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学段班级合唱教学策略探析

2024-04-15扈悦

考试周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低学段班级合唱教学策略

扈悦

摘 要:“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这句话表明人声作为最接近自然的声音,具有独特的魅力,而歌唱作为人声最直接的表现媒介,极富感染力和共情力。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课标》中提到:“要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积极创设条件开展全员参与的班级合唱。”在教学内容上对班级合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更为专业的学业水平指导。可见,合唱不再仅仅面向小范围专业人群,其已面向大众,并成为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关键词:低学段;班级合唱;全员参与;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2-0143-04

现如今,班级合唱教学是学校普及合唱的最基本方式。但当前小学中高学段的班级合唱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对合唱曲目教学敬而远之、学生合唱基本能力的缺失、学校缺乏合唱展示平台等现象都表明,合唱教学已成为我国当前音乐教学中较为棘手的教学内容之一,文章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解决方法。

一、 原因分析

(一)教材内容编排不全面

合唱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之对应的教材合唱内容也应具有递进性。从目前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的合唱内容布局来看,其缺少整体性支撑学生合唱能力发展的内容体系。首先,低学段教材合唱素材较少,仅停留在利用简易打击乐器为教材内容伴奏的层次上。其次,合唱相关的内容要求不具体、不明确,对于大多数教师的指导作用弱。最后,以“唱”为主的合唱内容匮乏,多以感知变化的欣赏曲目为主,学生缺少“我也可以唱成这样”的意识。这些情况导致低段学生参与合唱教学的机会少之又少,无法满足班级合唱的建设要求。

(二)教师缺少系统的合唱教学实施

长期以来,小学音乐低段教学的重点是完成齐唱任务以及初步感知合唱音响,很多教师也认为合唱是中高学段的教学任务。此外,在常规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对简单的二声部教学,也常常采用先分组教唱、逐句整合,练唱熟悉度上升后交换声部的学习方式。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违背了感知—体验—获得的知识内化顺序,不利于学生和声意识的培养以及纵向和声感觉的生成。

(三)合唱成员的不可选择性

对于班级合唱而言,班级成员来源于班级内部的所有学生,成员间音色的不同以及音乐综合素养的差距,使得排练实施方式需按照各成员的异同来进行大规模调整。此外,班级合唱不同于经过筛选的校级合唱团,教师的教学认知也应与专业的学生合唱团体不同。为此,针对班级合唱面向整个班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拔苗助长,重点应放于各成员是否能在演唱过程中产生愉悦感以及是否能在集体合作表演完成后产生获得感方面。

二、 策略探究

(一)明确教学目标,建立多声部学习思维

在教育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也可以有效评估教学效果。而在音乐活动中,多声部学习思维建立的早晚决定了多声部歌唱活动展开的早晚。因此,多声部思维的建立应作为班级合唱教学目标的第一步。以下为笔者根据《课标》要求确立的多声部学习思维教学目标:

一年级:1. 用×、×-、××、0组成的固定节奏型为歌曲伴奏。2. 用mi、so、la的科尔文手势辅助演唱三个音符间组成的音程。3. 用简单的节奏或旋律卡农为学唱的歌曲伴奏或伴唱。4. 欣赏合唱作品时,能采用肢体律动的方式辨别音乐主题,并能有选择性地利用各类打击乐音响特性为主题变化片段伴奏。

二年级:1. 能听辨独唱、齐唱和合唱三种演唱形式。2. 能利用×、×-、××、0、0自主编创4~6小节二声部节奏谱。3. 用do、mi、sol和re、fa、la的科尔文手势辅助演唱两组音符间组成的音程。4. 能唱简单的二声部练声曲及歌曲。5. 熟练完成简单的三声部节奏练习。6. 尝试用do、mi、sol、re、fa、la组成的固定旋律音型进行歌曲填充。7. 欣赏合唱作品时,能采用打击乐伴奏或肢体律动的方式参与整首音乐作品。

