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六重逻辑研究
2024-04-12戴子薇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就必须厘清中国式现代化背后深刻的六重逻辑。结合党的百年历程,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六重逻辑大抵可分类归为角色逻辑、理论逻辑、道路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和使命逻辑,此六重逻辑相互独立而又辩证统一,体现了“六位一体”的本质规律与内生优势,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脉络、理论韵味、实践意义、价值导向、问题意识和世界情怀。在建党百年视域下探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六重逻辑,不仅是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实际需要,更是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天地,成就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应然要求。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类文明新形态;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4-3652(2024)02-0001-08
DOI:10.19933/j.cnki.ISSN1674-3652.2024.02.001
2022年11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北京盛大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1 ]彰显出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雄伟决心。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念兹在兹的历史宏愿,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党的领导的正确性。在建党百年视域下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六重逻辑,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沉湎过去,而是深刻总结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迎接新挑战、推进事业新发展的需要,更是顺应历史前进大势与新时代发展潮流,在新征程上更好地锻造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天地的需要。
世界现代化起步于18世纪,探究于20世纪中叶,始终是学术界关注探讨的热点话题。近年来,国内和国际的学者充分肯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观点有以下三种角度:一是联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和坚强领导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二是着重探究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关系,三是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进行比较探究。以上国内外研究中“中国式现代化”多与“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西方现代化”“复兴”等名词相结合,大部分学者关注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与西方的差异以及重要价值,但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演进及其发展的深层逻辑和规律发掘不够,且具体的展开视角还略显单一。鉴于此,本文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密切联系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典现代化理论逻辑开始追溯,直至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思想新论述,使文章有“骨头”的支撑;通过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角色逻辑,价值逻辑以及使命逻辑,鲜活生动地赋予文章“血与肉”,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和伟大意义,在建党百年视域下从更加新颖的角度剖析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深刻逻辑。
一、角色逻辑:从“被迫卷入”到“历史主动”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极大地焕发了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 2 ]。中国式现代化从被动的屈辱中焕发出主动的精神与创造,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古国从饱受欺凌到坚定自信,终于转换角色,主宰自身命运,追上时代潮流。
(一)回顾与直面——中国卷入“被动现代化”的历史
在鸦片战争前夕,作为传统农业国的中国就已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人均GDP从1820年的523美元到1950年的614美元,一百多年间增长极其缓慢[ 3 ]。鸦片战争的爆发,直接打断了昔日东方大国本该有的现代化路线,而后清政府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更是使中国错失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良机,隔离在现代化潮流之外。直面中国“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遭遇,不禁发出疑问:为何中国现代化迟迟而来?为何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会错失与世界同步的现代化机遇?中国式现代化一误再误,其中原因不难明晰:鸦片战争战败后,西方的近代文明侵犯中国的古代文明,早期的中国被动卷入西方主导的现代世界体系之中,此时的中国式现代化受制于人,可称为“防御式被动现代化”。在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强权政治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像一张大网抑制着中国现代化的萌芽,使得中国不能独立自主地推动现代化,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自主权丧失的被动局面。同时,古老的中国由于长久封闭造成了当时较为保守的思维模式和狭窄眼光,加之西方的暴力侵入,使得中国只能被迫接受,从而卷入“被动现代化”的历史。
(二)反思与创造——中国走向“主动现代化”的进程
中华民族骨子里流着坚韧的血液,面临内外齐攻的双重压力也从未放弃抗争。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接连而起的各种救国方案无不反映了中国人民迫切想摆脱当时被动落后的现代化窘况,主动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决心。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也必须铺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 4 ]民族危亡的困境让中国人意识到探索独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性,不愿“被动挨打”是中华民族的本能反抗,促使中国现代化开始“放眼世界”,寻求理论指引与强国之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走向主动现代化的标志,党对现代化的领导具有此前缺少的自觉性与独立性,极大地扭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实现了现代化从依附型向赶超型的转变。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曙光映照下,党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精神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在西方现代化的强权背景下开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始终围绕着“中国如何走出现代化”这一主题进行探索,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郑重提出“现代化”的概念,过渡时期开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探索,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正式、完整地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还提出了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设想。从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学那些和我国情况相适应的东西”[ 5 ]到邓小平总结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 6 ],这些重要论断都是我们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正是由于中国在“落后就要挨打”的反思中得以创新,才使得党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力量不断释放,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中国现代化的“主动扭转”。
二、理论逻辑:从“马克思主义的引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演绎,在一次次新飞跃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逻辑演绎,而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引介。
