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情感教育的实施与效果研究

2024-04-15王守海

当代家庭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初中教育情感教育

王守海

摘 要: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将探讨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伦理辩论、情感日记与自我反思、角色扮演与情境再现、创造性表达活动等,通过对这些方法的分析,展示了将情感教育如何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以及这种融合对学生情感发展的积极影响。此外,本文还对情感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估方法进行了分析,包括知识测试、情感态度调查和反思报告等多维度评估方法。这些评估方法结合了量化分析和定性分析,不仅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为教师提供宝贵的反馈建议,以优化未来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情感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初中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1-0119-04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逐渐向注重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方向转变,其中情感教育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情感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情感智力、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对其未来的人格形成和社会行为模式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传授道德观和法律知识的任务,更承载着塑造学生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的重要责任。将情感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同时,更好地发展自我情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一、情感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情感教育的定义与特点

情感教育,作为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指的是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良好的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情感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情感教育具有明显而独到的特点(详见图1)。

(二)理论框架

情感教育的理论框架是多元化的,涵盖了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以下是几个关键理论,它们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理论基础。

1.皮亞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强调,在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儿童的情感和道德认知也会相应地发展(详见图2),他认为情感发展与认知发展是相互关联的。

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正处于皮亚杰定义的“具体运算阶段”到“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道德认知逐渐从对具体规则的遵守转向对道德原则的理解。他们开始理解道德规范背后的理由,并能够从多个角度考虑道德问题,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构建性的过程,它强调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互动来理解知识,建构知识体系。

2.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在与他人合作和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有重要影响。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创造丰富的社会互动环境,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实际的社会情境中学习和体验情感和道德规范。

3.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智能不仅包含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和自然智能,还包括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其中,人际智能是指很好地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互动交往的能力。拥有高人际智能的人擅长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欲望,并能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和建立关系。内省智能是指自我认识和善于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具有内省智能的人有理解自己行为和情感的能力,包括自己的情感、动机、想法和欲望,并据此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以上两种智能与情感教育密切相关。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通过合作学习和自我反思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并理解他人的情感。

4.情感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戈尔曼提出的情感智力理论,包含了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社交技能和同理心等五大要素,强调人们在情感方面的智力和能力对于人生成功和幸福感的重要性。这些重要性体现在多方面,一是人际关系。高情感智力使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感,从而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这对于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活中的团队合作、沟通和矛盾化解至关重要。二是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具有高情感智力的人能够更好地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感,有助其更好地管理自身的情绪并应对压力。同时,这种自我认识也促使个体作出更有效的决策,进行自我激励和自我调节。三是心理健康。情感智力与个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能够有效管理情绪的人通常拥有更强的心理韧性和更低水平的焦虑和抑郁倾向。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可通过情景模拟、情感日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特别是情感管理和同理心的能力。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详见图3)

(一)伦理辩论,提升批判性思维与情感认知

伦理辩论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部分,是一种极具教育价值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道德推理能力和情感认知水平。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首先是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伦理和法律议题,如隐私权与公共安全、网络道德等。主题应尽可能多元化,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其次是辩论准备。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双方围绕自己的论点立场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提供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构建论点和准备辩论素材。再次是实施辩论:在课堂上进行正式的辩论。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评判员,应确保辩论公正、有序地进行。最后是反思与讨论:辩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辩论中的不同观点,进行深入反思和讨论。

(二)情感日记与自我反思,增强自我意识与情感管理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情感日记和自我反思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旨在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这种方法鼓励学生深入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个人的情感成长和道德认知发展。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一是关于日记撰写的引导。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撰写情感日记。期间,教师可以给出具体的写作提示,如“今天的课程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或“你对课堂上讨论的道德困境有何感想?”二是定期分享。教师可设定某个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全班范围内分享他们的日记内容。这种分享既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对他人情感的倾听和理解。三是教师反馈。教师定期阅读学生的情感日记,并给予个性化的反馈。这种反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和自我认知情况,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三)角色扮演与情境再现,激发情感共鸣