(二)基于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小学低学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速度较快,绝大多数学生心理认知水平处于具象阶段,也不排除部分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具象向抽象的过渡时期。在音乐教学中,低段学生对音乐要素中旋律、节奏、音色、力度与速度的感知发展较快,较为容易接受短小、规整的音乐作品,并且善于利用自身直觉与想象力学习音乐,是培养内心听觉的绝佳时期。为此,笔者提出在教学過程中使用以下教学法:

1. “循序而进”教学法

众所周知,节奏和单旋律是合唱教学的初始阶段,绝大多数教师在梳理教学顺序时会产生这样的思维等式:教学顺序的安排=学科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而“循序而进”教学法中的“序”打破以上等式,简单来讲,就是教学顺序的安排不应建立在学科体系的基础上,要避免简单地按照学科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来进行教学,要在充分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的放矢。比如,教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常性接触的节奏型入手,通过× × ×× × 我叫王小小与× × × ×我叫李明的《你的名字叫什么》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新知识融合迁移,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感知先行”教学法

音乐思维的形成与完善,经过感知、记忆、注意、想象、理解的过程,感知是第一步,教师要在学生经过充分感知后进行音乐迁移,来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的要求。从感知入手,逐渐进行声部叠加,在新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增加体验与模仿,可更好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学习。如教师教学时先拍击作品固有声部节奏,引导学生模仿并记忆,再将固有声部节奏的拍击教于全体学生,并在学生拍击时加入第一组打击乐器的节奏,让学生在拍击的过程中,观察教师在第几拍时加入了不同声部。之后,将第一组打击乐器的节奏教于部分学生,使固有节奏与碰铃组节奏进行合奏,再加入第二组打击乐器节奏。以此类推,最终完成多声部打击乐器合奏,并出示静态节奏谱,见谱例1。这种始终在感知中进行教学的方式,提高了感知转化为理性知识的准确度,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

3. “乐器迁移”教学法

“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借助简单的音条乐器进行多声部旋律练习,是推进班级合唱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将演奏音条乐器时感知的旋律音高迁移至多声部演唱练习中,提高了识读谱效率,为学生音准准确性提供了参考,也增强了和声感知力。如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歌曲《儿童在游戏》,见谱例2。教师引导学生用铝片琴进行主旋律演奏,使学生在视觉、听觉、动觉的共同作用下加深音高记忆,并在铝片琴演奏完成后迅速进入到曲谱的演唱过程中。随后,教师维持主旋律音高,学生加入原本设计好的二声部旋律,循序渐进式地将内心和声感知迁移至音乐表现中。这种方法加深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得感”,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多声部旋律的识记。

(三)把握教学梯度,创造性使用教材

多声部演唱是一种需要长期练习与积累的音乐技能,教师在进行低段学生班级合唱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原则,做到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梯度。因此,若在教材不能满足班级合唱梯度练习要求的情况下,教师也可在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 纯节奏的多声部学习

根据低段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教师在等待音准发展的同时,应该对低段的节奏训练进行深度拓展。如,以稳定节拍做背景的拍击练习,教师随机选取节拍,以其节拍自身的特点作持续拍击,引导学生在稳定节拍中依次创编符合节拍时值的节奏,见谱例3。

此外,也可进行双手分击固定声部练习,即教师找两首学生熟悉的歌曲,或学生分组自主创编两条相同节拍的节奏做背景,学生分别用两手拍击上下两个声部,以提高读谱及协调能力,见谱例4。

2. 歌曲与节奏的多声部学习

歌曲与节奏组合成的多声部是合唱的预备阶段,它既可以让学生在歌唱中感受多声部,又可以避免低年级学生由于音准不稳定而带来的声部混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进行同一旋律与节奏的二部卡农式组合练习,如苏少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歌曲《小花猫和小老鼠》,提取固定旋律中的节奏组成搭配卡农式节奏二声部,见谱例5。

