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从“言”到“文”的理性跨越
2024-04-14付甍
【摘要】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从“言”到“文”,引导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思辨、揣摩、鉴赏,帮助学生吃透文言文知识,并获得超越文本的认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言”为本、以“文”为根、以“史”为轴,夯实学生的语言内功,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素养
作者简介:付甍(1982—),女,江苏省苏州市相城中学。
高中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文言文。这些文言文类型、内容丰富多样。高中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的意思以及语法知识,还要让学生汲取文言文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开阔文化视野。从“言”到“文”,从知识学习走向能力提升,再走向文化熏陶,是高中文言文教学实现理性跨越的途径。
一、以“言”为本,夯实学生的语言内功
文言文中的“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也就是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等。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让学生认识、了解、把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文言句式。高中生通过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本功。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对新知进行梳理、整合、理解,进一步夯实学生的文言文语言内功。
以《鸿门宴》为例。文中有一段张良与刘邦的对话,如下: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在分析这一段文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关注两个表示动作的实词—“操”和“持”。在教材中,“操”意为“拿”,而“持”则没有解释。笔者让学生借助《古汉语字典》《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查询。学生通过查询发现二者细微的差别—“操”表示手拿取的动作非常娴熟,而“持”则有“向上提、往上托”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问:“‘操和‘持都表示‘拿的意思,那么这两个字在文中能否调换位置呢?”接着,笔者出示调换后的文段,如下:
良问曰:“大王来何持?”曰:“我操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讨兴趣。学生认为:“操”和“持”调换位置后,文段大意没有变化,但情感色彩发生了变化。“持”这个动作暗含了动作发出者地位稍低的意思,张良是臣下,不适合问刘邦“持”的是什么东西;而刘邦自己用“持”,则说明了刘邦自知不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对手,因而不得不装作臣服的样子。通过一个“持”字,司马迁成功地刻画出刘邦这一人物的圆滑、虚伪、狡诈的性格特征。通过这样一个对文言文字词深入研讨的过程,学生就能从文章中的一段话获得丰富的语言知识。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对文章字、词、句进行深度分析,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是夯实学生文言文基本功的基础路径。语文教师要抓住文言文中关键的字词,以点带面延伸讲解,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意,帮助学生搭建文言知识架构,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鑄牢基础。
二、以“文”为根,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文言文中的“言”聚焦的是语言知识,而文言文中的“文”聚焦的则是人文精神。高中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夯实学生的文言文语言基本功,还要融入、渗透相关的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让学生能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元素,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如:《屈原列传》《苏武传》《陈情表》等文章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让学生坚定报国的信念;《六国论》《阿房宫赋》《谏太宗十思疏》《种树郭橐驼传》等文章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治国之道培养社会责任感;《兰亭集序》《赤壁赋》等文章则能让学生感悟到超脱的人生哲理,理性地看待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中的文化元素往往是含而不露、隐而不显的,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通过教师简单机械地说教和灌输就能让学生领悟的,必须经由学生心灵的体会,才能内化为学生思想的一部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慧眼来审视,用自己的大脑来思考,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文言文。
(一)立足于名句
以《滕王阁序》为例。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其中有很多富含哲理的名句。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名句中探究王勃的人生观。“这篇古文融情、景、理于一体,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话,其蕴含了什么道理?”在解读完整篇文章后,笔者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有的学生说:“‘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客观认识命运可能存在不公,平衡心态。”有的学生说:“‘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这句话告诉我们处在黑暗中也不要悲伤,要乐观开朗,保持本真。”有的学生说:“‘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愿意努力改变,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学生纷纷发言,表达自己对作者思想的理解。教师最后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引导学生升华认知,告诉学生:“王勃才华出众,原可以大放异彩,有所作为,却遭遇坎坷,命途多舛。这使得他的文章中充满了对命运无常的感叹。但他又不是一味消沉的,而是表现出了一股韧劲。”
(二)立足于文化背景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教师讲解完文章后,出示文章中的两个片段,如下: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学生阅读这两个片段后,教师可以立足于春秋时期的“礼”文化,引导学生思考:“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秦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吗?晋文公为什么会退兵?”学生通过探究,了解到春秋时期人们打仗要讲究一定的战争礼仪,唾弃不仁不义之举。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思考:“烛之武是怎样用‘礼来打动秦伯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出答案。最后,教师问:“通过学习,你对‘礼义和‘利益之间的关系是怎么理解的?”通过问题的逐步引导,教师让学生初步了解春秋时期的“礼”的内涵,并让学生知道何为仁义,何为不仁不义,能平衡好“义”与“利”之间的关系。
文化可以融入人的血液、塑造人的灵魂,是学生人文素养生成的根。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文”,更要引导学生学习“为人”。教师要通过深入地解读文句,发掘文本的主旨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推动学生从字词理解走向文本理解、从文本理解走向文化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借助文言文教学健全学生的人格,充分落实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
三、以“史”为轴,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文言文是用文言写就的文本,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属性。在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知识,感悟文言文的深刻道理后,教师还应当延伸教材内容,将文本解读纳入特定的历史文化大背景之中,给学生补充相应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从历史语境的角度进一步理解文本,做到“文史共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视角来理解文言文中的人、事、物,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言文中的人、事、物来理解、把握历史,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以《鸿门宴》为例。《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在讲解文章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其他文段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评价这个历史故事。如下:
(项羽)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
教师补充史料后,让学生思考课后习题:“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观点。”教师让学生立足于历史观,结合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知识来写下自己的看法,以此作为课后
作业。
又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东莱左传博议》中评论秦穆公退兵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其中利与义的权衡,如下: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学生通过解读文言文中相关的字、词、句,可以认识到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可以巩固文言文中的相关语言表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文言文教学中,“文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文言文为文本载体,文史结合,联系相关的历史事件,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解读文言文内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散文的历史性与文学性。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解读文本,客观看待历史洪流,并从中反观自己的生活。只有这样,文言文教学才能实现其文学价值、史学价值,进而实现其德育价值。
结语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载体的文言文,其思想内涵深厚绵长,有较强的文化润泽功能。高中阶段是学生知识增长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思想观念塑造的重要阶段。教师教授文言文,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也要让学生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開拓文化视野。由“言”到“文”,引导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思考,让学生的观念、思想、情感交织、碰撞,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塑造学生的品格。
【参考文献】
[1]张中行.文言津逮[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
[2]樊新强.说文论言:文言文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
[3]唐惠忠.文言文教学,需“言”“文”并重[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3(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