(一)马克思主义的引介——照亮前行之路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打开了前进通道,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五四运动”的传播进一步使马克思主义成为解救中国的社会思潮。但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是曲折的,我们党创造性地将其与中国实际和中华文化相结合,用鲜活丰富的现代化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选择,意味着我们跳脱了“西方现代化”的命运,在资本主义的大环境下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模板”,也不是俄国现代化的东方“翻版”,而是后发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新“样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化思想,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的地位,批判了“西方中心论”的假象,从西方血腥残暴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内在矛盾中看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其中,有关现代化大工业、现代科技等方面的思想,蕴含着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以及中心任务,得出走现代化道路一定要“以经济发展为重”的结论。马克思主义超前的现代化视野及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进程中不断得到检验与贯彻,在建党百年之际回顾中国当初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注入源源不断的实践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时代化才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党成立百年来,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坚持不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先后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工业、农业、交通和国防四个现代化到目标升华至建设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从1979年邓小平在“四个现代化”基础上首次点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概念,到1987年具体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中共十九大将其升华为“两步走”战略,不断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7 ],彰显了党对实现现代化的初心与坚持。如果说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列宁、斯大林所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其他国家做了示范,那么中国的多位党的领导人就扬弃创新,一脉相承,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二十一世纪的升华。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不断突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纵深创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两个大局的宏观高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在新征程上以新思想开辟新篇章,续写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成就,凝聚起中华儿女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三、道路逻辑:“并联式弯道超车”和“为世界提供新路”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实现了由“并联式弯道超车”到“为世界提供新路”的创新,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历了从被动迎接到主动追赶再到引领发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渐变性发展的独特运动形式[ 8 ]。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一)中国式现代化“并联”式弯道超车
作为一个现代化后发国家,“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我们要后来居上,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 9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发展和新时代以来的深化发展,中国创造了新型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在时空上与先发国家现代化具有并驾齐驱的特征,因此另辟蹊径地采用了“并联式”发展路线,党带领人民从“一化三改”到“四个现代化”再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时间压缩,将问题压缩,同时弥补一切工业、手工业和机器工业以后的物质文化成果,彰显了实事求是且凸显效率的弯道超车方案。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选择的“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是结合中国国情的新路开辟,超越了传统视角下西方国家的“单一线论”,彰显出现代化发展形式的多样性与高效逻辑,实现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发展。百年来我们党反思创新,强调“走自己的路”的重要性,在这条康庄大道上,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写在旗帜上,以不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走出了具有中国风格的道路。
(二)中国现代化为他国提供路径选择
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实践出发,曾衍生出形形色色的现代化理论,黄东升曾罗列“产业化的现代化论”“过程论的现代化论”“民主化的现代化论”“模型化的现代化论”,这些理论大都主张以西方国家的垄断经验为依据,还有“正统现代化”“现代化修正论”以及“强大政府论”三种主张,并认为传统国家和以英美为代表的现代化西方国家是两个对立物,这些主张都散发着谄媚的西方气息。中国式的现代化在建立时面临着国内国外双重的打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四分五裂的民族状态和帝国主义的深重压迫,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新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坚持以人为本,打破了人类现代化只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普世之规”,突破了“西方现代化”,走出了“中国现代化”,丰富了“世界现代化”,彰显了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元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顶住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逼迫和外部威胁,借鉴吸收了苏联模式的成功经验,立足中国实际,在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新型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这一创举破除了传统现代化“串联式发展”的思维定势,打破了资本至上的神话,不仅具有极大的中国意义,更重要的是将中国的繁荣发展与世界的利益共享,更好地为其他相同境遇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方案,加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四、价值逻辑:“驳斥历史终结论”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历史性地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人类文明图景从西方单一性倾向向更多元的方向发展。剖析这一价值逻辑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化自身独特的文明特质,同时确证了多元现代化文化的可能。
(一)中国现代化坚持实事求是驳斥虚无的“历史终结论”
“历史终结论”产生于1980年代后期,是一种以资本主义的“决定性胜利”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退场”的姿态,傲慢地宣扬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的荒谬观点[ 10 ]。在当时各界都崇尚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的价值预设的大环境下,中国现代化的强势崛起让“历史终结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真理指引,崇尚科学的大历史观,以实事求是的现代化发展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中剖析出“历史终结论”的空想性与狭隘性,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看到了人民主体形成的强大合力,从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逻辑在于驳斥了虚无的“历史终结论”,成功宣告“单线式历史观”彻底破产,凸显了中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一创举从更深层建构起现代化的历史逻辑,走出了“历史终结”的范式困境,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展望未来,从而不断推动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双轨”创造和纵深发展。