还可将不同旋律与节奏进行多声部组合,即学生自主选择相同节拍的不同歌曲,一首作为固定旋律演唱,另一首歌曲节奏为固定旋律做自主搭配,见谱例6。

3. 歌曲旋律的多声部练习

除了挖掘教材中与合唱相关的内容来补充合唱素材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情、《课标》来充实教材中的合唱内容。比如,对教材歌曲进行“首音”二声部编配,具体而言,就是将歌曲主旋律中的某一小节首个音符时值延长,与主旋律声部构成简单的二声部和声音响,见谱例7。值得注意的是,“首音”二声部的演唱,对低段学生来讲难点不仅在于搭配的和声音响的音准保持,也在于如何保持稳定且持续的气息。

除此之外,还可对教材歌曲进行“固定音型”的二声部编配。“固定音型”指一个符合主旋律节拍的音乐动机或小型乐句不断重复并贯穿于全曲。为此,“固定音型”也被称为“顽固低音”,如带有《两只老虎》旋律,见谱例8。

教师也可立足发声练习中学生对主旋律的熟知以及篇幅较短的特点,将教材中的发声练习改编为二声部练声曲,让学生充分感受二声部练习曲带来的和声音响,如谱例9。

三、 应用建议

(一)处理好学生个性与合唱共性的关系

班级合唱作为一个全员参与演唱多声部作品的艺术类别,对作品的理解与表达时音色及演唱方法的统一有较高要求。上文中笔者提到,班级合唱不同于专业合唱团体(包含校级合唱队),教师需通过调整发声方法来寻求音色和谐的可能性,并在不断训练与磨合中达到“共同音色”。此外,一个普通的自然班级,也存在音乐能力高低不同的状况,有些学生经过课外声乐、乐器或与音乐相关的其他学习后,音乐水平远已超过《课标》预设的目标,这些客观因素也与合唱中的“统一、和谐”要求相矛盾。教师面对个性大于共性的问题时,要通过有效策略和途径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思考,逐渐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尽可能地在班级合唱教学过程中达到相对的统一。

(二)正确把握体验形态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成功的一半,班级合唱不仅要进行体验性教学,还要塑造“体验型”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期望学生能在体验活动中有所成长、学生期待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学有所获,达成一种双向期望。而体验的重点不仅在于教学过程本身,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以及精神层面的平等沟通。值得注意的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并不等同于师生之间的绝对平等,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师生精神层面的生长与平等上,实现教学相长。

(三)重视艺术表现,优化班级合唱展演机制

艺术展演是班级合唱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最佳载体,也是普及班级合唱的重要途径。学校作为艺术展演的重要场所,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班级合唱的表现机会。如可以尝试与学校文化理念结合、与社会文化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等联系组织校级展演或比赛,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艺术表现机会,普及面向人人的美育实践活动。此外,不同学校间的交流研讨活动也是优化展演机制的良好路径,应通过艺术实践充分发挥班级合唱自身的育人价值,使班级合唱贯穿学生教育全过程。

四、 结论

众所周知,小学低学段是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黄金时期,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及发展音乐能力的关键时刻。从低学段开始,教师尽早地将多声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音乐学习的整个学期、整个学年与整个学段中,并有意识地、科学地进行层层递进,使班级合唱对学生与教师而言不再是不愿触及的教学难题,而是一种期待。

参考文献:

[1]李强.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班级合唱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3.

[2]李蓓蓓.小學低年级班级合唱教学的实践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3]杨晴.体验式教学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4]高伏音.小学中年级班级合唱的教学模式探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5]周琦.小学低段多声部合唱教学策略探究(下)[J].中国音乐教育,2012(7):14-17.

[6]周琦.小学低段多声部合唱教学策略探究(上)[J].中国音乐教育,2012(6):19-22,28.

猜你喜欢

低学段班级合唱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班级合唱教学的有效方法
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
如何在小学低学段音乐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
小学低学段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
多样化教学提高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谈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