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经纬”,定准看图写话的“坐标”
2017-01-03王琦
王琦
【摘 要】看图写话是习作起始阶段的训练方式之一。在开展写话教学时,教师应立足学情,充分掌握学生在观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上的发展状态,找准学习起点。根据学情,设置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搜寻和梳理写话资源,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预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看图写话 目标 内容 方法
看图写话是习作起始阶段的训练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平台。语文教师深知看图写话在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未对这一板块作出明确的可操作的指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产生困惑:看图写话教学到底该教什么,该怎么教?笔者认为,应把握三个“经度”、三个“纬度”,给看图写话课一个准确的“坐标”。先请看下面这幅图《记忆中的冬天》。
这幅图所呈现的内容浅显易懂,一目了然:画面上是雪中的景色,天上飘着鹅毛大雪,树上、屋顶上、地上全是雪,三个小朋友分别在踢球、堆雪人和跳绳。笔者立足该课例,来谈谈对第一学段看图写话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一、合理把握“经度”——剖析学情
学生是看图写话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要有效地开展看图写话教学,必须先了解该学段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特性和知识基础。只有对学生的学情了然于胸,才能准确、合理、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写话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一)经度一:观察认知不足
第一学段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处于萌芽状态。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粗略的、笼统的,并不细致和精确。因此,在看图写话的过程中,他们常常注意到画面中比较明显的特征,而不能察觉到事物相对隐蔽的特征。他们往往只能笼统地感知画面的整体,而不能细致考察事物的各个部分,从而遗漏重要的细节。
(二)经度二:思维能力稚嫩
学生通过观察,往往只能获得事物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多反映的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如要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必须依靠更复杂的思维方式。根据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由学前期的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具体形象思维仍占据明显优势,分析、比较、抽象的能力较薄弱。落实到看图写话的过程中,该学段学生则会出现无法准确梳理表面信息等困难。
(三)经度三:想象空间有限
第一学段的学生,一般只是将已经感知过的事物形象,通过书面语言予以重现。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进行再创造从而产生新形象,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空间都相对有限,很难拓展思路并用丰富的语言写出形象鲜明的作品。
二、准确定位“纬度”——探究实践
基于上述对学生的学情剖析,笔者认为,看图写话教学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满足学生的学习期待,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一)纬度一:设定目标,定写话灵魂
教学目标贯穿于整个看图写话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主线,统帅看图写话教学的所有因素,尤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和制约的作用。第一学段作为学生书面语言表达的起始阶段,重在培养学生规范表达的能力,激发表达的兴趣。因此,该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①能用几句完整的、规范的句子进行表达。
②了解冬天的特点,借助思维导图,学习有序表达和把人物活动介绍具体的方法。
③培养写话的兴趣,能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对于语文实践活动来说,目标是一种能动的积极力量,能帮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和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既符合第一学段学生的学情,也明确了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的能力生长点。该目标充分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注重方法的指引,在提高学生写话能力的同时,兼顾对学生写话兴趣的培养。
(二)纬度二:选择内容,寻写话素材
看图写话,图无疑是学生写话的语言来源和情感来源。画面中的内容如此丰富,于是,如何帮助学生捕捉和梳理有价值的写话资源成为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分以下几个步骤予以落实。
1.捕捉信息,获取素材
笔者在课始出示图片后,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此时,学生的思维是凌乱而无序的。学生就观察到的某一个点的信息进行反馈:我看到天下雪了;我看到小朋友在跳绳;我看到屋顶上全是雪……学生的反馈就是这幅图投射到脑中的初步印象,也是写话的起点。这些珍贵的信息,为写话提供了必要的语言素材。
2.归类排序,整理导图
第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画面上丰富的内容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视觉。但是,学生在获得形象感知的同时,却很少对画面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这样就会导致写话的成果缺乏思维质量。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两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会观察画面的同时,兼顾思维能力的发展。
(1)归类思辨
一开始,学生所反馈的信息是零碎且没有系统性的。于是,笔者就势设计了将信息归类的教学环节。
师:下面,老师要把这些词语来分分类。我把“屋顶上、地上、树上”这三个词分为一类,将“踢球、跳绳、堆雪人”这三个词分为一类。(同时移动词卡进行分类)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分吗?
