引导策略加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实践证明,引导式教学的合理运用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的单项知识传授与技能传输,诸如情境引导策略、问题引导策略、语言引导策略、游戏引导策略以及实物引导策略等,在实际教学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了学生学习思维的深度构建。为此,文章基于文献的深入研读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对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同引导策略加以剖析,旨在与同行交流与共勉。
一、 言语语言引导策略
语言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元素,语言可以分为言语语言和肢体语言两类,体育教学中两种类型的语言运用都非常频繁。一般而言,我们可以将体育课堂教学分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例如,在开始部分的教学导入环节上,我们就可以利用言语语言引导策略加以完成。以技巧项目中的前滚翻技术为例,如果直接向学生告知课上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参与兴趣就不会得到有效激发。而是通过言语语言进行生活情境的描述,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产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为此,教师可以在整队后,组织学生想一想,如果教室发生火情,而门又无法打开,只能从窗户跳出。那么,落地后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同时,再提示一下在影视作品中是否看到過类似的场景。在落地后的一个滚动动作后,学生会迅速站立起来。实践证明,运用语言导入的引导式教学法,能够达到很好的导入的效果。类似的言语语言导入策略运用还有许多,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加以设计。特别是在语言内容上一定要做到精练、有感染力,语言过多会导致时间过长,反而影响了导入效果。同时,在语言导入上也可以结合其他媒介,如挂图、视频等。
言语语言的功能不仅体现在事物的描述上,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以质疑为指向的言语引导。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运用言语语言以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对所操练过程中的错误加以纠正。以“前滚翻”教学为例,体育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项体育技能,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块形的物体和球形的物体,在相同大小的作用力下,哪一个可以滚动得更远?提出问题后,体育教师不要马上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生活经验的联想,在深入思考后加以表达。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质疑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和动作技术。另外,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与解答过程中,思维上也得到了有效激发,学习的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当然,体育教师运用质疑引导教学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凝练知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把握提出疑难问题的时机。
二、 肢体语言引导策略
体育是以身体参与为主体的学科,所以课堂上更多的时间需要学生用身体对知识与技能加以操练。为此,课上体育教师除了利用语言进行引导学生之外,还需要通过肢体语言加以引导。例如,在新动作技教学或已教技术动作巩固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纠正动作上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肢体语言引导作用。例如,在教学跨越式跳高技术动作中的起跳后过杆动作时,如果教师仅仅是利用言语语言加以讲解动作技术内容及相关要点,学生的参与兴趣很难被激发。而这时,体育教师通过自己的动作示范,就可以完成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从而快速引导学生参与新技术的学习。同样,在立定跳远动作的巩固练习中,学生对技术动作掌握得不稳定导致出现相关错误动作,而这时教师可通过其错误动作的再现,从而引导其对错误动作进行针对性纠正。当然,肢体语言运用于引导教学上的形式多样,并不局限于示范动作。例如,在肯定或激励学生练习态度时,教师可以通过竖大拇指、击掌等手势加以引导,还可以通过拥抱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练习中遇到的挫折。再如,在学生练习中通过教师的挥手臂或脚步移动等肢体语言,向学生传递信号,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练习。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肢体语言进行引导教学时,教师需要把握运用的契机和肢体语言内容的针对性。不是所有的肢体语言都具有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功能,有时不恰当地运用或不合适的肢体语言内容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 游戏比赛引导策略
(一)利用游戏进行引导教学
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过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体育教师教学设计的重点。相关研究认为,趣味游戏的合理设计与运用,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相关运动项目的知识与技术动作要点,同时在心理活动上也能对相应的活动、任务等做到有准备、有判断、有应对,从而保证参与者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始终。例如,在田径运动项目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在导入环节通过“绕障碍跑”热身游戏,构建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并结合情境适当融入技术训练的重点内容,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在围绕“绕障碍跑”构建的趣味情境中,教师首先对场地进行安排,场地中A点和B点相距10米,用箭头指示方向,路程中摆放若干锥桶、小栏架等障碍物,摆放方向与学生跑动方向一致,避免学生绊倒受伤。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明确游戏要求。即要求A点和B点各站4名学生,A点的第一位学生持球准备;要求A点的第一位学生向B点传球,传球后迅速按场地中的箭头指示线路进行无球跑动绕过锥桶,双腿跳过小栏架,之后跑到B点队尾等待;B点的第一位学生接球,随即回传至A点,然后按箭头指示线路无球跑动绕过锥桶、双腿跳过小栏架,跑到A点队尾等待;A点的第二位学生接球、回传,无球跑动绕过锥桶和小栏架,跑到B点队尾;A点和B点的所有学生按上述方式,形成衔接,绕障碍跑进行循环练习。最后,对各组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根据结果评出最佳小组。
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完成动态的跑、跳、滑步等动作,实现了静态的脚内翻、外展、提踵拉伸,达到了循序渐进热身的目的;同时,也明确了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提高了学生控制运动空间的意识。通过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积极参与热身、反应灵敏、动作到位,且思想集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并表现出对运动的兴趣。由此可见,在教学导入环节运用趣味游戏,能够在运动项目与学生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降低学生对运动锻炼产生的抵触心理,进而利用开放有趣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接下来的训练任务。当然,在游戏设计与运用上,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现有知识储备出发,创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且精准把握学生关注点的学习情境。不同的游戏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兴趣,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加以设计和运用。
(二)利用比赛进行引导教学