角色扮演与情境再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同理心,使他们更容易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首先是情境设计。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具体的情境,如法律案例再现、道德困境模拟等。这些情境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以增强其参与感和兴趣。其次是角色分配。学生根据情境被分配不同的角色,如法官、受害者、目击者等。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立场,学生需要深入理解并演绎这些角色。最后是情境重现。在课堂上,学生根据分配的角色进行情境表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各角色的情感和动机,思考不同的情感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四)创造性表达活动,激发情感表达与创新思维

创造性表达活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将创意融入各类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创新思维。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一是采用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教师可以引入绘画、剧本创作、诗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来表达对道德和法治议题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学生通过绘制漫画来表现对公平正义概念的理解。二是主题指定。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指定特定的主题,如诚信、责任感、法律意识等,引导学生围绕这些主题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表达。三是开展集体项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创意项目。这种集体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还能增强他们对道德和法治概念的理解。四是展示与分享。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背景。这种分享活动既是对学生情感和创造力的认可,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他们积极探索和表达。

三、实际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与目标

本案例分析围绕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开展。该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并认识到每个公民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所担负的责任和应发挥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

在《维护国家利益》这一教学单元中,教师可采取模拟国际会议或国家决策过程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可设计一个模拟情境,如国际会议或国家决策场景,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利益的多层面、多维度特性。接着,学生被分配不同的角色,例如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等,让他们从多个视角探讨和理解什么是国家利益以及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协助学生讨论,帮助他们分析与国家利益相关的具体问题。通过这种互动和角色扮演,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还能学习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决策。

在模拟国际會议的活动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国家利益。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国家利益。这些讨论可围绕贴近生活的主题开展,例如环保行动的重要性、支持国产产品的意义以及遵守法律的必要性。通过这样的小组讨论,学生不仅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还能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通过实际行动去理解并参与维护国家利益。

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以帮助他们巩固学习成果。这一环节中,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分享自己对维护国家利益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还能够提升自我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效果评估方法

教学效果评估是情感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它能帮助教育者了解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为未来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如图4所示,首先,在评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效果时,知识测试是一个关键的量化工具。这种测试旨在评估学生对情感教育相关概念和原则的理解程度。测试内容可以包括对情感智力、同理心、道德决策等主题的理解。通过设计包含选择题、简答题和情境分析题的测试,教师可以量化地评估学生对这些概念的掌握情况。测试结果不仅反映了学生对情感教育知识的接受程度,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第二,情感态度调查是评估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责任感的重要方法。这种调查通常通过问卷形式进行,包括一系列关于情感、道德和法治议题的态度评价语句,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相应的选项进行直接反馈。这些问卷可以包括对同理心、道德判断、公民责任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问卷结果,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情感教育方面的收获,特别是在培养情感智力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效果。这种定性评估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内在动机和情感变化,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三,反思报告可用于深入了解学生在情感教育方面的思考过程。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被要求撰写反思报告,分享他们对情感教育内容的理解、个人感受以及对相关议题的看法。这些报告不仅反映了学生对情感教育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还展示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情感反应。通过分析这些报告,教师可以深入学生的视角,了解他们对情感教育内容的思考过程。

五、结语

不同的理论和认知都阐述了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得以验证。本文通过探讨和分析可以看出,情感教育不仅丰富了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还在帮助学生理解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同时,更好地认识、管理自己的情感,培养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责任编辑:谢蓓)

参考文献

[1]郭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1).

[2]李冰芳.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华夏教师,2020,(08).

[3]陈影.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研究[J].亚太教育,2022,(11).

[4]陈晓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科技资讯,2020,18(08).

[5]代士群.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品位经典,2020,(03).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程初中教育情感教育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德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探讨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课的应用研究
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研究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