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审美教育的民歌教学策略探索

2024-04-14张素梅

文理导航 2024年7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背景

张素梅

【摘  要】审美教育是小学美育的必然过程,也是人类自我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民歌作为音乐课程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能够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本文就审美教育视角下的民歌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旨在健全民歌教学的策略,带领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

【关键词】审美教育;民歌教学;背景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人类渗透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独具特色的音乐作品也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但是,现阶段的音乐课堂根植于应试教育思想,因此,在课堂上许多教师仍旧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基础音乐知识的渗透上,较少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阻碍了学生审美素养的长足发展。新课标的提出,进一步凸显了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基于此,教师有必要开发有益资源,活化审美教育的方式。民歌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更接地气,能让学生从音乐的视角步入生产、生活,品味人生百态。对此,教师有必要绽放民歌的魅力,积极地依托民歌做好审美教育,以便学生透过民歌发现音乐的美,更加热爱民歌。

一、优化教学方法,指引学生感知美

(一)聚焦背景渗透,深入体悟作品

过去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常常为学生反复播放音乐作品,期望学生在反复聆听中深入音乐的世界,感知音乐作品的情感、旋律、节奏和特点。然而,小学生积累的审美经验相对有限,储备的音乐基础知识也不足,因此,在直接面对音乐作品时,学生往往难以准确地定位作者的情感,明确音乐作品的内涵,以至于学生很难体会欣赏音乐作品的趣味。在基于民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教师不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与民歌有关的音乐常识,补充音乐背景,以便学生基于丰厚的知识储备深度把握民歌的特色,深入体悟民歌的美。

例如,在《落水天》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先为学生布置“通过网络检索的方式,收集与广东客家山歌有关的音乐常识”的任务,鼓励学生在浏览器中输入相应的关键词,获取网络上的相关资源。面对网页上琳琅满目的信息,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逐步生成带有个人特色的资料库。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播放《落水天》,并设计“这首乐曲是哪里的方言呢?”“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够听懂乐曲在演唱什么呢?”的问题,使学生基于与教师的互动,逐步步入新课。随后,教师提出“你们对广东民歌有什么了解吗?”的问题,请学生基于自身积累的音乐常识与教师进行交流。在学生七嘴八舌地进行广东民歌相关音乐常识的分享后,教师再请学生化身“小老师”,系统讲述有关广东民歌的内容,如客家山歌是广东省民歌中传唱地域最广的歌种等。这样,在对《落水天》这一民歌进行欣赏时,学生也能依托丰富的知识储备,精准把握乐曲的特点,深入感知其中旧社会穷苦人民的生活状态。

民歌的创作背景,是孕育民歌的摇篮,案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查找民歌知识,并为学生创建表现自我的机会,请学生对民歌进行欣赏,能让学生深入民歌的内核,真正地把握民歌的美。

(二)巧用媒体技术,激活儿童感官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只能够透过听觉刺激,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相反,教师可以唤醒学生的多重感官体验,使学生基于多个角度完成对美的体验。但是,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相对匮乏,导致学生难以真正地透过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的体验,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信息技术的不断开发,让多媒体技术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伙伴,在民歌教学中,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技术转变民歌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方式,促使学生透过形象、直观的视角引发感官联动,全方位地感知民歌的魅力。

比如,在指导学生欣赏《跳柴歌》这一民歌时,教师先为学生播放民歌,并设计“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吗?”的问题,逐步引出“这是一首海南民歌”的答案。随后,教师为学生播放视频,带领学生直面海南岛秀丽的风景、丰富的物产、常绿的植被,以及雄伟的五指山、秀美的万泉河等。在学生初步感知了海南的人文风情后,教师再设计“你们知道什么是跳柴吗?”的问题,并展示相关图文资料,以便学生认识到黎族的民俗风情,知道跳竹竿的基本过程。之后,教師再请学生模仿黎族人民跳竹竿的活动,促使学生基于亲身体验的方式,进一步感知跳竹竿的乐趣。紧接着,在为学生播放《跳柴歌》的民歌时,教师一边播放有关海南风情的视频,一边请学生参与跳竹竿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乐曲中欢快、跳跃的情绪,增强审美鉴赏的质量。

多媒体技术如同课堂上的“催化剂”,能让原本平静无波的课堂重新沸腾。案例中,教师围绕民歌引入视频、图文资料等,能轻松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激活学生多重感官体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深刻感知民歌的美。

二、巧设教学策略,带领学生欣赏美

(一)以问启思,剖析民歌内核

问题是音乐课堂的“常客”,在课堂上对问题进行合理设计,不仅能转变过去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也能够加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沿着问题的提出角度,逐步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但是,纵观当前的音乐教学可以发现,许多教师直接采取“对不对”“是不是”等方式进行问题的设计,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地与教师进行对话,抑制了思维的训练。为了有效缓解这一现状,在带领学生欣赏民歌时,教师不妨立足审美视角设计多样化、开放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真正地根据自己对民歌的理解完成欣赏。

