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为基础生活方式干预在出院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2024-04-12刘珮珮张蒙陈妮娜
刘珮珮张蒙 陈妮娜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六病区,河南 郑州 450000)
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该疾病大多是由于血液循环不足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脑组织障碍,从而导致大脑神经功能因缺氧、缺血而受损[1-3]。该病在中老年病人中的发病率非常高,并且具有发作速度快,病情进展速度快,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等特征,对中老年病人正常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生活质量也随之降低,严重危害着中老年病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此外,传统的护理方式对于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不明显,患者依从性较差。1992 年由Fisher 团队[4]首次提出的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 (Information-Motivation Behavioral,IMB 模型)是当前使用比较广泛的关于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式。它描述了在动机、信息以及行为能力方面形成和维持复杂健康行为的过程。根据国内外很多学者对IMB 模型研究显示,诸如癌症、帕金森以及糖尿病等多种高危疾病在进行IMB 干预后都有非常明显的康复效果[5-7]。并且凌燕兰在研究中提出[8],基于IMB 模型的理论健康教育模型可以增加脑梗死患者对合理用药的依赖性。因此考察以IMB 模型为基础生活方式干预在出院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是以IMB 模型个性化干预脑梗死患者生活方式,并评估该模型对脑梗死患者生活方式管理的作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概况:选取2021 年5 月至2022 年1 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6 例脑梗死患者为受试者,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干预组(增加生活方式干预),各23 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2 例,女性11 例,平均年龄66.47±9.81 岁,干预组男性13 例,女性10 例,平均年龄65.56±8.29 岁。经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神经科杂志上有关诊断脑梗死患者相关标准。两组患者各个方面基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知情本实验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 符合中华神经科杂志上有关诊断脑梗死患者相关标准[9];② 年龄在35~85 岁;③ 发病周期≤3 w;④患者为第一次发病或以前有过脑梗死症状但无相应的后遗症。排除标准:① 实验前mRS评级≥2 级,或有脑梗死后遗症以及其他肢体功能障碍者。②大面积脑梗死,伴有严重脑水肿、空间消耗效应和脑骨折迹象或需要手术治疗者。③ 不能与专业医生相互配合或自行评估其治疗方法效果的癫痫患者。④伴随有老年痴呆、神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严重合并症状的。⑤存在严重的认知功能不全或有遗传性疾病障碍者、失语、耳聋等无法正常交流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如检测生命体征,维持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畅通等,并且对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干预,避免焦虑、抑郁、自负等消极情绪,同时也要积极引导患者进行各种功能康复训练,加速患者的康复速度。
干预组: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的基础上,建设由13 名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组成的团队根据IMB 模型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了个性化生活方式干预。团队中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主管护师(担任组长)、营养师以及康复师各一名,主管护师(包括神经科护士及心理咨询师)、护师以及其他社会工作人员各2 名。组长负责本次健康教育的统筹规划与组织管理。
1.3 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者出院时以及出院后基于IMB 模型的生活方式干预六个月后对46 例脑梗死患者的残障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1.3.1 神经功能缺损评估[9]
使用国立卫生研究脑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 NIHSS),它是目前被普遍采纳、省时方便、可信有效、内容较为全面的综合性脑卒中量表,具有简洁、可靠的特点,评分越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越低。观察两组患者出院时及IBM 干预6 m 后NIHSS评分。
1.3.2 残障评估
使用改良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患者进行残障情况评估,评估包括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身体活动能力。mRS 评级可以详细分为5个等级,0~1 级提示为无残障,2~5 级提示为残障。观察两组患者出院时及IBM 干预6 m 后mRS 评分。
1.3.3 生活质量[10]
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评估量表(Shortform36questionnaire, SF-36)对进行评估,SF-36 量表中共包括八个维度,生理功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生命活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总体健康,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观察两组患者出院时及IBM 干预6 m 后生活质量评分。
1.3.4 主观治疗效果及满意度
主观治疗效果为患者自我评价,分为缓解及进展。缓解:主要是患者自己的运动功能失调情况不再加重,末端神经功能(如麻木,刺痛)有所好转,通过锻练和适应,能够自理最基本的生活行为(吃饭穿衣例行方便,慢步或借助器材短距离行走)。 进展:运动功能失调情况持续性加重,肢端麻木,刺痛感依旧,基本不能自理且有恶化。满意度为患者或亲属对本次护理工作的评价,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1.3.2 不良事件和意外事件
