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图写话到习作的过渡策略探究
2024-04-14王芳
王芳
[摘 要]习作是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必经途径。在小学习作教学中,一、二年级的看图写话主要培养学生直观感受、细致观察的能力;到了三年级,习作开始出现,缺乏图片的参照,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这既让学生的写作困难重重,又让教师有力无处使。基于此,教师要巧用策略,通过减少压力、利用教材、积累实践等方式实现学生从看图写话到习作之间的自然过渡,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看图写话;习作;统编语文教材;过渡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04-0090-03
习作是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必经途径。一、二年级的看图写话培养了学生直观感受、细致观察的能力;到了三年级,看图写话升级为习作,缺乏图片的参照,学生只能自己思考如何表达。习作难度升级导致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在二年级的写话中能做到语言准确、叙事清楚;可进入三年级后,习作却语句不通、衔接不畅。因此,衔接好一、二年级的看图写话与三年级的习作,使二者实现自然过渡,对习作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一、减少压力,从怕写到乐写
很多学生在一、二年级的看图写话中表现得很好,但到三年级习作时却产生畏难心理,惧怕习作、反感习作。基于此,笔者通过培养观察能力和激发兴趣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了对习作的恐惧,使学生实现了从怕写到乐写的转变。
(一)观察得法,前后勾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二学段“表达与交流”中指出,学生要“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缺乏观察力意味着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文也就无法写好。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观察力较弱,导致在三年级面临习作这一巨大挑战时产生畏难心理。长此以往,学生心理压力巨大,变得怕写习作。
基于此,教师可以先找准小学生的认知特點:好奇心重、探究欲强,善于观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再以此为契机,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力的提升对三年级学生的习作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一、二年级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会使学生意识到习作就是把观察所得写下来,从心理上减轻学生的压力。
(二)激发兴趣,产生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所写内容有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下笔。但当前的习作教学往往以统编语文教材为主要实施依据。教师按照教材的要求教学,不重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导致习作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习作起步阶段,教师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好学生对习作的兴趣,让学生在习作时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表达的欲望和动力,能积极地参与到习作学习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和表达的动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从而积极地将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实现从怕写到乐写的转变。
二、利用教材,从会说到会写
(一)注重词句段训练
三年级的习作增加了语言优美的要求。积累好词好句,是促使习作语言优美的一个有效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教材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并通过造句等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为后续的迁移运用打下基础。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有意识地借助教材引导学生在模仿中表达,在表达中积累和创造。学生的语言能力往往是在模仿中得到培养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积累语言表达经验,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
文章由词句段组成,而词句是文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切实抓好词与句的训练。以比喻句的教学为例,学生造的比喻句一般比较简单,不够具体生动,如“太阳像一个大火球”“弯弯的月亮像小船”“白云像棉花糖”等。教师就先引导学生对比教材中的例句和自己造的句子,发现加上修饰词后的句子更加具体生动。再引导学生实践运用,如笔者针对“太阳像一个大火球”这个句子提出一连串问题:“什么时候的太阳给人感觉像一个大火球?像火球的太阳晒在身上是什么感受?被这样的太阳照射着,动植物会发生哪些变化?”在问题的驱动下,有的学生说:“中午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球,刺得人睁不开眼睛。”有的学生说:“夏天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晒在身上火辣辣的。”还有的学生说:“夏天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晒得花草们都低下了头。”比起“太阳像一个大火球”,这些句子更加具体生动,学生也由此积累了丰富的语言表达经验。
有了词句作铺垫,就要抓好段的训练。以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写话”的教学为例,教材要求学生写写自己想养的小动物。在指导小动物的外貌描写时,笔者提醒学生:“要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写,不能想到哪里就写哪里。”并提问道:“比如,写小鸭子,它的哪些部位你觉得最有趣、最与众不同呢?”学生说嘴巴、鼻孔、脚。教师继续追问:“那应该先写哪个部位呢?”学生马上回答道先写嘴巴,再写嘴巴上的鼻孔,最后写脚。既明确了写作顺序,又有好词好句作铺垫,这次写话就兼具了趣味性和逻辑性。
(二)注重口语交际训练
教材在一、二年级编排了丰富的口语交际内容,这也是看图写话和习作的雏形。因此,教师要有大局意识,在一、二年级就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如统编语文教材在一年级上册编排了“我说你做”“我们做朋友”“用多大的声音”“小兔运南瓜”的口语交际板块。难度的逐渐提升,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熟悉这一板块,逐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要重视口语交际的指导,给予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以“小兔运南瓜”为例。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教材给出的两幅图,思考图中有谁、在哪里、在干什么。再结合生活经验,猜猜打问号的第二幅图的内容,即小兔是用什么方法把南瓜运回家的。有的学生说小兔请了好朋友帮忙,有的学生说小兔像滚轮胎一样把南瓜竖着滚回家,还有的学生说小兔找了小推车来运南瓜……这样,教师鼓励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大胆发言、勇敢表达,营造了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促使学生在想想、猜猜、说说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的发散和经验的积累。