生:左边的这三个词语都是写在什么地方的。
师:是啊,也就是在写这三个地方的景色。(板书:景色)
生:右边的三个词语都是写小朋友是怎么玩的。
师:也就是在介绍小朋友的活动。(板书:活动)
这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帮助学生梳理了语言文字,使观察所得的词语得到了系统性的归类。同时透过语言直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展开思辨的过程。通过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分”这个问题,既帮助学生梳理了杂乱无序的写话资源,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排序重组
在指导学生练说风景的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屋顶上、地上、树上”这三个词语重新排序。
师:这三个词语好像排错队了,你能帮它们重新排排队吗?
生:“屋顶上”排在第一个,“树上”排在第二个,“地上”排在第三个。
师:你为什么这么排啊?
生:我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来排的。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那么,请你们再看看,“屋顶上”和“树上”哪个更高呢?
生:树上更高。
师:那该怎么排呢?
生:应该这样排!“树上、屋顶上、地上” 。
师:是啊,我们介绍景物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介绍。
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意图是告诉学生写景物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表达。这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是个认知上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攻克这一难点,笔者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尝试排序。第一位学生的失误,恰恰说明了学生真实的思维特点。笔者继续引导,使学生发现可以“从上到下”地来介绍景物。学生进而展开思辨:屋顶和树哪个更高?解决了这个问题,排序的结果便水到渠成。这一过程,既充分关注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纬度三:巧用方法,丰写话羽翼
1.螺旋上升,稳步推进
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呈阶梯状逐步提升的,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表达时,笔者分两个层次来逐步推进,即说清楚和说具体。如在指导学生介绍小朋友的活动这一板块中,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把三位小朋友的活动内容介绍清楚,进而提出更高的要求,指导学生将“小朋友分别是怎么玩的”说具体。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将句子写具体无疑是个难点,为了有效地化解这个难点,笔者以“明明踢球”为例,进行范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写话的模板,让学生有章可循,有句可仿。台阶的铺设,大大降低了学生将句子写具体的难度。
2.导图介入,梳理文脉
思维导图具有很强的条理性和直观性,能将原本零散的思维碎片进行有序的组合和排列。为了将图中的关键信息予以直观形象地呈现,笔者将思维导图引入课堂:
思维导图以“记忆中的冬天”为中心,逐级呈线状发散,将信息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同时把图画中的关键内容直观地投射到学生的头脑中。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准确地把握图中的信息,又能有条理地进行表述。有了思维导图的介入和辅助,学生具备了从写清楚过渡到写具体的能力,大大降低了写话的难度。
3.范例引路,具体表述
为了帮助学生攻克写话中的难点,笔者采用了范例引路、导图跟进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师:刚才,我们已经把这三位小朋友的活动内容说清楚了,要是能把他们分别是怎么玩的说出来就更好了。让我们先给这三位小朋友来取个名字吧。一起来叫叫他们。
生:明明、玲玲、小兰。
师:看,老师是怎么介绍明明的。(出示:明明欢快地奔跑着,他轻轻一踢,那球就骨碌骨碌地滚远了,他别提有多高兴)
师:你觉得老师介绍得怎么样?
生:老师介绍得很具体。
师:你觉得哪里介绍得很具体?
生:老师把明明的动作写具体了。
师:你发现哪几个词是在介绍明明的动作的?
生:奔跑、踢。
(教师将关键词填入思维导图中)
师:你觉得还有哪里也介绍具体了?
生:老师把明明的心情也写出来了,“高兴”就写出了他的心情。
(教师继续将关键词填入思维导图中)
师:老师不仅写出了明明的动作,还把他的心情也写出来了。
通过上述教学环节的引导,学生有效地捕捉到了写出人物动作和心情的关键词语,思维导图上的信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散和补充:
有了范例的帮助,学生对如何将人物活动介绍具体的方法有了清楚的认识,于是笔者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将“玲玲跳绳”和“小兰堆雪人”这两部分的内容也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进行介绍。
综上所述,如果能合理把握“经纬”,就能找准看图写话教学的“坐标”,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开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均能得到提高,同时也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铺设了重要的台阶。
(浙江省宁波市孙文英小学气象路校区 3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