例如,在带领学生欣赏《凤阳花鼓》这首安徽民歌时,教师可以先引入“听歌识曲”的板块,依次为学生播放《太阳出来喜洋洋》《茉莉花》《凤阳花鼓》等音乐作品,请学生说出这些音乐作品的名称,以及对应的地方。随后,教师向学生设计“你知道凤阳是哪儿吗?”“你对凤阳花鼓有什么了解吗?”等问题,并为学生出示相应的图片,促使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增强对凤阳花鼓特点的了解。紧接着,教师为学生范唱《凤阳花鼓》,并提出“歌曲中的情绪是怎样的呢?”“歌曲是几拍子的呢?”等问题,以便学生在解答问题中深入了解本首乐曲的情感。之后,教师再请学生学唱歌谱,填入歌词进行演唱,并提出“歌曲中哪些旋律是相似的呢?”“歌曲中的切分节奏有几处呢?”等问题,引导学生对歌曲的旋律、节奏进行欣赏,提高欣赏质量。

教师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能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阶段,促使学生在聆听民歌时,也能够保持高涨的热情,在不断解答问题中,揭开民歌的神秘面纱,真正地领略民歌的精彩。

(二)合作共赏,深入民歌殿堂

民歌的世界是多样的、精彩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民歌进行欣赏时,教师能够发现,不同学生对民歌的理解角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教师仍旧让学生独自对民歌进行欣赏评述,势必会阻碍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让学生难以全方位地感知民歌的魅力。对此,教师不妨基于对学生的了解,为学生安排合作互动的平台,请学生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全面解读民歌。

比如,在《杨柳青》的教学中,教师先为学生播放音乐作品,请学生基于自身积累的音乐知识,对乐曲进行简单的赏析。之后,教师提出“这首歌曲中出现了哪几个音?”“乐曲中的方言是什么?”等问题,建立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便结合学生的回答,对学生欣赏苏州民歌的能力进行判断。随后,教师以互补的原则进行人员的分配,促使各组内学生的欣赏素养各有千秋。在分好组后,教师再为学生创建相对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欣赏《杨柳青》这首民歌,以便立足全方位的视角完成民歌的解读。

合作共赏的教学形式,是民歌教学中的“特效药”,案例中,教师立足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学生搭建合作共赏的平台,能为学生提供互动的机会,促使学生在交流中深入民歌的殿堂,感知民歌的意蕴。

三、推动审美创造,鼓励学生表现美

(一)巧设竞赛,点燃审美欲望

在民歌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创造美、表现美,让民歌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但是,当教师为学生提出硬性的审美创造的要求后,大多数学生会形成排斥、抵触的心态,以至于降低审美创造的欲望。竞赛类的学习活动能够轻松地激活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为了获得胜利而付出更多的心血,对此,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建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民歌的编创,以便有效强化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什么结籽高又高》时,教师先请学生用放松、愉快的声音演唱民歌,引导学生了解山歌的特色,初步感受壮族民歌的风格、特点。随后,教师提出“你们见到过哪些美丽的景色呢?能不能根据自己听说的故事、见到的景色,对歌曲进行重新填詞呢?”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之后,教师引入竞赛活动“老师相信小朋友们卧虎藏龙,能够完美地完成民歌的编创,今天就让我们比一比,看看哪个小朋友编出的歌词既贴切又富有满满的情谊吧……”调动学生创编民歌的动力。

创编活动能够让民歌永葆青春,让课堂“精彩纷呈”。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引入创编竞赛,能让每一个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获得释放,让审美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

(二)搭建平台,展示民歌作品

教育评价环节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环节,在审美教育下的民歌教学中,评价环节也有了新样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民歌的创编后,教师可以搭建平台,请学生依次演唱自己创编的民歌。随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促使学生在欣赏他人的作品中汲取更多的编创养分,学习更多表现音乐之美的方法。

比如,在《唱得幸福落满坡》的教学中,教师先请学生对歌曲进行欣赏,了解歌曲表现了哪些内容,以及歌曲中呈现了怎样的情绪。随后,学生对歌曲进行学唱,进一步把握歌曲疏密相间的节奏。之后,学生基于陕西民歌的特点,对民歌进行创编。在学生完成创编后,教师再搭建“展我风采,共赏民歌”的平台,请学生表演自己编创的民歌。紧接着,学生之间再进行互评,指出对方创编民歌时的亮点,有效汲取创新养分,强化表现美的能力。

教师立足民歌教学的特点,基于学生的编创成果,优化过去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在相互欣赏中发现别样的美,积累更多创造美、表现美的经验,从而源源不断地为民歌注入新鲜血液。

总而言之,民歌是中国音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引导学生进行民歌的欣赏,能帮助学生汲取其中的文化养料,使学生更加热爱本民族的音乐。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应当增强对民歌的重视,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民歌欣赏能力,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欣赏民歌,积极地发现民歌的美。

【参考文献】

[1]孙斯宇.由“境”入“竞”——谈谈小学生民歌学唱中的情境教学[J].幸福家庭,2021(16):93-94.

[2]蒋皎.基于多元化策略的小学音乐民歌教学研究[J].智力,2022(14):171-174.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识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审美教育有效传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社会艺术功能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