又如,统编语文教材在二年级下册编排了“注意说话的语气”“长大以后做什么”“图书借阅公约”“推荐一部动画片”的口语交际板块。以“图书借阅公约”为例。正好班上有图书角,笔者依托现实生活,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学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班级《图书借阅公约》。像这样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在教材中还有很多。研究表明,7~13岁是语言发展的黄金期。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利用口语交际板块,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为学生在三年级顺利开启习作大门铸好语言表达的“金钥匙”。
(三)注重教材插图
统编语文教材几乎为每篇课文都配备了精美的插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资源,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的教学为例。教材配备的可爱的插图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蜘蛛的三位顾客——河马、长颈鹿和蜈蚣。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位顾客的特点,并发挥想象,想一想它们会在蜘蛛的店里买什么?店主蜘蛛又会遇到哪些难题?这样利用插图,为学生的想象、表达提供了有效支撑,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注重仿写训练
范例在习作教学中意义重大。教师先写下水文,再让学生仿写,能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相机组织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以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葡萄沟》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第2自然段中“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写一句话。这样引导学生关注句子的写法,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表达经验。课后练习也是较好的仿写训练平台。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让学生仿照第2或第3小节进行段的仿写训练。这样结合课文和课后练习开展仿写训练,能有效夯实学生的写话基础。
三、积累实践,从口头表达到习作
不同学段对“写”有不同的要求。二年级的看图写话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能将口头表达转化成文字的形式;三年级的习作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写话能力,能以整段的形式描述事物,进行初步的写作。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积累实践,以增强语感、养成习惯。
(一)注重积累好词好句
看到一幅图,有的学生只能蹦出寥寥数字,有的学生却能洋洋洒洒地写下一大段文字。笔者曾就此展开调查,发现后者多喜欢阅读,能从书上接触到大量生字词和优美语段,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语言表达经验,实践时便能加以运用。受此启发,笔者引导学生用摘抄本记录好词好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大量的积累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充足的底气。教师引导学生将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到习作中,能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二)培养写日记的习惯
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笔者就让学生写一句话日记。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短短的一句话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表达需求了。于是,笔者开始组织学生写一段话日记,但不作硬性规定,想写就写、篇幅可长可短。这种轻松自由的形式有效培养了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同时,在学生写日记的过程中,笔者会及时以评价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提醒学生在写一件事时,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核心要素;鼓励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评价时,笔者坚持一个原则:把所有的优点都找出来,只说一处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需要改进的地方印象深刻,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还能通过肯定、赞扬的方式,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好的表达,为学生指明写的方向。
在这一评价原则指导下,学生爱上了写日记,爱上了表达,慢慢地想写、会写,也写得好了。到了三年级,笔者在篇章结构上进行具体指导,习作教学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观察生活,从有想法到会表达
习作离不开素材的积累,最好的素材就源自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写《放风筝》,教师可以用一两节课的时间,带学生到操场上放风筝。写《我喜欢的小动物》,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了解小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写《猜猜他是谁?》,可以在课前收集学生的照片汇总起来。课上,先描述个人特征,讓学生猜一猜,再公布答案。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了解到写人一定要突出这个人的外貌特征。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便能有法可依,做到得心应手。
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还需要家长的指引。比如,旅游回来后,提醒孩子将所见所闻简单地记录下来,实现素材的有效积累。又如,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生活:月季花是怎么开的?雨是怎么下的?蝉是怎么蜕皮的?……针对不同的习作主题,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亲身体验。这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习作启蒙,有助于学生真正做到“下笔如有神”。
五、实施评价,感受习作的乐趣
情绪是一种力量。教师要用爱的眼光看待学生、欣赏学生,通过掌声和赞美让学生从习作中获得成就感,感受到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
统编语文教材对三年级学生习作的谋篇布局、手法运用没有太高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也不能强行拔高标准。习作完成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 3~5 遍,自行修改,直到读通顺、读流畅为止。再让学生与同桌互相批改,找出对方习作中的好词好句。最后,教师评改,并组织学生分享交流。教师不能吝啬赞美的语言,要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自信心,通过肯定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逐渐爱上写作。
总之,要促使学生从看图写话顺利过渡到习作,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又要巧用策略、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攻克语文学习的难关——习作,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切实落地。
[ 参 考 文 献 ]
[1] 黄雪云.二年级看图写话与三年级习作有效衔接问题探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9(4):50.
[2] 陈惠蓉.巧搭桥梁 循序渐进:谈看图写话与习作的有效衔接[J].华夏教师,2020(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