主要包括:由于护理不慎而致患者的跌摔,甚至致患者有新的伤害。或致患者无法配合治疗,延误康复良机。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6.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SD 表示,采用成组t 检验进行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各组内干预前后比较。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一般资料)或秩和检验(等级资料)。P<0.05 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对比
干预前两组NIHSS 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经过六个月基于IMB 模型的个性化生活方式干预之后,NIHSS 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对比(±SD)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对比(±SD)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残障等级评级比较
干预前:对照组与干预组无残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干预组mRS 评级向低分级转化更加明显。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残障等级评级比较(n)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SF-36)各分项得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过六个月基于IMB 模型的个性化生活方式干预之后,干预组生理功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生命活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总体健康得分,较之对照组均有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情感职能得分,干预组上升幅度不大,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对比(±SD)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对比(±SD)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
2.4 主观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主观治疗效果和满意度评价结果如表4。由其知,干预组较之于对照组,主观治疗效果较好,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
表4 主观治疗效果和满意度(n)
2.5 不良事件和意外事件
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和意外事件。
3 讨论
大多数脑梗死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和生理功能丧失。残疾率为86.5%,无法自理者为43.2%,失去劳动力者为75.0%。这些患者的康复需要很长的恢复期。IMB 模式从三个方面指导患者:信息、动机和行为技能;鼓励患者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改变日常危险的行为习惯,并且自行管理疾病,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最终实现患者防治行为改变的一种护理模式[11]。基于IMB 模型为基础的生活干预方式可以使患者可以在出院后继续接受持续、专业、个性化的对症护理服务,不仅可以满足患者对自身康复的需求,降低脑梗死患者的残疾率,提高患者的康复时间,还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二次住院几率,对减轻患者的家庭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满意度有着深远的影响[12-13]。此外,基于IMB 模型为基础的生活干预方式也是促进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的关键。
与上述研究一致的是,本研究得出脑梗死患者出院后基于IMB 模型为基础的生活干预方式可以加速患者康复的结论。从本文中对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mRS 评级、以及SF-36 评分进行比较,可知在进行六个月基于IMB 模型为基础的生活干预方式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NIHSS 评分、mRS 评级比干预前明显下降,SF-36 评分明显上升。干预组较之于对照组,主观治疗效果较好,满意度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相对于出院后的常规生活干预方式,基于IMB 模型为基础的生活干预方式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残障程度并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9 胡春燕, 张赛, 靳晶晶, 等.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全血Runx2 甲基化水平与血管钙化的关系[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22, 30(6): 517-523.
10 丁浩, 危志强, 印荻, 等. 流入道血管钙化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J].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2, 22(3):195-199.
11 李迎婕, 魏晓岩, 贾军利, 等. 维持性血液透析终末期肾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NT-proBNP、BPV 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分析[J]. 疑难病杂志, 2019, 18(4): 364-368.
12 陈圳炜, 曾海鸥, 袁丽萍, 等. 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桡动脉钙化与血液透析及糖尿病的关系[J]. 广东医学, 2019,40(4): 553-558.
13 王淑明, 徐建男, 张建新, 等.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Beclin1 和LC3-Ⅱ表达水平与血管钙化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22, 37(2): 132-136, 152.
14 吕静玉.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分析[J]. 血栓与止血学, 2022, 28(2): 354-355, 358.
15 龚厚文, 许锋成, 王宏宇, 等.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反应性充血指数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21, 19(10): 888-891.