(二)中国现代化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新概念。在建党百年视域下,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逻辑推升至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具有深邃的文明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包含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三重文明向度[ 11 ],既不同于苏联模式又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创新融合了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双重特性。这种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可能性给予后发的现代化国家一份共同的历史使命——共担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升华了对于重建社会主义文明主体性的意义。中国向来拒绝被压迫,被同化,比起西方现代化以神的名义征服世界,以强权带动资本运作,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在自我革新中使中华文明重焕生机。中国式现代化把自己活成现世文明的典范,跳脱了被西方文明取代的命运,既没有成为其他国家的缩影,更可贵地守住了全人类文明,极大地扩展了世界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样态。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源泉。中国现代化始终将人民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理解,也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独特贡献。在实践中,中国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努力为每个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发展环境,使每个人都能够分享现代化的成果,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这种人本主义的发展理念,不仅体现在改善民生、保障基本权益方面,更包括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安居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同时中国现代化还注重在实践中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通过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等措施,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使人民群众感受到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五、实践逻辑:“加强主体实践”和“丰富实践目标”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创造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的发展奇迹。“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新时代现代化实践演绎中一步步成熟起来的,党的百年奋斗加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实践,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目标,二者的融合将“中国式现代化”构筑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一)中国现代化实践主体的增强
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的实践中愈走愈远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辉煌成绩,以此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带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赶超式发展的能力。首先,“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是阶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整个运动及其根本和主要目的的代表”[ 12 ]。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就有了落实现代化政策,确保中国现代化道路通畅的政治保障。其次,中国共产党善于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和群众力量加入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能带领人民有效处理一系列复杂的现代化关系,破除现代化难题。最后,中国共产党具有先进的自我革命意识,善于总结经验,批评与自我批评,“四个现代化”“三步走”、新“两步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目标,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从“是什么”到“怎么做”中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具体回应。历史反复证明,正是历届党中央在各个阶段的不懈实践、审时度势、英明决策,才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天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始终坚守的根本立场。人民民主是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深化了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187件次法律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约有110万人次提出300多万条意见建议。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余条意见[ 13 ]。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使人民民主的内涵得以真正体现。党的百年奋斗以辉煌的成就加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实践,二者融合持续推进,体现了中国智慧在实践上的传承。
(二)中国现代化实践目标的拓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目标,党的百年奋斗拓展了其实践目标,增加了共同富裕的新意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二者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实践,体现了对人民至上一以贯之的坚持。回顾中国现代化百年史,从“温饱”到“落后的社会生产”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共同富裕作为实践目标始终指引着中国现代化前进的方向。1955年,毛泽东提出“共同富裕”这个命题,即“这个富,是共同的富”[ 14 ]。邓小平随即总结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5 ]。2013年至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2%,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67%和发展中经济体3.74%的平均增长水平[ 16 ]。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目标不仅要实现物质上的共同富裕,而且要实现全体人民精神上的共同富裕,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理想宗旨,从而使追求共同富裕成为人们的高度实践自觉。
六、使命逻辑:“描绘复兴蓝图”和“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国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产生了长远、深刻、全面的影响。但中国式现代化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动力不足,贫富差距变大等人类共同挑战。从这个意义出发,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不再仅仅是为中国的未来考虑,而是涉及整个地球的安全与世界各国的命运共享,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使命逻辑转变的深层原因。
(一)成就国内伟业——描绘中华民族复兴蓝图
新时代画卷气吞山河,新征程篇章气势恢宏。党的二十大报告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难看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者并不是递进接续的时空跨度,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推进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的必修课程,而推进现代化的主线任务贯穿其中,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是描绘民族复兴蓝图长征路上的奋进坐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是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基础的奠定时期,从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到党的十六大概括的“三位一体”总体布局,成长为党的十七大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最终确定为党的十八大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添光增色。在建党百年之际,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疫情攻坚战,已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进了新的一大步,如今以两个“全面”来进一步明晰前景目标,更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稳健的行进节奏。
(二)承担国际责任——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推进新型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长期遭受西方现代化的歧视与责难。现如今身处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都秉持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互依存,西方的侵略本性早已不被时代认可。中国现代化是建立在历史唯物史观上对人类价值的追求,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利益共享,以实际行动推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的和平事业的发展提供现实举措。在2017年的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 17 ]这表明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传统理念在21世纪升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在中国的呼吁和中国现代化已有成绩的带动下,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认识到世界是一个整体[ 18 ],对西方罔顾人类利益的行径嗤之以鼻。中国现代化将现代化发展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不再仅仅顾全自身的发展,而愿意承担起国际责任,这一壮举从新的视角和新的高度坚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方向,昭示着现代化从民族性、国家性向世界性的转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19 ]唯有同舟共济,唯有合作共赢,中国式现代化才能真正意义上地完成使命。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当前世界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前进,世纪疫情在全球肆虐,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性问题加剧。随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时期,中国的主要矛盾也深刻变化,这些复杂的挑战和风险给国家安全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带来了多重挑战。中国经济能否处理好“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关系,进而维持较长时间的中高速增长,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稳定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20]。同时,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还存在城乡收入不均、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科技创新匮乏等国际国内叠加的挑战,可能引发一系列风险拖累现代化进程。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1 ]