根据体育核心素养要求,提升学生的运动实践素养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当前,学生参加体育竞赛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对运动的热情不高,且难以从真正的比赛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升自我。针对此,在体育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采取情境教学方法,设计比赛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竞赛能力,提升学生的运动实践素养。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运动项目强调团队合作,对队员的配合程度有着较高的要求。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组织比赛活动,构建教学情境,对各组的队员提出有针对性的战术要求,引导队员之间的协作配合,达到快速有效的技战术目标,从而提升战术训练效果。
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学习了盯人战术以及“二过一”战术后,教师组织了一场足球比赛,在比赛中学生(5人对5人)根据常规比赛规则展开对抗,最终得分多的一组获胜。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对各组学生的选位与盯人进行安排,并给予组长一定的自主权,引导其根据比赛实际安排组员选位,并不断调整防守位置,确保防守队员始终站在对手与本方篮下所构成的直线上;在盯人过程中,适当调整战术,在不给对手从容活动的余地的确保随时可以上前抢断对方的球,同时避免犯规。在“二过一”战术的指导中,要求组员能够在积极防守的情况下基本掌握传球时机,保证传球方向准确、力量适当,且能够有意识、主动与队员配合及时传球后插上,掌握传球、插入的机会,获得控球权。
在体育比赛中,技战术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再现训练中比赛片段的情境,引导球员在真实比赛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有效交流,形成针对性的技战术讲授并及时反馈,让学生在比赛中有意识地解决问题,实现战术教学目标。体育教学中将课堂训练内容转化到实际比赛中,在竞技场上进行练习是必要且重要的。通过比赛训练可以让队员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战术要点上,并根据比赛过程调整心态保证战术运用的准确性。在案例中,教师根据篮球的盯人战术和“二过一”战术的运用要求,为学生创设了比赛情境;学生在赛场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拼搏竞争意识,同时在团队成员的配合下,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运用战术,进而巩固教学效果,提高竞赛意识。
四、 问题任务引导策略
问题与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能否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一个良好的问题或者任务,对学生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好的问题或任务能够让体育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同时,好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对课堂上的每一项活动、每一个瞬间都有较为深刻的印象。
通常情况下,体育课堂教学在完成教学导入之后,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掌握主要知识,把握学习的重难点。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难免出错或者陷入学习的误区,教师的纠正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这时采取问题或任务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学习中的问题,激发学生自我纠正、自我完善的动机,深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高教学效果。以足球运动中脚内侧运球技术为例,教师在讲解技术要点的过程中,利用挂图为学生展示规范动作以及解析常见的错误,并针对不同的图示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如针对运动员传球的图示:支撑脚与足球之间的距离太远。教师向学生提问:请分析途中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根据规范动作说一说其动作存在哪些错误?可能造成怎样的结果?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后,得出答案:这样的动作可能会导致无法用脚弓准确触碰到足球的后方,在传球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球传歪了或者是传高了等情况。再如内容:传球中,运动员的膝部没有完全伸展且脚尖处于平直状态,教师向学生提出加以技术分析的要求。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回答:这样的动作脚弓无法接触到足球,因此在运球的过程中依然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通过对不同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分析,教师结合问题让学生对脚内侧运球技术要领有了更加准确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则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并根据动作要求进行演示,看一看学生是否会犯的错误。在学生练习期间,教师对各组的训练情况进行巡视,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并要求学生对比进行强化练习。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教學资源构建了问题任务,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根据他人的错误回顾足球脚内侧运球技术训练的要点,并反思自己在传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思维,对脚内侧运球技术动作的细节进行准确把握,同时在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完成对比训练,主动反思并纠正错误,强化了对规范性技术动作的影响,形成了扎实的运动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问题任务设计与运用时,需要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身心特征,恰当设置问题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形成问题意识,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运用上,需遵循针对性、趣味性和创造性的原则。
五、 结论
综上所述,文章所述的言语语言引导策略、肢体语言引导策略、游戏比赛引导策略和问题任务引导策略等,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性验证,提升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为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合理地加以运用。为此,体育教师要深入研读相关引导式教学文献,通过不断实践加以完善与优化,从而在践行中发挥其功能的最大化;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及多种引导策略的融合设计,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海栋.六策略提高高中体育引导式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J].新体育,2022(2):110-112.
[2]王书奇,吴成霞.如何引导初中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J].山东教育,2021(50):47.
[3]陈欧.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反思性评价引导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80):91-93.
[4]华刚.中职体育教学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引导[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6):236-237.
[5]王辉.在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J].江西教育,2021(6):37.
[6]戴宝军.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J].智力,2020(34):5-6.
[7]吴丽群.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9,36(3):120-122.
[8]刘必群.中学体育教学中创设趣味情境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13,34(1):89-91.
[9]徐崔华.“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J].运动,2014(11):87-88,131.
[10]赵云鹏.坚持问题导向的体育教学实践[J].教师博览,2023(24):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