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雷雨》中的爱与恨
2024-04-14安徽何光玲
◎安徽/何光玲
《雷雨》是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是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这篇文本的解读其角度是多元的,而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都可以得到让人惊叹的结果,这在客观上进一步奠定了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诸多解读角度当中,常见的是以人物作为解读对象,从社会背景的角度进行解析,分析剧中人物在具体社会背景下所做的事情或者表现出相应性格的必然性。这些解读能够使读者对这部戏剧的理解与感悟更加完整全面。
多年在教学一线,笔者一边学习,一边解读,对《雷雨》这部戏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伴随着不断的教学与思考,笔者发现如果从人物个体的性格与情感角度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情感特征,可以用爱与恨来描述这一情感特征,关于这篇课文的解读视角就会更加全面,所得出的结论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对作品的解读。
一、爱与恨交织在同一人物身上
众所周知,《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该剧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在当时社会影响广泛。一般的看法是《雷雨》批判了当时灰暗的社会现实,抨击了资产阶级伪善无情的人性,对伦理道德关系提出诘问,由此奠定了现实主义戏剧的基石。在写作手法上采用暗喻和隐喻的方式,从底层劳动人民的角度出发,用“举类弥而见义远”的手法让观者如同身临其境。这样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但同时必须看到这样的评价是从宏观角度得出的,要想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则需要将宏观的视角转化为微观的视角,具体落实到发生在剧中的事件上,落实到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上,只有这样,才能对人物有更加全面地认识,只有对剧中人物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支撑起读者对整部作品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由此再从爱与恨两个角度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就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情形之下,表现在不同人物身上的爱与恨是复杂的。
在《雷雨》这样一部经典的作品中,爱与恨常常交织在不同的人物身上,而这一点并不因为人物是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有所区别。因为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其本身都是情感动物,在不同的情形之下都会有爱与恨的表现,如此截然相反的两种情感交织在同一个人物身上,可以让读者在解读作品时对人物的认识更加全面立体。
周朴园与鲁侍萍是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鲁侍萍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恨是比较显著的,那么作为反面角色的周朴园是否一直就是一个冷酷的人呢?笔者以为不宜下此结论。剧中周朴园在看到鲁侍萍进入房间之后没走——课文中原话是“看她不走”,就说:“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很显然,对于周朴园而言这不是一个临时性的要求,而是家中一贯的规矩,这在客观上反映了鲁侍萍在周朴园心中具有一定的地位——这种地位是由情感决定的,而不是由家庭利益决定的。当没有利益冲突时,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是真挚的,是不容否认的。问题在于周朴园与鲁侍萍最大的区别在于周朴园必须关注超越情感之外的诸多利益,而当这些利益与情感发生冲突时,周朴园不得不选择前者。因此,周朴园在情感角度保持着对鲁侍萍的爱,而在利益角度表现出对鲁侍萍的恨。也正因为如此,当后来知道了鲁侍萍的真实身份之后,爱与恨立即发生了切换,没有半点犹疑。
从这个角度来看,周朴园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复杂的,所折射出来的人物性格更为复杂,这种复杂性固然与周朴园的个性有关,但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以及利益纠葛当中不得已的表现。也正是这种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折射出了社会的复杂性,奠定了作品的经典地位。
二、爱与恨交织在同一事件当中
任何一篇作品在写人的时候必然会伴随相应的事件描写,人与事从来都是相伴出现的,但是站在作品解读的角度来看,解读人与解读事又是两个不同的视角。因为即使是相同的诱因,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在不同的人物身上都会演绎出不同的事件。因此,透过这些事件来解读爱与恨,通常也会有新的发现。
在《雷雨》这部剧作中:“她的命很苦。离开了周家,周家少爷就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这一段是鲁侍萍满怀悲愤所说出的话,绝大多数读者在看到这段话时,容易和鲁侍萍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共情现象。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引发读者的共情,从而获得读者情感上的认同;还有一种解读视角是,经典的作品总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类似于鲁侍萍这样悲惨经历的人并不少,或者在不同的人物身上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因此即使没有全面构建起鲁侍萍的形象,就凭这样一段语言,同样也能够引发读者的共情。
这与爱恨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不要忘了,鲁侍萍在说出这样一段话的时候,内心是非常愤慨的。一个女人遭受如此的不公,当面对造成其悲惨命运、与自己有着诸多纠葛的男人时,其内心情感必然是复杂的:“她的命很苦”是自己悲愤之情的倾诉;“周家少爷就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是对周朴园严厉的讽刺;“她一个单身人……”是对自己后来经历的强制性的冷静表达。
从表面来看,这些语言当中所透露出来的更多的是恨。然而,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恨的背后往往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爱,这就是所谓的“爱之深,恨之切”。从这里也就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力:明明写的是鲁侍萍的恨,但细细解读又能够读出其内心的一种不甘。这种不甘来源于当年周朴园对她的抛弃,来源于自己离开周家之后为了孩子而嫁过两次,当这种不甘用很多看似自责的语言如“可是她不是小姐”“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都是很下等的人”来描述时,所表现出来的何尝不是对周朴园的一种爱恨交织的情感。
三、爱与恨交织成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雷雨》被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这是解读者给予这部作品最高的评价,而在解读者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剧中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恨交织,来构建关于人世间悲欢离合的真实景象。
经典作品常常是宏大叙事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对《雷雨》这篇作品中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与恨,人们就能够从中读到鲁侍萍的可怜,读到周朴园的可恨,同时又可以通过这些情感去体会一个无法让百姓自由生活的残酷的社会现实。这样的作品成就其自身的伟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使得诸多的读者能够通过对作品的阅读以及深度解读,获得情感发泄与理性思考的突破口。一般人在阅读时,会从剧中的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命运;而对社会有着深刻思考的人在阅读时,则能透过对具体角色的分析而看到社会现实。
总之,从爱与恨交织这一视角来解读这部剧作,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性格鲜明、生动的戏剧人物,了解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市上层人物生活的腐烂与罪恶,从而为进一步掌握戏剧的主旨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