七、结语
在建党百年视域下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六重逻辑进行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和内涵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理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二十一世纪创新的现代化,具有深刻的理论韵味;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保证中国现代化道路通畅,贯穿“强国+复兴”战略目标的现代化,具有全面的实践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驳斥虚无的“历史终结论”,从马克思主义正确的大历史观中开辟崭新道路,致力于人类文明复兴的现代化,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中国式现代化是自觉辨清与抵御西方侵蚀,把握历史主动,坚持独立自主与自我革命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中国式现代化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世纪疫情与国际博弈的严峻形势下心怀天下,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具有宽广的世界情怀。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六重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体现,为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我们应当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这些逻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迈向新的更高水平。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大党风华正茂。走过党的第一个百年华诞,行进的中国正迈进新的征程。中国共产党的生动的百年实践,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是我们赓续前进的财富与力量。面对现代化推进事业中的一系列挑战和风险,中国共产党作为事业开拓者、自我革命者以及人民守护者,正以更加浓厚的忧患意识铺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画卷,开辟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发起世界和平的新畅往,描绘人类文明史上的新图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张占斌.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内涵和价值[J].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2022(2):19-32.
[3] 蒋英州,王创宇.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起点、主要内涵与使命追求[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13.
[4]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2.
[6]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4.
[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21-11-17(1).
[8] 赵冰梅,杨志明.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概念、演进、特征及经验启示[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3(2):17-25.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59.
[10] 钟慧容,刘同舫. 中国现代化实践对“历史终结论”的终结及其意义[J]. 社会科学研究,2019(6):10-15.
[11] 张溪.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3(5):16-23.
[12] 列宁. 列宁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
[13] 汪洋. 涵盖“全过程”要素 汇集“全过程”民意 谱写“社会主义最讲民主”新时代华章[J]. 中国人大,2021(16):1.
[14]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
[15]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16] 本刊编辑部. 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外汇这十年 2012-2022[J]. 中国外汇,2022 (19):8-11.
[17]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39.
[18] 罗正.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观的百年历史演变与经验启示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22.
[19]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15.
[20] 韩保江,李志斌. 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挑战与路径[J]. 管理世界,2022(11):29-43.
A Study on the Sixfold Logical of the Exploration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entennial Founding of the CPC Party
DAI Zi-Wei
(School of Marxism,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00, Yunnan, China)
Abstract: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a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profound sixfold logic behind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Based on the centennial history of the Party, the sixfold logic behind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an be classified into role logic, theoretical logic, road logic, value logic and mission logic. They are mutually independent and dialectically unified, reflecting the essential law and endogenous advantages of“six in one”, and clarify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heoretical flavor, practical significance, value orientation, problem awareness and world feelings contained in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Exploring the sixfold logic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entennial founding of the CPC is not only the actual nee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self revolution of the CPC, but also the natural requirement to open up a new worl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cause and realize the great cau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new forms of human civilization;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责任编辑:黄江华)
收稿日期:2023-01-28 修回日期:2023-04-06
基金项目:中共党史与文献研究院(中央编译局)国家高端智库课题“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对我国文化安全建设的启示”(20ZK43);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数字人文的云南护国首义档案资源可视化开发利用研究”(2022Y132)。
作者简介:戴子薇(1999—),女,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党史党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研究,Email:14213542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