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班膦酸钠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疼痛、ALP 及Ca2+水平的影响
2024-04-12任晓燕方献英宋波
任晓燕方献英 宋波
(信阳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河南 信阳 464000)
恶性肿瘤患者在晚期时常易并发骨转移,从而引发骨痛、病理性骨折以及高钙血症等并发症,这不仅会损害骨骼系统,还会诱发骨相关事件出现,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自身活动性以及生命质量,甚至对其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威胁[1]。临床常使用放疗用以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其可扩大组织受压部位,减轻骨痛程度,有效减少患者病理骨折的发生,但临床疗效均没有达到理想状态[2]。有研究指出,在使用放疗治疗的同时应用双磷酸盐类药物可有效抑制骨转移的临床症状[3]。双磷酸盐类可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组织吸收功能,可有效缓解骨痛感、减少病理性骨折的发生。大量研究指出,双磷酸盐类药物的第三代产物——伊班膦酸钠具有止痛、抗骨吸收强以及不良反应小等功能,同时其对肾的损伤也最小。此外,还可加强对骨的二次矿化,从而有利于修复病灶,缓解骨痛程度[4]。
基于此,本文旨在分析伊班膦酸钠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疼痛、ALP 及Ca2+水平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提高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 年9 月至2023 年5 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63 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均经组织学病理检查被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5];均符合骨转移的诊断标准[6];临床分期均为Ⅳ期;临床伴有骨痛症状;预计生存时间>3 个月;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肝肾功能异常者;过往曾使用伊班膦酸钠进行治疗;具有精神、语言、意识障碍者;合并患有骨代谢疾病。
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治疗,30 例)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伊班膦酸钠进行治疗,33 例)。其中对照组男19 例,女11 例;年龄22-74 岁,平均年龄54.82±12.49 岁;其中恶性肿瘤类型:肺癌14 例、前列腺癌7 例、乳腺癌5 例、以及胃癌、结肠癌各2 例。观察组男20例,女13 例;年龄24-75 岁,平均年龄56.07±11.82岁;其中恶性肿瘤类型:肺癌15 例、前列腺癌8 例、乳腺癌7 例、胃癌2 例以及结肠癌1 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治疗。采用瑞典医科达Synergy 数字化直线加速器进行放射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剂量分割模式,每次使用2-3 Gy,总剂量为30- 。适当外放骨转移病灶,并将其作为照射区。共观察6 w。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伊班膦酸钠进行治疗。在放疗间歇期将伊班膦酸钠注射液4 mg(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医药工程中心;国药准字H20 010432;2 mL:2 mg)加入进0.9%的生理盐水500 mL 中进行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少于2 h,每3-4 w 治疗1 次,共使用6 w。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程度
于治疗前、治疗6 w 后应用疼痛程度数字评估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7]进行评估,在10分制的标尺上根据疼痛等级进行评分,共10 级,根据相应的数字分为不同程度,0 级:无疼痛,轻度疼痛:1-3 级,中度疼痛:4-6 级,重度疼痛:7-10 级,分值与患者疼痛程度呈正相关。
1.3.2 ALP 及Ca2+水平
抽取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 w 后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血型血清学离心机HT12MM,以3000 r·min-1 的转速、离心半径为8 cm 进行10 min 离心处理,提取上层血清。通过Cobas C8000 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碱性磷酸碱(Alkaline phosphatase,ALP)、Ca2+、白蛋白(湿式生化法)(试剂与仪器均由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提供)。
1.3.3 生活质量
于治疗前、治疗6 w 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GQOLI-74)[8]进行评估,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物质生活状态4 个维度,评分范围0-100 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3.4 不良反应
分析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恶心、低血钙等。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两两间比较使用t 检验;计数数据采用例或率(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伊班膦酸钠治疗降低疼痛程度
治疗后,两组NRS 评分下降,且观察组治疗6 w后的NR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SD)
表1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SD)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
2.2 伊班膦酸钠治疗降低ALP、Ca2+水平
治疗后,两组ALP、Ca2+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ALP、Ca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表2。
表2 两组ALP、Ca2+水平比较(±SD)
表2 两组ALP、Ca2+水平比较(±SD)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
2.3 伊班膦酸钠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后,两组GQOLI-74 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治疗6 w 后的GQOLI-74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D)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D)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
2.4 伊班膦酸钠治疗不增加不良反应
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有1 例患者出现发热、2 例患者出现恶心。对照组(0.00%)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观察组(9.09%)(P>0.05)。
3 讨论
骨转移常见于恶性肿瘤晚期,主要临床症状为溶骨性破坏。有相关报道指出,对已经死亡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尸检发现约有30%-70%的患者出现骨转移。发生骨转移的细胞会刺激破骨细胞,增强其活性,加速骨质吸收速度,从而导致骨质遭受到破坏。骨转移所致的疼痛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对于出现骨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减轻其疼痛、改善其生活质量。
当前,常用于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方法有放疗、化疗以及姑息手术,但临床疗效均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此时,双磷酸盐类药物的出现为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治疗指明了新的方向,该类药物可减轻骨痛、维持骨的稳定性以及提高生活质量。伊班膦酸钠是第三代双磷酸盐类药,具有止痛、抗骨吸收强以及不良反应小等功能,同时其对肾的损伤也最小。其作用机制为:当机体出现恶性肿瘤并发骨转移时,伊班膦酸钠可抑制骨细胞活性、溶骨性破坏以及由肿瘤细胞产生的蛋白酶活性,还可削弱骨质、破骨细胞的黏附功能;此外,还可加强对骨的二次矿化,从而有利于修复病灶,缓解骨痛程度[9]。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生活质量以及疼痛程度均得到有效改善,提示在放疗间歇期应用伊班膦酸钠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放疗。徐阳等指出,伊班膦酸钠还可降低由于恶性肿瘤造成的高钙血症以及骨转移诱发的骨质破坏[10]。当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时,Ca2+浓度保持稳定状态,一旦出现骨破坏,其浓度会异常升高。ALP 广泛分布在机体的各个部位,尤其是在骨骼组织中,当恶性肿瘤并发骨转移时,会损伤到骨骼组织,此时会刺激骨细胞,从而分泌大量ALP,使磷酸盐沉积在骨骼中,进而使ALP 浓度呈病理性升高。张莹也指出,Ca2+浓度可反映骨转移的相关状况,ALP 则可作为反映骨损伤的特异性指标,可用于早期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6 w 后ALP、Ca2+水平低于对照组,说明相较于单纯放疗治疗,在放疗间歇期应用伊班膦酸钠可有效降低ALP、Ca2+浓度。此外,在本研究中,于放疗间歇期应用伊班膦酸钠仅诱发3 例不良反应,这说明伊班膦酸钠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伊班膦酸钠可有效改善恶性肿瘤并发骨转移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ALP、Ca2+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